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记“全国十佳农民”、芜湖县关工委科教报告团团长杨良金

2017-04-12 01:50赵爱民通讯员方佳金
中国火炬 2017年3期
关键词:科教油菜关工委

本刊记者 赵爱民 通讯员 方佳金

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记“全国十佳农民”、芜湖县关工委科教报告团团长杨良金

本刊记者 赵爱民 通讯员 方佳金

编者的话:本文主人公杨良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水稻与油菜栽培上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被誉为“农民科学家”。作为芜湖县关工委科教报告团的团长,他在农业科学的普及推广、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特别是在科技扶贫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被评为第三届“全国十佳农民”。他的事迹令人感动,精神值得赞誉!

在安徽,芜湖县良金优质稻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县关工委科教报告团团长杨良金有很高的知名度。他是安徽省人事厅与省农委认证的全省唯一农民身份的高级农艺师,水稻育种、油菜种植方面的农业专家,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全国农村优秀人才一等功等137项荣誉称号,2016年获得第三届“全国十佳农民”称号,于12月20日在京西宾馆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的亲切接见。央视7套于2017年1月27日鸡年除夕夜播出的“2016大地之子全国十佳农民揭晓仪式”,背景大屏幕呈现出农业部党组特聘著名楹联专家为他度身定制的对联:上联“田间地头,为乡亲探索良种良法”;下联“著书立说,携智慧普及科学知识”;横批“金玉良言”。这副对联浓缩了他几十年的农业科研推广风雨沧桑路,袒现了他那颗对农民兄弟滚烫的赤子之心。

“别人把种田当成一件事情来做,我当成一项事业来追求。”

杨良金1949年5月26日出生于芜湖县六郎镇(原易太镇)庆太村,自小失去父亲,3岁跟随母亲讨饭度日,11岁虽成绩优秀却因贫困不得不辍学,后随母亲改嫁他乡。他对幼年最深刻的记忆是“饥饿”,这也成了他从事农业科研的最初动因。他肚子饥饿,头脑也饥饿,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白天种田,晚间读书,有什么书读什么书,如饥似渴。一次在旧书摊意外发现一本《陈永康水稻栽培经验》的农业科普书,他如获至宝,从此把读书的兴趣转向农业科技方面。数九寒天,他在一只小木桶里装上草木灰,双脚插在里面焐着取暖;炎炎夏日,他在小木桶里放上凉水,脚插在里面不但可以降温,还可以防止蚊虫的叮咬。回忆起当年苦读的日子,杨良金感慨良多。“自打辍学起,我晚上很少有12点前睡觉的,这几乎成了习惯。有人说这是苦读,我觉得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进入20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杨良金一家分得4亩3分地,还有1亩责任田。杨良金在这5亩3分地里尽情挥洒心血和汗水,一家人不再为饥饿担心了,不但吃得饱,还吃得好,并且为使更多的人吃饱吃好发挥着“魔力”。回忆起这段往事,他深沉地说:“没有党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就没有我的今天。”

在历史上,芜湖是“四大米市”之首,芜湖的贡米享誉天下。就是在这块宝地上,他培育出了稳产、高产、优质的早稻品种,被乡亲们誉为“良金1号”,成为芜湖地区的早稻主栽品种。他还用土办法把行将消匿的“麻壳籼”“小红稻”两个最有名的高品质贡米保留下来,并进行了改良,改良后的“麻壳籼”经受住了特大台风“罗莎”的考验,被人们称为“罗莎”,在2009年第八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上获金奖。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油菜生产国,长江流域是油菜的主产区。就是在这块宝地上,他亲手种出来的像“小树”一样的“油菜王”,在2002年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他还将油菜栽培的成果加以总结,主编出版了32万字的专著《油菜高效栽培理论》。

一个只读过5年书的地道的农民,如何取得如此业绩?“别人把种田当成一件事情来做,我当成一项事业来追求。”他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其中的真谛。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与“全国十佳农民”杨良金亲切握手

在传播农业科技路上不歇脚

1994年起,杨良金任芜湖县关工委科教报告团团长,还是芜湖市关工委德育宣讲团成员。在此之前,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给农民讲水稻、油菜的栽培技术,加入关工委队伍以来,关工委为他传播农业科技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有组织的讲解多了,参加人员广泛了,特别是听讲的青年人多了。他讲解的针对性也更强、积极性更高,迎来了事业上的又一个春天。

“要想庄稼长得好,有机肥料是个宝;氮磷钾素不能缺,微量元素不可少。”“双季早稻病虫少,病虫防治不可早;双晚虽然病虫多,综合防治有成效。”……杨良金从农民的接受能力出发,把水稻、油菜的科技栽培技术编成一套套“顺口溜”,还编制了一些简单明了的水稻、油菜科普速查表、示意图,连同平时发表在报刊上的科普小品文等整合在一起,以芜湖县高校农业研究会的名义,编印成《新型农民培训资料》免费赠送给农民。这些被称为“傻瓜”的技术资料,好懂易记,方便操作,实用性强,深受农民欢迎。2010年2月2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杨良金农业科技传播的“顺口溜”“速查表”和“示意图”,简称“三件科技法宝”,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学校是科教报告团报告的主要阵地,杨良金是科教报告的主讲人。关工委与学校联系,杨良金入校对中小学生进行实用农业科普教育。他的讲解妙趣横生,还自制PPT,使讲解更加鲜活生动。他还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给学生在“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实地授课,使学生增长了实践知识。

