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哲学”诠释方法一个向度的反思
——基于中西哲学互镜的视角

2017-04-11 07:41王敏光
社会科学家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老子

王敏光

(洛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一、引言

“中国哲学”的诞生,从严格意义上讲不足百年,但这近百年的发展史却凝聚着几代人的探索心路,其中有心得、有贡献,亦有值得认真反思之处。从发展“中国哲学”的角度讲,这个历程可以从引进“哲学”这个外来词开始。中华民族自进入近代以来,大多数国人认同了中国的落后根本在于文化的滞后,此说现在仍有一定影响。而“哲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照此逻辑推演,“中国哲学”的落后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必须引进、学习与借鉴西方文化,才能挽救、改变这种局面成为时代的心声,而如何立足“中国哲学”的根基之上,借鉴“西方哲学”思考的优点,寻找符合“中国哲学”思想时代转化的新向度,是“中国哲学”近代开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思索近百年的“中国哲学”发展史,我们可以从中受到良多启发。笔者拟以刘笑敢与Gi-MingShien的观点为分析对象,以期从个案中反映出“中国哲学”诠释之一二得失。

二、研究方法上的分析和评价

(一)对刘笑敢文章研究方法上的评析

1.对刘笑敢文章诞生背景的回顾

刘笑敢教授师从著名哲学史家张岱年先生,尤精于道家哲学研究,博士毕业在北京大学任教后不久即赴美国留学,在美国几个研究“中国哲学”的重镇学习、访问,大大开阔了自身的学术视野,后又到新加坡任教,后以香港中文大学为研究基地,荣休后依然活跃在华人哲学界,从其游学的经历及他文章的行文特色,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研究“中国哲学”时有着极强的方法论意识。正如2006年刘笑敢发表在《哲学研究》第四期的文章——《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方法论反思》中所言,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是“自觉地运用西方哲学的眼光、角度、概念、方法研究中国哲学”[1],并列举出这方面的两位代表人物胡适和冯友兰,胡适以实效主义为蓝本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以西方哲学眼光写成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冯友兰则以新实在论为架构进入中国哲学史研究,完成了在中、西方均有广泛影响的第一部完整的《中国哲学史》这两位解读“中国哲学”的范式影响了几代人。其实,刘笑敢的这篇文章的诞生有着深刻的学术背景,就是学术界早在二十一世纪初就对“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地位进行过广泛的讨论,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读。其实,这个问题不外乎两种答案,一是中华民族自身有着固有的“哲学”传统,只不过与西方不同而已;二是中国没有“哲学”,只不过是引进了西方哲学以后,才有了对应的“中国哲学”。而此篇文章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对这个问题进行的回应和深入思考,在笔者看来,中国有没有“哲学”本身是一个伪问题,是拿西方哲学来比附中国自身“哲学”智慧的产物,“哲学”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而不是从现在意义上西方引出,照这样看来,自古希腊以降,西方对“哲学”的释解并不是都有此等层面的“哲学”。真正值得学人关注的问题在于在新的时代如何发展“中国哲学”,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继承它,刘笑敢的文章正是对此问题的思考,文中不凡真知灼见,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对刘笑敢研究方法上的解读

刘笑敢文章总体上的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理性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诠释学方法。这在刘的文章中处处体现,下面具体分析加以评析。

第一、刘的文章有着明显的方法论意识。对汉魏之际佛学方便传入中华的方法——“格义”进行了回顾,并认为这只是当时学人的权宜之计。而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方法与“格义”的方法是相反的,刘称之为“反向格义”,而我们需要对“反向格义”有个明确的澄清。刘提出了一系列尖锐的问题:“为什么反向格义会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普遍性做法?反向格义是否会干扰对中国哲学思想潮流本身的历史的、客观的或原原本本了解?反向格义与传统的历史学、文献学、训诂学的进路是什么关系?如果反向格义的必要性是因为西方哲学在理论水平和表现形态上高于中国哲学,那么反向格义的做法应该如何将西方哲学的高超之处反映在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之中?反向格义有哪些不同的方法或进路?”[1]这些问题的提出有着自觉的方法论意识,是在深刻总结近百年“中国哲学”方法论发展历史的分析。

