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时间学拷问

2017-04-12 22:03江洪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纠正成因偏差

摘 要 在即时网络时代已然到来的今天,应用时间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反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现状、存在偏差及其成因,并采取相应的纠偏举措,重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是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

关键词 时间学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偏差 成因 纠正

时间学是关于时间的性质、结构、功能、形态、特征、计算、管理、分配、利用一般规律的科学。时间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在于促进人类更好地利用时间,提高活动时效。伴随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迅疾发展,即时性已成为当今网络信息时代的一个突出的特征。在这一前所未有的时空格局下,以时间学为维度,检视和透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评、测评、评估体系中存在的偏差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时间学矫正路径,是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

1时间学维度下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存在的偏差及其成因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简称德育)评价体系由评价理念、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层次、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介体、评价过程、评价结果及其反馈、评价环体等要素构成的多层次的体系。评价类型大致包括专家评价、同行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社会评价等。应当肯定,我国高校现行的各个层面的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从总体上看是相对系统完备、比较科学规范、运行比较有效的,基本上适应了我国高校大学生德育发展状况。然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即时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德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都已呈现出许多与往昔迥然不同的崭新特点,无论是从国家宏观层面和各省市自治区中观层面来看,还是从各高校微观层面来看,大学生德育工作测评体系与时势发展的要求均存在着一定差距。从时间学角度去拷问,其主要存在以下偏差:

1.1测评和指标体系未能及时更新

众所周知,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德育要保持生机活力、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就必须及时回应时代的呼唤,充分吸纳时代精神,不断增强解答时代问题的能力。然而,应当看到,我国高校现行的各个层面的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存在着时代感不强、和现实符合度不够高、更新滞后等缺陷。譬如中宣部教育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试行)》2012年2月印发至今已近五年,广大处于第一线的大学生德育工作者对其知晓度和关注度并不高,其影响力也十分有限;十八大以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测评体系中也没有得到及时全面反映,鲜活的社会变化没能在评价中得到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也没有得到全面及时的吸纳(譬如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思想理论工作平台的作用等)。测评体系中相关时间性测评标准未能得到全面深入仔细的比照执行。再如,在现行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测评体系中,其中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的测评标准中包含着不少时间性要求未能得到全面深入准确的测评,遑论督查与追责。如“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门工作会”“学校党政主要领导每年分别到堂听思政课≥四学时”“每学年至少安排四分之一思政课专任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活动”“形势与政策教育落实规定的课时和学分”“将实践育人工作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落实规定的学时学分”等。教育部2015年9月印发新修订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其中二级指标方面“工作机制”中,包含着诸多具有时间要求的内容,也并未全面落实。至于一些高校内部为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而颁发的具有时间频次指标内容的各种规章制度,倘若严格深究,纰漏自现。究其原因,主要有:目前一些地方和高校对上级文件精神存在误解、担心被扣帽子,缺乏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政治意识和积极作为的担当意识,止步于各高校自评材料,满足于上报数据文档,放弃对高校的实地考察、进行面对面的测评工作,测评方式过于单一,测评效果未能尽如人意;各地各部门各高校不同程度存在的对德育重视不够;对社会变化反应迟缓和钝化;对于上级文件精神的传达、宣传、教育、实施存在“最先一公里不通畅”或“中梗阻”“肠梗阻”或“最后一公里不通畅”等现象;从形式主义的极端走向形式虚无主义的另一个极端;“食其禄,不忠其事”“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不作为问题十分突出,求无事、图体面、享清闲、尸位素餐、不在状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懒政怠政等现象抬头;关于德育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研究中存在着重理论推演而轻实证分析、重系统性分析而轻深刻性拷问、重学术探究而轻现实对接的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等弊端。

