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图书馆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的建构与实施?鄢

2017-04-12 15:41郭晓玲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36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

郭晓玲

摘要:专业是高职院校办学育人的核心平台。高职院校图书馆从制度规划制订、实施路径建构、实施条件保障三个方面入手,创造性借鉴学科馆员制度,创新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切实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建立学校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要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建构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C-0023-05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图书馆提供通识性信息资源开发服务多,提供专业性信息资源开发服务较少,难以发挥学校文献信息资源中心作用。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图书馆只有全面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缺少一支专业服务型馆员队伍,是图书馆难以胜任学校教学信息资源开发服务工作的主要原因。高职院校必须适应学校信息化建设需要,建构和实施图书馆专业服务型館员制度。

建构和实施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首先是高职院校图书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网上信息资源浩如烟海,从中获取有用的专业性信息资源犹如大海捞针。据统计,我国图书馆界和各类情报所藏的中文文献70%以上未被利用, 外文文献90%以上长期未被利用。而许多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过程中至少要花40%—60%的时间去获取信息。第一,一方面是大量价值很高的文献信息未被开发,另一方面是教学、科研需要的大量有价值的文献信息无法获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专业馆员提供主动创新的信息服务。第二,是高职院校图书馆适应专业教学转变服务方式的必然结果。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学生和教师对文献信息需求的专业性强、岗位工作关联度高,往往是在实践教学现场边获取边应用。建立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和教师的专业信息需求,也有利于专业文献信息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第三,是高职院校图书馆适应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需要。应用研究与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研究与服务人员从制订科研与服务计划、申报课题项目、开展研究与服务,到出研究和服务成果都需要切实到位的专业信息资源服务支撑。第四,是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提升服务能力的需要。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文献信息数量急剧增长,文献信息的载体多种多样,读者需求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背景下,普适性信息服务能力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读者的需要,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的出现,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将大大激发馆员的提升信息服务能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优化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队伍结构。

一、图书馆专业服务型馆员的内涵与特征

专业服务型馆员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专业馆员群体中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一是要具有某种专业背景,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层次或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二是受过文献情报专业训练,并有一定的图书馆工作经历,达到图书馆专业硕士学历或具有图书馆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三是有一定的企业工作资质和经验,或有职业资格证书,或有企业工作、挂职锻炼经历。能够在专业与图书馆服务之间搭建相互沟通的桥梁,及时准确地收集特定专业学生学习信息资源需求信息,教师教学、应用研究、社会服务信息资源需求信息,以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信息资源需求信息;能够熟练面向特定专业开发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在建设、使用和管理网络化信息资源应用系统中发挥核心骨干作用;能够主动地、有针对性地面向特定专业领域学生、教师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信息获取与利用服务。专业馆员的信息资源服务有如下主要特征。

(一)信息服务的专业性。指专业服务型馆员面向专业的人做服务专业的事,具体说就是围绕学生学习、教师专业教学、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问题、项目、任务等,定位服务目标、服务内容、服务职责、服务方式。其工作职责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与分院、专业共同制订专业信息资源体系建设规划、年度计划,开展专业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应用与管理工作,定期征求对专业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和服务工作的意见;二是根据学生学习需求,教师教学、应用研究与社会服务需求,提供信息资源,开展信息资源应用培训和咨询指导;三是负责课题项目申报、开题前查新、文献检索及原文传递服务,以及课题项目研究全程中的文献跟踪服务。上述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职责要求专业服务型馆员既要具有某种专业背景,同时具有文献情报专业服务能力,能够有针对性地向特定专业领域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服务。

(二)服务时空的泛在性。专业服务型馆员基于网络平台、信息与智能技术和专业性信息资源体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2014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读者调研结果表明,80%以上学生对图书馆学习需求已经从专业知识习得、文化休闲,向解决实训实习问题和工作实践问题、完成实训实习项目和工作项目任务拓展;学习时空从课堂、图书馆向实训、实习、实践现场拓展;学习内容从系统化掌握知识向碎片化应用知识拓展;学习过程从先学习再应用向工学结合拓展;学习方式从个体学习向团队协作学习拓展。许多学生都利用电子邮箱、短信、微信相互推荐分享学习。75%以上教师对图书馆学习需求,已经从学科专业知识更新、文化休闲,向解决教学、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问题,完成教学、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项目拓展;学习时空从办公室、图书馆向教学、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现场拓展;学习内容从系统化掌握知识向碎片化应用知识拓展;学习过程从先学习再应用向工学结合拓展;学习方式从个体学习向师生互动、科研团队互动、社会服务团队互动学习拓展。许多教室都利用电子邮箱、短信、微信相互推荐分享学习。泛在学习即线上线下结合、随时随地、学用融合、交流分享、召之即来取之即用,将成为高职院校师生学习的新常态。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与时俱进,建立实施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资源获取和利用服务。[1]

