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南海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及产业开发对策

2017-04-14 20:13王欣符明
中国市场 2017年4期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产业

王欣++符明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签订、石油与丰富海洋资源的发现及基于主权与安全问题的考虑,南海周边国家纷纷对南中国海提出主权要求,美、日、印等国也相继介入南海,针对这片海域的纷争日益云谲波诡。在此种背景下,探寻南海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路径,虽不能解决南海海域的归属之争,却对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文化支持,也可促进我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交流往来,同时对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形态、文化资源、政治及经济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南海传统文化;文化产业;文化资源;产业开发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012

从《汉书·地理志》的记载来看,早在汉武帝时期,我国就已开辟出了与东南亚、斯里兰卡、印度以及非洲东海岸等地的航线,即“徐闻、合蒲南海道”,我们称其为“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唐代,由广州出发的船舶,航程已达14万公里,沿途经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宋代,通商的国家和地区已达50多个,元代又增加到140多个。明清时,海上丝绸之路更拓展为全球性的海上交通大循环,使南海海洋文化走上了与印度、波斯、阿拉伯、东南亚以及西洋文化等世界各地文化交往的道路,为南海地区的传统文化注入了开放性、外向性、融合性、重商性和冒险性的海洋文化的品格。[1]在年深日久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与人员迁徙的过程中,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样的大背景对南海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题与挑战,建设和发展南海文化产业正逢其时。

1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源开发

在现代产业的背景下,有人甚至称21世纪为文化的战场,文化的输出、外交形象的塑造、资金与市场的争夺都在进行着无声的较量。美国国际政治学家汉斯·摩根索曾说用文化来征服世界是最为微妙,也是最为成功的政策,因为“其目标不在于征服领土、控制经济生活,而在于对人心的征服与控制”。[2]所谓“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文化产业蕴含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各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驱动力量,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对各国文化的输出和传递功能,及其在外交活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亦不容小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一般来说,文化产业形成的条件是,文化产业和服务在产业和商业流水线上被生产、再生产、储存或者分销,也就是说,规模庞大并且同时配合着经济考虑而非任何文化发展考虑的策略。”[3]目前各国对文化产业的行业界定各有侧重,英国、新加坡等国偏重于“创意产业”,欧盟、日本将其称为“内容产业”,美国更多地侧重“娱乐业”或“版权产业”,韩国称之为“文化产业”,其中都有我们可资借鉴之处。在我国,一般将“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称为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资源”的界定,至今尚无定论,一些学者认为,文化资源是指凝结了人类无差别劳动成果的精华和丰富思维活动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或者活动;[4]也有人认为它是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成果及其转化;[5]更详尽的定义还有:能够突出原生地的文化特征及其历史进步活动痕迹,具有地域风情和文明传统价值的一类资源,包括历史遗迹、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乡土风情、文学历史、民族音乐、宗教文化、自然景观等。[6]总之,文化资源包含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科学和教育发展水平等丰富的内容。按不同的标准,文化资源可被划入不同的分类系统,如可度量文化资源以及不可度量文化资源;文化历史资源以及文化现实资源;物质(有形)的文化资源以及精神(無形)的文化资源等。[7]其中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本载体。在南海区域,这些实实在在的有形资源应该包括南海的历史文物、南海历史文化遗址、南海历史建筑以及南海地方特色工艺及饮食文化等;可供开发的无形的文化资源则包括民间口头文学、神话、民歌、戏剧、语言、民俗礼仪、民间祭典等蕴含着南海人民深厚情感寄托的、融入南海地区人民日常生活与习俗的资源。[8]

