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的民众教育事业

2017-04-12 22:26王根王芳
理论观察 2016年12期
关键词:顾颉刚

王根+王芳

[摘 要]顾颉刚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却把民众教育作为其一生中的重要事业。九一八事变后,他深感必须抓紧机会,唤起民众,才能让中华民族起死回生。他主持通俗读物编刊社,出版通俗读物,普及历史知识,出版历史通俗丛书,以此来唤起民族意识,激励爱国热情,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

[关键词]顾颉刚;民众教育;通俗读物编刊社;历史普及

[中图分类号]K825.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148 — 03

1948年初,顾颉刚在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讲演,介绍自己进行国故整理、民众教育和边疆开发的工作。他说:“我决心尽我余年的全部心力从事这三方面的事业,但我因它们的意外阻碍而深深陷入了事业的苦闷。”〔1〕(卷六,P356)顾颉刚把民众教育作为自己一生中的重要事业,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作为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为何去从事民众教育?本文将首先阐明顾颉刚从事民众教育工作的原因。其次介绍顾颉刚进行民众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两方面内容:一是主持通俗读物编刊社,出版通俗读物;一是普及历史知识,出版历史通俗丛书。

一、顾颉刚从事民众教育工作的原因

关于为何会去从事民众教育工作,顾颉刚自称是因为一次旅行。1931年春,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组织了一个考古旅行团,考察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四省的古物古迹。顾颉刚随团沿途访问,感受到国计民生愁惨暗淡的实况。他发现内地民众屋里除了一把切菜刀是铁器时代的东西之外,其他差不多全是石器时代的,一个炕和一座灶是仅有的家产。而鸦片、白面的流行,倒像水银泄地一样。河南一个小县城巩县,仅有的一条市街上只有两百多家店铺,而鸦片烟馆倒占了四十家。有的地方,小孩子在母胎中就有了烟瘾,生下地就要喷烟才能活。梅毒随军队蔓延,兵士百分之八十以上染有梅毒。军阀为了赚钱,收了小铜元,改铸大面值的铜元,弄得物价陡涨。顾颉刚带着一颗沉重的心回到北平,而北平却依旧是灯红酒绿,金迷纸醉,上下都在颓废酣嬉之中。〔1〕(卷六,P358、359)这让顾颉刚精神大受刺激,他觉得中国快要亡国灭种了,非做些社会工作无以挽救这濒于毁灭的国家。时隔三年后,其心头的痛苦还不曾解除,在1934年写给胡适的信中,他说:“从此以后,鸦片、白面、梅毒、大铜元、农村破产,永远占据了我的心。”〔2〕(卷一,P485)在自传中他写到:“本来我的精神是集中在学问上的,从此以后,总觉在研究学问之外,应当做些救国救民的事,我要学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了。”〔1〕(卷六,P359)

1931年秋天,九一八事变爆发,别人都悲愤填膺,顾颉刚却心中暗喜。在给胡适的信中,他说:“我以为如果没有这件事,二三十年之后,我们的国家是亡定了,我们的民族是灭定了,再也翻不起来了。现在固然已到肺病第三期,但留得一口气,究竟还有起死回生的一点希望。日本人性急了,没有等我们绝气就来抢我们的产业,激起我们的自觉心和奋斗力,使得我们这一点希望能够化成事实,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2〕(卷一,P485)顾颉刚认为明显的侵略并不可怕,惟暗地的侵略才可怕。日本人用武力来压迫中国,明目张胆地在各处杀人放火。“于是大家觉得国将亡矣,想振起精神来抵抗。虽然为时已晚,但只要从此竖起脊梁,死力对付,我民族之复兴,绝非难事。”〔2〕(卷二,P464)他认为这是中华民族起死回生的一个极好的机会,“我们现在最要紧的职务,是捉住这机会,来唤起民众”〔2〕(卷二,P570)。

