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管理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防假体脱位的护理效果

2017-04-12 18:49朱世华熊俊
今日健康 2016年7期

朱世华 熊俊

【摘 要】 目的:分析体位管理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防假体脱位的护理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筛选2014年6月~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患者346例,随机对照分组,采用2:1随机数字表达法分组,抽到1则分入对照组(n=115),抽到2、3的患者入选观察组(n=231),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强化体位管理。结果:随访3个月~24个月,平均(14.4±5.2)个月;对照组住院期间有髋部外旋等不当行为率、假体脱位率分别为29.57%(34/115)、9.57%(11/115),观察组则为4.76%(11/231)、0.87%(2/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的体位管理可有效的降低脱位发生风险。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 假体脱位 体位管理

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髋部骨折、股骨头坏死等病的重要方法,大量循证研究证实其可有效改善髋部功能,相较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缩短住院时间、帮助及早下床,从而降低病死率,适应证不断扩大,在国外应用率较高[1]。假体脱位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假体松动是关节置换术手术失败、翻修首位原因,国外有报道显示松动占失效的50%~60%,其中脱位是是第2位病因,多见于术后早期。为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医院尝试加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体位管理,取得一定的成效。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前瞻性研究,筛选2014年6月~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采用髋关节置换术;②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严重的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股骨头缺血坏死等骨性疾病;②骨质疏松症;③初次手术。入选对象346例,其中男201例、女145例,年龄56~94岁、平均(73.8±10.6)岁。原发病:股骨颈骨折103例、转子间骨折9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84例、其他61例。陈旧性骨折11例。手术部位:左侧170例、右侧163例、双侧13例。ASA风险等级:Ⅰ级103例、Ⅱ级162例、Ⅲ-Ⅳ级81例。合并糖尿病63例。饮酒43例。手术骨水泥固定84例。随机对照分组,采用2:1随机数字表达法分组,抽到1则分入对照组(n=115),抽到2、3的患者入选观察组(n=231),两组对象年龄、性别、病种、麻醉分险、骨水泥固定情况、合并症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护理管理,早期康复训练,术后两腿间夹枕,严格避免髋关节内收、内旋动作,如盘腿、跷二郎腿等,术后2-3日开始直腿抬高患肢,术后2-3周拄拐负重形成。

1.2.2 观察组

强化体位管理,主要内容。(1)健康教育;①进行认知-行为健康教育,强调体位管理对于预防关节脱位的重要性,采用充分的证据,深入浅出的进行宣教,阐述体位管理、脱位之间的力学关系,使患者重视体位管理;②开展有效的体位训练,如夹持枕,床上大小便训练,尽可能的避免有髋关节内收、内旋动作,术后如何正确的进行直腿抬高、翻身动作,让患者随时维持在屈髋<90°的状态,减轻不适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③进行护具使用训练,教会患者采用辅助工具夹持物体、使用工具穿鞋袜,以帮助患者适应术后不屈髋状態下的自理生活;④要求家属做好监督管理。(2)行为管理:①特别注意在出院后日常行动中量力而行,避免髋关节活动幅度过大、用力收发活动、骤然停顿加速等;②避免过早的进行负重训练;③对于出现认知、精神障碍的患者,采取恰当的外固定,避免患者不意识的体位改变。(3)合理的训练:注意髋关节周围肌肉的训练,必要时进行肌电刺激训练,以增强外旋肌、外展肌等髋关节周围肌肉的肌力,从而避免髋关节失稳。(4)转运管理:①专人管理,医师托住患肢以及髋部,维持患肢外展中立位,2名护士分站两侧,托住颈背、腰髋部,平稳转移,避免牵拉,将关节与患肢整个抬起转移。(5)体位管理:长枕抬高患肢约为20cm,使用U型防垂足垫,利于足部蹬实,维持踝关节功能位置,采用弹性约束带约束固定踝、小腿、大腿,维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加强夜间巡视,及时纠正体位不当,鼓励抬臀,采用器械辅助抬臀,日常卧位以平卧位、健侧卧位为主,仰卧位患侧髋关节轻度外展10~30°,采用量角器辅助;在进行功能训练时,也应坚持适度原则,早期避免进行高强度的训练,注意获得患者主诉,开展行走训练时,做好扶持工作,避免因起床不稳导致的髋关节过度外旋,第一次行走不宜过长,必要时采用约束带保护。(6)体位安全管理:家属需使患者在视线之内,积极预防跌倒,在进行下床、如厕等活动时,做好扶持,避免跌倒。(6)出院前以及出院后督导:出院后3个月内,每周1次电话随访,进行督导。

1.3 观察指标

住院期间有髋部外旋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以及术后随访期间出现假体脱位率。

1.4 统计学处理

多组间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ANONA),采用n或%反映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性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访3个月~24个月,平均(14.4±5.2)个月。对照组住院期间有髋部外旋等不当行为率,住院以及术后随访期间出现假体脱位率分别为29.57%(34/115)、9.57%(11/115),观察组则为4.76%(11/231)、0.87%(2/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脱位是在力学作用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与假体的材料、假体磨损、手术植入、患者行为、外力等原因有关[2]。髋关节置换术关节脱位的发生机制基本清除,在相同的手术条件下,术后护理管理是影响脱位的关键因素。体位管理的意义在于:①避免过早的使用髋关节,减轻假体负荷,利于融合;②增强髋关节周围肌力,利于髋关节稳定;③预防突发外力作用,减轻应力导致的脱位;④养成正确的髋关节使用习惯,减轻磨损[3]。结果显示,在强化体位管理后,观察组住院期间有髋部外旋等不当行为率、假体脱位率分别为4.76%(11/231)、0.87%(2/231)低于29.57%(34/115)、9.57%(11/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管理确实可避免用髋不当,从而预防假体脱位。

参考文献

[1]胡文洁.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名,2014,12(10):1688-1689.

[2]周 海,王燎,王金武,等.人工髋关节脱位失效的生物力学分析与推理[J].医用生物力学,2012,27(1):13-20.

[3]苏冰梅,苏冰莲 , 谭富海.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危险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21): 39-40

作者简介:朱世华,1989年9月,女,湖南邵阳人,本科,护师,骨科病人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