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以新圣贤作为大学生人生目标的意义

2017-04-11 15:00常大群鹿风芍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圣贤圣人

常大群,鹿风芍

(1.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2.山东行政学院,济南 250014)

试论以新圣贤作为大学生人生目标的意义

常大群1,鹿风芍2

(1.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2.山东行政学院,济南 25001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中医等都把圣人作为人生的目标,当下高等教育应当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圣贤教育,并赋予圣贤教育以新时代的内容。大学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还是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的圣贤的地方。大学生应以学做圣人为目标,成为具有大善德、大胸怀、大智慧、超常能力、健康体魄、控制情绪、为公利生等的圣人素质和境界的新时代的新圣贤人才。其以大公思想、以内向性的生命自由观念克服对外物极端占有的异化欲望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致的。新圣贤教育以证悟本心、净化心灵、涵养道德、浩然正气的生命学机理为内容,利用静坐、太极拳等传统养生训练为辅助手段,从而达到提高大脑思维能力、增强意志力、生机旺盛、气血充足通畅,培养仁爱和谐之身心素养之目的。

新时代圣人;大学生;人生目标

中央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了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重要意义,要求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和社会生活中;而圣贤文化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1明了自己的内心有一个“明德”,即光明的善德和聪明智慧,在社会生活中、在人与人交往中去体现善德和智慧,普天下一家亲,最后到达“至善”的境界。这种大善德和大智慧正是圣人的品德特征,是“大学”学做圣人的学问。现在大学生学圣人之道,学做圣人,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的需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修持达到圣人目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千百年来的重要实践,大学应该开设相应的课程,把新时代圣人目标作为大学生的人生目标。

关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教育,已经是大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2014年6月在南开大学召开的“传统文化与大学教育”论坛,明确指出大学要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优秀平台,应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角度,对这个重大的历史性课题做出自己的贡献,指出大学工作的重心必定聚焦于人才培养。2014年7月在贵州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大学校长责任座谈会”上,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贵州大学等二十多所国内高校校长、书记签署并发布《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大学校长责任共识》,明确提出自豪礼敬、坚持“两创”、兼容并蓄、知行合一、树德立人、以文化人、经世致用、自觉担当等八个方面的责任内容,为明确大学教育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责任提供了重要参考。近年来学者们都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美德、礼仪、孝道等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占具重要位置,对大学实施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重要性,优秀传统文化深入高校课堂、融入大学实践活动,优秀传统文化进入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体系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对于大学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之具体内容和落实涉及较少,对于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内容重视不够,对儒学、道家等的圣贤的人生追求研究较少,而这正是对传统文化的优秀核心内容传承的缺失之处。本文提倡一种新圣人的育人目标,就是在21世纪的新时代,把圣贤教育的传统赋予新时代的内容,把儒家以培养具有大善德、大胸怀、大智慧的圣人作为人生的目标,把孔子的仁爱、孟子的浩然之气、二程朱熹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心学家的圣人追求等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教育,把大学生培育成为既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又是具有大善德、大胸怀、大智慧的圣人素质的圣贤。圣人与人们的道德、胸怀、智慧的提升息息相关,一方面圣人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理想目标,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是高不可攀的海市蜃楼,圣人观念完全可以融入我们的教育、融入我们的生活。本文选取此问题来论述,希望以此引起教育界的重视。

一、传统文化圣人之正解

圣人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作为人的最高目标,做人做到圣人,也就达到了人生的极致。内圣而外王,有了内圣的品质,在社会上就可立德、立功、立言,为社会做贡献。各家各派都对圣人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那就是圣人是具有最高道德水平和最高智慧及能力的人。儒、道、医等只是在圣人概念的具体内涵等方面有不同的理解。