唤起民众,是孙中山先生的遗嘱。顾颉刚亦视之为立国根本大计,可是他知道,没受教育的民众是不容易唤起的。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他就开始关注国民教育。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顾颉刚正在苏州老家。九号,他就写信给罗家伦,称“这回的事非得扩大不可,非得一根本解决不可”,所以“需要全国国民赞助的力量正多”〔2〕(卷一,P235)。同日夜里,又给叶圣陶写信称:“我们觉悟的自身责任是改造现社会”〔2〕(卷一,P61)。在纪念五四运动一周年的《晨报》增刊上,他发文指出,要改造中国,实现理想里的中国,不是换掉一个政府,逐掉几个官吏就能成功的。现政府固然可倒,而建政府的国民却依然如故,正所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要去改造政治,先要改造社会。要去改造社会,先要使全国国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1〕(卷三,P11)所以,顾颉刚认为“我们第一要紧计画的问题,乃是如何使一般人得受教育”〔1〕(卷三,P12)。

如何使一般人得受教育?“我们用文字去教育,但大多数人不识字。我们在城市里去教育,但大多数人不在城市。我们开了学校去教育,但大多数人没有到学校的境遇。”该怎么办呢?顾颉刚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投入农工的社会,和他们共同生活”,“才能确知他们的情形心理,定教育的方针;才能交相融洽,收渐移点化的效果”。其次,便是随了境遇去做传布的事业,“可以用文字的地方用文字;可以用口说的地方用口说;可以开学校的地方开学校”〔1〕(卷三,P12)。像办小册子、通俗图书馆、阅报处、平民教育讲演团、平民夜校、劳动补习所、校役夜班、新剧场等,都是很切实的办法。

在新文化运动中,顾颉刚因搜集歌谣而关注民众文化,五卅运动则让他有了用通俗文学向民众进行宣传的经验。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北京学界进行声讨,顾颉刚担任宣传工作。他“因为有了研究歌谣的经验,知道如要鼓动民众的感情,必须作最浅近的韵文”〔1〕(卷三,P264),于是仿照民间大鼓词,写了一首《伤心歌》,开头几句是:“咋们中国太可怜,打死百姓不值钱,可恨英国和日本,放枪杀人如疯癫。”〔1〕(卷六,P125)他和同事们把《伤心歌》印成传单数万张,分送出去,并在《京报副刊》上刊出。此传单发出后即生效,不久就在市街上听到孩子们口中唱了,看见刷黑的墙上用粉笔写了,这使顾颉刚认识到“通俗文学之易于入人”〔3〕(P121)。这一次经验让顾颉刚知道,用通俗读物来作民众教育,是最有效果的一条大道。而因忙于学问,起初他并不想自己来做通俗教育这件事。但是,“九一八事变突起,北平就成了我国的边疆,眼见着日本人和高丽人的肆意横行,使人椎心泣血,逼得我放下研究学问的志愿来作社会教育的工作”〔1〕(卷三,P264)。

综上所述,顾颉刚从事民众教育大体有以下因素促成:亡国灭种的危机意识使其从书斋走向社会,以天下为己任;九一八事变激起中国人的抵抗意识,使其深感这是中华民族起死回生的机会,必须抓住机会,唤起民众;五四运动使其认识民众力量,关注民众教育;新文化运动中,他因搜集歌谣而关注民众文化;五卅运动时的宣传经验让他认识到用通俗读物作民众教育的效果。

二、主持通俗读物编刊社

1933年,长城抗战失利,热河沦陷,河北省成了前线,燕京大学的教职员和学生感觉到时局危急,组织起抗日会。顾颉刚在教职员抗日会中任宣传干事,经他提议,由教职员、学生两抗日会登报征求抗日鼓词和剧本等。征文所出的题目是《傀儡皇帝坐龙庭》、《二十九军大战喜峰口》之类,在两个月中收到六七十本稿子。评定结果,第一名为《杜泉死守杜家峪》,写的是义勇军的真实故事;第二名是《翠红姑娘殉难记》,写的是沈阳被陷后的惨状;第三名以下有新剧本《淞沪战》,有牌子曲《哭朝鲜》,有弹词体《义军女将姚瑞芳》等。为将作品印成小册,添加图画,以最低价格销售给民众,于1933年成立发行机构,取名“三户书社”,意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每种印五千册,分散到各小书铺,有几种很快销完,其中《大战喜峰口》在半年内就被小书铺添印了七万册。〔1〕(卷三,P265)