第二、刘笑敢对“格义”和“反向格义”兴起的背景和原因进行了研究。他指出传统的“格义”首先是用来中国自己经典的来理解和解释外来陌生的概念;而近代的“反向格义”是在用西方我们不熟悉的概念、方法来解读我们的经典,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极易误读中国传统文化,但这也是当今时代,把中国传统哲学推向国际、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之一,这值得我们重视、反省。在刘笑敢看来,“格义”是权宜之计,有着很强的政治色彩,随着佛教运动的消退和佛经翻译工作的正规化,“格义”之任务便完成了。而“反向格义”则不同,它在当今“中国哲学”的研究视域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距离我们的传统哲学越来越远,因为我们的大多数人对西方哲学概念不太熟悉,而用西方哲学概念来解释中国传统哲学,更是给人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而且这大有专业化、学术化的趋势,单离开西方哲学的话语似乎我们面临失语的尴尬境地。在笔者看来,这正是我们“中国哲学”研究者的纠结所在,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思考、探究。刘笑敢在这个问题上给我们提供了问题域的范围和趋向,极富启发性。

第三、为了给我们指出“反向格义”的局限性,刘笑敢以近代对老子“道”的解读为例,向我们展示了在解读、发展“中国哲学”时的困惑与反思。对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学界给予了种种解释,一致的看法是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太大,才会有目前的境况出现。但刘笑敢则持不同的看法,他从解析胡适和冯友兰的哲学史开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胡、冯两位写成现代意义上中国哲学史的时间均在1949年之前,也就是说两位在成书之前就有了自己明确的方法论意识,而冯先生写作的变化只是方法的变化而已,并没有实质上的改变。刘笑敢在文中举出了另一位哲学史家任继愈先生对老子“道”的认识变化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任先生对老子“道”的认识从唯物到唯心,再到采取一种折中的立场,这往复变化的背后其实是方法论的影子存在,意识形态的影响只不过是外因而已。这看似无可奈何的背后,刘笑敢认为这正是“反向格义”的谬误所在,刘认为:“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西方的思想概念无法有效地、准确地对应中国古代的哲学语言或概念,如果这时一定要作简单的对应和判断,就有可能遇到凿枘方圆的困难。”[1]那么既然“反向格义”有着这样的弊端,那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诠释“中国哲学”呢?

第四、刘笑敢列举了当今时代四种对老子“道”的代表性解释,第一类是冯友兰、侯外庐之客观实有类的解释,此类解释把“道”释为形而上的概念;第二类是方东美的综合解释说,方先生把“道”分为道体、道用、道相、道征四个方面;第三类是牟宗三的主观境界说,牟先生把“道”解释为“境界形态的形上学”;第四类是袁保新的贯通类解说,此说明显受到西哲史专家陈康的综合类解说的影响。前三类观点在刘笑敢看来相同之处均是站在形而上的层面对“道”的解读,虽有道理但偏颇之处也是比较明显的。关键是第四类解说在综合各家学说的基础上对老子“道”的解读距离老子文本的意义更近,把形上和形下贯通起来,这更符合“中国哲学”的传统,但这个贯通的前提仍然是受到西方自休谟以来的关于价值和事实、实然与应然关系讨论的影响,这种引入是否能恰当解释中国哲学的问题,仍需认真研究。

第五、刘笑敢这篇文章概观研究了“反向格义”方法在解读中国哲学的利弊得失。在笔者看来,探究发展、推进“中国哲学”的方法,远比苦苦追问“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地位合理得多。在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都不能割裂中国哲学固有的精华为前提,这也提醒我们在应用“西方哲学”概念解读“中国哲学”概念时必须有着清晰的方法论意识,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哲学”有着固有的特质和传统,如果仍然以西比附中国哲学,我们将仍然跳不出“反向格义”的窠臼。

(二)对Gi-MingShien研究方法上的评析

1.对 Gi-MingShien 文章的方法论认识

Gi-MingShien这篇文章虽然成文时间为1951年,虽然与刘笑敢的文章间隔时间半个多世纪,但与刘笑敢文章相同之处是均有着较强的方法论意识,值得“中国哲学”界加以认真研究,Gi-MingShien以《Nothingness in the Philosophy of Lao-tzǔ》为题,分析了老子哲学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无”的内涵。

2.对Gi-MingShien文章研究方法上的解析

第一、Gi-MingShien在文章的开头就之处老子之“无”与西方谈的“无”有着根本的不同,不可从字面意思上做简单的比附,正如他说开篇所说:要理解老子的“无”必须把它和西方哲学所谈之“无”区分看来,他主张解析老子之“无”应当从老子的文本出发,因为老子在表述时往往采取“正言若反”的方式。在老子哲学中“Nothingness”是“spontaneity”的一种表达方式,两者相互依存。

第二、Gi-MingShien在论述老子之“无”时,认为任何东西在宇宙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质”,他从现实物理世界中的一般事物的构造谈起,认为任何事物在宇宙中均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而在这万物背后发挥作用的就是“Nothingness”即“无”,而这个“无”又是无形的,并援引孔子对“天”的论述作为例证。

