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肉袒牵羊”考

2017-04-13 23:03杜凯月
西部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左传

摘要:“肉袒牵羊”是一个始于西周初年的投降仪式,由于史籍中记载较为简略,前人关注不多,因而有很多疑问亟待解决。我们以《左传》中郑襄公肉袒牵羊为主要关注点,经过研究发现,“肉袒牵羊”内涵丰富,受丧葬祭祀礼文化影响较大。“肉袒”在古代是一种极其屈辱的行为;“牵羊”有祭祀和棄权两层意义。

关键词:投降仪式;《左传》;肉袒牵羊;丧葬祭祀礼

中图分类号:K225.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绪论

投降礼仪是战争中止或结束时,失败者执行某种特定的礼仪,承认自己的失败、愿意接受对方处置的行为,是战争结果一种形式即礼仪上的表现。[1]

近年来有关投降礼逐渐有一些研究成果,如杨宽的《“贽见礼”新探》、黄金贵的《“面缚”新解》、王进锋的《春秋战国投降礼仪述论》、叶少飞的《<史记>中的投降礼仪》基本上为我们梳理了先秦至汉的投降仪式,介绍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这些为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

虽然前人已经做出了很多研究成果,但是目前有关投降礼仪的学术作品往往只是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搜集有关材料,将其仪式分类、列举、比较,对各种投降仪式的阐释多依据后人注解,除了“面缚”这一仪式有多篇文章考证以外,其他礼仪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

《左传》宣公十二年春,楚子围郑,三月克之,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楚王因其能下人,退三十里而许之平。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有战争就有输赢,成王败寇,很多时候战败的一方为保全自己和子民会主动投降。“肉袒牵羊”是古代战争中战败国向战胜国投降的一种仪式,后世有学者曾经简单介绍过,将“肉袒”解释为脱去上衣暴露身体,“牵羊”仅与“贽礼”相结合,未做深入探究。查考资料,研究投降礼仪多涉及“肉袒”,但关于“肉袒”的形式众人观点不一;“牵羊”礼仪人们甚少关注,往往在提及时一笔带过。这些都带给我们很多疑问:为何要“肉袒牵羊”?其具体形式是什么?背后隐含的文化内涵是什么?从《左传》成书至今,未曾有人对“肉袒牵羊”进行过详细阐释研究,而简单凝练的解释似乎并不能让人完全信服和了解这项仪式。肉袒牵羊,其仪式的起源、流变及意义,共同构成了古代一种富有特色的文化现象,并能对今天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启迪。本文通过考证“肉袒牵羊”,弥补前人疏漏,尝试提出新的见解和认识,抛砖引玉,启发大家做更深入的研究。

二、《左传》“肉袒牵羊”仪式

(一)“肉袒”释义及意义

1.“肉袒”的具体形式

为探讨“肉袒”的具体形式,我们首先要明确“袒”的意思。《玉篇·衣部》:“袒,肉袒也,或作襢”。[2]504《说文解字》:“袒,衣缝解也”。[3]172《诗经·大叔于田》:“襢锡暴虎,献于公所”,毛传:“襢锡,肉袒也”。[4]226从这几条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袒”在古代有解开衣缝和脱衣见肉的意思,“肉袒”为脱衣见肉,而本身又有多种可能,一是脱去上衣,二是脱去衣袖。《辞海》云:“肉袒,去衣袖而露臂。古时在祭祀或谢罪时表示恭敬或惶恐”。[5]3286

文献记载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解释。在《春秋左传注》中,杨伯峻引证:“《楚世家集解》引贾逵云:‘肉袒牵羊,示臣服为臣隶也。李贻德《辑述》云”。[6]718杨伯峻先生在这里只提到“肉袒牵羊”表达的意思,并未具体说明“肉袒”的具体方式。

“肉袒”作为投降仪式,最早见于史籍资料的是武王伐纣,微子投降。《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载:“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7]1947商朝末年,微子以商朝代表的身份向周武王投降,其仪式为“肉袒面缚”。在《史记》中,唐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解释“肉袒”是袒而露肉。[7]1610它的解释较简略,并未说明投降者应当坦露身体的哪一部分。日本学者泷川资言考证解释为“去上衣,露肢体,意为归罪就刑戮。”[8]2567泷川资言认为“肉袒”是脱去上衣。“肉袒”这一礼仪见诸《史记》甚多。如《史记》卷八十《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载:“须贾大惊,自知见卖,乃肉袒膝行,因门下人谢罪。”[7]2928须贾向范蠡道歉时也是实行“肉袒膝行”。