儒学在人伦日用上为圣人命名,认为圣人具有最高的道德和智慧,制定人间的礼乐制度,得天理,行教化。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2]119“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2]118孔子认为尧、舜、禹和周公是称得上圣人的人,他认为“周之德”是伟大而崇高的“至德”。[2]119孔子认为圣人具有超人的才智和能力,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2]116孟子则认为圣人是“人伦之至也”,具有在道德伦理上的伟大,在人类社会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3]64而《中庸》有对圣人的大段描述:“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1]37学做圣人是人生观,也是一种教育理念。宋明理学特别强调要做圣人,他们自己以圣人为目标,教育学生也是以成圣成贤为目标。张载“为诸生讲学,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4]383周敦颐认为“诚、神、几,曰圣人”。[5]33他说:“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5]36

先秦道家的圣人观与汉代以后的道教成仙的目标相结合,演化为唐以后内丹而仙、救世救民的圣人观。老子认为道是产生宇宙万事万物的本源,而道的特性是虚无无为,人生的目标就是与虚无无为的道相融合,人有道的体性,就是圣人。他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6]442又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6]476圣人专心于道,虚无无为,心灵宁静,超然物外。宋代陈显微认为内圣就是炼成内丹而得道的人。他认为道士修炼,神气凝结,“猛烹极锻,炼成真丹”,而在丹成之后的“有道之士,能成为圣人”,这样的圣人“显诸仁,藏诸用,以尽内圣外王之道”。[7]721实践道教内圣外王最好的例子是金元之际的丘处机,他修炼有成之后,以70岁的高龄,利用三年的时间,从山东去到今阿富汗和印度北部地区,见到成吉思汗,劝说他停止战争的屠城和滥杀,给汉族中原地区的人民以休养生息之机,一言止杀见奇功。

中国医学则认为圣人和于阴阳,淳德全道,恬愉虚无,治病救人,仁心仁术。传统文化的圣人观,是我们今天在人的现代化上拥有的极为有意义的资源。《黄帝内经》把圣人跟真人、至人、贤人等一同视为人生修养的目标: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至人“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圣人“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8]7历代医家都把养生治病作为圣人的功业。明代著名医家杨济时在他的对策《诸家得失策》一文中说,为生民立命,使人寿命长久,“此固圣人赞化育之一端也”,是圣人“裁成天地之道”,发现自然规律而创立医学,为人治病、保元气是“收圣人寿民之仁心”。[9]519-520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性》中认为,向上古圣人学习养性之道和德行是身心健康的良方,而不是得病才去就医。养性在于德全,而不是竭其精、散其真、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否则必然半百而衰。

圣人的品质是大善德、大胸怀、大智慧,有超乎常人的能力,有健康的体魄,融利己于利他人之中,从小我到大我,克除了情绪的干扰,达到了为公利生,仁民济物,人我平等,物我同观的高级境界。

二、成为圣人的内在生命机理

内圣是外王的内在生命基础,倘若没有内圣的品质,外王的事功是没法做好的。《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1]37没有“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的境界气象,没有“聪明圣知达天德”的品质,就做不到“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的圣人行为。所以,在证悟本心、开发智慧和能力、净化心灵、涵养道德、控制情绪、培养浩然正气、健康身心等方面,圣人有其内在的生命基础。

(一)证悟本心,激发生机,呈现善德,开发智慧和能力

证悟本心是儒家和禅宗都致力于此的人生目标,宋明理学心学与禅宗融合,心学强调要证悟本心,发明良知。王阳明教人体悟良知,证悟本心,并在现实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良知善念即是知,也是行,要做到意念中全是善念,从而呈现出全善的圣人品质。聂豹说:“故致知者,心充满其虚灵本体之量,以立天下之大本,使之发无不良。”[10]253如果能够体悟心本体,心本体的虚灵充满生机,意念一发就是善的,这是圣人的标志。熊十力曾举出杨慈湖、詹子南、钱绪山、罗念庵等开悟的例子。林继平说:“宋明哲学的核心观念,实际上,就是作者常说的,一个形而上的、可实证的、灵明的本体世界。”[11]6以此达到一个圣人,一个全善的人,一个理想的人。他引李二曲《富平答问》的话说,“此为仁义之根,道德之枢,经纶参赞之本”。[11]163李二曲认为找到人的灵明本体是“人生第一要务”。[12]17

