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绍兴坊刻戏曲考略

2017-04-13 02:37赵林平
关键词:白口徐文长刻本

赵林平

(扬州大学学报 编辑部,江苏 扬州225009)

晚明绍兴坊刻戏曲考略

赵林平

(扬州大学学报 编辑部,江苏 扬州225009)

晚明越中曲家辈出,戏曲作品和曲论专著不断涌现。与戏曲创作和戏曲评论的热闹景象相称的是,晚明绍兴书坊刻印戏曲的现象也颇为可观,据考,从万历至崇祯年间共有十家书坊刊印过戏曲书籍。因越中书坊主本身多是曲家或文学素养深厚的文人,其精心编选并考核严谨而出版的作品,还原了绍兴作为晚明戏曲商业出版重要地区的坊刻特色,也为明清戏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晚明;绍兴;书坊;戏曲

明中叶以后,戏曲创作和戏曲研究逐步走向高峰,不仅名家辈出、佳作如林,曲论研究者也是不断涌现。就绍兴曲坛而言,可谓众彩纷呈、全面开花,王骥德《曲律》载,“吾越故有词派。……近则谢泰兴海门之《四喜》,陈山人鸣野之《息柯余韵》,皆入逸品。至吾师徐天池先生所为《四声猿》而高华爽俊,秾丽奇伟,无所不用,称词人极则,追躅元人。今则缙绅、青衿,以迨山人墨客,染翰为新声者,不可胜纪”,以下列举与其相善者如史槃、王澹、叶宪祖、吕天成等人,并云“自余独本单行如钱海屋辈,不下一二十人”。[1]317《曲律》初创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定稿于王氏病卒(1623)前,故此处所指乃晚明越中戏曲创作的盛况,也即后人所谓“越中派”曲家群体的最初写照。

这些戏曲家除了创作剧本,也参与戏剧品评,更有吕天成、王骥德、祁彪佳等人撰作专书,对古今戏曲作品加以分类、评论,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同时,他们中的部分人也投入到书籍出版行业,精心编选、刊刻各类传奇、杂剧,为晚明越中戏曲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可资时人学习的对象。

绍兴作为越中的核心地区,曾是明中叶以后的江南刻书中心之一,在出版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正如万历前中期的文人胡应麟(1551—1602)所指出的,绍兴由于“其地适东南之会、文献之衷,三吴七闽典籍萃焉”,虽则刻本数量相对其它两大刻书中心而言较为稀少,书贾却不少。[2]只是因为传世史料的匮乏,后人对当时的书商与书籍出版情况不甚了了,以至于张秀民先生《中国印刷史》[3]、孙崇涛先生《戏曲文献学》[4]、顾志兴先生《浙江出版印刷史》[5]等书对晚明绍兴戏曲出版(无论坊间或私人)的记录几乎为零,而这显然无法与绍兴在明清戏曲出版史上的地位相称。本文拟通过深入考察存世晚明戏曲文献、今人所编馆藏书目与版刻目录等,以时间为序,以书坊或书坊主为目,系统梳理坊刻曲本名称、版刻形式与存佚状态等基本信息,还原绍兴作为晚明戏曲商业出版的中心地位之一。

(一)王起侯,诸暨苎罗乡人。

《北西厢》二卷,万历刻本。佚。

万历二十八年(1600)序刻本《新刊合并王实甫西厢记》、万历三十九年(1611)刻本《重刻订正元本批点画意北西厢》诸葛元声序云:“若文长之批评《西厢》,颇类于是。往时所制《四声猿》,久传播海内,识者取而匹之元剧可知已。苧罗乡王君起侯父,幼抱奇禀,擅华未露,诵读之暇,一见文长手稿,即欣然命梓。梓成,问序于余,……东海澹仙诸葛元声书于西湖之楼外楼。”则王氏刊梓过徐文长评本《西厢记》可知。

(二)半野堂,堂主商濬,原名维濬,字阳初,后改名,字景哲。会稽人。

1.《四声猿》一卷,万历二十八年(1600)刻《徐文长三集》附录本。《刻徐文长三集序》曰:“徐渭文长故有三集,行者《文长集》十六卷,《阙篇》十卷,藏者《樱桃馆集》若干卷。行者板既弗善,而渭没后藏者又寖亡轶。予友商景哲及游渭时,心许为汇刻之。及是,叹曰:‘吾曩虽不言,然不可心负亡者。’遂购写而合之,属望龄诠次,授诸梓……万历庚子春仲吉,翰林院编修同郡陶望龄撰,陈汝元书。”卷端题“明会稽徐渭文长著,陶望龄周望校,谢伯美开美、商濬景哲、陈汝元起侯同校”。国图、南图等藏。