观文献记载,“袒”字在先秦时期大致有三种意义:一是仅仅解开衣缝;二是脱衣见肉,即“肉袒”。而“肉袒”解释较模糊,古人仅仅解释为脱衣露肉,有脱衣袖露出肩膀和脱去上衣露出上体两种说法。

2.“左袒”和“右袒”辨考

王进锋在《肉袒降礼考》中认为,肉袒分为“左袒”和“右袒”。 在《仪礼》中曾经出现“右肉袒”。《仪礼·觐礼》载:“乃右肉袒于庙门之东,乃入门右北面立告听事”,这是说诸侯向天子汇报他的所作所为,因担心有什么罪过,故预先袒露右臂,以示甘愿认罪受刑。郑玄注:“右肉袒者,刑宜施于右也。凡以礼事者,左袒”。[9]292即实施刑法时右袒,实施礼事者左袒。实施礼事即进行祭祀或者丧葬礼。……在丧亦是礼事,故丧礼直云袒,不云左右”。[10]1479

王进锋的观点是:投降礼作为社稷覆灭、国家灭亡的大事,是先秦时期很重要的一件礼节性事务,投降礼中的“肉袒”不可能是表示刑罚性的“右袒”,只能是左袒,这是对丧礼中左袒衣袖习俗的传承,就是为了表达一种愿意受死的意思。[11]

“肉袒”继承丧礼习俗有一定的道理。战败投降的一方往往会有亡国的可能,亡国就是最大的丧事,用丧礼的仪式来进行投降,合情合理,更能表达战败投降的悲痛,至于“愿意受死”一说有些牵强,丧礼是为他人举行的,“左袒”是参与别人丧葬礼时的礼节,这里的“左袒”更多的是表达悲痛的意思。战败一方已经做好了亡国的准备,也暗示自己不再抵抗,甘心臣服。后世投降仪式中素衣白马舆梓也是丧葬礼的一部分,应当与其意义相近。当然后世这些仪式更加贴近“送死”的意思。

笔者认为“肉袒”也可以解释为“右袒”。郑襄公在战败投降时曾说自己不遵循天意,与楚交战惹怒楚王,这是郑国的罪过。郑襄公的话是否是诚心诚意我们暂且不谈,单从字面意思我们可以认为,郑襄公想表达的是:楚国称霸是上天的安排,我不能顺从天意,没有好好侍奉君王(反而与楚国交战),使君王带着愤怒来到鄙邑,这是我的罪过。因此作为有罪之人,就应当接受刑罚。这虽然过于严苛,但是足见郑襄公表达的诚意。所以笔者认为,解释为右袒仍然合理。

由于先秦资料关于“肉袒”具体形式并没有做详细描述,因而“肉袒”在先秦时期是“左袒”还是“右袒”,一时难以定论。

3.“肉袒”的寓意及内涵

根据以往的研究,学者将“肉袒”解释为“脱去上衣露出肢体”或者“脱去衣袖露出肩膀。”這两种说法有细微的差异,即涉及到脱衣暴露的程度。但是不论是露肩膀还是露出上身,对于古人来说都是一种耻辱。《孟子·公孙丑上》云:“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朱熹注:“袒锡,露臂也。裸裎,露身也。”[12]240以袒露为玷污,视为有伤风化的行为。

为何裸露身体是一种耻辱的表现?这与中国古代人们的穿衣观念有关。

自古以来,上至统治者,下至平民百姓,都有严格的穿衣体制,“文采之多寡,实为阶级之尊卑,而政治之赏罚,则寓于其中,故衣裳为治天下之具也。”[13]47因此君主脱去衣裳,袒露身体,意味着统治者主动放弃权利,接受战胜国的惩罚。

在古代,衣冠整齐是自尊的表现,而免冠、徒跣、肉袒则表示自贬,降低自己的身份。[14]《礼记·曲礼上》云:“冠毋免,劳毋袒,暑毋寒裳。”[15]21统治阶级的各层男士都不能轻易裸露身体,因为当众裸露身体是一种失礼行为。只有在祭祀或者进行乡射礼的情况下才可以裸露身体,如在祭祀时,君主要肉袒迎接和宰割牺牲。

