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研究

2017-04-11 13:14葛自力
社科纵横 2017年4期
关键词:微时代时代政治

葛自力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阜新 123000)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研究

葛自力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阜新 123000)

“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提出了新课题。本文从“微时代”的定义及特征、“微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微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来展开论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拓展新途径。

微时代 信息传播 思想政治教育

“微时代”的到来逐步影响着社会的变革,沟通更加方便与快捷,新形势给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资源和不断创新的内容,但也给这项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在微时代的双刃剑下,如何准确及时的筛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何改革创新教育工作方法是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微时代”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

近年来,各种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其中微博、微信以其原创性和便捷性等特点迅速席卷占领互联网舞台,深受大众网民的喜爱。如今,随着微博、微信的不断改革更新,用户量逐年增大,越来越多的新兴事物以“微”字冠名,微电影、微小说、微公益、微语录、微旅行,这些微事物已经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微”字虽寓意微小,但众多网民的微小看法和发声可以构成一股力量,推动当今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微时代”。

“微时代”下信息的传播具有大众性、流动性、瞬时性、互动性的特点。随着3G、4G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的发展和普及,可以随时随地在各种交流平台上分享你的所看所想,尽情发表个人观点,一时兴起的想法也可能成为热聊的微话题,在这里精英和草根地位平等,每一个人都是观察者、记录者也是参与者和传播者。“微时代”正在编织一张横向的大网,在这个大网中没有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和你品味相投的好友,更新对方发布的信息,或评论或点赞或转载,达到了与其交流互动的目的。

二、“微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作为走在时尚潮流前沿的主力军,对于新鲜事物总是有着极大的热情和接受能力,他们渴望找到一个突破口来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新,并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共鸣。而微博、微信这样的新网络媒体恰好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表和交流个性化的舞台,使大学生在“微时代”下更好地学习、沟通和交流。

(一)“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

“微时代”的信息大网以其更新速度快、内容丰富等特点使得大学生更能自由的获取感兴趣的知识,大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世界各地发生的新鲜趣闻,不仅可以扩展视野还可以增长见闻,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够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三观。但是,现在的网络平台总会夹杂着一些有着激进、反动思想的消极信息,甚至有一些反动分子试图编造假新闻想从意识形态领域改变和摧毁大学生道德观念。因此,不能正确的获取网络信息就会对大学生道德观念造成了巨大冲击,从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确进行。

(二)“微时代”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微时代”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在知识方面的渴求,有些应用还可以满足大学生人际发展的需要。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因为受到学习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他们只有通过网络互动才能有效的拓展自己人际关系,大学生在微平台的交流互动不受任何年龄、身份、地域、语言的限制,尽情交流想法和体会。良好的人际关系缓解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压力,给大学生带来正确的价值观和自信心,为未来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当然凡事有度,切记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天天只知道看手机的“微博控”、“微信控”,影响正常学习。

三、“微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微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1.“微时代”的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环境,创新了教育方式和内容。

随着“微时代”信息大网的全面铺开,信息传播更新快、内容全面、开放的特点,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微时代下的信息平台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在海量的信息里可以第一时间找到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和案例,只需要给学生一个学习、分享的平台,就可以随时随地更新内容,和学生交流心得。在“微时代”的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静到动,从平面走向了立体,迈向更加广阔的空间,微小说、微电影、微公益、微语录、微旅行等多样化的平台正不断促进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有利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内容的创新大大提高了可能性。一成不变、沉闷呆板的课堂和书本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时代要求了,教育方式由原来的课堂上转变到了课下,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可以将文字、图像、视频有机结合,从而给大学生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和新奇的感受。

2.“微时代”的互动性、即时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

在我国的高校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觉得面对的学生已经成年,有自主的学习能力,把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生硬的强加给学生,这样没有双向互动的教学是完全达不到教育效果的。而“微时代”的产生和它的互动性可以使大学生进入一个轻松愉快的平等交流环境中来,在交流平台中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还可以参与讨论,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拉近师生距离。此外,教师还能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关注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有针对性的进行沟通,充分利用好“微时代”信息传播的即时性特点,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微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微时代”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带来了挑战

