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课程“小班授课”模式探讨与实践

2017-04-11 14:25孟庆俊朱雪强李向东冯启言单爱琴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3期
关键词:改革与创新

孟庆俊+朱雪强+李向东+冯启言+单爱琴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摘要:《环境化学》课程是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相关结合的特点。本文总结了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化学》课程在“小班授课”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构建“理论教学—专题讨论—实验教学”模块结构的特色教学框架,突出了研讨式、专题化特点在《环境化学》小班教学中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环境化学课程的参与度与学习效果。

关键词:环境化学;小班授课;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118-02

一、课程简介

“环境化学”是利用化学各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来探讨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环境问题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也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环境化学领域的基本知识,把握环境化学的最近进展,为将来从事环境领域的科研和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同济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也都把《环境化学》作为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选课目。在我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过程中,对《环境化学》科给予了高度重视,将其列为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并且《环境化学》课程也被作为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课课目。

《环境化学》课程在我校一直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学时也不断增加。2002年该课程开始进行双语教学的改革试点,自编了《环境化学》英文讲义,结合戴树桂等编写的《环境化学》中文教材,先后在环境科学2000级到2007级开设了八次。从开设情况来看,双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但对环境化学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特别是一些来自偏远地区的英语基础较差的同学,学习难度很大。双语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在掌握课程内容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水平,以便将来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但前提是对课程本身的理论有深入的领悟。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双语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所以在2008版本科培养计划中将本课程改为中文教学,即从2008级开始,《环境化学》不再实行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

目前2013、2014级学生人数较少(分别为14人和19人),适合于小班教学,因此对《环境化学》的教学模式有必要进行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组织、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进。

二、教学目标

国内外备受推崇的“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将一门课程的教学时间由传统的、单一式的大班课堂授课转变为按一定比例拆分成“大班授课”和“小班研讨”,由两个教学环节组成的教学模式[1-3]。可能在很多学校、很多专业,由于师资不足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实现“小班授课”,而只能选择“大班授课、小班研讨”。而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小容量的班级构成,为“小班授课”提供了条件。通过小班授课、专题讨论、实验实践等多环节的教学,可以达到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標[4,5]。

三、教学改革内容

1.构建“理论教学—专题讨论—实验教学”模块结构的特色教学框架。《环境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基础专业课程,要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时数构建。小班授课更有利于进行启发参与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变传统的“教”为主动的“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6]。

理论教学模块:根据课程内容,对各个环境要素(介质)的理论内容进行了梳理,总结归结了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充分利用有限的学时攻克重点、难点内容。其中,大气环境部分重点讲解大气光化学反应及与之相关的大气环境问题,如光化学烟雾、硫酸烟雾、酸性降水、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及雾霾等其中的化学问题,弥补我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关于光化学、自由基化学方面的缺陷;水环境化学部分主要讲解水中无机、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作用过程与机理;土壤污染中的化学问题。

专题讨论模块:根据环境化学发展动态、国内外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等设置专题讨论题目,在保证基本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紧跟环境化学领域的发展前沿,保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新颖性。2012级和2013级学生部分专题讨论题目主要有:关注地下水体安全、浅析8.12天津爆炸事件、山西化工厂苯胺泄漏、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危害与治理、雾霾气候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石油泄漏的影响及处理等。2012级(8人一组)由于学生人数多,学生参与度要比2013级(3人一组)小很多。

实验教学模块:根据教学内容、实验条件、仪器设备等情况,开设了基础验证性实验、一般综合性实验和提高创新性实验,使学生能够逐级提升实验操作能力的同时,不断加强对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和对研究技术方法的掌握。较小的班级容量使得每位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实验的各个环节。结合课程内容,积极开展综合型、开放式实验教学内容,不断完善实验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主要开展了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浓度水平测定、有机物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土壤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解吸作用、土壤中铅和铜的形态分析等环境化学课程中典型的实验项目。

2.考核方式的改革。结合新版大纲,针对“小班授课”的教学模式,对考试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注重平时考核,加入课程中期考核,主要针对目前环境化学领域的最新前沿提交小论文,并针对课程内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专题讲座。(1)在考试的内容上,减少死记硬背的名词解释题、填空题、问答题,加大理论分析案例和论述题等的分量。(2)考试成绩由平时出勤成绩、作业、实验与课堂表现(10%)、期中小论文考核(10%)、专题讲座成绩(10%)与期末考试成绩(60%)组成。(3)专题讲座成绩由学生的现场打分与教师打分共同组成。(4)采用灵活的考试方式,如开卷考试、开卷+闭卷、闭卷等考试形式。

四、教学组织形式

为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根据课程内容设置多个知识单元和知识要点专题,学生分成2人一组,每组至少选一个专题,经过准备后在课堂上讲解,并组织学生提问与讨论,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每个专题时间约10—15分钟,每次课大约进行2—3个专题。待每个专题讲完后,再由老师进行总结与点评,同时每次选4—5名学生进行打分,作为最后综合成绩的一部分。

五、结语

《环境化学》课程“小班授课模式”的探讨与实践,对于人数较少的环境科学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利用小容量班级尝试参与式、研讨式的灵活教学模式,对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升教学实效具有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1]王国宏,王克娜,王福敏.小班授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价值探析[J].教育发展与研究,2010,222(5):153-154.

[2]朱红,马莉萍,熊煜.“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效果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1):43-47.

[3]陈智婷,庞云龙,米泽龙,张紫微.关于高校“大班授课、小班辅导”教学模式的探讨[J].才智,2016,(12):168.

[4]李宏敏.我國高校实施小班化教学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田[J].大学教育科学,2009,(02):32-36.

[5]姚睿.优化“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13):184-185.

[6]杨明慧,童亨茂.大地构造学“大班上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及效果分析[J].大学教育,2025,(20):220-222.

基金项目:2014年中国矿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课题《互动启发式立体化“环境化学”课程教学体系优化及教学方法改革》(课题编号:2014YB25)

作者简介:孟庆俊(1974-),女(汉族),黑龙江牡丹江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化学、生态修复;朱雪强(1979-),男(汉族),江苏昆山人,博士,讲师;李向东(1973-),男(汉族),安徽铜陵人,博士,副教授;冯启言(1964-),男(汉族),山东日照人,博导,教授;单爱琴(1967-),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博士,副教授。

猜你喜欢
改革与创新
关于我国财政与税收体制创新应用的探讨
高校网球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浅析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与创新
《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双语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