《徐文长三集》发行四年后,钱塘钟人杰出版了伪署袁宏道评点的《徐文长文集》,并在书籍市场上占据优势,引发商氏的强烈不满。商氏遂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重新刊刻《徐文长三集》,并作《刻徐文长集原本述》揭露钟氏刻本的伪作,极尽讽刺。[6]不过该版本并未附录《四声猿》杂剧。

2.《镌唐韦状元自制箜篌记》二卷,附《韦剑南逸稿》,万历刻本。九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扉页题“镌唐韦状元自制箜篌记/会稽商氏半野堂藏板”。[7]《古本戏曲丛刊二集》影印。

3.《义侠记》二卷,万历三十五年(1607)刻本。佚。

万历四十年(1612)金陵陈大来继志斋翻刻本《义侠记·序》曰:“如《义侠》《分柑》《桃符》《凿井》《鸳衾》《珠串》《结发》《四异》《奇节》凡九记,手授副墨,藏诸椟中,而《义侠》则半野主人索去已梓行矣。……半野主人博古好奇,罗布剞劂氏于庑下,日出秘籍,行于四方,而于曲部首梓《义侠》,诚有感于老子之快论,而识先生风世之意远也。……万历丁未中秋日,东海郁蓝生题。”[8]《曲品》亦云:“《义侠》激烈悲壮,具英雄气色。……乃半野商君得本,已梓行,优人竞演之矣。”[9]

(三)王骥德,字伯良,自号方诸生,别号秦楼外史。会稽人。

1.《古杂剧》(即《元人杂剧选》)二十种二十卷,万历刻本。九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版心下题“顾曲斋藏板”。卷首有题“玉阳仙史序”,末有“王氏伯良”“白雪斋”印二方,由此推知版心下之“顾曲斋”即是王氏书坊名。原图80幅,佚去多半,题“鸣岐、吉甫、翔甫、端甫、原明、黄一楷、黄一凤、德修、芳、方、庭芳”等。《古本戏曲丛刊四集》《续修四库全书》1763册影印。

黄一楷生于万历八年(1580),卒于天启二年(1622);黄一凤字鸣岐,生于万历十一年(1583)。[10]故以常情推理,《古杂剧》的刊梓年代应在万历二十年(1592)以后,天启二年(1622)之前。考察书中所收各剧与息机子本或《古名家杂剧》本重复者,内容文字相同,错讹亦皆仍旧而未及校勘整理。《明代版刻综录》著录为“明万历四十七年顾曲斋刊”[11]卷8:11,或亦有所据。

2.《新校注古本西厢记》六卷,万历四十二年(1614)序刻本。十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卷端题“元大都王实甫编,明山阴徐渭附解,吴江词隐生评,古虞谢伯美,山阴朱朝鼎同校,明会稽方诸生校注”。版心下刻“香雪居”,目录和卷尾刻有“永兴蔡迦陵写”一行。“新校注古本西厢记自序”署“万历甲寅春日大越琅邪生方诸仙史伯良氏书”,末有“王骥德印”“伯良氏”印章两方。图22幅,黄应光刻。《续修四库全书》1766册影印。

《续四》影印本说明据朱朝鼎跋题为万历四十一年刻本,误。因前有王骥德序云万历甲寅,应是四十二年。

3.《琵琶记》,佚。王氏云:“《西厢》、《琵琶》二记,一为优人俗子妄加窜易,又一为村学究谬施注解,遂成千古烦冤。予尝取前元旧本,悉为厘正,且并疏意指其后,目曰《方诸馆校注》。二记并行于世。”[1]372

(四)吕天成,字勤之,号荆津,别署郁蓝生、竹痴居士。余姚人。

1.《合衫记》二卷,佚。据前引继志斋翻刻本《义侠记》吕天成序云:“先生红牙馆所著传奇、杂曲凡十数帙,……予所梓行者唯《合衫》。”