第三、Gi-MingShien在论述“无”时密切结合老子文本,并主张解读老子哲学的概念不但应当从文本出发,还要注意从上下文的语境中去体会,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老子哲学体系的完整性。比如对“无”的理解就是如此,在老子哲学体系中“无”的内涵是什么?“无”在老子哲学体系中存在的价值何在?等等,Gi-MingShien均给出了合乎老子文本意义的解读。

第四、Gi-MingShien在论述老子之“无”时,另一个角度是从力的平衡性角度给予了论证,这种论证方式可谓是独具匠心。在Gi-MingShien看来“无”就是保证系统平衡、稳定的一个“零点”,而且这个“零点”随着系统的不断变化而作相应的灵便调整,而且这个系统是做周而复始的不断循环。

第五、“无”之价值的发现。在西方有种观点从实践的向度出发认为“无”是去掉自身的“空无”,是形式上的“无”,这是一种通过形而上的逻辑分析得出的结果,但在Gi-MingShien看来这种分析不符合老子文本的自身系统特点,如果用现代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解读老子哲学是一种隔靴搔痒式的割裂,这与刘笑敢对“反向格义”的分析有着相通之处。对于“无”的价值,Gi-MingShien引用老子文本中的一句话作为总结:“All things in the world come from existence,and existence comes from non-existenc”[2],认为万物来源于“有”,而“有”又来源于“无”。

第六、Gi-MingShien针对中国现代学者对老子解读的评析给予了评析,他认为在中国学界有两种观点解读老子之“无”比较有代表性。一种观点认为老子是“虚无主义”,典型是用西方哲学的概念比附老子哲学,显然是不能正确的认识老子之“无”;另一种观点是现代著名哲学史家冯友兰的观点,冯先生把老子之“无”理解为“存在”的形式,在老子哲学体系中与“道”是同一的概念。在Gi-MingShien看来这两种观点均不能恰当的理解老子之“无”,而应该从自然性这一角度来认识老子之“无”。

第七、“道”、“有”、“无”之间的关系。Gi-MingShien认为在老子哲学体系中“道”是最根本的概念,而“有”和“无”则是从属于“道”一对概念,他引用老子文本中的一章来给予例证:“Thirtys pokes meet in one hub,but its vacuity [the axle hole]makes the carriage capable of use.Clay is fashioned into vessels,but their emptiness gives them usefulness.Doors and windows are cut to make a house,but their apertures make a useful dwelling.Hence,existence has profits,but from non-existence[vacuity]we derive utility.[2]老子这一章通过现实中有、无的相互依存来论证有、无的关系,而又同从属于“道”。

第八、在笔者看来,Gi-MingShien此篇文章对老子之“无”的论证力主从老子文本出发,而不是从外部某个哲学家的观点或方来理解老子哲学,这与刘笑敢文中所说“反向格义”有着相同之处,即如何才能尽可能的从文本出发来认识一个哲学家的思想,尤其是对中国传统哲学家思想的解读。

三、写作方法上的分析和评价

(一)对刘笑敢文章写作方法的分析和评价

对于刘笑敢文章的写作方法笔者认为有以下特点:

第一、对于所关注问题的历史背景有着深刻的把握,从历史上对此问题的关注着手开始分析,层层展开。第二、总体上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进行论述,具体则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步展开论证。如他说:“自胡、冯之后,西方哲学就成为研究中国哲学不可一日或缺的学术背景、理论指南和照亮方向的灯塔。不懂西方哲学似乎就完全没有资格谈论中国哲学。很多西方哲学的流派都已经成为或有可能成为研究中国哲学的理论方法和思维框架。笔者将这种自觉地以西方哲学的理论方法和思维框架来研究中国哲学的方法称为反向格义,将自觉地用现成的西方哲学概念来对应、定义中国哲学观念、术语的方法称为狭义的反向格义。”[1]依此为出发点对“反向格义”的发展历史及得失进行了厘析。第三、采用对比的写作方法对“格义”和“反向格义”进行了横向和竖向的双重对比,并对两者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中的优缺点进行了考究,以启发我们对“中国哲学”的诠释做进一步的探索。第四、采用先精细分析个案再推及其他的方法,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前景做尝试性的探索。如以现代各派学者对老子“道”的解读,来彰显诠释“中国哲学”的前景和路向。第五、关于在现当代如何合理进一步诠释“中国哲学”的发展问题。刘笑敢通过综合对比近代中国哲学史上各家对老子哲学“道”的解读出发,做了深入的探讨,比较具有启发性。第六、刘笑敢的结论采用引导性的手法引领同仁们一起探索“中国哲学”的发展之路。