1.2评价过程中时间辩证法未能全面体现

评价未能灵活运用时间辩证思维方法,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进行评价,评价整体性、关联性差,时效性有待提高。突出表现:一是存在着以一时概永久的现象。如以片段概全程,将短暂当成永恒,将时点当作时面,将时段当成时链,将此时当彼时,将过去当作现在,以现在概未来;二是测评者与被测评者深度接触交流时间十分有限,存在着以点盖面、以偏概全、一叶障目、浮光掠影等现象。只看盆景而不看全景;只看门面窗口而不看后院角落;只看亮点而不看暗处;只走马观花而不下马观花;只接触干部而不接触群众;只亲近先进人物而远离普通群众等形式主义做派,极易导致评价结果的失真走样,尤其是“马大哈”式的检查评价活动与以评价促进改革、管理和建设的初衷相去甚远;三是评价的阶段性特征明显,追踪性评价缺失,一评定乾坤,评价未能真正延续和贯穿时间全程。特别是针对个体的评价并不能追踪其一生,准确把握到后续德育效果。学生在校外以及毕业后德育效果并未在评价中得以体现;四是从评价结果来看,诊断性、终结性、静态性特征突出,而生成性、过程性、动态性特征欠缺;五是考核评价制度设计有悖于简单有效的时间管理法则。考核评价制度设计缺乏严密的科学论证和廣泛的民意基础,不仅有强迫命令、瞎指挥之嫌,而且违反奥卡姆剃刀定律即简单有效原理,集中表现为流程过于繁琐复杂,脉络不清晰,文书作业过多;重点不突出,步骤不明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脱节,只顾上面喜好而不理群众意愿,只求忽悠上级,罔顾基层群众所想所愿。其结果是事与愿违、劳民伤财,还蕴藏矛盾、蓄积怨怼甚至弄得一地鸡毛,虽耗费了时间却收获不到应有的时间效益。六是评价时段存在畸重畸轻现象。譬如重静态评价而动态评价、重显性时间表现而轻隐性时间表现、重现时表现评价而轻昔时基础评价、重总结性评价而轻阶段性评价、重定期评价而轻日常检查评价、重共时性评价而轻历时性评价、重期中检查而轻期末年终检查、重近期评价而轻远期评价、重当下评价而轻未来发展前景评价等。上述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大学生德育评价主体中的相关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和科研机构及高校自身的德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包括时间素质的欠缺。譬如评价者不善于把握时势,缺乏时代灵敏反应意识和能力,不善于科学支配和利用时间,对于时间价值的认识还不够,缺少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度和对时机的把握利用,评价时效不高,评价效益的可持续延伸和拓展阙如等。又如,由于偏颇政绩观误导,本位主义作,作假成本不高,责任追究缺失,制度设计缺漏,多方利益掣肘等原因,有的被评价单位轰轰烈烈动员准备整材料,热热闹闹地做表面文章,讲改革天花乱坠、口沫横飞,说成绩滔滔不绝、洋洋万言,讲问题避实就虚、避重就轻。有的脱离实际、闭门造车、主观武断,不作全面深入调查研究,就仓促炮制方案,出台文件,或未搞试点先行,不适时总结成败得失和随时修正谬误,就一哄而上、全面铺开,结果是南辕北辙、主观与客观相悖。

1.3评价时段内大学生评价主体地位未能充分体现

在评价过程中,受评者是一个主体与客体角色集于一身的矛盾统一体,并非总是处于消极被动的客体地位,其也具有主体性。受评者尽可能客观全面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实际,是提升评价效度、信度的重要条件。评价应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倘若没有这种互动性,评价者单向评判、大唱独角戏,势必流于主观片面和表象,不可能获得确切全面深刻的信息。大学生理应是评价的主体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大学生仅仅是作为被评价的客体,其主体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和释放。目前大学生德育评价偏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部门对德育的评价,忽视了大学生对德育的评价,没有真正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理念在德育评价过程中贯彻执行到底。譬如评价时在大学生身上花费的时间不多,浅尝辄止,过多停留于决策层、管理层,大学生的话语权分量偏小,学生的评价意见仅仅限于呈报、阅读层面,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意见关注度不够,至于学生提出的中肯意见和建议是否被教师采纳或采纳多少几乎无人过问,督查和追责惩治乏力。尤其是大学生的评价意见尚未真正成为教师学期或年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在教育者年终考核和绩效考核中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致使一些教师我行我素,学生合理意见和建议被抛诸脑后,可以克服的缺点逐渐演变为顽瘴痼疾。上述问题成因在于评价者德育管理素质以人为本的现代评价理念欠缺;一些德育优良传统被闲置或遗忘,党的群众路线未能彻底贯彻执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讲得多而缺乏实际行动的有力支撑;评价中路径依赖现象严重,现实选择易受到路径依赖的影响;决策管理者思维存在偏颇,只注意从外在约束上构建制度体系,而忽视了从内在激励上创新体制机制,以激发德育者持久的内驱力;等等。

1.4即时网络测评手段尚未全面采用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智能性、迅捷性、交互性、省时性不断升级,经济成本不断降低,利用网络信息化手段于德育评价是日益成为一个最佳选择。但有的高校目前还没有采用网络评价手段进行评价,仍采用传统的德育评价手段,主要依靠问卷手段收集评价信息,工作量巨大,时间损耗较多,时间成本较高。即使有的高校已具备网络评价的物质技术保障条件,也由于种种原因,只听见雷声而不见下雨,踯躅不前,并未真正地有效发挥其作用,致使改革成果得而复失、令人扼腕。上述问题成因在于有的高校办学经费有限,评价的物质技术保障条件落后;德育决策管理者的改革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不强、能力不足、精力不够;程序繁杂、掣肘太多等。