2南海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现状

国际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证明,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繁荣程度主要依赖于文化系统的开放程度与健康的社会运作机制。[9]将南海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作为产业进行开发,引导其进入经济活动,产生经济效益,扩大影响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兼顾,除了理念上的开放、政策上的保证之外,还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这些资源必须转化为消费者可视、可听、可感、可体验的物质形式;二是使其具有消费者可接受的市场价值;三是这些物质形式必有明确的归属权,即产权。[10]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资源都能转化为文化资本,只有经过社会的交易、流通、服务等领域,能够满足和引导人们需求的产品才能成为文化资本,进行产业化开发。文化产业重在创新、追求效益及整合,资本注入形式多样,产品竞争力强,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领域。南部沿海地区自古就有对外交流的传统,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南海地区沿海各省的传统文化均焕发了新的活力,在南海丰富的涉海文化资源中,至今能引发周边国家共鸣的传统文化主要有南海海神崇拜文化、海外宗教文化、海洋饮食风俗文化及侨乡文化。总的来说,目前,南海诸省的传统文化产业开发具有以下的发展态势。

21传统文化资源成为旅游产业开发的营养源泉

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旅游产业要持续扩大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对文化资源的利用,不断提升产品的品位与价值。文化资源也需要依托旅游产业的发展展示其内涵与魅力。两者之间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可以说是“灵魂”与“载体”“内涵”与“外显”的关系。由于近海诸省自古就享有“渔盐之利”,又得“舟楫之便”,因此可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如广州十三行,因其在近代中西文明交流史上所独有的地位和历史贡献,蕴藏着巨大的文化、旅游、商业价值。在大航海时代,瑞典著名的远洋商船就曾三次远航广州,并满载中国货物返航欧州,使这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及起点。类似于广州十三行的开发案例还有南海神庙、疍家民俗、徐闻大汉三墩景区、阳江“南海一号”景区、海南黎苗文化景区等,它们的成功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不仅凸显了旅游景区的特色,也促进了旅游周边产品的开发。南海地区传统文化资源丰厚,品类多样,特色鲜明,在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各省都在通过申报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增强城市软实力,通过整合旅游资源,来吸引海内外游客,围绕着传统文化大做文章,既重视经济效益的增长,也关注旅游品牌的创建。

22传统会展、节庆品牌成为旅游产业开发的亮点

与旅游产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会展、节庆业,同被视为第三产业的优势部门。传统型节庆活动是当地人的一种自动自发的文化传承,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固定的主题仪式和风俗习惯,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被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社会、民族和历史价值。是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播方式,会展、节庆业本身不仅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对交通、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也会起到聚集与带动作用。事实证明,举办一次成功的会展、节庆活动,能使当地的旅游收入在短时间内急速提升。以饮食文化为例,当地的特色饮食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渊源、风土人情与文物特产,游客们品尝的不仅是美食,还会于其中品味到独特的人文情趣。定期举办特色美食节能对增加旅游收入和树立旅游新品牌起到积极的作用。

23新兴文化业态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播及产业化发展

文化产业的产品是诉诸人类精神需求层面的符号系统,其源头或灵魂是浩如烟海的文化内容,其核心是富有个人色彩的创意。近年来,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省都在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纷纷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努力培育数字动漫、数字影视、数字出版、网络广播、影视文化、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新兴文化业态,充分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盘活传统文化元素,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播及产业化发展。新兴业态对南海传统文化的传播不仅局限于南部沿海诸省,由苏州蜗牛公司开发的3D网络游戏《航海世纪》,就是以航海文明为背景,描述海上丝绸之路故事的经典网络游戏。设计者将不畏艰险、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航海精神植入游戏之中,赋予每个角色以传奇的身世,他们中有帝国远征军后裔,有商队成员,也有探险家,所有的角色都抱着寻找故园的坚定梦想,与海盗周旋,为理想作战。玩家可以随着游戏的深入,伴着角色们探访海上丝绸之路沿途经过的许多重要港口,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受多样文化的气息。该款游戏一经开发,就成功地出口韩国,创下多项“第一”。

