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案”研究综述

2017-04-12 07:27覃秋媛
视听 2017年5期
关键词:报案革命研究

□ 覃秋媛

“苏报案”研究综述

□ 覃秋媛

发生在1903年的“苏报案”是近代新闻史上第一个因言获罪的历史事件,极具研究价值。有关“苏报案”的研究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将其作为政治事件,探究其在晚清时期、辛亥革命及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二是将其作为新闻事件,关注“苏报案”背后的媒介生存环境;三是将其作为司法案件,探讨其折射出的司法问题及对中国法治理念的影响。从不同视角看待此案件可以找出不同的意蕴,本文力图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归纳,以期展示“苏报案”这个标志性历史事件的历史全貌。

苏报案;政治;新闻自由;司法

一、“苏报案”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研究

关于“苏报案”事件本身的研究见诸相关专著和学术论文中。香港学者周佳荣所著的《苏报与清末政治思潮》将“苏报案”与晚清的时代背景进行关联,阐明了近代学潮和上海政治风潮的兴起与《苏报》的关系,重点关注《苏报》从主张维新保皇转变为革命排满并因此酿成法庭案件的始末,是迄今为止对“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论述最为详细的研究。学界其他论著无论从史料还是观点上大体一致。

著作之外,学界涌现出许多专门研究“苏报案”的论文,其中,汤志钧的《一百年前的“苏报案”》被认为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文中对“苏报案”的起因、审讯过程以及邹容和章炳麟英勇无畏的表现娓娓道来。陈镐汶的《清末苏报案溯源》梳理了《苏报》与清末政治思潮的关系,指出了“反康、排满、革命”是《苏报》与爱国社联结以后的三大主题,如此导致了“苏报案”的发生。王敏在挖掘新资料的基础上著有《苏报案研究》一书及《苏报案的审讯与判决》一文,将研究视角转向“苏报案”发生与审理的一些关键环节和细节,多角度分析“苏报案”的缘由,包括《苏报》宣传革命、清政府的立场、上海公共租借和列强的介入等,并全景式介绍“苏报案”的审讯与裁决过程以及有何种因素影响了这个过程,作者挖掘了英文《字林西报》公布的“苏报案”审讯记录和清政府外务部档案等最新的史料,因此这些问题的论述皆有据可循。石培华的《从上海“英租界工部局档案”中有关“苏报案”的资料看“苏报案”的真实情况》借英租界工部局有关档案传达出英租界在处理该案件的态度、意见及所采取的措施,反映了租界在整个案件过程中拒绝将章太炎交给清王朝,并由此揣摩租界当局的用意,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视角。

二、“苏报案”的影响研究

“苏报案”之所以至今仍被研究者重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影响深远。周佳荣在其著作《苏报及苏报案——1903年上海新闻事件》中指出“苏报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一,实为中国史上朝廷与人民聚讼之始,就人民对清政府的尊严与外人对清政府之观瞻有莫大影响;其二,对出版事业及相关报人的影响;其三,作为清末政治思潮中划时代的一件大事,对于其后革命运动的进行起了极大的作用。汤志钧也认为“苏报案”的发生以及邹、章两人的狱中斗争促使了革命政治团体的成立、扩大了革命的思想影响。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中有一章《鼓吹革命之健者》也肯定了“苏报案”对鼓吹革命的积极作用。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在介绍到该案时,直言清政府是这场官司中畏头畏尾的失败者,“它一手炮制的‘苏报案’,不仅没能抑制革命宣传活动,反而促进了革命报刊在国内的发展。”

蔡斐的博士论文《1903年:上海苏报案与清末司法转型》着眼于“苏报案”对清末司法转型的意义,阐释了类似于“苏报案”这样的个案的既在映射司法现实,也照亮了司法和正义的未来。《苏报案百年祭》全景展现了“苏报案”始末,指出该案第一次为封建落后的中国社会注入了法治的理念,法治精神自此后得以流传。周纯亚的《小众政治与大众传媒——试论“苏报案”在辛亥革命思想传播上的分界意义》将“苏报案”置于辛亥革命宣传动员的大背景中,从大众传媒与政治的结合中考察“苏报案”对辛亥革命性质的影响,指出“苏报案”的发生间接预示了辛亥革命只能算是一场小众政治运动,它使得革命的思想宣传和对大众传媒的利用彻底地宣告失败。