1.5评价成效未能及时升华为长效机制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德育评价结论客观性、公正性、全面性、系统性、透明度、权威性依然受到质疑诟病,仍有待时间的考验,评价成效也未能得到及时固化和升华为长效机制,评价的时间效益未能达到有效延伸和拓展。譬如,从外部考评看,高高在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漠视现实、敷衍塞责、推诿扯皮、得过且过的官僚主义现象,报喜不报忧、营私舞弊、弄虚作假、浮报夸功、文过饰非的形式主义,惟烦琐因循的程式化形式化的文书表格为上、滥发文件、不务实际、不干实事、不求实效的文牍主义现象,不仅劳民伤财、空耗时间,还折损评价公信力,增加坠入“塔西佗陷阱”的风险。此外,主观主义、本位主义、精致利己主义、变相隐性不正之风等也会消解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准确度、信度、效度。又如,从内部考评来看,一些高校“批评领导放礼炮,批评同事放哑炮,批评自己放空炮”现象大行其道,阿谀奉承、谄媚讨好,避重就轻、隔靴搔痒,只报喜不报忧、只讲私情而不讲党性、只讲关系而不讲原则、只讲虚的不讲实的、只讲他人不讲自身、只讲班子不讲个人、只摆现象不揭本质、只讲客观不讲主观、只讲枝节不讲要害等沉疴不愈,“你好我好大家好”、随声附和的好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现象盛行等。这些状况不改变,必定极大地削弱了内部考评的正面意义,使之流于形式,失去应有的功能,严重窒息广大德育工作者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活力。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由于依法治校工作难度很大,教师工作奖惩机制和問责制执行力度欠缺,德育被淡化边缘化、作用被削弱等因素的影响,不少高校大学生的德育评价意见尚未真正纳入高校刚性管理制度。这势必削弱了评价的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作用,放纵懒者和劣者,还会埋下隐患、引发恶性循环。

2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时间学路径

古人云:“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附其时而不失其称则成”( 语出《旧唐书·陆贽传》)。德育评价亦不例外。尤其是在即时网络时代,要改进德育评价,有必要转换视角,引入时间学分析框架。时间学时效论认为,为了提高时效,必须优化时间结构、应用科学技术、注重智力开发、促进时间管理科学化等。基于上述观点,改进德育评价的时间学路径主要有:

2.1重构具有与时俱进品格的测评体系

岁月不居,时移世变,时异事殊。当今社会是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党情、世情、国情、社情、校情在不断发展变化,理论不断与时俱进,新事物层出不穷,新观念络绎不绝,必然会给大学生德育增添新的内涵,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大学生德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现实紧迫感,识时达变,顺时施宜,在总结已有成功经验基础上,自我革命,反躬自省,积极构建科学化、合理化、可持续的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要认真学习研究习近平在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2014年关于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指示、教育部2015年新修订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4月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宣部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将其体现于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中。2017年1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我们要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工作评价和效果评估相结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估,要评政治生态,评全面加强的成果和水平,不评花瓶、不评盆景,逐项对应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实情况”,强调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供给侧、需求侧、管理层的评估。这些观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应用价值。

2.2提高评价主体专业化工作水平和时间素养

由于德育评价具有性质的政治性、内容的广泛性、评价对象的复杂性、评价方式的多维性和评价过程的辩证性等特征,评价主体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才能承担起科学评价的重任。当务之急一是锤炼评价主体的调查研究能力。习近平曾指出:“为什么我们现在有些决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说到底,根子还是在于调查研究少了一点。”调研必须接地气,与基层保持直接接触,才能了解最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了然在胸。如果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只听领导汇报而不与群众交心,只看书面材料而不实地考察,则会出现认识上的主观片面性表面化和评价上的偏颇不全、失真不公。二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切实克服形而上学倾向。《孙子兵法》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多元多样的社会思想格局下,企图找寻一个普适有效、固定不变的评价模式是徒劳的。“智圆行方”早已被古人奉为境界至高的人生道德和智慧。因此,评价要注重方圆并用、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坚持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的有机统一。要在讲究原则性的同时,还要讲究灵活性,既不能用灵活性去损害原则性,不能用原则性去束缚灵活性,应力求方正与圆润、规矩与变通、约束与自由、规范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三是自觉利用奥卡姆剃刀定律,优化流程,简除烦苛,力求测评体系科学性、精确性与简易性、可测性的统一。要“无情地剔除所有累赘”,保持事情的简单性,抓住事物的根本,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切勿人为地把事情复杂化,“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评价时要加强时间管理,合理安排、分配、利用时间,注意节约时间,降低时间成本,提高时间效益,力争做到以较少的时间投入获得最大的时效。四是遵循帕累托法则,做到大智有所不虑,大巧有所不为。评价时要注意掌握“不钓小鱼钓鲸鱼”的方法,将时间花于重要的少数问题上,力求只花费20%的时间就能获取80%的成效。五是建立健全有效的干部激励与考核机制,形成强有力的外在约束,让不作为者无所遁形。要贬抑和剔除为了一己私利而明哲保身、企图弃实就虚的不担当、混日子的庸懒者和圆滑者,大力表彰和提拔重用具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为民请命的使命感、善于实事求是、敢于动真碰硬的德育工作者。要将全面从严治党教育活动成果上升固化为硬性制度,并加大制度执行力,为最终形成制度文明奠定基础。

