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实施“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17-04-12 18:09茆仁忠黄少基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36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实践

茆仁忠++黄少基

摘要:产教融合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产业深度转型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现实路径。本文结合淮安市高职校走“区校一体、产教融合”之路,详细剖析产教融合模式体制和机制,为其他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实践;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C-0061-03

近年来,在淮安市委市政府主导和推动下,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淮安市高职校)借力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快速发展,主动融入、大胆创新,积极策应省职教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和区校一体化发展战略,逐步走出一条具有淮安职教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一、紧贴经济社会发展,跟踪需求,催生“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发展模式

(一)淮安经济转型发展推动产教深度对接

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北新兴的工业城市。近年来,淮安坚持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建设进程,着力打造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淮安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亟需大量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淮安市委市政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出发,将淮安市高职校划入开发区管理,为实施“区校一体发展”提供了可能,从战略层面推动学校走“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发展道路。

(二)园区经济提档升级推动产教联体发展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迫切需要区域内高水平职业学校提供人才支撑。近年来,开发区打造“台资聚集新高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富士康淮安科技城、明基达方电子、台玻集团、膳魔师等台资大项目纷纷落户,区域内形成了“4+2”工业体系和“4+3”现代服务体系,累计进区企业500余家,外资企业200多家,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发展模式必然能有效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经济能力的“双提升”。

(三)学校追求优质发展推动产教全面融合

淮安市高职校是一所中、高职教育融合,全日制和开放本、专科教育并举的市属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作为市级层面的职教中心,不仅应具有较强的办学实力和丰硕的内涵成果,还要在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为了实现学校优质发展,主动融入园区,深化校企合作,走产教深度融合之路已成为必然之举。

二、立足学校办学实际,积极实践,丰富“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发展模式

(一)明确“市区共建”,推进区校一体化发展

经充分的调研论证,市政府明确,在保持学校市直事业单位建制不变的基础上,将市高职校划归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要求开发区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整体需求出发,加强对学校专业设置、招生、就业、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安排,市、区共同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财政支持,由此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市、区共建的管理体制,为推进“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

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后,开发区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在实体建设方面,开发区为学校在工业园区投入4亿多元新建了占地面积340多亩、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新校区,实现了校区与园区零距离对接。在机制建设方面,开发区强化统筹力度,成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建立了职业教育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每年举办职教区域合作(淮安)论坛,为学校办学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开发区支持学校牵头成立了“淮安市高职校职业教育集团”,形成了以学校为核心的办学联合体,建立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机制。在政策扶持方面,开发区出台了支持职业学校教师引进、校企合作、经费支持等系列文件,形成了良好的的职教发展保障机制,成为江苏省第二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

(二)动态调整专业,实现专业与产业有机对接

根据园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学校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有机对接。一是与现代制造业对接,打造装备制造类品牌专业。学校加强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等主干专业的建设,进一步发挥学校作为江苏省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的优势和作用,培养园区“4+2”工业体系需要的现代制造业技能型人才。二是与IT产业对接,建设信息技术类特色专业。学校与区内江苏微软技术中心等软件人才培养和软件外包等企业,建立了订单培养等多形式的合作关系,加强软件工程等专业的建设。三是与现代服务业对接,发展现代物流等新兴专业。学校瞄准物流业发展的广阔前景,扩大了物流专业的招生规模,从物流企业引进5名技术骨干充实师资,先后争取央财120万、省财300万元,总投入近1000万元建设现代物流实训基地,进一步完善配套的实验实训设备,为培养物流服务与管理人才提供良好条件。

