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退休职工精神慰藉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2017-04-11 03:40葛建国
上海工运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子女老年人社区

葛建国

关于做好退休职工精神慰藉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葛建国

当前我国正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加强对退休职工的关爱与精神慰藉工作,对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上海石化退休职工的精神慰藉工作进行深层分析,提出了思考与对策。

退休职工 精神慰藉 敬老爱老

退休职工离开了奋斗一辈子的工作岗位,进入了人生重大的角色转换。他们会遇到丧偶、亲友离世、自身疾病困扰、生活节奏和环境改变等一系列负面事件,容易导致心情抑郁、心理失衡等现象出现。他们需要社会和各级退管组织的照顾和关爱,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风采、发挥专长潜能的舞台。

上海石化是一家有着40多年厂史的大型国企,现有退休职工17457人,已经超过了公司在职职工的总人数。公司退管机构对退休职工实行一级集中管理,除了在生活上给予适度的照顾外,精神上也给予了最大限度的安抚。

退休职工精神慰藉缺失的表现

近几年来,党和政府在关爱退休职工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政府以及社会所做的实事,既是对退休职工的一种物质帮助,也给退休职工带来了精神慰藉。但从精神慰藉的深层看,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主要有:

社会化精神文化服务不到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社区老年活动场所相对较少,许多老年活动室面积狭小而拥挤,活动内容单一枯燥。退休职工聚集在一起,不是打牌,就是打麻将,文化生活封闭而单调,平时选择的文化娱乐活动大多是看电视、听广播,只有极少数退休职工经常走出家门参与社会各项开放性活动。

原工作单位基本不组织活动。多数退休职工在原单位都曾经是爱厂如家的建设功臣,对单位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随着改革深化和原单位领导人员的更迭,以及一些领导干部在“企业人”与“社会人”概念上的片面认识,过去逢年过节,访问老领导和其他有功之臣的好传统仍保留的单位少之又少,组织退休职工参与企业发展各项活动的就更难见。

子女对老人的精神慰藉不能做到经常化。退休职工更加渴望亲情,希望儿女探望或给予精神慰藉。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不强,但不管是独居,还是与子女合住,老人们大多不愿意请保姆,其目的是想让子女能抽空“多陪陪自己”。不少子女因工作繁忙,又要照料自己的小孩,较少有空闲陪伴父母。

居住环境变化使一些老人失去精神慰藉的空间。这些年来,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耸起,市民在享受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却将人与人之间的融洽阻隔了,不如过去老式弄堂房子,彼此都有交流照应。一些高龄退休职工由此失去了与邻居一起散步、聊天的空间,只能靠着窗户遥望日出日落,默默地度过时光。

另辟蹊径难找乐趣,有所作为却难以如愿。较多退休职工感到晚年生活寂寞、孤独、郁闷,精神空虚,没有寄托,对此感到无奈,也有一些退休职工想另辟蹊径寻找精神慰藉。比如有较多的退休职工失去配偶后想找个老伴,但由于子女的否定、阻挠,或难以摆脱陈旧道德观念的束缚,终难如愿。一些有专长的退休职工本来可以发挥自己特长“有所作为”一番,从中享受到一些精神乐趣,但因为要照顾孙辈只能作罢。

一些老年人生病后精神负担过重。退休人员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健康大不如前,或多或少有问题,在心理上有所负担。从病人家属反映的信息来看,有些退休人员得病后,脾气变得古怪,有少数人还拒绝配合治疗,出现消极的态度。

退休职工精神慰藉缺失的原因

退休职工精神慰藉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涉及舆论宣传、思想观念、物质保障、法律保证以及退休职工自身心理能力等各个方面,可以用“五个难”来加以概括。

舆论宣传难到位。许多企事业单位这些年很少开展敬老爱老的宣传活动,即使开展也往往走过场,认为退休职工养老、医疗保障已经实行了社会化,他们的精神慰藉与原单位“不大搭界”,是造成退休职工精神慰藉缺失的原因之一。

思想观念难转变。在思想观念上,人们的社会认识和习惯往往对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变化“做减法”,而对儿童的变化“做加法”。如对儿童的撒娇会用“天真”、“可爱”之类的字眼加以褒夸,而对老年人的撒娇则会加以排斥,这种“思想观念难转变”的状况是造成退休职工精神慰藉缺失的重要原因。