三、中外媒体对“苏报案”的建构研究

报纸的介入使得“苏报案”一度成为国际热议的话题,但中外报纸的态度和评论的偏向存在一些差别。《建构与意义赋予:苏报案研究》对大众传媒如何看待“苏报案”做了详细入微的分析。《申报》《新闻报》《中外日报》《华字日报》《国民日日报》等中文报纸皆就此案件做出新闻报道和评论,对中国政治问题展开讨论,其中又因各家报纸的政治立场不一使其观点有别,可见当时媒介环境之复杂。同时整理了《泰晤士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外文报纸对“苏报案”赋予的意义,为我们对国外媒体所持的新闻理念以及苏报案本身的深入了解提供了便利。

四、“苏报案”相关人物研究

历史对于人物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而随着史料的挖掘得以完善,后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过去的人和事,会更加客观和全面。《蔡元培与“苏报案”》以蔡元培的活动为主线,厘清了一个史实,即在“苏报案”发生时,蔡元培并非望风潜逃,而是因爱国学社与中国教育会的内部纠纷才愤然离职,赴青岛学习德文。《苏报案中一公案——吴稚晖献策辩》也是为人物正名、求历史公正之作,通过细密考证,还原历史的真实,得出章指吴告密纯系诬指的结论,使相沿甚久的吴稚晖告密之说得到推翻。《袁树勋与“苏报案”》是以袁树勋处理苏报案为中心,扼杀《苏报》、镇压革命志士是袁树勋遭受国人贬之谪之的因由,而另一方面,他又竭力主张维新、反对列强,体现了一位封建爱国人士复杂的一生。这些文章为人们重新审视历史人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作为“苏报案”中重要的代表人物,学界对章太炎、邹容、章士钊、陈范等人在苏报案中的表现给予较多的关注。《邹容、陈天华评传》中“邹容与《苏报》案”一节肯定了章太炎和邹容在“苏报案”的勇敢无畏,但同时指出二人在此案中“率尔轻生”的做法是对革命的长期性、艰苦性的认识不足,不善于以最小的代价去换取胜利,是不足效法的。《邹容与苏报案档案史料汇编》在广泛搜集散落于世界各地档案史料的基础上,还原了邹容鲜活的形象,尤其追溯邹容在“苏报案”前后的思想演进,以至于进步飞跃的历程。欧阳恩良在《<苏报>案中章太炎邹容投案述评——兼谈二十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伦理思想》一文中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对章、邹二人主动投案的原因进行了解析,认为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面前视死如归既是受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影响,也与那个时期知识分子所持有的狂热激情和英雄史观有一定的关联。蒋含平的《章士钊言论自由观的演变——从“苏报案”到“陈独秀案”的考察》详细介绍了章士钊的言论自由观的发展过程,其言论自由观从“苏报案”中的无意识状态到1911年回国后开始倡导英美式的言论自由,强调“夫言论自由者,私权也,非公权也”。郭双林的《章士钊与“<苏报>案”》较为全面地探究了章士钊与该案的关系,阐述了章士钊在担任主笔期间对《苏报》进行大力改革从而使其影响力迅速扩大,“苏报案”发生后章士钊编写的《苏报案纪事》对当时的革命运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对后人研究苏报案提供了珍贵资料。王德峰的《陈范与<苏报>案》阐述了陈范受到革命派的影响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加入“中国教育会”,希冀振兴中华,于是《苏报》成为了革命团体的机关报,高举反清排满之旗,也因此发生了“苏报案”。