总而言之,囿于文献不足,我们无法确定“肉袒”的具体形式,但是能够确定肉袒即脱衣露肉。肉袒作为古代一种屈辱的行为,是万不得已实施的措施,表现对自己过往行为的愧疚悔恨,让对方能够感受到肉袒者的诚意;露肉显示出任人宰割的意思,古人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将身体暴露,无疑是侮辱自己的父母甚至祖宗,这是彻底放弃了自己的权利,甘愿受罚。“肉袒”作为古代投降请罪的方式一直被人们所运用,往往施加者都能得到对方的原谅和宽恕,由此可见该仪式的庄重。

(二)“牵羊”问题考证

查考史籍,“牵羊”往往与“肉袒”一同出现,却不如“肉袒”那样受人关注,研究时往往一笔带过。究其本身含义及具体方式,实则内涵甚多,且诸多说法各执一端。

1.从文化角度解释“牵羊”意义

自先秦以来,诸多战争的投降仪式都有“牵羊”这一仪式,却很少涉及“牵羊”的意义,也未有使用其他动物来完成该项仪式。那么为何要采取“牵羊”这一仪式呢?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从源远流长的“羊”文化入手。羊是一种家畜,有山羊、绵羊、羚羊等,自古以来称为六畜之一。《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羊”通“祥”,古“吉祥”多作“吉羊”。[5]2718自古就有三羊开泰的说法,关于羊的礼器也非常多,如四羊方尊、双羊尊、羊尊、三羊垒等。羊是我国的十二生肖之一。羊是古代的祭品,是古人初次见面时的礼品,且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羊生性温驯,作为投降者牵羊而出,可以表达诚服之心,表达受降的诚意,来祈求战胜者饶恕自己和臣民。

关于古人投降“牵羊”的意义,有不同的看法。

一是贽礼说。路伟、叶少飞在《<左传>的投降礼仪》中认为:“牵羊是以羊为‘贽礼,同样表示臣服之意。”[16]这篇文章并未写明作此解释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古人贽礼文化角度进行详细解读。

古人送礼是不乱来的,有严格的规矩。《礼记·曲礼下》言:“凡挚,天子鬯,诸侯圭,卿羔,大夫雁,士雉,庶人之挚匹,童子委挚而退。”[15]75(挚,古同贽),《春秋繁露·执贽》云:“天子用畅,公侯用玉,卿用羔,大夫用雁……羔有角而不任,设备而不用,类好仁者;执之不明,杀之不啼,类死义者;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17]136我们可以知道,羊在古代可以作为送人的礼物,因为古人认为羊具有仁义感恩的大德。另外,羊大者则美,美与善又近义,羊之物象便成为美好的意象而屡见于中国古代文物中,如被认为是中国青铜铸造史的代表性器物四羊方尊。

郑襄公牵羊有两层含义:一是进献美好的事物,寓意吉祥,表达送礼人的诚意,倘若楚庄王开恩,郑襄公及其子民会将最美好的祝福送给楚庄王和整个楚国;二是郑襄公牵羊也许暗示如果楚庄王能够饶恕郑国,不使郑国灭国,郑襄公与郑国的所有子民都会感恩戴德。

但是贽礼说是有缺陷的。执贽作为一种始于周代的交际礼仪,有其严格的要求。送礼表达的是贵贱有别,《礼记·聘义第三十八》:“聘礼: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贵贱也。”[15]905我们从《春秋繁露·执贽》中可以看出,郑襄公应当向作为公侯的楚庄王献玉,而不是献羊。向楚庄王献羊,应当是表示臣服,如果按照贽礼礼仪来理解,献羊反而降低了楚庄王的身份。不仅没有臣服的意思,恐怕会让人觉得是挑衅,更加激怒楚庄王。从最终的结果看,楚庄王开恩,退三十里终止战争。这说明楚庄王对郑襄公的行为很满意,因而牵羊表达的绝对不是贽礼的意思。

二是犒劳军队说。有人认为牵羊是为了犒劳军队。羊肉是古代非常鲜美的食物,中国古代很多的饮食传统中都有羊的身影。先秦的羊炙、汉代的羊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炮羊肉等,羊在民俗、饮食中具有特殊意义,我国以各种羊命名的节日众多,按照羊文化的民俗和饮食,有伏羊节、叼羊节、牧羊节、送羊节等。[18]231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出土过羊骨或陶羊,这说明中国养羊的历史有可能早到六七千年以前。在商周时期,羊已经成为主要的肉食用畜之一。

