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治疗理念的体现
——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的形成与发展

2017-04-11 05:26余跃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8期
关键词:骨伤科夹板骨科

余跃

102208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治疗理念的体现
——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的形成与发展

余跃

102208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继承传统手法闭合复位、夹板与纸压垫配合增强骨折断端局部固定效能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吸收西医骨科疗法中穿针与机械框架相结合的内容,解决了传统小夹板纵向牵引力缺乏的问题,同时对骨组织和周围软组织损伤均微小,体现了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治疗的理念。

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中西医结合;微创

自古以来,骨折就是一种常见损伤,其治疗也经历了一系列发展过程。从最开始用砭石切割外伤感染疾患,用植物、矿物药物包扎外治创伤,到后来总结出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及内外用药的治疗原则,以及近代骨折治疗AO、BO理论的形成和完善,可以说骨折的治疗是代表着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近年来,随着现代工业迅速发展、材料与人体组织相容性提高以及手术技术日益完善,骨折的治疗更朝着微创方向发展。

中医治疗骨折的历史

我国是使用外固定治疗骨折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载有“伤者……以陈缦傅之。”公元4世纪,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首次推荐用竹板固定治疗骨折,从而开拓了中国骨科用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的历史。通过不断延续发展,明清时期骨折的复位和固定技术已经很成熟。在理论上,人们对外固定治疗骨折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小夹板不仅能维持骨折复位的结果,还有辅助复位的作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指出:“……制器以正之,用辅手法之所不逮,以冀分者复合,欹者复正,高者就其平,陷者升其位……”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历史

20世纪50年代中期尚天裕、孟和教授等通过仔细观察、分析中医各家正骨手法,研习《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的正骨五法,《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的正骨八法,结合现代解剖学、生物力学基础和手术切开复位经验,参考、借鉴“老八法”,经过临床实践和不断总结,提出了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端提挤按、摇摆触碰、按摩推拿、夹挤分骨、折顶回旋的“新八法”。后又经过总结,演绎为“正骨十法”,即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回绕、屈伸收展、成角折顶、端提挤按、夹挤分骨、摇摆触碰、对扣捏合、按摩推拿十法。可以灵活运用于各种骨折的整复,使得正骨技术更具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且上升成为一整套系统化的理论和方法。

1963年,尚天裕、孟和在《局部柳木夹板外固定治疗骨干骨折的力学研究》一文中采用砝码及气囊压垫的方法测试了:①木板的弹性;②布带的约束力与纸垫防止或矫正畸形的有效力强度值;③伤肢不同周径和固定不同时期的约束力的强度值,并对局部外固定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此后在夹板形状设计改进,材料选择,夹板及布带力学特性,夹板固定对骨折愈合影响,布带张力对肢体血运影响等方面,开展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指出夹板局部外固定是一种能动的固定形式。它通过:布带对夹板的约束力,夹板对伤肢的杠杆力,纸压垫对骨折端的效应力来维持骨折复位的效果。这些研究为后来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的形成与发展

1976年唐山地震后,出现了大批骨折患者,特别是下肢骨干不稳定骨折,传统的重力牵引固定法应用不便,患者不易搬运。孟和在总结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一般外固定架骨折治疗原理,研制了一种既能整复,又能固定的装置,并首次命名为“下肢骨折复位固定器”[1],并将其研究成果于1977年以《下肢骨折复位固定器》一文发表于《中国医疗器械》杂志上,文章详细论述了下肢骨折复位固定器(股骨骨折复位固定器、胫腓骨骨折复位固定器)的结构、原理、性能、骨折复位固定器的适应证、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文章附有应用下肢骨折复位固定器治疗股骨骨折、胫腓骨骨折的疗效分析及典型病例。文章的发表标志着骨折复位固定器的研制成功及其在临床广泛应用的开始。