五、关于“言论自由”的论述

蒋含平所写的《“苏报案”的辨正与思考》则从更加思辨的视角看待苏报案,着眼于“苏报案”所涉及的“言论自由”,认为该案虽然唤起了近代革命报刊为舆论而敢于放言的办报风气,却没有提及对于报刊而言非常重要的“言论自由”的观点,革命报刊政治性强烈、重视革命宣传的同时,却没有为新闻事业留下建立制度的传统。《从“苏报案”看清末上海租界的言论出版自由》通过描述案件始末显示出中西方言论出版自由观念的碰撞,揭示出清政府对言论出版自由的控制,并指出《苏报》的言论自由在租界内有较为宽松的环境,但这是以不损害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为条件的。同为论述中西方言论自由,刘婷婷的《“苏报案”和“曾格案”之比较——新闻自由:不懈的追求》则将“苏报案”与1734-1735年发生在殖民地美国的涉及新闻言论自由的“曾格案”进行对比分析,两者虽然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斗争情况也相差悬殊,但都对新闻自由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此外,李松华的《从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报刊事件看政治对新闻的控制——“苏报案”与“拒检运动”之比较研究》将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一场斗争“拒捡运动”进行比较研究以期考察政治对新闻的控制,得出“新闻自由和新闻控制从来都是作为孪生兄弟在自身规律的运行中走过了漫长的历史,相信随着社会向更高级、更文明的阶段发展,新闻控制必然会越来越淡出”的结论。

六、“苏报案”折射出的问题

庄和灏的《从法国外交档案看“苏报案”背后的列强争斗——兼谈清末中国外交之窘境》通过解读清政府与在华列强、在华列强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揭示了“苏报案”的终了实质是列强间彼此博弈的结果,清政府作为始作俑者却始终是一个配角,其提出的犯人引渡要求被列强置若罔闻,因此该案从侧面凸显了清末中国外交的窘境,处处受制于列强的操控。《“苏报案”与西法东渐下的中国传统办案思维》通过分析“苏报案”办案过程中中外法律观念的冲突,阐述了中国传统办案偏重整体直觉、以情理为本位的特征,以此剖析这种办案思维方式缺乏逻辑分析和守法精神,折射出中国传统办案思维的局限性。

七、“苏报案”研究展望的研究

《新闻学视域下“苏报案”研究现状及展望》立足于新闻学视角,将《苏报》的文本分析,包括内容特色、话语表述方式、报道框架的构建等,以及《苏报》与其他革命报刊的纵向对比研究作为可能取得突破的切入点。《<苏报>与“苏报案”的研究及其反思》一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很少有关注《苏报》是如何进行革命舆论建构的,阐述今后的研究应注意从革命舆论动员的角度,分析《苏报》的革命话语表述以及与同时期内外报刊的舆论互动与对峙。两篇文章都聚焦于报纸的话语分析和报纸之间的对比分析,以期填补新闻学界对“苏报案”研究的学术缺位。

八、结语

关于“苏报案”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已取得了不斐的成果,同时也发现,无论是将该案放置于司法研究领域还是新闻研究领域,史料的挖掘始终是研究创新的基础。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论文数量虽丰富,却鲜少有专著出现,这与视野的拓展性、史料的搜集程度不无关系,如想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这桩著名的案件,在这两方面仍需更多的努力。

1.冯祖贻.邹容陈天华评传[M].开封: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6.

2.汤志钧.一百年前的“苏报案”[J].史林,2003(02):90-97.

3.周佳荣.苏报及苏报案——1903年上海新闻事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4.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5.欧阳恩良.《苏报》案中章太炎邹容投案述评——兼谈二十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伦理思想[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3):8-11.

6.蒋含平.“苏报案”的辨正与思考[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6(03):20-28.

7.庄和灏.从法国外交档案看“苏报案”背后的列强争斗——兼谈清末中国外交之窘境 [J].历史教学问题,2011 (01):68-72.

8.任家宣.《苏报》与“苏报案”的研究及其反思[J].东南传播,2010(12):76-78.

(作者系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报案革命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黄金佳非法集资案报案金额达53.9亿元
卖地的契约
迷你贝克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