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关系研究述评

2017-04-11 07:29耿显家��
中州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研究述评共产国际

耿显家��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学界不仅对中共选择和放弃苏维埃政权模式的原因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而且对共产国际在中国苏维埃政权建立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有了更加客观的评价和更加清醒的认识。同时,对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的经验教训有了更加深刻的回顾总结。然而,从总体上看,还存在微观研究相对薄弱、政权建设研究创新性成果不多、对地方苏维埃政权建设关注不够等不足。为此,需要进一步丰富研究范式和研究视角,关注相关具体制度研究,深化地方苏维埃政权研究。

关键词:共产国际;苏维埃政权建设;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K2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3-0122-05

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上的初步实践,也是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关系问题,无疑是中共党史研究领域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学界依据“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等新近解密的档案资料以及《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新近出版的文献资料,对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解读和探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①本文试图对进入21世纪以来学界在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之关系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进行回顾和梳理,对其成就和不足进行简要分析,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行展望,以期推进这一问题研究的進一步深化。

一、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关系研究新进展

1.对中共选择和放弃苏维埃政权模式的主要原因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

关于中共对苏维埃政权认识的研究,主要涉及建党初期的认识、苏维埃政权建设过程中的认识以及瓦窑堡会议后的重新考量。无论是从中共对苏维埃的表述方式上看,还是从中共对苏维埃政权性质的认识方面看,中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建设都与共产国际的影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其中,建党初期中共对苏维埃政权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理论倡导和宣传提纲等方面。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以及要不要领导工农大众夺取政权等问题尚缺乏十分清晰的认识。②

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形势的错误判断,即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上层已经完全背叛革命,中国革命只能由无产阶级领导农民阶级来完成。因此,新政权的构成不应再包括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上层在内,只能实行工农民主专政的苏维埃制度。③何友良认为,中国苏维埃制度来源并脱胎于苏联的苏维埃制度,但“由于制度蓝本与革命性质的不对应,导致了中国苏维埃制度深深的内在矛盾与弊端”④。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面对新的生存威胁和新的斗争形势,中共不得不放弃和取消苏维埃模式而做出新的制度选择。余伯流根据新近解密

收稿日期:2017-01-19

作者简介:耿显家,男,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编审,法学博士(北京100026)。

的共产国际档案资料和中共有关文献进行研究后提出:“中共延安政权从苏维埃体制向抗日民主体制的转换,源于共产国际的指示,始于中共中央的决策,成于南京国民政府的认同。”⑤张兴亮认为,正因为充分认识到中国与苏联国情的差异,中国共产党才从照搬苏联的苏维埃模式中毅然走出来,最终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⑥在后来实际的革命斗争中,中共开始认识到,在当时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各派封建军阀割据而自身力量还十分单薄的情况下,建立苏维埃的政治制度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难以付之于实践。当然,在这样一种认识转换的过程中,共产国际的统一战线策略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对共产国际在中国苏维埃政权建立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有了更加客观的评价

传统观点虽然并不否认共产国际在中国苏维埃政权建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但大多认为,这种作用“只是导向作用、促成作用,而不是带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决不能因为共产国际在其中的作用,得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共贯彻执行共产国际指示的结果的结论”⑦。有的甚至明确指出,中国苏维埃政权,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建立起来的。⑧

进入21世纪以来,不少专家学者通过翻检新近公布的档案资料,对共产国际在中国苏维埃政权建立过程中的独特作用作出了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比如,曾朝夕认为,中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影响,从某种角度看,没有共产国际的指示,就没有中国历史上的苏维埃政权建立。⑨莫智群指出,共产国际对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对尚在幼年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其作用应当予以充分肯定。⑩于化民认为,国民党新军阀突如其来的叛变,使曾经前途光明的大革命訇然坍台,中途夭折。作为对这一重大事变的因应,中共虽然做出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决策,但没有及时提出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问题,而是经历了一个短暂的游移期。武装暴动后做出采取苏维埃政权形式的决定,则是在共产国际的主导下匆忙做出的。中共自身并没有做好理论上和组织上的充分准备。有关苏维埃政权的许多重要问题,也只能在以后的实际斗争中逐步探索和解决。B11有的学者则更加具体地指出了共产国际对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的作用。凌步机认为,共产国际、联共(布)中央对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筹备、召开和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自始至终给予关心、支持和帮助。共产国际远东局最早建议中共召开“一苏大会”。共产国际远东局直接起草“一苏大会”主要法律文件,审定批准中共提出的临时中央政府组成人员名单。共产国际要求各国共产党大力支持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B12苗国强指出,在中共因反“围剿”而将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一再推延的情况下,共产国际一方面“甚为不满”并不断催促;另一方面派代表亲自指导并参与对中国苏维埃政权的政权组织体系、运作模式等的设计,并参照苏联法律文本,起草宪法大纲等诸多重要文件,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B13