在下肢骨折复位固定研制成功的基础上,孟和此后分别于1980年及1986年研制成前臂、髋部及股骨干骨折复位固定器,并发表论文《前臂骨折复位固定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力臂式骨折复位固定器临床应用报告》《股骨骨折复位固定器的临床应用》[2~4],将骨折复位固定器逐渐运用于四肢各部位骨折,并扩展至开放性骨折及关节内骨折[5,6]。在将骨折复位固定器不断应用四肢骨折的同时,充分拓展骨折复位固定器在骨科其他领域的应用范围。在骨科矫形方面,分别于1986年、1987年完成论文《长骨骨折延迟愈合与不愈合病例的骨折复位固定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及其、复位固定器疗法》《应用U形截骨术及复位固定器治疗膝内翻》[7~9],此三篇论文奠定了骨折复位固定器在骨科矫形方面应用的理论基础,通过归纳总结,1988年出版了《膝内外翻防治》,系统介绍了骨折复位固定在膝关节矫形方面的应用。自此骨折复位固定器在骨科骨折及矫形两个最重要的领域都得了广泛应用。

在进行器械创新及临床、理论创新的同时,孟和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基础研究,尤其侧重于解剖学与骨科生物力学的研究。自1978年起,发表论文多篇[10-19],分别从骨折复位固定器的力学约束作用、小夹板固定和钢板螺钉固定愈合效果及相关机制的对照研究、实验性骨折治疗力学控制系统、骨折复位固定器量化的生物力学原理与检测技术、骨折愈合基础生物力学研究——骨折愈合的应力适应性、骨痂显微力学研究(形态,结构,分布与力学性质的应力适应性)、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标准研究、骨折诊断分类标准等多层次、多领域对骨折复位固定所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这些研究,系统阐述了骨折复位固定器的生物力学基础,并对其进行量化分析,证明了骨折复位固定器治疗骨折条件下,断端活动介于夹板固定和钢板固定之间,骨痂生长迅速,功能恢复快,在弹性固定条件下肌肉活动和功能锻炼可促进骨折更快愈合,并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骨折治疗的弹性固定准则[20-22],并首次提出了根据伤腿踏力、上肢推拉力与握力对骨折愈合情况进行判断的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标准[23]。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力学研究,孟和主编了《骨伤科生物力学》一书,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骨伤科的专用教材,此书论述骨伤生物力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对多年生物力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总结。

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及基础研究,骨折复位固定器在临床中已得到广泛的使用,通过连续举办多届讲习班培训了一批运用中西医结合外固定的骨科医师,骨折复位固定器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大量的临床报道也肯定了此种治疗方法的优越性。自1983年起发表了多篇大样本的临床报道[24-28],分别从多领域对骨折复位固定器应用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总结。

在理论创新、基础研究和临床验证的基础上,骨折复位固定器作为一种骨科治疗的器械已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并逐渐形成有着一整套完整理论体系的骨科治疗方法。1986年出版的《骨科复位固定器疗法》一书,首次正式地提出了“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这一名词,并详细论述了这一疗法完整的内容。此后此书两次再版,进一步讲解各部位骨折、肢体畸形与退行性骨关节疾病的发病机理、类型、程度、疗法选择,以及骨折愈合方面的最新科研信息,对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的内容进行补充与完善。通过归纳、总结,在诊断上提出了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对骨干骨折、关节附近与关节内骨折系统分类的骨折分类标准,在治疗方法上提出了有别于传统中医和西医的临床治疗三原则:①无(少)损伤(有限手术)的正确复位(有限手术);②无(少)损伤弹性立体固定;③早期无痛生理性活动。

在治疗上主张治疗方法的四结合:①复位要手法与器械结合;②固定要穿针(内)与压板(外)结合;③活动要主动(自身)与被动(按摩)结合;④用药要内服与外敷结合。

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继承了传统手法闭合复位、夹板与纸压垫配合增强骨折断端局部固定效能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吸收了西医骨科疗法中穿针与机械框架相结合内容,解决了传统小夹板纵向牵引力缺乏的问题;同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除体现了手术入路的微小外,对于骨组织和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均微小,充分体现了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治疗的理念,是一种有效的中西医结合微创骨科治疗方法。

[1]孟和.下肢骨折复位固定器[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78(6):18-23.

[2]董福慧,孟和.力臂式骨折固定器临床应用报告[J].中医骨伤科杂志,1986,2(3):18-21.

[3]孟和,朱云龙,沈志祥,等.前臂骨折复位固定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 1980,18(5):405-408.

[4]孟和,张连仁.股骨骨折复位固定器的临床应用[J].骨伤科研究,1986(3):46-49.

[5]张连仁,孟和.骨折复位器疗法治疗开放骨折[J].骨伤科研究,1986(3):106-109.