(三)服务方式的嵌入性。指专业服务型馆员将图书馆专业性信息资源服务融入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应用研究、社會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远程教育课程教学中,馆员整个学期都与班级在一起,为学生查阅课程Email,组织图书馆利用方面的讨论;学生们认为嵌入课程中的馆员对他们的学习非常有帮助。目前国内外一些大学图书馆通过实行学科馆员制度,推动专业服务型馆员走进院系、融入学科团队、嵌入研究过程,利用手机移动服务、2RSS服务、桌面工具、学习网站服务等技术手段为读者提供嵌入式服务。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结合自身实际借鉴这一经验,建立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团队合作精神、学习协调能力的专业馆员队伍,为专业服务型馆员融入专业教学、应用研究研发、社会服务过程,创新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需求实际的嵌入式服务模式,促进图书馆服务更加紧密地贴近师生专业学习需求,促进馆员与师生的深度融合与全面合作,推动学生、教师加快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与教学效率。

(四)服务过程的共生性。“共生”一词源于生物学,共生理论和方法20世纪中叶以来被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在高职院校专业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中,专业服务型馆员、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学生教师四方是一种“共生关系”。专业服务型馆员、教师学生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协同进步,共同成长的共同体。专业服务型馆员的成长促进学生教师的成长、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时,学生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也必然促进专业服务型馆员的成长和进步,促进信息资源体系的不断完善。[2]

二、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的内涵与特征

制度,这里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维护正常工作、劳动、学习、生活的秩序,保证各项政策顺利执行和各项工作正常开展,依照法律、法令、政策而制订的具有法规性或指导性与约束力的行动的准则和行动依据。制订和实施制度的过程是国家法律、法令、政策的具体化的过程。高职院校建构和实施图书馆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的依据是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程”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与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可根据学校校区分布或学科分布设立相应的总图书馆、校区分馆、学科分馆和院(系、所)分馆(资料室),分馆(资料室)受总图书馆领导或业务指导,面向全校开放。图书馆馆员包括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专业馆员的数量应不低于馆员总数的50%。专业馆员一般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学历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经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是根据高职院校办学育人信息资源需求特点,结合高职院校专业信息资源服务特点,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制定的,旨在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集散与服务中心的作用,保证专业服务型馆员有序高效开展信息资源服务工作,是具有指导性和约束力的图书馆工作准则和管理依据,包括专业服务型馆员工作职责职能,专业服务型馆员工作流程,专业服务型馆员工作规范,专业服务型馆员专业技术职称与评定岗位聘任办法,专业服务型馆员工作质量控制与业绩考核办法,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实施办法,专业信息资源集散与服务中心建设、使用与管理办法等,专业服务型馆员专业发展工作指导性意见,专业服务型馆员专业能力标准与测评办法等,有以下特征。

(一)指导性和约束性。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从职责职能、工作流程、工作规范等方面,明确了专业服务型馆员的责任目标、工作任务、工作路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对专业服务型馆员职业定位、职业成长、职业发展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同时明确了专业服务型馆员与其他专业馆员的区别,对专业服务型馆员职业定位、职业成长、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同时,对学校、图书馆如何建立、管理专业服务型馆员队伍,促进专业服务型馆员成长发展,也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

(二)鞭策性和激励性。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从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与岗位聘任、工作质量与业绩考核、专业能力标准与测评等方面,明确了专业服务型馆员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职业发展的上升通道,以及在专业知识结构、职业能力资质、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复合型要求,对专业服务型馆员履行工作职责职能,规划职业生涯发展,专业学习和业务培训提高等具有较强的鞭策和激励作用。