3.对共产国际在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中的消极影响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由于种种原因,学界对共产国际在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过程中的消极影响,在较长一个时期内曾一度讳莫如深。进入21世纪以来,学界对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共苏维埃政权建设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比如,效仿苏联设立国家政治保卫局,导致苏区肃反扩大化;照搬苏联的政党制度,造成苏区“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严重后果;照搬苏联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有可能加剧民族分裂活动;等等。B14

罗重一、刘成靖等人认为,从总体上来看,共产国际在对中国苏维埃运动的认识上犯了定型化、模式化错误。比如,用“以党建政”模式指导苏维埃建设中的政权模式;用“城市中心暴动”经验指导苏维埃建设中的武装斗争;用“土地国有”政策指导苏维埃建设中的土地革命;用“党内斗争”方法指导苏维埃政权中党政军的建设。B15同时,鉴于当时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所面临的重重困难,有学者对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有了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比如,苗国强认为,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还来不及也没经验去构建系统的适合中国特色的苏维埃革命理论,照搬和移植苏俄政权模式是顺理成章、难以避免的,也是当时唯一的、最佳的选择”B16。代先祥认为,从各地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到统一的中国苏维埃共和国的出现,虽然共产国际一直给予高度的关注和积极的指导,但由于共产国际对中国国情缺乏深入了解,导致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苏维埃建设过程中出现嚴重失误,进而使中国苏维埃运动屡遭挫折。B17曾成贵认为,以共产国际和斯大林中国革命“三阶段论”为指导的中国苏维埃革命运动,从宣传苏维埃到建立苏维埃,从认同直接革命形势到承认革命的第一个高潮已经过去,从以城市暴动夺取政权为中心到逐步重视农村革命根据地,从俄国苏维埃的无产阶级专政模式转到中国苏维埃的工农民主专政模式,都体现了共产国际指导中的调适和结合。然而,由于中国革命“三阶段论”本身的重大缺陷,造成中共中央的“左”倾错误接连发生,有的甚至持续相当长的时间。B18

4.对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创新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在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这个问题上,长期以来,学界更多的是强调共产国际的消极作用,甚至认为中共在苏维埃政权建设上存在照抄照搬的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学者开始挖掘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创新之处。

佟英明指出,建立和建设中国苏维埃政权的理论是从哪里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己创造的还是从俄国革命经验中搬来的?总体上来说,有“搬来”,也有创造。一方面,它是来自于列宁、斯大林关于苏维埃政权的理论,自始至终是在共产国际指导下进行的;另一方面,也有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做出的新的创造,新的概括。B19余伯流认为,中国的苏维埃运动,虽然是从共产国际和联共(布)“移植”过来的,但也有中国共产党的创新。其中,凝聚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同时还指出,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对于外国政权建设方面的体制机制及其经验,既要借鉴、吸纳,又要选择、慎取。B20苗国强认为,由于基本国情及革命任务的不同,在照搬苏联政权模式的基础上,中共也有着自己的改造和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政权建立方式上,苏联是先中央后地方,由城市到农村,自上而下的发展过程,呈现辐射的发展方式,而中国则是先农村后城市、自下而上的“聚集型”方式建立起来的;二是在国家结构形式上,中国采用单一制,苏联则采用联邦制,这也决定了二者在政权层次上的不同,中国分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两级,而苏联则为中央、加盟共和国和地方三级政权组织机构;三是在政权性质上,苏联的苏维埃政权为社会主义性质,而中国的苏维埃政权为新民主主义性质。B21