24传统文化产业的视觉化发展受到广泛关注

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宣传与开发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文化视觉化。视觉产业既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和保护,又有利于助其传播并带来经济效益,是精神遗产转化为经济动力的最佳途径。另外,以“非遗”的经济效益供给“非遗”的保护及推广,亦可促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对美、日、韩等国成功的视觉化案例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发展视觉化产业对弘扬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旅游业发展、取得经济效益等方面起到的重大作用。视觉化的内容可以是上文已提到过的,符合南海传统文化主题的游戏、动漫、数字化开发等产业,也可以是影视剧、纪录片、音乐电影等影视文化产业,目前各省都已开始重视并有较大的投入用以制作影视剧作品,建设影视基地,发展衍生产品等。

3南海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问题及对策

尽管南海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呈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其开发与其他资源相比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目前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若要保证产业化开发的品位,调动产业化发展的内驱力,健康有序地开拓产业化开发的渠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重视对南海传统文化资源的内涵研究

走产业化开发的道路,应打造有特色的文化品牌。一个国家、地区所拥有的文化品牌越多,它的文化竞争力就越强。文化品牌以特定的文化为灵魂,对文化资源进行内涵式开发并引起广泛的认可和共鸣。所谓内涵式开发,就是讲求对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深度和高度,通过对文化资源进行发掘、整理、总结和提升,把有意义、有价值、符合时代精神需要的因子进行重新编码,将其融入产品,满足消费者对精神的需求和人生意义的体验。文化品牌的内涵式开发体现为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和高效开发并重。[11]南海地区的传统文化有着海洋文化的深刻寓意。海洋深邃而神秘,令人向往,也使人敬畏,靠海而居的人们,为表达心中的情感,乞求神灵护佑,创生出了形式多样的涉海文化,这为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组织大规模的祭祀文化,所推动的不仅是单纯的旅游路线,旅游区周边的餐饮、住宿、旅游产品、图书出版等行业亦会从中受益。南海海神崇拜不仅作为地域性神祇延续至今,而且还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无论是神庙、妈祖庙还是冼夫人等其他神袛的庙宇,这些历史文化资源都是在强调一种人文精神的归一,既可引起信仰的精神共鸣,成为旅游产品产业化开发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源泉,同时亦可提升民族的凝聚力。

32加强对南海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南海诸省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通畅,一直是商业繁荣,人员往来稠密之地,不乏蕴含丰富人文符号和旅游资源的古建筑、古村镇。但是,如此大的范围,如此丰厚的文化资源,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随着现代经济和生活观念的渗透,正受到强烈的冲击。保护沙湾以及南海地区众多如沙湾古镇般的遗物、遗风,避免过度的旅游开发,致使传统文化主体产生转移和失落,的确是一个严峻的课题。换言之,如何能科学有效地保护文化资源,对实施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文物古迹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文物、遗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2]文物古迹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一旦损毁,很难恢复原样,必然降低其吸引力,影响经济效益。另外,文物古迹与其环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它在历史长河中饱经沧桑,阅历的丰富性和真实性,在原生的自然环境状态下,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旅游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13]除物质文化遗产外,南海地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亦不在少数,如流行于广东潮州地区的各类民间音乐,其源头可追溯到唐宋之际,在港台及东南亚各地亦有广大受众。此外还有雷州石多狗、陆丰皮影、涯州民歌、黎族織锦等一批凝结着传统文化资源的遗产。但可惜的是如今传人日稀,不少民间艺术及工艺很难在市场的冲击下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于南海传统文化而言,故步自封的单纯框护、随波逐流的自生自灭以及牺牲内涵品位的掠夺式开发,都不可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只有在坚持整体性保护的原则下,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的评估、监测、规范等管理机制与收入分配体系,积极寻求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14],才是所应持有的态度。