证悟本心,不仅可以发现良知,还能发现良能,即人本身具有的智慧和能力,人心无疑是人的本质所在,人的聪明才智都是人心所具有的。朱熹说:“所觉者,心之理也;能觉者,气之灵也。心者,气之精爽。心官至灵,藏往知来。”[13]85张载主张人的神是气所固有的功能,他说:“气之性本虚而神,则神与性乃气所固有。”王夫之解释说:“耳目官骸亦可状之象,凝滞之质,而良知良能之灵无不贯彻,盖气在而神与性偕也。”[14]321唐凝菴说:“盈天地只有一气,其所谓理,所谓性,所谓神,总之是此气之最清处。清便虚、便明、便灵、便觉,只养得气清,虚明灵觉种种皆具矣。”[15]608证悟本心,人就可以达到心灵虚灵明觉,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精神作用,开发人的智慧和能力。另外,证悟本心,可使人的生机旺盛,因为证悟之后,人的精神中由于私欲的作用而杂乱的状态得以改变为整体有序,人脑活动出现高度有序化,不但聪明智慧得以开发,而且生命体内生机旺盛,表现出来就是身体健康,有活力,有干劲,再加以道德品质的高尚,善德仁心,则会呈现出圣人气象。

(二)净化心灵,变小我为大我,融利己于利他人之中

人性的纯净和至善的品质往往会被小我的私欲干扰和破坏,为了一己之私,占有外物,会去争取利益,争夺名利,而使心灵异化扭曲。本来获取外物是为了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但人的心灵完全被私欲占据之后,它本来的目的就发生了改变,人就不再是为了单纯的生活目的而是为了满足占有欲望而生活,心灵无法得到安宁。老庄道家、孔子孟子、宋明理学早就对这个问题有明确的分析说明。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像水一样生活是大智慧,能使自己“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6]444不去争小小的私利,心胸放大,善心仁爱,则会具有非凡的才能和智慧,这就是“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6]451要“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6]462从而达到道的品性,“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6]463人生于道,道养育人,但是人为了私利,就与道的大公、大善德、虚静的品质相违背,道的滋养就大大减弱,智巧奸诈之心丛生,毁坏了品性,背离了道德,损害了社会的和谐幸福,也会使自身的生命健康受到影响。道家《管子·心术》下说:“圣人若天然,无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私者,乱天下者也。”[16]167-168圣人的品质与道生养万物而不占有的公心是相同的,《礼记》“天下为公”的理念也是儒家所倡导的圣人之心。宋明理学家认为危害仁爱善德的是私欲,朱熹说克己就是克除“身之私欲也”,是“克尽己私”,[17]115人必须“损人欲以复天理”。[18]907王阳明则说:“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此作圣之功也。”[19]136他打了一个比喻,说对待好色、好货、好名的私意要像猫捉老鼠一样,“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要斩钉截铁,不可放他出路。[19]37社会是个有机体,只有把个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之中,融利己于利他人之中,这个有机体才能健康成长、发展,文明程度才能提高。同样的,生命也是个有机整体,人的生命是高度复杂的系统,自身内部需要各部分高度协调,大脑的运动需要与身体和谐一致,身心还需要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大脑与社会也需要信息的交流,身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封闭就等于人的死亡,开放的系统与道的大公、大善德是一致的,因为个人的身心要与大自然、社会融为一体,从本质上说是融合为一的,个人有其独特的生命特性,但是生命的融合性、整体性是本质特性,私人占有欲望的膨胀就会减弱个体生命的运动与大自然和社会的联系,破坏个体生命与自然社会的整体性,外界好的能量、信息与个人身心的交换就减弱了,生命有机体就会处于不健康的状态。小我的封闭性思维还会带来意识状态的躁动,把个人与外界的矛盾扩大化,而不容易排解,意识的虚静特性就遭到了破坏。意识的躁动不安必然带来五脏六腑、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和谐有序状态的损伤,身心生命各部分的整体运行受到影响,人的健康必然受到损害。

