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管理模式探究

2017-04-12 02:19陈小容
环球市场 2017年5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者个性化

陈小容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管理模式探究

陈小容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本文在遵循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上,立足于学生心理发展需求,创造性提出心理管理的内容和目标,寻求、利用和创建学校各种心理管理资源,并有机整合起来以全方位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为目的,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管理;心理管理资源

高校学生管理是指高校通过一定渠道,采取可行措施,保证学生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学校要求,促进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理解、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品格和行为养成的活动。以往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是以“学校抓院系,院系抓年级,年级抓班级”,以党建带团建,以辅导员为主要力量,以教室为主要阵地,以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测评为奖惩标准的学生管理模式。

本文以高职院校大学生学生心理特点为基础,立足于学生心理发展需求,创造性提出心理管理的内容和目标,寻求、利用和创建学生各种心理管理资源,并有机整合起来以全方位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为目的,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管理模式。

一、心理管理模式的界定

“心理管理”的概念来源于现代管理学理论。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对象要素包括人、财、物等资源,但是最核心、最重要的还是对人的管理。因此,心理管理就是管理者遵循人的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地借助各种媒介,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保持良好心态,以实现组织目标而实施的管理。大学生心理管理模式是指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有意识的运用心理理论与方法,对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使个体保持良好的身心发展状态,以实现教育目标而固化下来的一套操作系统。

在学生管理领域,心理管理的基本思路是首先了解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在学生心理需求基础上尊重和顺应学生的心理进行引导塑造, 激发学生内在的责任感、自律性、积极性、价值感, 使学习和工作成为实现自身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内在必需。在这个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包括学工队伍和教学队伍)起主导作用,学生不是被动的被管理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其主动性程度决定了管理的有效性。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管理机制

1、信息收集机制

信息收集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这是心理管理的基础。没有了解,无从谈管理。信息收集分为主动收集和被动收集。主动收集是管理者有意识通过各种渠道(信息卡、心理测评、他评、自评等)收集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心理、家庭、成长史等方面的信息。被动收集则是由学生通过公众信箱、留言板、学生座谈会、网络言论、个人行为表现等方式表达出来的信息,这些信息被管理者接受到了,成为全面了解学生的信息渠道之一。

2、心理需求机制

需求动机理论认为,一个人行为的动机来源于他的心理需求。同理,学生愿意主动做一件事,那么一定是这件事满足了他的心理需求;反之,如果他不愿意做某事,一定是这件事伤害了或不能满足他的心理需求。心理管理要做的是找他学生所追求的心理需求,将其精力转向积极的有助于他成长的事件上。

3、引导塑造机制

引导塑造是心理管理的关键环节。在全面了解学生和掌握学生心理需求后,就需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塑造。

4、心理激发机制

引导塑造的目的是为了激发起学生内在的责任感、自律性、积极性、价值感,使行为和活动既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范和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实现教育目的,又能顺应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达到管理者和学生双赢的目的。

5、工作反馈机制

当管理者对学生实施了心理管理的一系列过程中,每一环节都应该进行信息反馈。比如当管理者发现无法找学生的心理需求时,那么就应该返回第一个环节,重新评估和了解学生;当管理者在进行引导塑造的过程中发现无法激发其内在价值感时,除方法问题外应该核实是否寻找到了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管理模式

根据学生心理管理的5大心理机制,构建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管理模式(见图1)。

图1.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管理模式

在实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管理模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信息搜集的基础性

信息搜集是心理管理最为基础性和日常性的工作。在不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整齐划一的要求学生爱学习、守规矩就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具有盲目性,是经验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做法。这样的做法忽视了高校学生管理应该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管理,即忽视了高校学生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全面和谐地发展;也忽视了学生管理,管理者是人,被管理也是人,管理本身也是为了人。只有在承认“人”的前提下,在尊重人的基本需求和尊严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根本目的。

2、心理需求的层次性

找到学生的心理需求是整个心理管理模式的核心,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这个心理需求展开的。然而一个人的心理需求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多变性等特征。处于外围的心理需求对学生的驱动作用较小,而具有核心地位的心理需求是人孜孜不倦追求的,对人的行为具有更大的激励和动力作用。因此,心理管理必须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发掘他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才能激发出价值感。

3、心理管理的个性化

与经验管理和行政管理不同的,心理管理更注重个性化。这表现在个体信息的个性化,个体需求的个性化,引导塑造方法的个性化,心理激发程度的个性化等。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管理模式的构建仅仅是一个开始,具体的操作,尤其是管理者引导塑造的方法等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的探究。

[1]白树虎等.高校学生心理管理探讨[J].时代教育,2008,6

[2]王秀芳.大学生心理管理的模式与方法探析[J].南开社会学评论,2002(2):227-232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管理者个性化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