组织行为学在中学课堂中的应用

2017-04-10 00:02白利梅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人性目标管理

白利梅

[摘要]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主题。组织行为学是涉及管理层次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将其引入课堂管理是一项新的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课题,它为中学教育能够更有效实施、提高教学质量做好充分铺垫。

[关键词]

中学教育 课堂教学 课堂管理 组织行为学 人性假设

中图分类号:G635.1

前言: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是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创造力,是针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的。但它不是泛指人的一切行为,而是指人在某一特定组织中的行为。学校教育正直改革创新时期,尤其是中学教育, 管理者能否采用正确的方法指导教学迫在眉睫。学校领导直管教学老师,老师直管学习的学生,两者都是一定的学校范围的组织关系,这里暂且把老师提升到领导管理层次,把课堂作为组织的中心环境来做分析,来有效地预测、引导学生的行为,使之变消极为积极。 一 、充分认识组织行为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环境,是学校的主生命力之体现,课堂中这一教师和学生构成的组织关系愈发值得探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复杂现象不同程度的影响着青少年。社会及人类发展的表面规律带来的种种难以理解的假象充斥着青少年的身心。各个领域的新观念新产物带给学生以新的好奇欲。等等的影响都能在学生的课堂中有所表现,不同的行为代表着不同的心理因素。及时地发现并适当的引导会使教学如虎添翼,也能达到培养学生人本素质的要求。因此,教学中引进组织行为学尤为重要。尤其是教育组织行为学。它是研究教育这一特定组织内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它将教育学的有关理论和知识应用于组织行为学科,因此更适应于研究中等学校这一特定范围的教育课题。

二 、中学课堂教学组织的特征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它引入课堂是为了更好的将其应用于课堂中的教学管理实践,来提高教育者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课堂组织的一切活动都体现着学校组织的教育功能。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它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教师需要将实现目标锁定在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学生是本课程研究的主体,因此用行为组织学的方针来探讨教师的课堂管理技术,是非常必要的,是为了更好地建立一个协调、成功的教師课堂行为系统。

(一)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的行为发展规律。对中学生作如下分析。

个体: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中学生来自不同家庭,受不同的文化及思想方面的影响。这样组成的一个课堂,会带来不同的社会因素,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和积极性。

群体:学生个体处于整个班集体中,肯定会受周边同学的影响,中学生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他们是由各自的性格特性决定的,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特征,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也有相应的不同。课程设置和上课环境。也就是所谓的硬件和软件的不同。

组织:所有的组织都是由个体与群体组成的。整个活动体现于课堂之中。教师与学生需要很好的配合来完成教学这一主要任务,教师需要完成学校给予的使命,学生同样需要给自己,家长及社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课堂上学生行为产生的原因

随着人本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提倡,学生更加注意自我性。有的学生难免会有理解偏差,自我的有些偏激。中学生本来处于社会意识的萌芽期,又加上很强的表现欲,课堂行为表现便颇多。思想上的小差,行为上的小差不时地会流露。另外,现在的家庭教育有些疏散,学生很难有自制力来控制自己的一些行为,会不自主地情不自禁的流露出来。有时一旦打开这道闸门,教师便很难顺利的控制。学生也继承了“从众心理”,随学,跟学这些现象屡见不鲜。

三 、组织行为学人性假设在课堂中的应用

人性假设对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人性假设是一切管理者应用管理理论、实施管理行为的哲学基础,是管理者采取各项管理措施的前提。那教师如何做好这一角色呢?如何将人性假设应用于课堂中呢?

人性即指人的本性,它侧重于人与生俱来的特性。

(一)社会人性的假设

主要是指不能忽视人的社会属性,一个人周围的环境、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对人的工作积极性同样会有很大影响。这里暂且把课堂作为一个小的社会环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社会关系。他们实现的目标是掌握一定的知识。那个人怎样实现满足呢?首先要让学生有种集体归属感,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组织中必不可缺的一分子,这里就要求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归属感,亲切感和成功感。把学生引至良好的氛围中,可以淋漓尽致的表现自己,好的榜样也影响其它正在进行着某种消极行为的学生,使整个组织的大部分都能自我融入,不要与大集体相隔离。

(二)自我实现人性的假设

自我实现人是根据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而提出的,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性是善的,人的基本属性是社会性的,人要尽自己的所能追求更高的成就。教师应该抓住职校学生的自尊心强,思维动作积极活跃的亮点,合理利用到课堂组织的顺利进行中。当学习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成为学生满意的源泉时,学生就会自然地去学,而当学生不满意自己的学习条件,或对某种感到不愉快时,就必然会产生厌学的情绪。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据学生的课堂行为反应给出灵活及时的决策,更好发挥学生的能力,因为职校学生已有自控力,某种程度上可以自己管理自己。

四、组织行为学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的方案

课堂上组织学生的方案

(一)倡导人性化管理

这是首当其冲的,人性化是教育工作本身的要求。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学生,服务的对象是学生,生产(培养)的对象是学生。人性化可以有效解决课堂教学组织中积极性低下的问题。授课过程其实就是交流的过程,教师的一个友好的眼神抑或某一细微的肢体语言都会让学生产生某种好感,最起码要保证不要让学生有“远离感”和“排斥感”。

(二)明确目标原则

一定的组织有一定的实现目标。教师是教学任务完成目标,学生是掌握消化知识目标。课堂管理应当有正确而明晰的目标,它向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最终指向教学目标。目标本身具有管理功能,直接影响和制约师生的课堂活动,能起积极的导向作用。并且,目标使学生成为积极的管理者和参与者,对于发挥学生自觉的求知热情,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也具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人性目标管理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管理的另一半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