2007年,县里在湾沚镇曲坊路给杨良金无偿提供了一处300多平方米的二层小楼,供他科研与培训用。他的“芜湖县高效农业研究会”搬到了这里,科技培训也有了固定场所,承担起安徽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任务,这栋小楼被农民亲切地称为“科普之家”。

对杨良金来说,农村的广阔天地是他科技培训的大舞台。他除了在田间搞试验,只要有时间,只要有人需要,他拔腿就走,深入到村屯,深入到农户家,面对面地讲,手把手地教。2006年4月的一天,他冒着倾盆大雨赶到泾县琴溪镇坝头村,已是晚上8点多钟。他匆匆扒下几口饭就开始给等候在这儿的农民讲杂交油菜“超稀植”,一直讲到半夜12点多。第二天早上4点多钟,他马不停蹄地赶往泾县桃花潭镇厚岸村和包和村讲了两课,下午又赶到泾县的榔桥和云岭两个镇讲了两课,接着连夜赶回芜湖,第二天给红杨镇的科普培训班上了两课……3天不到的时间,他来回行程500多里,讲了7堂课。这些年他一直这样做,而且一直是分文不取。2006年5月,在由中国科协组织的“科技大王进红区”活动中,杨良金作为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常务理事,被聘为全国专家服务团副团长,奔赴江西井冈山、四川仪陇、湖南湘西、宁夏银川等地进行科普巡回讲座,把实用农业科学技术传播到了省外!

这些年来,杨良金为传播农业科技讲了多少课,办了多少班,跑了多少路,已无法统计。仅向农民免费赠送的《新型农民培训资料》,就已超过220万份。

“靠科技帮助农民兄弟脱贫走上富路,是我的职责和义务。”

杨良金曾10多次参加全国学术交流会,5次出国交流考察,还被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聘为客座教授,被业内誉为“我国从乡村田野走上科学殿堂的杰出典范”。这些经历使他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但他的根始终深深扎在养育他的土地上。作为中国科协授予的科技扶贫专家,他有句口头禅,“靠科技帮助农民兄弟脱贫走上富路,是我的职责和义务。”他摸索的研究会+合作社+培训学校+基地+农户“五位一体”的合作模式,成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方式。

王大财原是芜湖县湾沚镇的一名农机手,家里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他第一次听杨良金讲水稻栽培技术,就为杨良金所讲的种田人要有“四良”的道理所折服。杨良金讲,要想种出优质的农产品,种田人要有“四良”,即良心、良种、良法、良田。他佩服极了,佩服得五体投地!打那时起,他跟定了杨良金,在杨良金引领下承包了1000多亩地,成立了芜湖县惠农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加入了“芜湖县高效农业研究会”,还经杨良金培养入了党。他不满足于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种田大户,而是立志做一名科技致富带头人。他引带农机手许继跃加入了惠农合作社,成为杨良金的一名主要科技扶贫对象。许继跃承包农户流转土地320亩,年收入10万余元,主动用学到的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众乡亲,经杨良金培养也光荣地入了党。湾沚镇的后其松、后国海、周立成在杨良金的引领下相继办起3个家庭农场,靠科学种田脱贫致富后,帮助周边的50多个种田散户走上科技种田路。对这些农户,杨良金都连续跟踪服务3年以上,手把手指导他们靠科技脱贫致富。就这样,在杨良金的引领下,科技扶贫队伍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多、越滚越大,形成了“自己富了不忘初心、带领乡亲们同走科技致富路”的“小气候”。这种“造血”式的扶贫,显示出越来越强的生命力,许多中青年农民在思想上、技术上成长起来,形成了科技致富带头人群体。朴实的许继跃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杨老师是我们心中最敬重的人,也是让我一生最受益的人。”

1998年,安徽省委组织部将杨良金研究的“油菜超稀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列为“全省农村党员致富100招”,在全省大面积推广应用,辐射面积超过1000万亩,带动农户几百万户,创直接经济效益数百亿元。国家农业部编印的第三届“全国十佳农民”风采录,以“杨良金:百亿财富因他而生”为题,对他几十年扎根农村用科研成果带领农民致富予以褒奖。他还被授予安徽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猜你喜欢
科教油菜关工委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
赤水市召开企业关工委2018年总结表彰会
遵义市关工委:围绕示范抓巩固“五好”组织显活力
绥阳县关工委召开“评先”评审会
油菜花开
如何翻译“香菇油菜”?
台江县关工委开展乡、村两级关工委成员业务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