2.《牡丹亭还魂记》二卷,佚。天启四年(1624)著坛刻本《清晖阁批点玉茗堂还魂记·凡例》云:“是刻悉遵玉茗堂原本,间有删改,非音旁则标额,虽属山阴解牛,亦为临川存羊。凡时本或疏于校雠,如柳浪馆;或谬为增减,如臧吴兴、郁蓝生二种,皆临川之仇也。”吕氏刊过《还魂记》可知。

(五)函三馆,馆主陈汝元,字起侯,号太乙,又号燃藜仙客。会稽人。

陈汝元刻书甚多,如《游宦纪闻》《见闻搜玉》《国史经籍志》《痘疹一斑》《书学大成》等。[12]崇祯二年(1629)祁彪佳写给沈泰的信言:“表母舅陈太乙向欲独刻诸剧(按:指明杂剧),云仁兄曾向彼搜取,秘而不发,夫亦何足秘也!但不孝所寄诸种,乞仁兄勿道传自何处,庶使弟不重违其秘之之意耳。”[13]则陈汝元不借剧本给沈泰除了文人悭吝秘藏之心外,尚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因自己有刊刻明人诸剧的想法,且当时沈泰正在编刊《盛明杂剧》,故陈氏不愿将自己珍藏的剧本借给沈泰。

1.《金莲记》二卷,万历三十四年(1606)序刻本。十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版心刻“陈氏函三馆”。前有万历丙午燃藜仙客序、陈证圣《凡例》。卷端题“越郡陈氏函三馆编”。国图、天一阁等藏。

2.《红莲记》一卷,万历三十四年(1606)刻本。十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版心刻“陈氏函三馆”。国图藏,索书号:12438。

《明代版刻综录》题“函三馆”作“函山馆”[11]卷四:70,《浙江历代版刻书目》因之[14],皆误。

(六)刘云龙,字迅侯。山阴人。

《刻陈眉公先生批点昆仑奴》一卷,万历四十三年(1615)刻本。九行二十四字,白口,四周单边。版心下刻“帖藏”。卷端题“汝南梅鼎祚禹金父编,会稽王骥德伯良父订,山阴徐渭文长父润,山阴刘云龙迅侯父校。”“昆仑奴题辞”末署“万历乙卯首夏五之日琅邪王骥德书于方诸馆”。图4幅,黄应光刻。国图、浙图藏。

此剧《明代版刻综录》著录为“明万历四十三年王骥德方诸馆刊”[11]卷一:13,误。因王骥德“题辞”明言:“唐人好为传奇,《昆仑》特以侠著。宣城梅禹金尝谱入乐部。吾师徐文长先生复加润色,手墨尚新。友人刘迅侯业授梓以传,好事者而出以示余。”

(七)著坛,主人张弘,字毅孺;张弢,字亦寓。山阴人。

《玉茗堂四梦》八卷,天启刻本。十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单边。序、《凡例》版心下镌“著坛藏版”。国图藏本,索书号:04121。

著坛主人向被误为张弘毅,如《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牡丹亭〉传奇现存明清版本叙录》《书林掇英——魏隐儒古籍版本知见录》等论著载录,盖由《清晖阁批点牡玉茗堂还魂记·凡例》末所署“著坛主人张弘毅孺父谨识”一语误读而来。然著坛主人实为张氏兄弟二人,《批点玉茗堂牡丹亭词叙》曰:“予不知音律,第粗以文义测之,虽不能为周公瑾,而犹不至如马子侯。僭加评校,以复两张新汤之请,便即交付一语。……天启癸亥阳生前六日谑庵居士王思任题于清晖阁中。”《牡丹亭跋》云:“余不敏,偕弟毅孺子埙箎此传,若有获临川意者,乃质我遂东师。……天启甲子花朝日会稽亦寓张弢跋”,跋后批语:“张毅孺曰:此传奇与法轮同功令,临川舞眉大藏牡丹戏场,法轮看得破也都是这个。”

至于“四梦”的刊年,由《清晖阁批点牡玉茗堂还魂记·凡例》所云,“本坛原拟并行四梦,乃《牡丹亭》甫就木,而识者已口贵其纸,人人腾沸。因以此本先行,海内同调须善藏此本,俟三梦告竣,汇成一集,佳刻不再,珍重珍重”,知《牡丹亭》刊梓在先,又据张弢《牡丹亭跋》,时在天启四年(1624),其余三种当在其后,具体年月未详。