二、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关系研究不足

1.微观研究相对比较薄弱

既有研究成果中,宏观研究相对比较多,而微观研究相对不足。比如,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指出,苏维埃代表大会所通过的“宪法大纲、土地法令、劳动法和关于经济政策的决定”等文件“或是根据六届四中全会后的中央政治局指示制定的,或是由中央政治局和共产国际远东局共同起草并提交大会的”,并“规定了许多过左的政策,这对于根据地的发展是有害无益的”。B22实际上,中国苏维埃运动和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苏维埃政权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宏观领域,而且涉及组织机构、民主选举、政治制度、党政关系、军队、教育、法制、廉政、人权以及肃反和查田运动等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关于这些具体问题,学界并非没有研究,而是一些研究成果仍然对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与共产国际之间的关系采取回避态度。比如,梅黎明在《伟大预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一书中突出强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等方面的成功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安民、执掌政权的伟大预演。B23只有把共产国际在这些具体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梳理清楚,才能在总体上客观评价共产国际对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影响。

2.政权建设的创新研究不足

毫无疑问,共产国际在中国苏维埃运动兴起、发展等各个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中国的苏维埃政权建设是否完全照搬?如果不是,到底在哪些方面通过自己的制度创设进行了创新?关于这个问题,部分学者给予了关注。比如余伯流、凌步机等人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无论是国体还是政体,无论国家机器的设置还是机构的称谓和运转,基本上参照当时苏联的做法;苏维埃中央政府颁布的一些重要法律条文内容,基本上也是从苏联相关法律文本中原文照搬过来的。B24如何把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中具体制度的创设与共产国际因素结合起来,深入挖掘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中创新点,依然是这一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从这一层面来看,学术界对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中的创新研究不足,与上述微观研究不够也不无关系。

3.对地方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关注不够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鼎盛时期,除中央苏区外,还下辖湘赣省、湘鄂赣省、赣东北(闽浙省、鄂豫皖省、川陕省、湘鄂西省)等各省级苏维埃政府以及琼崖、左右江、闽东、陕甘边、陕北等苏维埃政权。对于地方苏维埃政权建设的特色问题,何友良在《苏区制度、社会和民众研究》一书中略有涉及。在论及中国苏维埃的制度模式时,何友良认为苏区存在多种组织形式,有江西首推的制度文本,有闽西的组织法案,也有鄂豫皖特色的制度规定。B25然而,有关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关系问题,学界更多的是从中央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层面,分析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层级愈高,共产国际的影响可能会愈加明显。而且,在中央苏区,到苏联留过学的党员干部所占的比重较大,势必会使得中央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带有更多的共产国际痕迹。而我们要对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之间的关系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和分析,则不能遗漏任何一个层级的苏维埃政权建设。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通过对中央苏维埃政权和地方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对比研究,来剖析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创新的成果还不多见。

三、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关系研究展望

1.丰富研究范式和研究视角

近些年来,在“新革命史”的研究范式下,中共党史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比如,何友良的《苏区制度、社会和民众研究》从“新革命史”的视角,从制度选择、社会变革与民众互动等方面拓展了中国苏维埃运动的讨论空间。对于中国的苏维埃政权建设来说,以往的研究更多的专注于政权建设本身,极少从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视角,把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历史和乡村史结合起来,从革命和社会、国家政权和民间社会双重互动的视角,用社会史以及心态史学和计量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中国的苏维埃政权建设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探讨。由于简单地采用“政策—效果”模式对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做出评价,既在无意中忽略了中共遇到的困难、障碍和教训,也在客观上遮蔽了中国革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在研究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历史的同时,应该适当地丰富研究范式,在坚持主流研究范式的同时,以“新革命史”范式作为补充,把苏维埃制度、苏区社会与社会变革等基本问题结合起来,通过深入研究苏区民众对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回应及其生存状态,苏区社会的危机及其面临的外部压力,苏维埃制度与政策绩效等问题,可以对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之间的关系作出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

要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历史,还要运用多维视角和思维,透视土地革命时期中共的制度选择与社会变革实践。长期以来,由于学科要求、学术旨趣等不同,人们往往只将苏区史作为中共党史或中国革命史的一部分,只是在党史、革命史的视阈内考察苏区史,因而造成一些有形或无形的学科鸿沟和学术壁垒。实际上,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研究也可以尝试转换一下视角,即从中华民国史的角度去考察其中的某个问题,或许也能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对苏区史研究者而言,从民国史的角度关注与研究苏区史,把苏区史放在民国史的大框架和国共两党关系史的大视野中去系统研究,也可以对深化苏区史研究起到一定作用。