(二)对Gi-MingShien文章写作方法的分析和评价:

Gi-MingShien这篇文章虽成文于1951年,但思路清晰,分析透彻,在写作方法上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笔者对此做一评析:第一、开篇直奔主题,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文章认为理解老子不能从西方哲学的某个概念出发,而应该从老子的文本出发来理解老子哲学的体系及概念。第二、和刘笑敢文章一致的地方均是采用层层推进的办法展开自己的论证,首先列举出宽泛意义上如何理解老子,并从现实物理世界的现象出发推及开来,指出对哲学家的概念及体系不能做简单理解,必须考虑到其复杂性,才能做进一步深入的解读。第三、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证。Gi-MingShien认识到中国哲学家的许多概念和西方哲学的概念不一样,西方追寻的是一个“是”什么?而大多数中国哲学家则是通过对世界的描述来展现自己的观点,先秦时期的孔孟老庄无不如此。第四、采用个案例证的方法来论述自己的观点,Gi-MingShien是通过对力的平衡性这一实例来论证的。第五、文章采用正反论证的方法进行写作,文章认为如果采用形而上的方法来分析老子的“无”,则对老子的解读有失偏颇。第六、文章采用批判的手法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文章对以“虚无主义”和“形而上学”思路来解释老子之“无”的做法给予了批判,并从老子文本中找出切实的根据来完善自己的主张。

四、对勘之后的反思

两篇文章均是对如何解读、发展“中国哲学”所做的思考,笔者认为比较有启发性,对我们继承、发展与转化“中国传统哲学”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接着讲,还是照着讲,如何才能讲好?笔者从中受到了启发,并做了一些思考,呈现如下:

(一)当今“中国哲学”界对“诠释学”的自觉运用

自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问世并被翻译到中国以来,中国哲学界对此比较有认同感,且不论中国有没有“诠释学”这个词语,但中国确实有着久远的“诠释学”传统,这似乎和20世纪“哲学”一词的传入有着某些相似性,但不同的是这次我们更多了些理性和客观,我们不在一味追寻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有没有“诠释学”?而把着眼点放在了如何发展“中国哲学”,如何推动“中国哲诠释学”的进一步深化。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很难再明确的界定某一个词是来源于什么国家,什么民族,重要的是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的前提下,借鉴好的方法、好的资源继承好、发展好自己民族的文化,这才是当务之急。其实,当今“中国哲学”对经典文献的解读,其实就是一种诠释学的方法,但需要做进一步的有自身特色的深化,既然有西方“诠释学”的理论可资借鉴,那么就存在更好的发展我们的“诠释学”的空间。

(二)“中国诠释学”的历史发展及如何看待中国的“诠释学”系统

如果从字面意思来考究,我们中国哲学史上也有“诠释”这关词,而且比西方还要古老,据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考察①参阅景海峰:《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版。,中国不但有“诠释”这个词语,而且有着久远的发展历程,这在儒家哲学的发展历史进程中体现得最为清晰,道家、道教、佛教也有着自己的“诠释学”传统。

当今时期,我们有着古人没有的资源,在方法上有更大的革新空间。要想借鉴别人好的方法,笔者认为必须做一个认真、全面的对比研究,只有如此才能看清我们的优劣势在什么地方?中国有着“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传统,但要做进一步的区分工作,因为这里面既有训诂学、文献学、历史学的成分,也有义理的阐发,区分的标准何在?这些均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

在西方哲学界,对于“诠释学”也有着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是一种哲学认识方法,有学者认为是存有论,等等。对于伽达默尔所强调的“视域融合”原则,存在着在实际中如何操作的问题,存在着如何把握诠释的限度问题,有部分后现代主义者主张一切解释均是合理的观点,对于“诠释学”也是个挑战,利科和柯克对于伽达默尔的批评,也反映出“解释学”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空间,这些都是我们在借鉴时所必须注意的。因此,对于东西方的“诠释学”发展历史及得失要有个清晰的认识,对于“中国诠释学”我们应该有个明晰的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能发展得更好。

[1]刘笑敢.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方法论反思[J].哲学研究,2006(4).

[2]GI- MING SHIEN .Nothingness in the Philosophy of Lao-tz[J].Philosophy East and West,1951,1(3).

猜你喜欢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最有思想的句子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论西方哲学“看”世界的三种方式——兼论西方哲学世界理论的发展逻辑及其意义
当代新道家的三大思潮
从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谈中国历史研究的整体观
论中国哲学的现代定义
智者老子
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进程及其经验教训
苏格拉底之死对中西哲学差异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