(八)延阁,阁主李成林,一名廷谟,字告辰。山阴人。

1.《四声猿》四卷,万历刻本。九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扉页题“刘还初先生评点∕四声猿∕延阁藏板”。[15]“叙四声猿”署“山阴李成林告辰父题于醉窗”,末有“告辰氏”印一方。“四声猿序”署“天放道人书于鉴湖舟次”,末有“天放道人”“刘志选印”印章两方。卷端题“山阴徐渭文长编、慈溪刘志选还初评,山阴沈景麟钟岳父、李成林告辰父较”。版心下刻“延阁”。图4幅。上图藏本,索书号:线善825788-89。

此书刊刻年代可由评者刘志选推知,刘为晚明政坛风暴中的重要人物之一,早年是位直臣,万历十五年(1587)曾因争郑贵妃、王恭妃册封事受万历皇帝贬斥,“谪福宁州判官。稍迁合肥知县,以大计罢归,家居三十年”[16]。天启初,因同年叶向高荐,得复还朝重新进入政坛,再附魏忠贤,大肆污诋正直朝官,后因魏氏逆案发,坐律论死,刘惧,先自经死。这样一个人物,早先被陈继儒、钱养廉等人视为“英雄”[17],延阁将其所评《四声猿》付梓行世,可以博人眼球,时间大概在其“家居三十年”中,也即万历中后期。

2.《北西厢记》五卷,崇祯四年(1631)序刻本。九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西厢序”云:“声音之道,将尔中衰。故夫振起其响者,则惟汤若士、徐文长;羽翼其衰者,则惟祁幼文先生、李告辰兄而已。……时在辛未春初盟弟董玄天孙山人题于醉月楼。”末有“董玄之章”“天孙山人”印章两方。鲁濬序云“告辰李子,兹以初刻多赝,复为精锓”。卷端题“元大都王实甫编、关汉卿续,明山阴延阁主人订正”。《凡例》其一云:“梓人弋利,省工简费,每多聊略。本阁不刻则已,刻则未尝不精。家藏诸本,皆纸贵洛阳。翻版难禁,贾者须认延阁原板,他本自然形秽。”图21幅。上图藏本,索书号:782383-85。

由鲁濬序看,似乎延阁曾两刻《北西厢记》,惜初刻未见。

(九)孟称舜,字子若、子适,或子塞,别署小蓬莱卧云子、花屿仙史。会稽人。

1.《古今名剧合选》(《柳枝集》26卷、《酹江集》30卷),崇祯六年(1633)刻本。九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古今名剧合选序”署“崇祯癸酉夏会稽孟称舜题”。图98幅。《续修四库全书》1763-1764册影印。

2.《新镌节义鸳鸯塚娇红记》二卷,崇祯十二年(1639)刻本。九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卷端题“古越孟称舜著,陈洪绶评点,朱曾莱(卷下无此人)、刘启胤订正。”扉页题“陈章侯评并图”。“鸳鸯塚序”署“崇祯己卯仲春日友弟王业浩书于扪虱居”。娇娘图4幅,陈洪绶绘,项南洲刻。《古本戏曲丛刊二集》影印。

孟称舜入清后,尚著有《二胥记》《贞文记》并刊行之,故本目不予载入。

(十)汇锦堂,固陵孔氏坊名。固陵,今萧山市西兴镇的古称。

1.《三先生合评元本北西厢》五卷,崇祯刻本。九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扉页题“三名家合评北西厢原本∕汇锦堂藏板”。[15]437卷端题“明汤若士先生、李卓吾先生、徐文长先生合评”。月光图20幅。《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刻孤本秘籍丛刊》第23册影印。

书中所附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并序》末有“贞卿父”印记;《合评会真记》文末署“约庵”字样。影印者据《太仓州志》《无声诗史》等书所载,考查出凌必正字贞卿,一字蒙求,号约庵,太仓(今江苏太仓)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官至广西副使。据此,将该本《西厢记》断为崇祯刻本。此书内20幅插图与崇祯四年(1631)延阁刻本中的图像完全一样,只是没有另一半花鸟、竹石、走兽、树木等辅图,当是翻刻延阁刻本略加删减而成,故此书的刊梓年代应在崇祯四年(1631)之后。

2.《三先生合评元本琵琶记》二卷,明末刻本。九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卷端题“明汤若士先生、李卓吾先生、徐文长先生合评,元高则诚编”。存月光图15幅。国图藏,索书号:15114。