2.重视具体制度的研究

过于夸大共产国际的因素,而看不到中共在苏维埃政权建设中的创新,与具体制度的研究相对薄弱存在一定关系。制度创设应该是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的核心内容。在既有研究成果中,大多是对各项制度的综合研究。这种研究旨在追求全面综合分析,而对每一项具体制度的研究则难以深入。近些年来,随着苏区史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比如巡视制度、廉政制度等引起了一些學者的兴趣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还远远不够,仍需要通过新材料的不断挖掘,对更多的具体制度进行梳理和探讨。深化这些具体制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从更加“具体”的层面上了解中共在苏维埃政权建设中制度的创新,而且还可以为今天的政权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借鉴。

3.加强对地方苏维埃政权的研究

目前,不少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对中央苏区和中央级苏维埃政权的研究上,而对中央苏区内的基层苏维埃政权以及其他地方苏维埃政权的研究略显薄弱。实际上,加强对地方各级苏维埃政权建设的研究,有助于呈现一个多样化的苏维埃建设图景,从而在多样化中找到中国特色和创新点。在中国苏维埃革命运动中,不仅创建了多个苏区,而且构建了各级政权机构。研究苏区的基层(县、区、乡)政权状况,详细了解苏区基层政权的设置、构成、运行、特点,分析探讨乡村社会组织的重建及其扮演的角色和功能,既可以明了国家权力深入乡村的程度,又可以明了底层民众政治参与及其对政权认同的程度。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揭示苏区基层政权面貌,改变以往研究聚焦苏区中央和省级政权而相对忽视基层的不平衡局面。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研究,可以从“基层”和“地方”这两个维度,探寻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的特点和创新之处,并对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之间的关系作出更加客观科学的评价。

注释

①相关著作主要有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主编:《江西苏区党的建设与政权建设》(上下),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蒋伯英、郭若平:《中央苏区政权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余伯流、凌步机:《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历史经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刘晓农:《中央苏区史话》;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等等。相关论文主要有文道贵:《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苏维埃政权性质的认识轨迹》,《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胡厚荣、王萍:《共产国际的城市苏维埃理论与毛泽东的农村苏维埃战略》,《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2期;唐国琪:《共产国际在中国苏维埃运动中的教条主义》,《社科纵横》2012年第8期;等等。

②游海华:《新革命史视野下的中国苏维埃运动》,《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③B11于化民:《苏维埃革命:从宣传口号到行动纲领——以中共早期武装暴动和政权建设为中心的解析》,《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1期。

④B25何友良:《苏区制度、社会和民众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10—121、84—91页。

⑤余伯流:《共产国际与苏维埃共和国的体制转换》,《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⑥张兴亮:《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中的“苏维埃”:语境演变及其反思》,《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年第2期。

⑦曹春荣:《试评共产国际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过程中的作用》,《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年第1期。

⑧黄振位:《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⑨曾朝夕:《共产国际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建设》,《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⑩莫智群:《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政权建设》,《山西青年报》2014年3月9日。

B12凌步机:《共产国际与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苏区研究》2015年第3期。

B13B16B21苗国强:《苏联因素对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影响分析》,《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B14杜菊辉:《中国红色政权照搬俄国苏维埃政权模式的教训》,《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

B15罗重一、刘成靖:《共产国际指导中共转向建立苏维埃政權中的失误》,《党政研究》2015年第2期。

B17代先祥:《再论共产国际指导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失误》,《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B18曾成贵:《中国苏维埃革命的兴起与共产国际》,《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B19佟英明:《关于中国苏维埃政权理论的几点思考》,《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B20余伯流:《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移植”及演进》,《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B22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328页。

B23梅黎明:《伟大预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年,第1页。

B24余伯流、凌步机: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历史经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第7页。

责任编辑:南武

猜你喜欢
研究述评共产国际
20世纪30年代 共产国际眼中的毛泽东
国外私立大学管理体制研究述评及启示
也谈中共中央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三日会议——兼述西安事变期间中共与共产国际的关系
中共中央党校创办与共产国际
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联共(布)对中共军事工作的指导
孙中山创立革命军队中的共产国际因素
共产国际和苏联对北伐战争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