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产业的税收管理实践
——十堰市茶叶产业税收情况调查

2017-04-11 18:57田勇郭元荣罗义西
税收征纳 2017年3期
关键词:茶园茶叶生产

田勇 郭元荣 罗义西

富民产业的税收管理实践
——十堰市茶叶产业税收情况调查

田勇 郭元荣 罗义西

十堰市位于我国中央山地秦巴山区汉水谷地,湖北西北部,汉江中上游。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具有得天独厚的茶叶生长环境。近几年,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全市上下坚持“产业兴市”的思路,立足本地适宜茶叶生长的资源优势,坚持走产业化经营之路,把茶叶生产作为农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来抓,突破性发展茶叶生产,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做好此项工作,该市竹溪县国税局组织人员对茶叶产业情况开展了调查,拟进一步强化茶叶产业的税收征管。

一、基本情况

茶叶是十堰市农村经济的传统骨干产业,产茶历史悠久,梅子贡茶唐代既为贡品。市所产茶叶品质优异,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良好声誉。该市现有茶叶基地面积35.56万亩,主要分布于全市郧阳区、房县、郧西、武当山、张湾区、竹山、竹溪7个区县,各个区县行政村中几乎村村有大小不等的茶场基地,全市茶叶种植户数达1308户,从业人数达1.50万余人,年产茶叶395.26万公斤,产业综合收入达8.50亿元。茶叶产业真正成为该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截至2015年,全市共有茶叶生产企业214户。其中:一般纳税人18户,小规模生产加工纳税人21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75户。累计实现应税收入3252.32万元,免税收入1590.74万元,入库增值税97.76万元。

二、行业特征

气候和土壤。茶树的生长发育与外界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有气候、土壤及地形条件。

一是气候条件:月平均气温应在18度以上为宜,最适气温20—27度;茶树有耐荫的特性,喜弱光照射和漫射光;茶树适宜的降雨量在年平均1000—2000mm,生长季节的月降雨量在100mm以上,相对湿度一般以80—90%为佳,这样的雨量和湿度最适宜茶树生长。

二是土壤条件:红壤、黄壤、沙壤土、棕色森林土,均适宜茶树生长,土壤结构要求保水性,通水性良好,土壤要求呈酸性反应,PH值4.5—6.5(4.5—5.5最适宜)。

三是地形条件:坡度小于30度,海拔1500米以下,“高山出好茶”的根据除了高山多云雾外,因温差大,漫射光多,日照时间短,湿度大,芽叶持嫩性较强,有利于提高茶叶香气,有好的滋味和嫩度。

采摘季节。茶叶的采摘期因气候海拨施肥等条件不同而差异。一般春茶在谷雨前后;伏茶在夏至前后;秋茶在立秋前后。采摘时以晴天,下午2时至5时为佳。各季节的茶叶品质不同,春茶香味俱佳,品质最好;秋茶其次;伏茶较差。

生产工艺。根据茶叶采摘后加工方法不同,可分为全发酵、不发酵、半发酵三种,绿茶不发酵、乌龙茶半发酵、红茶全发酵。以该市4户龙头茶叶生产企业湖北圣水茶场有限责任公司、湖北星梦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十堰梅子贡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北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主打品牌为例,生产工艺如下:

绿茶:鲜叶→摊青→杀青→揉捻→初干→紧条→足干→精选→包装出厂;

红茶: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做形→摊凉→做形→提香→精制→包装出厂;

乌龙茶:鲜叶→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精制→包装出厂。

进项税额构成和投入产出比。茶叶产品的进项主要由鲜叶、包装、电费和人工及设备折旧三个部分组成,下面以1斤成本价格200元的茶叶为例,分析其进项税额的构成:其中鲜叶4斤150元,进项税19.5元,占比75%;包装1斤20元,进项税3.4元,占比10%;电费、人工及设备折旧30元,进项税5.1元,占比15%。

茶叶品种和品牌。该市的茶叶产品品种主要有绿茶和红茶,有部分生产企业还开发的有乌龙茶、黑茶和砖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规模兴茶、品牌兴茶、科技兴茶的经营理念,积极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培育出以“武当道茶、圣水绿茶、十星红、梅子贡、龙峰茶”为代表的10余个茶叶品牌。

三、存在的问题

茶叶行业属富民产业,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近几年从事茶叶生产的纳税人日益增多,大多是为了获取政府项目资金和支农贷款。茶叶产业的发展也面临诸多困境,例如茶叶生产基地的土质较差,水电路等配套设施以及灌溉设施不全;税收政策上减免不明确、收购不好掌控等问题,影响了茶叶产业的发展及税收管理。