(三)涵养道德,控制情绪,培养中和之性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14-15圣人的这个根本的人性与天地自然的“中”的状态是一致的,“中”是天下的根本,也是人性的根本。圣人能够体会到喜怒哀乐未发的“中”的状态,即使发出来也能控制,能自觉,不会伤害自我生命,这就是“和”。这是生命自由、生命科学的内容。能控制情绪也是圣人的标志之一。情绪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我得不到满足,自我私心膨胀,情绪更是容易波动,所以要有公心,把利己融于利他人之中,不要把自己跟社会对立起来。情绪的波动还会损害自身的健康。《素问·举痛论》分析了情绪致病的原因:“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8]283《灵枢·本神》也说:“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20]77

把自我的生命跟圣人观念、伦理道德、智慧能力连接为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这一点必须讲清楚。离开了生命的自由和完善,就根本谈不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大学》说:“自天子以致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持自我的身心是一切学问、一切道德智慧的根本和来源。《大学》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后有这样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1]1提出了“止、定、静、安、虑、得”六字,如果要得到大善德,呈现完满的人性,就要“止、定、静、安、虑”,要止念、定心、沉静,没有这些修持的内心品质,是没办法呈现生命大善德的人性,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生命修持文化的内容。所以,后世儒家对修养意识、涵养道德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并伴以静坐的功夫来达到内心的宁静。

(四)培养具有道德内涵的浩然之气:仁爱恭敬,敦厚义勇,聪睿智慧

《孟子·尽心上》说:“君子所性,仁义利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3]309孟子“浩然之气”就是“配义与道”而呈现出来的。朱熹也认为气中有精神性的道德内容,学生问他“浩然之气如何看”?他说:“仁义礼智充溢于中,睥然见面盎背,心广体胖,便自有一般浩然气象。”[13]1246这种浩然正气,就是现在说的正能量,是一种正大刚直的气场,它不但可以改变自身的生命状态,使一个人表现出生机盎然的气质,而且还可以影响周围的其他人,使人心情舒畅,积极向上。这也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用仁义礼智信克制情绪以养五脏,可以总结为:以仁民爱物之心对待周围的人和物,克制杀机以养肝,使怒不生;以谦谦之礼与恭敬之心对人对事以养心,克除淫乐;以敦厚诚信之心待人接物以养脾,克除机诈谋虑之心;以见义勇为之侠肝义胆来履行自己的义务,则集气以养肺而克服肃杀与悲愤之情;以聪睿智慧、戒慎恐惧来提肾气,以保证肾的蛰藏功能的实现。

(五)静坐以安定心神,引发生机,使气血充足,身体健康

王阳明认为:“圣人率性而行,即是道。人能修道,然后能不违于道,此复其性之本体,则亦是圣人率性之道也。”[19]86要“复其性之本体”的“圣人率性之道”,就要复其本心,发现良知,把人性的根本呈现出来。而要呈现人性的根本,就要从培养、增强人的自身生命的生机开始,这个生机就是人性之善德,从自身生命的生机旺盛开始,向好而生,为他人好,为自己好,使人在生机和善德上成为一个整体。为悟明本心,圣人都要求弟子静坐。程颐“见人静坐就说好学”,朱熹主张“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王阳明起初一直教弟子静坐。静坐可以引发生机、净化心灵、安静心神,可以节省精力、营养大脑,使气血充足、通畅,身体健康。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达至圣人的途径是,通过身体气血的充足通畅、具备浩然正气的道义、充满生机的和谐仁爱、精神境界的虚灵明觉、大脑思维能力的提高,造就出一个人的圣人气象;进而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用善的感化和教化,为世界进文明,惠泽天下。