实行牵羊礼仅仅用来犒劳军队似乎并不能让人信服,因为古代美食有很多,大可不必牵羊来表达犒劳之意,古代犒劳军队多用牛、酒,这一点可以见于《史记》、《汉书》等史书。《史记》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中魏尚为云中守,“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塞。”[7]3337也有犒劳玉璧的,但是食物类仍然是牛。《吕氏春秋·悔过》:“使人臣犒劳以璧,膳以十二牛。”[19]354因而笔者认为把牵羊仅仅理解为犒劳军队,这是非常浅显和牵强的。

三是祭祀说。该说法是丰铭先生在《周易雅正》中首次提出的,但是目前并未得到学术界的认可,笔者认为这一说法仍有其道理。丰铭在《周易雅正》说:“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牵羊,谓用活羊为牺牲以祭祀也,代指投降。[20]54丰铭先生也仅仅是抛出看法,其本身的丰富内涵也值得我们去解读。

羊是华夏初民最早祭祀牲品之一。甲骨文和古文献中有大量用羊祭祀的记载。甲骨文中的“牲”字,左边是正面看的羊头形象。《礼记·王制第五》云:“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大夫士宗庙之祭,有田则祭,无田则荐。”[15]188中国传统文化中,太牢是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少牢是诸侯祭祀所用,为羊豕。《周礼》、《仪礼》、《礼记》、《诗经》等均有记载,如《周礼·夏官·羊人》:“羊人:掌羊牲。凡祭祀,饰羔。祭祀,割羊牲,登其首。凡祈珥,共其羊牲。宾客,共其法羊。凡沈辜、侯禳、衅、积,共其羊牲。”[21]385《大戴礼记·第五十八·曾子天圆》:“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曰馈食。”[22]382《礼记·少仪第十七》:“其礼,大牢则以牛左肩、臂、臑折九个,少牢则以羊左肩七个,犆豕则以豕左肩五个。”[15]543《诗经·周颂·清庙之什·我将》:“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佑之。仪式行文王之典,日靖四方。”[4]944《帝王世纪》:“汤问葛伯何故不礼,曰:‘无以供牺牲。汤遣之以羊。”[23]20这些都真实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祭祀文化,都表明了羊在古代中国曾是先民的祭祀牲品。

古代祭羊是周礼中一种很重要的仪式,表示君主这个月开始视政。按照周礼,天子每年秋冬之际,颁布次年历书于诸侯,诸侯藏于宗庙,并于每月初一告宗庙,杀羊一只以献,表示寡人现在起开始这个月的听政了。这个仪式就叫做告朔。《论语》里面有一段关于该礼的说法,说是鲁君怠政,早已不亲自去“告朔”,“告朔”已经流于形式。子贡出于节俭的考虑,想省掉每月那只羊。其他的祭羊都有,一般是献于庙,对祖先表示崇敬,后世逐渐演变为祈求保佑。

另外,在《后汉书》卷九十四《志第四礼仪上》中也出现了“牵羊”。“每月朔旦,太史上其月历,有司、侍郎、尚书见读其令,奉行其政。朔前后各二日,皆牵羊酒至社下以祭日,日有变,割羊以祠社,用救日变。”[24]927这里羊的作用是祭日,倘若有日食,人们就会割羊献给祖先来“救日食”可见“牵羊”的本义均为祭祀。

我们用祭祀的意义来解释“牵羊”,可以这样理解:郑襄公将投降仪式当作祭祀仪式来看待,众所周知,祭祀在古人眼中意义极大。《礼记·祭法第二十三》云:“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15]698祭祀渗透在先秦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祭祀是极其庄重的大事,郑襄公用祭祀的仪式来对待这次投降,足见对投降的重视,虽然战败投降是一件屈辱的事情,但是郑襄公实行“肉袒牵羊”的礼仪来表示郑国战败是上天安排楚国称霸的结果,郑国与楚国交战不仅是触怒楚王,还是逆天而行,理应向上天承认过错,而与上天沟通的方式便是祭祀。

笔者认为牵羊所表达的含义不仅于此,因此在祭祀说基础上提出弃权说并加以论证。

从古至今,用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是一个普遍的看法,古代统治者希望人性如羊,便于管理,所以羊字旁汉字多有“驯顺”之意。后世用“十羊九牧”来比喻官僚机构臃肿,正是用羊喻人民。