(三)规范性和程序性。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为依据制订,经过岗位需求调查分析、专家小组起草、学校学术委员会论证、办公会校长讨论通过等工作程序,是专业服务型馆员有序开展专业信息服务工作的行为准则,相关部门实施图书馆专业信息服务工作管理遵循的依据,对专业信息服务工作程序实现规范化,专业服务型馆员岗位责任实现法规化,专业信息服务工作管理方式方法实现科学化,专业服务型馆员业绩评价标准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 协调性和保障性。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的建构和实施,是一项涉及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专业建设与发展、学校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图书馆馆员队伍结构优化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一个系统性的、较为完善的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有利于协调有关各方整合优化组织资源、管理资源、政策资源、经费资源,形成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构建与实施的合力与保障机制,有序有效推进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的构建与实施工作。

总之,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既是一个专业服务型馆员有为有位,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平台,也是学校对图书馆专业服务工作的管理平台,是高职院校在互联网环境下,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和图书馆自身发展需要,对图书馆专业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和实施,做出的具有合理性、现实性、发展性和预见性的制度安排。

三、图书馆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的规划与实施

(一)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是对学科馆员制度的借鉴与创新。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内外有不同叫法,如学术联系人(Academic Liaison Librarian)、联系人(Liaison Librarian)、学科专家(Subject Specialist)、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 Faculty Librarian)等。最早出现在美国、加拿大等一些欧美国家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里,是图书馆定题服务的延伸。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推出跟踪服务,由被动服务转向主动出击。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外在环境受到挑战和自身抢抓机遇发展的结果。20世纪七八十年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读者的信息环境和信息能力得到极大改善,非图书馆的网络化信息服务以其简单、易用、交互、集成、融合等特点更具吸引力,图书馆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图书馆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许多图书馆以读者为核心从完善自身业务流程和内部管理做起,倡导一站式整合服务,使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上,馆员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LIB2.0的概念、理论、技术、方法和实践使图书馆管理发生颠覆性变革,IC等设计思想使图书馆成为最理想的学习场所。学科馆员制度经历了第一代制度范式——专业参考咨询、数据库检索、用户信息素质的培养、学科联络机制、对口院系联系、收集资源建设意见等,到第二代制度范式转变——建立嵌入用户科研过程的集成化学科服务机制、贯穿项目申报与研究结题过程、项目及衍生物报奖查新、新产品研发申请专利,推动学科馆员从文献服务走向信息环境的构建服务、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的推广、用户信息环境的规划设计、科研过程中资源的推送与合作,建立了基于学科的资源和服务平台、资源整合平台,以及机构仓储、学科导航、开放获取机制。当下,大学图书馆系统总分馆模式将推动第三代服务范式转变,促进学科馆员形成学科团队服务,成为专业馆员的主体,使学科化服务成为未来图书馆最主要服务;不断深化课题文献长期跟踪服务、把握学科前沿引领学科发展、利用现代网络交流工具开展信息服务等。[3]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通过输送技术技能人才,开展应用研究、行业企业服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类型,通过专业结构对接产业结构实现创新发展和办学育人功能。与研究型大学以学科为中心提升研究型人才培养能力和学科研究能力不同,高职院校围绕专业建设和发展,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应用研究和行业企业服务能力。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学习借鉴学科馆员制度构建与实施的思路,创新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加快推动图书馆把信息集散与服务重心放在专业平台上。

(二)基于专业信息需求特点规划制订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第一是規划制度目标,把教育部对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定位,设置学科分馆和院(系、所)分馆、专业馆员等要求,落实到图书馆近期、中长期、长期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服务型馆员服务的目标;第二是健全组织机构和制度,主管副校长牵头成立由图书馆、教务处、科研处等部门参加的专业信息资源服务工作委员会,图书馆成立专业信息资源服务中心,同时出台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第三是遴选专业服务型馆员,条件包括具有对口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硕士学历或中级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第四是角色定位,专业服务型馆员具有专业背景、图书馆学专业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具有观察能力、沟通能力、信息素质、科研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具有甘为人梯的精神,做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和用户需求之间的桥梁;第五是工作内容定位,通过掌握对口专业网络信息资源,对口专业学生学习进度、信息需求,教师教学、应用研究、社会服务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资源服务工作,打通图书馆与对口专业之间的服务链,能够完成专业资源筛选、个性化集成、编写使用指南,开展用户培训、征求用户资源建设和服务意见、课题文献检索、专业导航、专业课程咨询、课题文献述评、给出科研建议和意见、重点课题文献持续跟踪等工作。