三、以新圣贤作为人生目标的大学教育之落实

(一)把传统文化的圣贤思想加入新时代内容,并纳入公共课

大学生重要的品质和能力,包括道德、胸怀、创造性、自控、学习能力、记忆能力、研究能力、社交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意志力等内容。在大学四年和研究生阶段学习圣贤的思想,努力达到圣贤在善德、智慧、心胸、能力、健康等多方面的要求,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首先做一个圣贤的人,然后把具备的智慧和能力运用到知识学习、科学研究上来,在各个研究领域创新、发展,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把传统文化的内圣外王真正落实到现代生活当中去,融入到高等教育中来。中国传统修身文化的内圣外王,内圣是在善德、智慧、能力、心胸、健康几个方面协调发展,它们之间有着生命学的基础,在生命上是一致的、协调的、共同发展的,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健美的身心;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运用大善德、大智能、大胸怀来为社会做贡献。

这些理念的落实还需要教育教学上的配合,需要在大学设立成圣成贤的课程,设立这样一门公共课程,完善圣贤课程的教育教学体系。课程的内容可以包含传统圣贤思想的研学、圣贤的培养过程,以及儒家道家关于圣贤的经典文献学习,如儒家四书、《传习录》《道德经》等,并结合现代社会实践,赋予新圣贤以现代内容,明确内圣的修持是外王事业的基础,把修身作为人生的起点,确定人生的目标是新时代的新圣贤。

新时代圣贤除了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还需要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两者是统一的。首先,圣贤思想要求在人的思想意识中要有大公的思想,以天下为公,把自己的私融入到为他人、为社会的服务中去,而不是突出个人的私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呈现人的人性,人性的根本就是大公的,圣人就是大公的体现。能够体会到《中庸》的天下之大本的“中”,可以控制情绪,没有这个公心是做不到的。天下为公,在意识里树立公心,是共产主义的思想要求。共产主义的关键就是人的意识中的公心,而不是只注意到财产公有的粗陋的共产主义。马克思说,自由王国,存在于“真正的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人类不能让物质生产的盲目力量来统治自己,必须在这个必然王国中解放出来,达到自由,而这个自由最关键的是人的精神的自由,是精神观念的自由。公与私,看似一对矛盾,实际是一个统一体,人易于从小我的角度来看问题,我与公的矛盾被放大了,小我私心越多,公私矛盾越大。老子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也?故能成其私。”[6]444圣人之心与道心一样,道生养了世间万物,却没有私心,它的价值体现在万事万物的生长发展上,万事万物的成长发展成就了道。圣人为大家做事、为社会做事,在事业中成就了自己。有多大的事业,有多大的公心,就具有多大的公心,它们实质上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为大家、为社会做事的同时也成就了自我。其次,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克服对外物的占有等对人的异化,就要从对外物的占有转化到人的心灵的解放,把生命自由、精神自由作为人生的目标,作为人生的意义。内向性地运用意识,把单纯向外的意识能力和趋向,转变到以向内与向外运用意识相结合,以内圣作为基础,内外兼有的运用意识的模式。圣人为公利生、仁民济物、人我平等、物我同观的品质和达到的人生的境界,正是解决异化的根本。所以,这个课程的开设还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圣贤思想的融合。

(二)开展静坐、太极拳等传统修身活动

大学生学做圣人,为在道德、胸怀、智慧、利人利己、控制情绪、为公利生等方面努力达到圣人的要求,可以进行静坐、太极拳的训练,使生机旺盛,气血充足通畅,大脑思维能力提高,增强意志力。静坐、太极拳的训练中要求意念高度集中专一,可以促进创造、观察、记忆等能力的提高,使性格沉静沉稳,精神心理素质稳定。学者们就静坐、站桩等做过专门的实验,证明了它们对于身心的益处。

