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践行”到“学子讲堂”

2017-04-12 16:12王东
河南教育·高教 2017年2期
关键词:创新素养高考改革研学旅行

王东

摘要:从“文化践行”到“学子讲堂”是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有益探索,这一实践活动是对近期教育部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要求的拓展和延伸,高度契合了高考模式改革对学生创新素养能力的要求,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文化践行;学子讲堂;研学旅行;高考改革;创新素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和事业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更新换代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和“互联网+”时代,更是呼唤创新型人才。实现国家的人才培养战略,学校作为基础教育的主阵地,在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必须有更大的担当和作为。

围绕学生创新素养与能力培育这一主题,笔者所在学校以“课程、课堂、践行”三位一体教学改革为重要载体,在洛阳市率先引入“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大力开展项目的教研科研,采取一系列手段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个性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特别是从“文化践行”到“学子讲堂”的实践,对新高考模式下学生的创新素养及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化践行”是教师根据每次践行的主题,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探究参考题目,由各小组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跟随教师走出学校,深入开展考察、体验、质疑、探究、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活动。

“学子讲堂”是文化践行的有效延伸和拓展,是在学生参加文化践行后,通过“讲”的形式精心展示和交流,学生借助演说、论坛、报告、成果展示等手段来汇报自己的践行成果。“学子讲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创作和设计的,是比较开放的学生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锤炼和创新,从而实现创新素养的觉醒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从“文化践行”到“学子讲堂”,是对近期教育部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要求的拓展和延伸

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计划,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

从2012年开始,我们就每年組织高一创新班的学生利用暑期在洛阳及周边地区展开以“文明溯源,根在河洛”为主题的探究,先后在“天子驾六”“洛阳博物馆”“洛阳科技馆”“回洛仓”考古现场、“中国一拖”“平乐牡丹村”“白马寺”“登封观星台”“嵩山书院”等地进行文化践行活动:在上海我们进行了以“百年上海,精彩复旦”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主要开展复旦交流学习、高校畅游、名人故居探访、都市风貌概览、科技力量感悟、世博回望、江南名镇品味、汽车工业初探、电影溯源等文化践行活动。

我们进行的文化践行活动和教育部要求的研学旅行是一致的,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国家、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学子讲堂”活动的开展又是对研学旅行的拓展和延伸,它要求学生要将研学旅行的成果以课题的形式展示出来,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创新能力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从“文化践行”到“学子讲堂”,高度契合了高考模式改革对学生创新素养能力的要求

2014年12月16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明确指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参加社会综合实践、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等都成为了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重要内容。

2016年8月23日,河南省教育厅颁布了《河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规定到2020年,将初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届时,高校将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考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从操作层面讲,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素养、实践精神等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

“意见”及“方案”的颁布与逐步实施,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转变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而“文化践行”和“学子讲堂”活动从本质上契合了高考模式改革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践行活动中,学生组成研究性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在教师指导下选择研究课题,合作完成研究任务,撰写研究成果。同时,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每个学生还写下了自己此行的心得体会和研究成果。根据学生践行期间的表现、撰写论文的质量与数量、参加“学子讲堂”获得的等级等要素,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跟踪记录与评价,并将结果记录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目前,学校已经有了60个课题成果,比如,《从朱家角古镇看洛阳老城的保护》《光影中的历史感悟》《郭守敬的创新思想带给我们的思考》《乐园中的“常青树”——迪士尼》《生物“智慧”与人类社会》《看一拖技工论大国工匠精神》等。综观这些系列活动,回顾期间的探索历程,我们发现,这些活动对于高中生创新素养能力的提升,与当今高考改革背景下的人才培育目标不谋而合,也符合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要求。

三、从“文化践行”到“学子讲堂”,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觉醒提供了舞台和机会

每年的10月,以“学子讲堂”为平台,外出参加践行的12个小组的代表都要在这里为大家汇报自己的探究成果,主题就是暑期在上海和洛阳两地进行文化践行活动后的思考与探索。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听客,不再是坐客,他们将作为“教师”,从容地走上讲台,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他们的教态自然大方,讲述清晰流畅,中间还不忘与听众进行互动,一问一答,情趣盎然,充分体现了主讲者的智慧与灵动。

“学子讲堂”活动不单纯是对课堂形式的创新,更是对人们理解的传统课堂的一次前所未有的超越。课堂的主体发生逆变: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知识的参与者、传授者,教师退居幕后,成为知识的引导者、指导者、领路人,甚至是接受者;课堂形式彻底改变,学生成为演员,教师真正成为了导演。

这种课堂形态改变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颠覆,学生在课堂上要想取得大家的认可,就必须发挥小组成员的才思与智慧,大胆质疑、谨慎求证,力求寻找解决问题的创新手段或者思路。通过对研究课题反复打磨、修改、提升等一系列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养慢慢得到了锻炼和激发,而且这种能力的发散作用,使他们在学科知识积累、情感世界建设、人际关系处理、社会交往沟通等诸多方面受益匪浅。