一是茶叶产业难发展。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上,投入力度不足,茶园管理水平不高。全市仍有相当一部分茶园处于一种粗放的经营状态,存在前建后荒、资源浪费和劳民伤财的问题,已建茶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同时,在茶叶开发上,产品开发滞后,表现在茶资源利用率低,多年红茶、乌龙茶、黑茶、茶食品、茶药品的开发又严重滞后,绝大部分茶叶加工企业春茶生产结束后处于限产和停产状态,导致大量的鲜叶资源浪费。

二是茶叶税源难控管。茶叶经营户的季节性强、流动性大、隐蔽性深,茶叶自产自销面积难以准确核实,产量难测算,价格波动大,征管基础信息难采集,加上国税部门的监控手段有限,形成了税款核定难、征收入库难、征管成本高的局面。

三是征免界限难划分。最突出的矛盾是应税产品(精制茶)与免税产品(毛茶)的界定不够科学,实际工作中不方便操作。就近几年的茶叶增值税征管来说,征纳双方一直为此事争议难分,税务机关认为:精制茶是指将毛茶通过筛分、风选、拣剔、拼配、匀堆等精致工序加工得到的产品,包括精致红茶、绿茶、花茶、乌龙茶、紧压茶等等。纳税人却紧扣生产工序,认为自己生产的产品,特别是早春的箭茶,按工序划分应属毛茶,虽质好、价高,但生产工序简单,达不到税法规定的精制茶(应税)的生产工序,应属免税对象。由于政策规定不明确、生产工序不细化等原因,难以完全从商品的最终形态判别区分毛茶与精制茶,加大了税收管理的难度。

四是现行的农产品进项税额核定扣除执行效果不佳。粮食、茶叶类农产品主要为生活消费品,消费者没有养成主动索取发票的习惯,销项税控管难度大。销项税管不住,进项税实行核定扣除,效果不好,意义不大。

四、工作建议

1.夯实茶叶产业基础。一是要加大老茶园改造力度。全市茶园总面积35万亩,其中获得有机茶认证的茶园近千亩。因自然条件、培管水平的差异,尚有部分地势环境较好的茶园处于荒芜和半荒芜状态,急需对这些茶园进行改造,提升茶园基础水平。二是整合现有资源,鼓励扶持有条件的茶叶生产企业进行横向联合、做大做强。通过示范带动,培育茶叶产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2.强化茶叶产业开发。一是积极招商引资。积极引进、扶持有实力的企业进行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方面的茶叶深加工开发,提高茶叶原料的利用率,促进茶叶经济的增长。二是抓好地方特色茶开发。该市的武当道、圣水绿、龙五垭、梅五贡很有开发潜力,要有意识地利用区域和山地资源优势,积极培植特色茶基地,做足特色茶文章,提高山区茶农收入。

3.加强茶叶产业研发。首先要强化合作,建立茶叶研发中心。依托该市丰富的茶叶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浓厚的文化积淀,通过建立茶叶研发中心,研发出优良的茶叶新品种。其次,要健全茶叶科技推广网络。市财政要设立茶叶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茶叶新品种引进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加工新工艺研究、确保茶叶科技推广的顺利实施,使茶农、经营者能有效地将先进科技应用于茶叶生产。

4.打造茶叶产业品牌。一要突出重点。“武当道、圣水绿、龙五垭、梅五贡”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历经十余年打造,已是湖北省著名商标,二要加大宣传。依托“仙山秀水”这一绿色名片,利用全市生态旅游优势,扩大宣传,积极促销。利用各种机会在全市和全省组织各种茶事活动,吸引外地客商、茶人、企业来十堰市,通过加强交流,全面推介十堰的优良茶叶品牌;三要强化品牌管理。要以茶叶产品推行QS认证为契机,联合有关部门,加强对茶叶品牌、茶叶质量、茶叶包装的管理,促进茶叶产业的长足发展。

5.强化茶叶产业的税收管理。一是修改农产品征税范围注释。进一步明确毛茶与精制茶划分标准,在原有工序的上,适当增加价格、包装等标准。便于基层税务机关操作执行。二是加强日常税收监管。定期与工商、地税、银行等部门比对税务登记信息,核实纳税人经营状态。适时了解掌握茶叶市场的价格变动信息。运用税务部门获取的CATIS征管信息和防伪税控信息以及第三方提供的涉税信息,开展税收疑点分析和纳税评估。三是强化农产品进项税额核定扣除管理。四是实行简易办法征收管理。茶叶生产行业纳税人因收购、销售不好控管,建议实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简易办法税收征收管理。使我市茶叶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增税的支柱产业。

猜你喜欢
茶园茶叶生产
《茶叶通讯》简介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用旧的生产新的!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香喷喷的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