“微时代”中的信息传播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造成了网络上信息的良莠不齐,这些信息的内容大多是对经济生活、时事政治的个人看法,他们没有深入调查事实,没有经过深度思考就妄下结论,因此有积极向上正能量的信息,也有迂腐偏激负能量的信息,甚至会出现一些反党、反社会主义、反人类的言论,更有一些人不明所以认同和追随这样的观念。如果这些不良信息没有进行及时的筛选和删除,被涉世未深、无法做出良好判断的大学生阅读接受,很有可能会动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信仰。

2.“微时代”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方法带来了挑战

在“微时代”出现以前,教育者能很好的把控学生心理,他们除了在课堂上有意识有针对性地传授灌输思想政治观念外,发现学生遇到问题就可以采取谈谈心、讲道理、摆事实的方式,从而改变学生的不良观念和行为习惯。然而,在“微时代”来临后,这样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被大学生所接受,信息更新的速度和数量,以及大学生超强的接受学习能力,都使得学生超出了教育者的掌控范围,若教育者不能及时更新信息,了解掌握学生读到的垃圾信息,就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针对性的纠正和批判这些消极观念,从而影响学生对于思想价值观念的判断。

四、“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一)丰富“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选择能够吸引大学生目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提高大学生积极主动性,使大学生真正有兴趣的参与进来。在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教育者应从三方面考虑,即:创新教学语言,寻求话语权;引入社会热点话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紧扣时代脉搏,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的教学语言已经不能打动学生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言简意赅、说有针对性的话、说让学生觉得有趣味性的话,才能使教育者的形象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因此,深入其中接受学习这些网络语言,将积极阳光的情感融合进教学语言中,从而调动大学生的内在情感,达到顺利教育学生的目的。主动和学生在课上或平台上讨论国内外热点话题,通过他们的积极性和表现态度敏锐地捕捉学生的各种情绪,对于思想觉悟高、情绪积极向上的学生应给予鼓励,对思想觉悟低、存在负面情绪的学生有针对性的纠正思想观念,争取在“微时代”中为大学生占领充满正能量的阵地。无论教学语言多么网络化接地气,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都要时刻紧扣时代主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思想意识不成熟的学生纠正西方文化带来的一些不良思想,通过各种形式让当代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

(二)创新“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只有坚持理论教育法、情感渗透法、典型教育法相结合,才能走出一条属于“微时代”下由静到动、不断立体化的科学教学方法。所谓理论教育法就是在当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定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相结合,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需求。在正能量的科学理论领引下,利用“微时代”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学生接收更多的积极向上的知识信息,摒弃落后腐朽的思想观念。所谓情感渗透法是以大学生为本,以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学会与学生进行的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学会在“微时代”平台上构建一个平等轻松的环境氛围,通过情感来传达育人思想,达到育人目标。使之不断渗透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去。所谓典型教育法就是通过为学生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来启发和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要选择那些坚持符合客观实际、有鲜明时代性的、有层次感和多样性的人物事迹,再将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融入其中,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觉悟意识的目的。

“微时代”的到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接受“微时代”带给我们的机遇与挑战,掌握“微时代”的特点,才能融入“微时代”中探取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1]田和军.微博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D].西北大学,2011.

[2]张蕾.探究微博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D].山西财经大学,2012.

[3]密甜甜.微博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4]土铁军.初探微时代的思想政治课德育渗透的有效拓展与延仲[J].华章,2013(16).

[5]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

[6]朱琪.“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大学教育,2013(5).

[7]陈群.浅析“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2013(6).

G641

A

1007-9106(2017)04-0172-03

*本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MOOC背景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模式研究”(L15wsz027)课题论文。

葛自力(1965—),阜新高等专科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微时代时代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