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准穷根 造血脱贫

2017-04-11 02:08
民生周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商品化贫困户精准

清早,载满稻谷的拖拉机轰隆隆开进碾米厂,德庆县九市镇洞寮村贫困户罗洪光、石沛祥看着自家大米从机器里簌簌而下,不知不觉间已是笑容满面。洞寮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伊江林在旁监督,捧起新出的米细细查看,遇到残次、断粒较多的便要求再筛选一次,直到粒粒均匀饱满。

下午,扶贫户们聚在一起,为“新鲜出炉”的一万斤大米打包,每袋10斤,专门设计的“洞寮大米”外包装布袋,古朴别致,美观实用。这些大米将通过本地电商平台销往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以前不知道大米可以通过网络卖出好價钱,”罗洪光一边仔细计量着每袋米的重量一边感叹,“以往我都是等着人上门收稻谷,每斤1.3元,现在扶贫干部联系企业帮我们卖大米,每斤3.3元,挣得多了,还不愁销路。”以“农产品商品化”为核心的“互联网+精准扶贫”让洞寮村的贫困户们首次尝到了甜头。

摸准病根开方,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罗洪光一家五口,只有一个劳动力,生活艰辛。去年初,广东省扶贫脱贫攻坚战打响,洞寮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伊江林进驻洞寮村,给罗洪光等19户一般贫困户带来了脱贫希望。

怎样才能在短期内帮助农民实现脱贫?怎样才能构建起相对完善的政府、企业、驻村干部、贫困户、用户共同参与的精准扶贫生态圈?怎样才能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结束后,为村民留下增收致富长效机制?2016年5月,进驻洞寮村不久的伊江林就向自己和村党支部提出了扶贫“三大问”。

通过前期调查,伊江林了解到洞寮村主要以种植水稻等农产品和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生产方式依然保持传统的人力耕作模式,生产力低下;群众思想上缺乏科技致富的认识,缺乏新思路新方法;个别家庭由于老弱病残和缺少劳动力等原因,经济收入来源少,生活极为贫困。伊江林认识到,传统的渠道销售原始农产品,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甚至亏损,这是产生贫困的核心原因之一。

对洞寮村致贫原因有了全面诊断后,伊江林立刻着手研究扶贫项目,“在不改变原有耕作方式的基础上,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思路渐渐清晰。为实现这一目标,村党支部决定运用“互联网+”思维实施农产品商品化改造工程。随即,以“农产品商品化”为核心的“互联网+精准扶贫”计划在洞寮村轰轰烈烈展开。

电商模式扶贫,可复制可推广

长效扶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开展电商扶贫工作,目的是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使贫困户掌握市场化的农副产品包装、推广等一系列电商运营方法,而互联网带来的销售渠道,也将倒逼着产品升级。

伊江林通过链接扶贫企业肇庆云峰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所做的用户需求分析、产品调研,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高端大米市场。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升级当地的大米种植品种,扶贫企业选中了广受市场好评的泰丰优55,希望贫困户对种植、生产工艺进行改良,对产品特点优化,以确保质量。但刚开始贫困户更换品种时,大家都有点犹豫。“原本我们种的稻谷亩产要高些,但是不太好吃。”石沛祥说,“伊书记告诉大家什么样的大米市场价格高,大米要怎么卖才能有好价钱,又给了保底价,就都想尝试一下。”

进入10月,新品种晚稻第一季丰收。从碾米、运输到包装,原本为商家采购的环节,在“洞寮大米商品化改造项目”中,均由贫困户自己完成。贫困户自行将稻谷运送到规定的碾米厂以统一标准加工,再按照扶贫企业的要求进行统一包装,最后由扶贫企业通过微信、淘宝等平台,直接销售到消费者手中。

“减少了经销商经手的大部分‘中间环节,既压缩采购环节利润给贫困户,又让他们切身学习电商销售知识。”伊江林说。他的话得到了贫困户们的肯定,石伟健高兴地说:“以后家里的番薯、贡柑也放网上卖!”

电商扶贫,让传统稻米焕发了生机,让原本的传统耕作模式从劣势变成了优势,在机械化生产的潮流中,“原生态”的牌打得响亮。一个半月不到,“洞寮大米”晚稻第一批1万斤几乎售罄,振奋了贫困户的精神,也坚定了扶贫组和扶贫企业的信心。随后,第二批“洞寮大米”一上架,网络订单便接踵而至。

创洞寮品牌,“造血”长效致富

德庆县九市镇洞寮村是省级贫困村,全村耕地面积930亩,水稻种植面积690亩,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在洞寮大米商品化项目中,按每季2万斤大米计算,通过商品化改造后可增收3.1万元,按1年两季算,至少增收6.2万元。”伊江林介绍说,“洞寮大米”市场初试成功后,村党支部正在着手打造“洞寮”农产品品牌。

伊江林介绍,互联网条件下,优质产品还必须具备标准化程度高、产品供给量充足、单位生产效率高等特征。村党支部计划结合洞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用“互联网+传统农业”,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提高规模化种养殖水平,重点扶持村委会和扶贫户,吸引其他农户集群集聚实现生产协同配合,提高优势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和质量竞争力,打造一批适合互联网销售的特色农产品,树立一个响亮的电商领域的知名品牌,让“洞寮”这个品牌彻底改变农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不断为洞寮的农民“造血”致富。

1984年出生的伊江林,从大学的学生会主席,到团委机关干部,更多是与年轻人打交道,而现在,他肩膀上扛着一座村庄的致富希望。他期待,在贫困户们学会了如何将农产品转换成农商品,快速摆脱贫困的同时,还能带动全村人甚至周边村一起在“互联网+”的浪潮中发家致富。

猜你喜欢
商品化贫困户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论虚拟角色名称商品化权益的独立性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精准的打铁
明清时期陕西果树商品化趋势及殖民采掠初探
精准扶贫二首
日本商品化权的历史演变与理论探析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