33增强对南海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集群开发

南海传统文化资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各要素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因此进行产业化开发必须培养文化资源的整合观念,整合不同文化企业或文化产品,组成一定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对不同的文化产业门类协同合作与协调发展。所谓文化产业集群就是集中于一定区域内,处于相同文化资源链上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文化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文化产业集群有利于文化资源在产业化开发过程中形成品牌效应,有利于文化产业分工的深化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利于文化资源的共享与区域优势互补,有利于专业性文化市场的培育。[15]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产业集群已成为一种世界化的经济现象,扩展到各种新兴工业化、半工业化经济体,扩展到旅游等服务业。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他的著作《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中提出:“旅游业的集群效应十分明显,旅游业、纺织业、农业、化工产业是四大最适合进行集群化发展的行业,国家和地区应把旅游产业集群作为重点发展对象。”与旅游资源及产品相比,提升地区旅游的品牌效益是增加旅游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地区旅游品牌是一个地区旅游产业的整体形象的名片,是一个地区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与提炼,是旅游业集群最具市场驱动力的资源整合器。由于地区旅游品牌的共享性特征及其品牌导向、扩散效应,因此建立地区旅游品牌就相当于为当地的旅游企业搭建了一个地区形象平台,能不断扩大地区影响,增强本地旅游吸引力,同时当地企业产品、服务品牌形象的价值也能获得同步提升,带来比单一的旅游企业品牌更持久的品牌影响力。[16]

34切实为南海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由于我国的文化产业是近些年才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我国的《宪法》中并没有关于“文化产业”的任何表述,所有与“文化”有关的宪法内容,都围绕着“文化事业”而规定。由全国人大制定并颁布的与文化产业有关的单行法律也不是很完善,主要是现有文化产业立法不够系统、规范,各法之间缺乏相互照应和衔接。从各主管部门各自管理角度和利益倾向出发而制定的行业法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各部门、各行业、各层次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地会给执行者造成困扰。为此,《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法制保障,要求“建立建全文化法律法规体系,加快文化立法,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将文化建设的重大政策措施适时上升为法律法规,加强地方文化立法,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17]

强调法律规范的重要作用是各国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经验,也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8]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任何一个产业的兴起与发展,都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和引导,都离不开法律制度的促进和保障。因为文化产品的公共性、精神性、意识形态性、外部性和版权交易等特别需要政府构建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制度体系。[19]因此,及时梳理已有文化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协调立法间的冲突,加以整合规范,使文化产业立法保持统一性、协调性和科学性,才能真正让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突破地域、行业的局限,发展成为以文化为纽带的、庞大、系统的、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4结语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也是融合的纽带,我们与南海周边国家既共享资源,也有诸多文化传统上的交融,妈祖文化、移民文化、客家文化、岭南文化、商帮文化等早就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随着商贸的发展渐渐融入当地的传统之中,沿途的风俗、古迹、戏曲、诗歌、故事传说源自历史,也属于未来,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在挖掘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传统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并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要注重研究、保护与融合,也要探索与周边国家共同开发的路径,随着产业化的推进,发挥文化特有的宣传与价值传递功能,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不是简单的经济过程、技术过程,而是文明的进步过程。

参考文献:

[1]司徒尚纪中国南海海洋文化[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16

[2]孟晓驱中国:文化外交的魅力[N].人民日报,2005-11-11

[3]林拓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申维辰评价文化: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化评价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7

[5]吕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50

[6]欧阳友权文化产业通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38-139

[7]周雅颂,卢润德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研究综述[J].经济论坛,2009(3):10

[8]姚伟钧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

[9]张生祥欧盟的文化政策: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地区统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53

[10]胡惠林文化产业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174

[11]吕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150-151

[12]陆雯:文物建筑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地情研究,2008(2):56-60

[13]龚新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12):110

[14]王会莹商品化趋势下的民间艺术现存状态研究[J].民俗研究,2012(3):116

[15]吕廷琳文化资源的集群特征与文化产业化路径选择[J].中州学刊,2007(6).

[16]程瑶海南旅游产业集群化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學,2013:13-14

[17]国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2011lh/content_1825838htm.

[18]李小兵美国文化产业的四大特点[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1(1):64-65

[19]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等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3-64

猜你喜欢
文化资源文化产业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