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应用

2017-04-13 18:42勾彩霞
甘肃教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概述探究性学习原则

勾彩霞

【关键词】 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概述;原则;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4—0091—01

随着社会进入新时期,不管是教育还是其他方面都在不断地改革。而教育的改革首先就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的改变和创新,只有选择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如果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都有一定的阻碍。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注意力和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整个教学效率,就必须开展探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促进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探究性学习法概述

探究性学习法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问题进行自我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相应的知识;二是指学生在这个自我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锻炼。

探究性学习法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1.整个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不像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调动自己的学习主动性,掌握知识的同时又能锻炼学生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2.学习形式的多样化,不像之前的学习模式,学生上课只能坐在教室里面,探究性学习法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把实际生活联系到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探究性学习能够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供好的基础,因为探究性教学最主要的核心是探究,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成为教学的主导,老师只是对他们的学习起到一个辅助作用。所以,这种学习法能够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大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开展探究性学习法要遵循的原则

1. 主体性原则。在教学中最大的误区就是老师把自己作为主体,而不注重学生的思想,这一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尤为突出。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学习性主动,只在乎自己怎么才能把课上好,怎样才能把教学内容讲完,对于那些完全听不懂的学生来说这做的就是无用功。在教学中,一个成功的教师是把学生作为主体,不管何时都是围绕着学生的思想,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多问,多学,这才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

2. 综合性原则。学生在学校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学生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学业上有所成功。那么,在教学中,我们仅仅注重探究性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与教材及相关资料相互结合起来。人类在知识的探究上进行了上千年,也没有研究出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很多东西都得在实践中总结,把已经用到的和自己独创出来的相综合,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去实施,这样就保证了教学质量。

3. 主導型原则。教育在不断改革,教师也需要不断的进步,如果满足现状,没有自己的想法,那肯定会被淘汰。但是优秀的教师依然是教学中的主导者,不管时代怎么变,教学中总缺不了教师。为此,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把自己从一个站在讲台上讲课的演讲者转变成拥有多个角色的领导者,他可以是组织者、引领者、控制者等等。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紧密相连、不能分开的,学生要想体现出自己的主体性,那么教师就必须发挥自己的主导性。因为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都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实现的,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教师的带领。

三、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 教师巧妙地拓展教学内容。课堂中,拓展教学内容也同样重要,在学生理解课本知识的前提下,教师还需要拓展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知识量,让他们真正地理解教师所教的教学内容。

2. 让学生自行地选择内容进行探究。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的内容进行探究,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最有效的。因为学生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会更有动力地去学习和探究,达到了学习中主动探究和学习的目的。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不仅能够活跃气氛,更能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3. 引导学生合作式学习。课堂上,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大家共同研究,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得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又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4. 适时地鼓励学生,激励其学习激情。我们对学生所犯的错误不能一味地批评,作为教师,要学会适时地鼓励学生,在其陷入学习困境的时候,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保持激情,也不会对自己解不出问题的状况感到害怕。另外,我们要把每一个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作一个记录,纳入到每个人的评分中去,让大家意识到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概述探究性学习原则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策略的培养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界定与产生的概述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