[6]张连仁,温健民,徐昭,等.复位固定器治疗掌侧Barton's骨折疗效观察(附6例报告) [J].中医正骨,1996(4):14-15.

[7]沈志祥,孟和,王正义.应用胫骨U形截骨术及复位固定器治疗膝内翻[J].中华骨科杂志,1987,7(5):326-329.

[8]孟和,董福慧,李可心.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及其复位固定器疗法[J].骨伤科研究(外固定资料论文专辑),1986,3(10):123.

[9]郭效东,孟和.长骨骨折延迟愈合与不愈合病例的骨折复位固定器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1986,24(10):577-579.

[10]孟和,顾志华.骨干骨折断面倾角与牵引关节的探讨[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1983,2(2):25-26.

[11]孟和,李书奇,顾志华.胫腓骨骨折复位固定器治疗骨折断面的生理应力分析[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86,5(3):148-155.

[12]曾衍钧,陈铮培,徐巽珠,等.外固定器与模拟骨折的实验和理论分析[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92,(1):57-61.

[13]陈铮培,曾衍钧,徐巽珠,等.外固定器与模拟骨折的实验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1988(2):102-106.

[14]孟和.骨折生物力学与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J].中国骨伤,1994(增刊):11-12.

[15]孟和,顾志华.骨折复位固定器治疗骨干骨折的效应分析[M].中国中医研究院建院40周年科技成果选编,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5,84.

[16]韩凤岳,孟和.下肢骨折复位固定器横断面应用解剖学观察[J].局解手术学杂志,1997 (4):10-12.

[17]孟和.中西医结合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的产生-现状-展出[J].台湾:中国医学杂志,2000,11(1):1-18.

[18]孟和,顾志华,顾沿泊.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针位与固定稳定性关系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骨伤,2000(1):5-7.

[19]钟红刚,赵宏普,宋跃,等.穿针滑动固定家兔胫骨实验性骨折愈合过程断端位移测试[J].中国骨伤,2001(10):604-605.

[20]顾志华,孟和.骨折治疗的生物力学研究—弹性固定准则[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1989 (2):19-23.

[21]李可心,孟和.弹性外固定和负重治疗胫骨骨不连临床观察[J].中国骨伤,1994,(6):26-27.

[22]李可心,孟和.弹性穿针外固定治疗萎缩性胫骨骨不连[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1997,5(3):28-30.

[23]孟和.中国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27.

[24]孟和.骨折复位固定器治疗成人不稳定性移位型胫腓骨骨折103例报告[J].辽宁中医杂志,1983(7):22-24.

[25]孟和,金阳.应用复位器治疗新鲜胫腓骨骨折930例临床研究[J].骨伤科研究,1986(3): 181-183.

[26]孟和,金阳.复位固定器治疗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1033例临床报告[J].中华骨科杂志,1990,10(3):186-188.

[27]苏继承,苏玉新.复位固定器治疗小腿创伤性骨折195例临床报告[J].辽宁中医杂志, 1988(9):28-30.

[28]孟和,郭效东,董福慧,等.难治类骨折147例的临床与生物力学研究[J].中医骨伤科杂志,1986(2):11-16.

The embodiment of the concept of 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omplicated with orthopedic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racture reduction and fixation device

Yu Yu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 of Changping District,Beijing City 102208

The traditions fracture fixator therapy closed reduction,plywood and paper pressure pad together with the advantage of the local fixed efficiency enhancement of fracture end,and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western medicine needle in orthopaedic therapy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framework,solves the shortages of traditional small splint longitudinal traction,at the same time with bone tissue and the surrounding soft tissue injuries were minor,reflected the concept of orthopaedic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The fracture fixator therapy;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Minimally invasive

表1 各组大鼠血清中CORT、CRH、ACTH水平比较(x±s)

10.3969/j.issn.1007-614x.2017.8.2

猜你喜欢
骨伤科夹板骨科
石膏与小夹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拨针在骨伤科疾病中的应用
花开杏林 果结仁心——访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沈计荣
钛夹板应用于美学区引导骨组织再生1例
边条翼夹板结构强度设计
邢台市中医院骨伤科
骨科临床教学中加强能力培养的探讨
2016年《实用骨科杂志》征订启事
消肿止痛酊结合冷敷在骨伤科中的应用
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