(三)健全合作机制,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

学校把握产教融合发展方向,积极发挥政策和区位优势,通过建立内部契约型合作关系,努力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主要的校企合作模式有这样几种:一是订单培养。学校围绕主干专业与企业共建了20个订单培养班,部分班级以企业冠名,如“淮钢班”“保安班”“软件人才特色班”等,连续举办六届“富士康建教合作专班”,建立了双主體、全过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引企入校。引进江减传动、尹鑫公司等企业,在校内投资设备建设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与中诺思联合共建现代物流综合实训基地,与浙大博洋科技有限公司共建逆向造型研发中心,与北京洛捷斯特公司合作建设江苏第一个“长风网”学习中心。校企共建共享,共同育人。三是企业办校。学校与膳魔师、淮安富士康等企业合作开办“厂中校”,与淮安益恒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敏实集团淮安公司等企业共同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四是双元模式。在开发区加快推进“巩固台资、进军欧美”进程中,学校主动策应、支持服务开发区打造欧美日韩企业投资热土,引进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并积极推进本土化实践,为欧美企业进驻淮安提前储备高素质技能人才。

(四)推进协同育人,实现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

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推进校企利用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一体化育人,推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主要的实现形式有:一是校企互嵌式。数控专业与敏实集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校企双向嵌入”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专业建立“四嵌四化”人才培养模式,“四嵌”即在专业文化建设中嵌入IT企业文化,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嵌入企业职业培训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嵌入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在专业课程标准中嵌入IT行业标准;“四化”就是培养目标终身化,师生身份双重化,教学环境情境化,评价模式多元化。二是工学交替式。机电专业对接膳魔师、臻鼎科技等园区企业,有计划地安排教学见习、轮转实习、顶岗实习,形成校企一体、双元培养、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物流专业学生在百世科技集团等企业要参加3次以上渐进式顶岗,优秀的学生将进入“雪狼计划”等项目培训,从而成为企业未来的骨干。三是前校后厂式。学校保安、电子等专业与市保安公司、淮安富士康等企业开展订单招生,开办“厂中校”;数控、电子与江减传动、尹鑫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办“校中厂”,引进富士康、达方电子等数家企业生产线,建立“七合一”培养模式,实现校企互利共赢。

三、坚持科学发展方向,登高望远,深化“区校一体、产教融合”发展模式

(一)推动优化市区共建管理体制

市区共建的两级管理体制,为推行“区校一体、产教融合”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必要条件,这是淮安职教发展的特有体制,具有政府统筹管理的前瞻性。下一步,学校将积极争取政府部门进一步优化两级共建机制,在经费投入、师资引进等方面予以重点保障,利用政策杠杆和市场机制,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二)着力推进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

策应淮安“4+2”工业体系(即盐化新材料、特钢、电子信息、食品4大主导产业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4+3”现代服务体系(即物流、金融、旅游、商贸4大基础服务业加电子商务、健康养生、文化创意3大新兴服务业),对接园区产业链和产业群的拓展,淮安市高职校要着力打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商贸等3—4个与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相对接的省级现代化专业群。要开展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形成适应多元课程需要的“产教综合体”,为实践教学提供更多便利。

(三)不断深化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学校要在校企合作中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根据学校自身优势、特色和企业需要进行合作,重点建立对合作企业的调研论证机制、培养对象的选拔和淘汰机制、教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服务合作的师资培养机制。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着力推进产学研用一体模式,即品牌和特色专业要与企业共同创立集科研、生产、应用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经济实体,利用经济杠杆把双方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师生共同参加合作企业的生产、设计、改造、研发等环节,既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又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四)扎实开展“双元制”、现代学徒制育人

利用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继续拓展“双元制”办学规模,推进“双元制”本土化实践。在“双元制”本土化实践上,学校将借鉴“行动导向”教学理念,重点在创新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根据企业需求、专业特点、招生方式的不同,与高新技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三类企业深度合作,从不同路途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实现学徒双重身份、校企双元育人、学徒成人成才。

(五)借鑒国际经验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淮安市高职校坚持外延拓展与内涵深化并举,进一步推进落实国际合作项目,寻求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国际合作,在模式借鉴、课程建设、文化交流、教师培训、学生培养等方面构建多元平台,积极吸收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的有益经验,充分利用台资、外资企业资源,为学校巩固深化区校一体办学体制、不断优化产教融合运行机制提供经验借鉴和资源支持。

(责任编辑:曹鸿骅)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