2.3大力践行以人为中心的现代评价理念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大学生全程参与,经历的时间最长、感受最为深刻,在其结果和成效好坏大小如何的问题上最有发言权。德育评价中,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听取多方面意见特别是学生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了解到更为全面真实的情况,评价结果才更为客观公正、令人信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改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部门德育评价的同时,还要注重大学生对德育的评价,应多花时间在大学生的身上,充分听取大学生的意见建议,增大其话语权分量,确保其主体地位不被遮蔽。无论在评价指标的设计、评价活动的开展过程,还是评价结果的反馈、调节中都要时时展现以人为本特别是以生为本理念。惟有如此,才能真正了解和把握到大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从而有的放矢地改进管理、优化服务、提高德育质量,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

2.4建立健全时间成本合理的网络评价体系

当代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特别是随机数学、模糊数学、离散数学等适合研究社会现象的新的数学分支的发展,推动了德育评估手段和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对于复杂的德育现象加以描述、测量、分析研究成为可能。在德育评价过程中,要做到有理有据、让人心服口服,就应该按照一定的逻辑,用数字来量化大学生思想的各种关系,并据此做出客观分析和科学评价。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速化、巨量化、精确化、低成本、易传输、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高保真、有助于再创造等技术特征,为德育评价方法的创新提供了现实条件。加快建立健全德育网上数据库评价的硬件和软件系统,采用移动网络评价手段和工具、专业统计程序方法,经由网络对信息进行及时或实时采集、分析、监控、处理,并加以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不仅能够实现对高校德育发展的动态监督,而且能够实现评价的阳光操作,降低评价的时间成本和經济成本,提高评价的时效性。

2.5加快形成能够延续评价时效的评价体制机制

德育效果是德育过程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有时在短期内只能以某些现象显现出来,但有些要在很长时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因而建立科学高效的评价机制绝非易事。科学高效的大学生德育评价机制应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宏观评价与微观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有机统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从微观来看,高校内部期中检查考评固然重要,期末和年终的考评督查更是不能忽略。否则,就会由于虎头蛇尾、善始而不善终而功亏一篑、前功尽弃。通过完善对教师问责制、奖惩机制,有助于把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得以更好的体现。当务之急是切实推进依法治校,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力促德育评价的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加快完善教师奖惩机制和问责制,加大制度执行力,敏于从谏如流、察纳雅言,敢于捉虫护花、激浊扬清,发挥好先进典型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增强广大德育工作者的存在感和获得感,使评价时间效益得以延续、巩固、扩展。

3结语

在以信息实时传播为特征的互联网时代,人们之间即时的彼此连接、相互影响已成为现实,矗立千年的传统社会正在被以即时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解构和重构。在这种背景下,以时间学去观照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自明的。德育评价是德育的重要指挥棒和调节器,是推动德育革新的有力杠杆。但是要真正施展其威力,发挥其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切入点和突破口是在讲求科学性与针对性、系统性与深刻性的有机衔接的基础上,还要讲求学术性与时政性、学理性与现实性、能动性与时效性的有机结合,自觉以深刻总结过去、戮力变革现实、积极开拓未来的时间观揭示当下德育评价体系存在的症结,并抱定刮骨疗毒、猛药去疴之决心,在标本兼治理念指导下,对积重难返的问题施以“虎狼之药”,以期根除顽疾病灶、重焕生机活力、提高评价时效。毕竟,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作者简介:江洪明(1966-)男,汉族,广西陆川人,法学硕士,广西河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 金哲,陈變君.时间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233-272.

[2]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4.

[3] 陈宝生.全面系统谋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N].中国教育报,2017-01-13(01).

[4]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6-12-08.http://news.qq.com/a/20161208/033976.htm.

猜你喜欢
纠正成因偏差
如何走出文章立意偏差的误区
两矩形上的全偏差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纠正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关于均数与偏差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
自适应两级UKF算法及其在时变偏差估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