李成银在《初探站桩功脑清目明精力充沛的科学依据》一文中,[21]认为站桩后站桩者脑清目明、精力充沛的自我感觉与实验结果相吻合,具有科学依据。站桩后尿液尿酸含量大大减少,练功时体内的核蛋白的合成大于分解。若能长期从事这种方法的锻炼,不但对增强体质效果好,而且对消除疲劳、开发智力、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以及促进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均有良好作用。杨斯环等人《对练站桩功者脑电频谱变化的观察》一文中,[22]运用频谱分析的方法,对初练站桩功与不练的大学生进行了1年的对比观察。练者1年后,两颞区α指数显著升高(P<0.05),右额及右颞β数明显下降(P<0.05)。结果显示,练者练站桩功后,脑电有较高的同步化趋势,整个大脑的有序化程度提高,站桩者的学习效率、工作效率、创造性能力、身体免疫力、反应程度等都有显著的提高。徐玉琪等人的文章《静坐功对体育系学生大脑皮层机能和听课效果影响探讨》中,[23]对体育系学生400多人进行测试,静坐5分钟后,采用苏州大学生理教研室设计的“80.8神经类型测试表”进行测试,即任意规定一符号为阳性符号,凡看到此符号必须用笔划去,其余为阴性符号。受试者在表格上自左至右逐行逐个快速查阅阳性符号,力争不划错与漏划。结果显示:1.静坐功后总阅符号数明显增加,高于未静坐达18.34%,从静坐后和未静坐的实划阳性符号数与应划阳性符号数的百分率中,看出静坐后实找数达到91.68%,未静坐时为84.72%,提高6.96%。2.用错划符号数与应划符号数之百分率,能更精确地看到差别,静坐功后的百分率为0.85%,未静坐时的错误百分率为5.36%,错误减少4.51%。错划符号数的减少是经过静坐功后,大脑皮层分化抑制能力提高,对相似的刺激(符号)能进行正确快速分辨,即学习工作中可少出差错。3.漏找阳性符号数与应找阳性符号数之百分率也可看出,未静坐时,漏划百分率为9.93%,静坐功后为7.74%,使漏划百分率减少2.46%,表示大脑皮层从一种工作转入另一工作的灵活性提高,转换过程的时间可缩短,这无疑是工作和学习效率提高的标志。4. 5分钟静坐功后测检的平均分及格人数的百分比都超过后者。这三项经过t检验,P<0.05,因此可以认为静坐功对提高听课效果有一定促进作用。学生对此也有反映,认为做了静坐功后,感到头脑清醒,思想集中,上课容易听懂,益于记忆,即静坐功后大脑皮层的强度、分化抑制、灵活性等机能明显提高,从而加强了听课效果。

做圣人是一个人一生为之奋斗和努力的目标,在大学的几年生活中,虽然不一定能够达到圣人的全部品质的要求,但对于造就一个优秀的大学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还是成就圣贤的殿堂,要努力改变现代大学只专注于培养知识型人才,培养某一方面专门人才的现状。引进新圣贤教育是时代所需,是素质教育大势所趋。具有专门知识的圣贤人才,在社会上、家庭中是一个好人,在工作中是一个有智慧、有能力的人,是一个身体健康、有爱心的人,是一个心胸宽广、排除情绪干扰、融利己于利他人之中的人,进而成为具有全面而深刻、精湛而娴熟、严谨而简练、雍容而大度的处理事物的能力和风度的人。

[1]王文锦译注.大学中庸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张锡琛点校.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周子通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6]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7]文始真经言外旨.道藏(第十四册)[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北京:文物出版社、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

[8]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9]医古文.卷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10]甄隐.儒家内圣修持辑要[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

[11]林继平.李二曲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12]二曲集.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3]朱子语类.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4]张子正蒙注.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5]明儒学案.卷二六[M].北京:中华书局,2015.

[16]陈鼓应著.管子四篇诠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18]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9]邓艾民注.传习录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0]孟景春.黄帝内经灵枢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1]李成银.初探站桩功脑清目明精力充沛的科学依据[J].山东科学,1991(12).

[22]杨斯环等.对练站桩功者脑电频谱变化的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1994(11).

[23]徐玉琪等.静坐功对体育系学生大脑皮层机能和听课效果影响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986(03).

编辑:武鹏

G641

A

2095-7238(2017)04-0104-07

10.3969/J.ISSN.2095-7238.2017.04.020

2017-05-18

常大群(1965-),男,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教学;鹿风芍(1966-),女,山东行政学院学报高级编审,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圣贤圣人
境随心转是圣贤
修身
官场圣人范仲淹
王船山的人生哲学简论
官场圣人范仲淹
诡异的仕女图
圣人难当
圣人难当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不以己善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