物质保障难支撑。搞好退休职工的精神慰藉工作,需要一定财力和物力给予支撑,需要建立必要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文化体育场所,改善退休职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慰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退休职工必要的慰问费用、活动费用很多部门难以支出。

法律保证难操作。《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一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这种权利和义务在某些地方仅体现为象征性意义,而在现实中遇到了操作上的实质困难。老人们诉告不孝子女给付生活费,还有履行的可能性,但要诉告感情的支出和给予缺失,却是难以实行。

心理能力难适应。退休职工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角色的转变,常常被失落、孤独、焦虑等情绪所笼罩,他们之中不少人的性格日益趋于内向。这些心理现象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变化,不仅会伤害退休职工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还无意之中抵御了别人给予他们的精神慰藉。

给予退休职工精神慰藉的工作对策

一、以转变观念为先导,营造良好的敬老爱老氛围。

首先,要提高对关心退休职工精神慰藉重要性的认识。要把做好退休职工精神慰藉工作作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来抓。

其次,要提高对关心退休职工精神慰藉必要性的认识。在“六个老有”的总体工作目标中,“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都与退休职工的精神慰藉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老有所为”,虽然从形式上看,退休职工通过发挥余热可得到相应的报酬;但从实际情况看,退休职工在发挥余热过程中,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得到继续开发,他们的自身价值得到了一定体现,这实际上是精神慰藉的一种境界。

再次,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通过开展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把分散在各家各户的退休职工吸引到一起,使他们既能交流思想,又能增进团结;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塑造城市和谐形象;既能解决一些具体工作难题,又能强化相互之间的协作精神,有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

二、以社区建设为基础,满足退休职工的精神需求。

要加快社区的基础建设,健全和完善配套设施,满足退休职工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让他们“老有所乐”。各级政府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要确定城市老年服务设施布局的规划原则和建设标准,安排老年服务设施,把老年服务设施纳入公共设施进行统一规划。社区老年活动室应有利于陶冶退休职工情操,社区的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场所要为退休职工举办各种专项活动。

加强对社区老年文化艺术和体育健身活动的指导,定期举办老年歌咏、戏曲、时装表演、摄影、拳操等适合退休职工的社区活动。办好各类运动会及展示活动,使体育健身成为退休职工生活的重要内容,让他们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感觉到“活出了生命的意义”。根据退休职工的特长和身体状况,组织他们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在发挥余热中“老有所为”,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要发动社区的培训机构积极参与老年大学的办学工作,提高老年大学的普及率,一方面可以使退休职工的时间得到合理消耗,精神生活显得充实;另一方面,可以陶冶退休职工的精神生活质量。要进一步扩大“扶网工程”建设,让更多有条件的退休职工上网浏览、玩博客、玩微信,从而扩大交友圈,获得更多的精神慰藉。

三、以子女、邻里为依托,开展扎实的精神慰藉活动。

关心退休职工的精神慰藉,其子女有着不可推卸的义务与责任。从退休职工的精神慰藉角度看,没有比“家”更能提供良好的精神归宿了。要建立一定的监督保障机制,促使退休职工子女不仅能在物质上帮扶父母,更重视精神上慰藉父母,虽然相关内容已有法律明文规定,但要真正使“常回家看看”、“与父母多唠唠心里话”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很多工作要去做。

目前,由于成年子女大多数是独生子,完全由他们承担父母精神慰藉确实很艰难。为此,发动和委托邻里共同做好退休职工的精神慰藉,也是新形势下的一种必然选择,使“爱在邻里,护在居里”成为广大退休职工殷切期望,使社区真正成为退休职工温馨生活的幸福港湾。

四、以全面落实为抓手,使精神慰藉活动更有实效。

退休职工的精神慰藉需求大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经济来源稳定。随着物价上涨,养老金每年也能同比率增长,这样,他们心情就自然不会烦恼。

2.看病难、治病贵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退休职工一旦生病有能力及时医治,身体好自然就精神爽。

3.精神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在人际关系处理中能相互表露感情并受到对方尊重;有丰富多彩的社交活动和精神文化生活。

4.退休后,仍能实现自我价值,在发挥余热的岗位上不受歧视,能拥有自己的成就感。

5.有安全的居住环境,没有提心吊胆的心理压力。

要以实现这五个方面的精神慰藉为抓手,由政府牵头,对这五个方面逐条地加以梳理,在物质上、精神上给予保证,从而把退休职工的精神慰藉工作做得更好。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退管会)

猜你喜欢
子女老年人社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