该本虽未标书坊名,观其版式、行款及其题名,均同汇锦堂本《西厢记》,故列于此目。

以上所录晚明绍兴刻印戏曲的书坊凡十家,在晚明出版的数量中次于金陵、杭州、苏州、徽州、建宁等府,而其出版者大部分是深谙曲中三昧并切实喜爱戏曲的文人,如王骥德、吕天成、陈汝元、孟称舜诸人,他们既创作有戏曲作品,彼此间还互有往还,留下了很多关于戏曲理论的记载;又如商濬等人,虽则没有曲作问世,但也著有《古今评录》《博闻类纂》《独异志》等书,与曲家徐渭、陈汝元,文人陶望龄、张岱等人交往亦密;张弘兄弟、李廷谟等人,前者是著名文学家王思任的弟子,为张岱的兄弟辈;后者与陈洪绶、董玄、刘还初等当代名人皆有往还。也正因这些高素质文学群体的投入,晚明绍兴坊刻戏曲的质量是可以保证的,李廷谟才有资格说,“剞劂之工,考核之严,无出越人之右。”[18]

然而,相比于晚明大都市如金陵、苏州、杭州,绍兴毕竟偏处浙东一隅,书籍销量难以保证,故绍兴书商多有将书坊迁至武林者,如本目所载之商濬,据其在所刻《西湖游览志》序中所言,知其万历中期以后已移家杭城[19];又如延阁主人,在其刻本《北西厢记》跋语末已署“庚午仲秋李廷谟题于虎林邸中”,若非如祁彪佳一样在虎林有别业,则李氏彼时或亦已搬迁至杭。

[1]王骥德,撰.陈多,叶长海,注释.曲律注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M]//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08.

[3]张秀民.中国印刷史[M].韩琪,增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4]孙崇涛.戏曲文献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5]顾志兴.浙江印刷出版史[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1.

[6]商濬.刻徐文长集原本述[M]//徐文长三集,上海图书馆藏万历四十七年(1619)刻本.

[7]魏隐儒.书林掇英——魏隐儒古籍版本知见录[M].李雄飞,整理校订.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678.

[8]吕天成.义侠记·序[M]//重校义侠记,《古本戏曲丛刊二集》影印金陵继志斋万历四十年(1612)刻本.

[9]吕天成,撰.吴书荫,校注.曲品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207-208.

[10]李国庆.明代刊工姓名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568.

[11]杜信孚.明代版刻综录[M].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12]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增订本[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479.

[13]祁彪佳.与沈林宗[M]//远山堂尺牍·己巳年册,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

[14]《浙江省出版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浙江历代版刻书目[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188.

[15]吴希贤.所见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版本图录·戏曲[M].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895.

[16]张廷玉,等.明史:卷306[M].北京:中华书局,1974:7853.

[17]程芸.明传奇《李丹记》作者刘还初新考[J].文献,2011(1):23—28.

[18]李廷谟.徐文长先生平批评北西厢记·凡例[M].上海图书馆藏崇祯四年(1631)刻本.

[19]马孟晶.名胜志或旅游书——明《西湖游览志》的出版历程与杭州旅游文化[J].新史学,2013(4):109.

(责任编辑 吕晓英)

Brief Review on OperasPrinted by Shaoxing Bookstores in Late Ming Dynasty

Zhao Linpi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University Journal,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re sprang up a wide range of opera composers, operas and monographs on opera theory. What can be commensurate to the prosperity of opera creation and opera comments is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operas printed by Shaoxing bookstore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from Emperor Wanli to Emperor Chongzhen, when a total of ten bookstores printed opera books. Most of the owners were themselves learned composers or men of letters, through whose carefully edited and rigorously examined works we can have a glimpse of the flourishing publication of dramas in Shaoxing. Those works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pera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late Ming dynasty; Shaoxing; bookstore; opera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7.03.002

I237;G23

A

1008-293X(2017)03-0011-06

2016-11-12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晚明至清中叶戏曲的商业出版研究”(16CB147)。

赵林平(1985- ),男,浙江乐清人,扬州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白口徐文长刻本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直读光谱分析不完全白口化铸铁样品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论
贤妻讳“酒”
山西发现北宋刻本《崇宁藏》
踏踢万岁
V含量对V-Cr-Mn合金白口铸铁干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西夏刻本中小装饰的类别及流变
浅谈焊条电弧焊焊补铸铁的几种方法
抗磨白口铸铁化学成分自关联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