郑襄公牵羊即表示将自己的子民奉献给战胜国楚国,这是表明放弃自己的统治权力,任由楚国自行处置,来代表甘心降服的诚意。这种说法是从“美”字引申“羊”的意思,羊比作人民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说法,而臣民是君主权利的象征,交出臣民就是交出权利,放弃国家的独立主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牵羊的意义可以从祭祀和弃权两个层面解释更加合理。我们可以将两者结合对肉袒的寓意进行讲述:郑襄公用祭祀的仪式来对待这次投降,上天安排楚国称霸,郑国与楚国交战就是逆天而行,理应向上天承认过错,为了惩罚自己,将自己的子民奉献给战胜国楚国,放弃自己的统治权力,任由楚国自行处置。这充分表明了郑襄公甘愿俯首称臣。从结果上看,楚国确实对郑襄公所表达的诚意十分满意,又考虑到其他原因,并没有使郑国亡国。

2.历史上的牵羊仪式

《史记·宋微子世家》载:“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7]1947这应当是最早出现的牵羊仪式。

《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三年》:“蜀主白衣,携璧牵羊,草绳萦首,百官衰绖,徒跣,舆榇,号哭俟命。”[25]4122这里的丧葬仪式意义浓厚,集中了丧葬、弃权、祭祀的内涵。

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前赵·刘聪》:“帝肉袒牵羊,示服为臣仆。”[20]55肉袒牵羊所表达的臣仆之意被后世所认同。

《读史杂感》诗之八:“已设牵羊礼,难为刑马心。”[26]718

《荆宣施鹤光复记》:“与其作牵羊肉袒之断头将军,何如以败卒残兵而背城一战。”[20]55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尽顺天城之牛,无不牵羊把茅,甘为贰臣存,若其不事异姓,白弓自引决,缙绅之士,殆无一人焉。”[26]718

后世涉及“牵羊”的投降仪式并不多,所提及的“牽羊”仪式往往是评论以前的牵羊典故,因而我们可以确定,“牵羊”仪式并不是特别盛行于世,这也是学术界很多学者常常忽略这一仪式的原因之一。

三、结语

经过上述研究,我们补充了前人的观点,得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是我们探讨了“肉袒”的具体含义。“肉袒”解释较模糊,古人仅仅解释为脱衣露肉,有脱衣袖露出肩膀和脱去上衣露出上体两种说法。我们比较“左袒”与“右袒”,发现二者寓意都与“肉袒”有联系,前人提出“肉袒”就是“左袒”过于绝对化。因而我们无法确定“肉袒”的具体表现形式,但能够确定的是“肉袒”在古代是一种极其屈辱的行为。

二是我们补充了前人对“牵羊”仪式的解释。前人提出的“贽礼说”和“犒劳军队说”,我们通过探讨羊文化证明这几种说法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但是二者均有缺陷。“祭祀说”从祭祀礼仪出发,基本合情合理,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弃权说”作为“祭祀说”的补充,二者相辅相成。牵羊的意义从祭祀和弃权两个层面解释显然更加合理。

由于秦汉之后“肉袒牵羊”仪式不再盛行,文献资料记载简略,前人叙述不全,此篇文章正好可以查漏补缺,为大家提供一个较为完善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叶少飞,路伟.<史记>中的投降礼仪[J].长江学术,2009(3).

[2](梁)顾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中国书店,1983.

[3](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程俊英,蒋见员.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2015.

[5]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7](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8]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9.

[9]杨天宇.仪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1]王进锋.肉袒降礼考[J].历史研究,2008(2).

[1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3]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4]许锡强.我国古代的谢罪之礼[J].语文知识,2006(3).

[15](清)朱彬撰.礼记训纂[M].北京:中华书局,2015.

[16]路伟,叶少飞.<左传>的投降礼仪[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7](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8]王磊.浅谈中国的羊文化[A]//2013年中国羊业发展,2013.

[19]吕不韦.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0]丰铭.周易雅正[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

[21]吕友仁译注.周礼译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22](清)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3](东汉)皇甫谧.帝王世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4]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書局,2007.

[25](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6]赵应铎主编.汉语典故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杜凯月,女,山东东营人,作者单位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左传
《左传》《国语》所见旧有繇辞及临时自撰繇辞考辨
《左传》的预叙书写范式及其影响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不是兵书的兵书——从吴起说《左传》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谈《左传》女性人物形象及影响因素
《左传》叙事视角研究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左传》的军事特色及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