1933年10月,三户书社更名为“通俗读物编刊社”。顾颉刚为通俗读物编刊社订立了四项工作目标:唤起民族的意识,鼓励抵抗的精神,激发向上的意志,灌输现代的常识。该社出版的通俗读物有关于抗日的,如《大战喜峰口》、《百灵庙》;有关于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的,如《国际联盟》;还有历史故事,如《文天祥》、《史可法》等。其中以大鼓书体为多,也有剧本和小说。还出了两套连环画《武训兴学》和《兴儿苦斗成功史》。此外还出了三四十张年画。〔1〕(卷三,P266)因为很多农村人对于文字宣传还不能够接受,而农村里过年的时候,一定要买几张画片贴在墙上,称之为“年画”。为供应这般人的需要,就请人画了很多画片,其中有暗含抗日意味的,有画战争场景的,又请了天津杨柳青专印年画的铺子,五色套印,每种印十万张。这些东西因为售价低廉,很适合民众的购买力,凡是民众喜欢的,销量都特别大。《百灵庙》在半年里就印了五版,每版二万册,都卖完了。识字的警察、邮差、洋车夫常常来社里问有什么新出版的,一有就买去读。〔1〕(卷六,P361)

1936年,通俗读物编刊社又先后创办《民众周报》和《大众知识》半月刊。顾颉刚曾自作或修改他人代作之文字,发表于刊物上。1937年,《大众知识》因经济困难而辍刊。同年,《民众周报》在上海被租界巡捕房查抄,因日本人申诉其文字“妨碍邦交”。

在用于通俗教育的艺术形式中,顾颉刚非常看重大鼓书。大鼓是北部诸省区最流行的曲调,而且演出简便,只需两个人就可连打带唱。顾颉刚认为北方的大鼓,等于南方的弹词,极适合于民众社会,能够沁人心脾,使听者乐于承受它的教育。“倘有许多通俗教育家编制新词,付给善歌的伶工演唱,要得到移风易俗的效果是不很难的。”〔1〕(卷三,P60)

顾颉刚非常重视大鼓书的可唱性。1937年,通俗读物编刊社成立“大鼓书训练班”,特地聘请著名盲人鼓书演唱者翟少屏,“每个作品在正式刊行之前都请他试唱,那些句子不通俗,什么字眼不顺口,我们都遵照他的意思修改。改定之后就请他教一批干宣传工作的青年人学着唱,青年们然后再从事民间宣传,我们新内容的大鼓词就这样传开了”〔1〕(卷六,P352)。傅作义部队在1936年收复百灵庙后,通俗读物编刊社为此编了鼓词《百灵庙》,这时就由翟少屏等人演唱。傅作义听到后,就邀训练班去绥远表演,唱给部队听,“因为那位教师翟君唱得太动人了,惹得听众流眼泪”〔1〕(卷三,P267)。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人要宋哲元缉拿顾颉刚,顾颉刚于是离开北平到了绥远,通俗读物编刊社也迁到绥远。不久,绥远又告陷落,编刊社移往太原,后又移西安,又转汉口,五徙而至重庆。1940年,通俗读物编刊社由重庆迁至成都,因通货膨胀,该社工作难以维持,其成员只得各奔前程。自1933年成立至此,通俗读物编刊社共出版大鼓书等读物六百多种,行销五千多万册(他处翻印者未计在内),另外还有抗日内容的年画等若干。〔3〕(P346)抗战后期,顾颉刚屡次想恢复通俗读物编刊社,可是“旧人已经星散,捐钱更为困难,我又整日为生活而忙,发动不起来”〔1〕(卷六,P364)。但他始终认为编辑通俗读物“此一事业在我一切事业中独为伟大。抗战数年,虽此事不能开展,终未尝一日去怀”〔2〕(卷三,P113)。1946年后,顾颉刚到苏州社会教育学院任教,开设“民众读物”课,训练学生写通俗文字,并组织民众读物社,出版《民众周刊》。但由于战后经济萧条,该刊销路不佳,出了约三十期,便因无法周转而停刊了。

从“三户书社”到“通俗读物编刊社”,顾颉刚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虽屡经挫折,但其心不改。大量通俗读物的出版,受到了民众的欢迎,对于激发抗战热情、唤起民族意识居功至伟。

三、普及历史知识

顾颉刚认为,史学既要有专门化的文字,给专家和大学生读,又要有通俗化的文字,提供给中学生及一般民众,普及和提高要同时并进。〔1〕(卷二,P337)为向大众普及历史知识,他筹划编写中国通史演义,并且编辑出版了一系列的通俗历史丛书。