(三)基于嵌入式服务建构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实施路径。第一,建立快速流畅的服务反应机制,及时了解用户信息和服务需求,及时反馈给图书馆相关部门,提出并落实解决方案,全程监控解决过程,及时了解用户满意度及进一步需求,打通服务链,提供集成化的一站式信息服务。第二,建立馆员服务嵌入专业建设发展机制,通过教学资源库建设、运行和管理将资源与服务嵌入学生课程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过程。第三,建立馆员用户互动机制,引导用户参与用户体验,通过泛在的合作授课、合作学习、合作研究融入用户。第四,建立个性化信息服务机制,通过建立LIB2.0个性化服务平台,及时把握个性化需求,实现个性化采集集成、个性化推送呈现、个性化检索。第五,切实把握专业服务型馆员上岗后的几个重要环节,如通过专业服务型馆员推荐函寻求分院、专业的支持,与班级、教师建立联系,做好岗前培训工作,参加专业的科教研活动,定期开展学术研讨,对服务能力、服务流程、服务目标达成及时总结。总之,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实施,是图书馆信息服务从有限到无限、从物理空间到虚拟环境、从整体性满足到追求个性化需求、从单打独斗到馆内协同甚至多馆合作、从数量保障到质量提升的转型升级过程。第六,建立专业服务型馆员服务评价机制,总的评价原则是用户满意。通过图书馆+用户满意的测评双向考核;评价的原则是定性+定量;定性考核内容包括是否已经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专业信息服务,是否与对口专业用户初步形成密切联系、动态跟踪和不断更新的方法和机制,是否熟悉专业核心信息资源、服务系统和检索与处理工具;定量考核指标包括与对口专业建立联系的数量,重大研究项目跟踪服务数量,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用户服务数量,泛在式服务的范围和推送服务数量,用户满意度测量,培训活动数量与规模,需求调查次数和范围,专业信息需求分析和馆藏发展报告的数量和质量。

(四)全面优化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实施的保障条件。外部保障:第一,提供工作岗位保障,重点是明确:岗位的数量、类型、层次,专兼职岗位比例。第二,提供信息服务条件、设备与经费保障,优先为专业服务型馆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第三,建设服务技术平台,有效支撑专业化信息服务。第四是通过制定政策,健全规章制度,保障专业化信息服务可持续发展。内部保障:第一,通过遴选、培训、聘用、考核、激励等措施,从信息服务“广、快、精、准、特”等方面,切实提高服务能力。第二,把馆员职业生涯规划、成长成才指导、专业能力培训等纳入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建立健全馆员专业发展机制。第三,不断优化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通过不断探索和总结,把服务目标、馆员资格审定、聘任、奖惩、工作量、培训内容、服务手段、服务效果等通过制度固定下来。第四,完善图书馆组织管理水平,按《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要求安排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担任馆长,充分发挥专业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作用,有效参与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规划制定、组织实施、培训评价。第五是专业服务型馆员遴选要严格把关,宁缺毋滥,特别要重视善于沟通、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尽职尽责等素质。

四、结语

专业服务型馆员制度,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互联网+环境下,为迎接新机遇和新挑战,从自身信息服务的专业性、泛在性、嵌入性、共生性特点出发,借鉴普通高校学科馆员制度,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从制度规划制订、实施路径建构、实施条件保障三个方面入手,对图书馆服务体制、服务模式、管理机制做出的制度性安排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会田.泛在图书馆:如何从概念走向现实?[J].图书情报工作,2009(19).

[2]白云.社科专业图书馆共生工作发展问题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4.

[3]王晓力.国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08(2).

(责任编辑:谢传兵)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图书馆
浅议创客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信息服务
信息环境下高职图书馆服务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
浅议读者协会参与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工作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阅读推广案例研究
浅谈高职院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施路径
学生管理员工作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影响
高职院校图书馆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高职院校图书馆当前面临移动互联网手机阅读冲击的原因及对策浅析
高职院校图书馆入馆教育模式探讨及实践
微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推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