对学校来讲,它是适应高考模式改革实现育人模式转变的一次有益尝试与突破。在育人的实效及作用上,与其固穷保本,不如另寻他路。围绕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培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素养,虽短时无法见效,但是,小而言之,它改变了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和看法,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品行、培养学习习惯,这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大而言之,它响应和适应了国家的人才培养战略,为国家、民族的振兴培养更多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从“文化践行”到“学子讲堂”,围绕创新素养培育,学生的认知与思维更加科学、更加真实

文化践行活动,是对古人“知行合一”育人精髓的传承,它有效地改变和深化了学生对学习的认知。“文化践行”与“学子讲堂”活动,使他们逐渐认识到,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课本,而且更应该放眼社会这个大课堂、这部大教材。

“文化践行”和“学子讲堂”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在自我认知方面,初中阶段的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大多不能自主,他们依赖父母、依赖教师、依赖他人。但是从“文化践行”到“学子讲堂”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人人都有事做,人人都参与探究,人人都有成果。学生的主体意识慢慢地就会被唤醒,他们由依赖走向自立,由盲目自大、自以为是转为自我警醒、自我鞭策,人生目标从混沌走向清晰,认识到了成长不光有阳光和鲜花,也有心血和汗水。

在他人认知方面,小组的各种活动,都需要大家在一起分工合作、团结互助,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感受团队的力量。大家最终发现,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彼此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共同发展,深刻理解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更加懂得要增强团队意识。

在社会认知方面,洛阳、上海两地的践行活动使学生终于有机会走出学校和家庭,他们兴致盎然地融入到各项探究活动中,学会观察感知社会,学会质疑求证。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有效地拓展,认识到了“社会的现象是多样的,竞争是残酷的,发展是必须的,落后是要被淘汰的”。学生也学会了多角度、辩证地看待问题。

在文化认知方面,许多学生生于洛阳,长于洛阳,却不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与文化。活动开展后,他们开始了解洛阳,关注洛阳,进而热爱洛阳;他们认识到了洛阳与经济、教育发达地区的差距,并创造陛地提出洛阳发展的思路与策略。

在学习认知方面,学生由被动接受走向独立思考,开始了质疑;从简单学习书本知识转为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体会到“知识无处不在”;学生合作学习的效能高于个体学习效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目标意识越来越明确。

在情感认知方面,我们要求每个学生给家人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在离开家以后内心真实的想法,大多数学生都深深体会到了“在家千般好,出门万般难”,体会到了父母的关心与爱护,由衷地感激父母,感谢关怀自己的教师,感谢像兄弟姐妹般相处的小组成员。可以说,活动使学生学会了感恩,认识到了情商的重要性,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在能力变化方面,每年的活动之初,每个小组都会有一些学生不善言谈、性格比较孤僻。但是随着活动的进行,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只是家长和老师的偏见,事实上,一旦给机会让他们锻炼,奇迹就会出现。孤傲的个体转为团结合作的群体:从羞于表达到勇于表达、善于表达;从不适应(晕车、水土不服、不想吃饭等)到主动调整和适应。

文化践行使学生通过与社会的融合,增强了“与人对话,与社会对话,与文化对话”的能力;通过文化体验与探究,学生品尝到“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体验、在合作中分享”的快乐。他们不知不觉地在改变着自己对学习的认识,也逐步地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社会义务,增强了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文化践行对学生多种能力的生成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开拓学生的学科视野,使学生在人文学科和科技学科方面拥有较强的质疑与探究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而且也锤炼了学生的意志力,陶冶了学生善良、团结、担当等美好情操。

五、從“文化践行”到“学子讲堂”,围绕创新素养培育,教师的育人理念得以更新,育人行为得以优化

文化践行、学子讲堂活动,不仅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教师。切身的体会让教师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学方式以及对学生的认识。

教师刚接手一个学习小组的指导工作,都会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刚从初中进入高中,可能什么都不会干,从而顾虑重重,什么事都替学生想好了,这样这个小组的各项工作就会严重滞后,而且教师也容易感到身心俱疲。在高投入低收效的情形下,教师开始尝试放手,然后发现学生的自主能力是可以被挖掘的,潜力是能够不断被释放的,好多事他们会主动去做,千方百计地去做,而且会做得越来越好。从开始教师对学生不放心、事必躬亲,到对学生充满信心、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不少教师也从中也学到不少东西,受到不少启发。

一开始,很多教师也认为这只是一次免费旅游、走形式,但是当他们真正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观察、体验、探究一些文化现象,在他们亲身经历过一次真正的“文化苦旅”后,教师终于认识到,生活即教育,践行活动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最有效的途径。

总之,对于高中生创新素养的培育是无止境的,从“文化践行”到“学子讲堂”的实践,符合高考模式改革对高中生创新素养能力的要求,符合新形势下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要求,它是一条有效的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之路。

责编:夜雨

猜你喜欢
创新素养高考改革研学旅行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路径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素养提升的路径分析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高考双轨制改革的意义及难点探究
巧用“应答评价” 发展创新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