筹划编写中国通史演义。顾颉刚深知历史演义作品对中国人的影响,在1954年为陈懋恒《中国上古史演义》写的序言中,他说“二十多年来我发愿要编出一部中国通史演义,来供应大众的需要”〔1〕(卷三,P376)。为创作这样一部通史,他很早就在尋觅助手。1933年,顾颉刚在《燕大月刊》上见到燕京大学研究院新生郑侃嬨所作的《西游记补》,觉得她“文笔极清利,且有民众气而无学生气,最适于民众教育”〔4〕(第三卷,P24)。顾颉刚便把她请到通俗读物编刊社,写了几篇通俗的历史人物传记,陆续在顾颉刚参与编辑的《大公报·史地周刊》和《申报》的《通俗讲座》周刊上发表。1938年,郑侃嬨逝于香港,顾颉刚闻讯后,为之痛哭不已,他“失去了一个最良好的同志”,“编写通史演义的梦想也只得暂时中断”〔1〕(卷三,P377)。1945年,顾颉刚又邀吕叔达写《中国通史演义》。“吕先生心无旁骛地费了七年工夫,从上古直写到太平天国,写了一百五十万字,但还没有全部完成。”〔1〕(卷三,P377)解放后,陈懋恒对吕稿进行扩充,写成《中国上古史演义》,顾颉刚加以校订修改,送交出版,“二十多年的愿望到这时才算有了一小部分的结果”〔1〕(卷三,P378)。

主编“中国名人传”丛书。1943年春,顾颉刚等人发起史地通俗丛书编辑社,以编辑“中国名人传”为第一事,顾颉刚担任丛书主编。从西周到清朝,选择了两百多位重要人物,叙述其言行,以藉此激发民族思想。丛书读者对象为具有小学毕业以上程度之民众。关于为什么要编这样一套丛书,顾颉刚称:“我们先要把无数古人陶铸的国魂播散到每一个国民的心腔里;进一步,便要鼓励起他们认清了时代的任务而创造出新的历史的勇气,为建国大业植下深厚的基础。”〔1〕(卷二,P298、299)

主编“中国历史故事小丛书”。1947年至1949年,顾颉刚与丁君匋主编“中国历史故事小丛书”。他们“希望这书出版之后,每个民众和每个中小学生都能人手一册,成为学校的补充读物和家庭工厂商店中的进修工具。说得轻松些,该是一切人的消遣品。说得严肃些,则是大家好就此认识我们的立国精神,就此得着我们做人的法则,都来淬厉振作,复兴中华”〔1〕(卷三,P347)。

出版“爱国主义通俗历史故事小丛书”。1951年至1953年,顾颉刚任大中国图书局总经理,出版“爱国主义通俗历史故事小丛书”。

我国历史悠久,人才辈出。顾颉刚希望藉历史“以唤起民族精神,俾全体国民共赴至善之目标,同荷时代之责任,以完成民族复兴之盛业”,但“历代史书,文字渊雅,非一般人所能习读”〔1〕(卷一,P22)。他向民众普及历史知识,编辑出版通俗历史丛书,就是希望让民众来认识我们的国魂,激励起爱国的热情,来复兴中华民族。

【结语】顾颉刚投身民众教育实在是受国难的刺激,所以才要来“担负唤醒国民、救援国家的责任”〔1〕(卷三,P178)。而这也是他认为知识分子应该负起的责任,他说:“我们给民众以教育,并不是我们的慈善事业,乃是我们上对祖先下对子孙们所必须尽的义务!”〔1〕(卷三,P312、313)他主持通俗读物编刊社,出版通俗读物,普及历史知识,出版通俗历史丛书,以此来唤起民众,就是为了造就一个簇新而光明的中国。

〔参 考 文 献〕

〔1〕顾颉刚.宝树园文存〔M〕.北京:中华書局,2011.

〔2〕顾颉刚书信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顾潮.顾颉刚年谱(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顾颉刚日记〔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顾颉刚
顾颉刚另类纳贤
沉默的尊重
顾颉刚买废纸
沉默的尊重
是我的运气不好
顾颉刚买废纸
尊重人的最高境界
沉默的尊重
沉默的尊重
沉默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