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应付“七·七”事变的对策

2017-04-14 00:14张北根
社会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事变美国蒋介石

摘 要:“七·七”事变发生后,美国采取的对策是:第一,对中日冲突持不干预态度,避免卷入。具体表现在不分青红皂白,对中日双方同等指责;热衷于发表不痛不痒的“道义”声明;让美国驻华大使滞留北平,观察形势的发展,不要赶赴南京;拒绝中国政府调停和根据《九国公约》采取行动的要求;拒绝与英国采取联合行动;拒绝推动国联采取援华制日行动;不对中国贷款;不对中日实施《中立法》,禁止美国政府船只向中日运送军火。第二,高度重视保护在华美国侨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美国的应对举措产生了消极和积极的两个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七·七”事变;美国;避免卷入;蒋介石

中图分类号: K71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7)01-0145-11

作者简介:张北根,北京科技大学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教授 (北京 100083)

1937年“七·七”事变,揭开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日本的侵华行动违背了《九国公约》和《非战公约》,构成对亚洲乃至世界秩序的严重威胁。美国作为在华拥有很大利益,对亚洲和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力图寻求合适的对策。关于美国的对策,学术界进行了一定的研究1,但目前仍缺乏深入、系统的梳理。本文力图全面、深入地论述美国的对策及实施过程,希望深化对“七·七”事变后美国对外战略及其对中、对日外交政策的研究。

一、避免卷入中日冲突

美国应付“七·七”事变的目标,按照其国务卿赫尔(Cordell Hull)的说法,即“(1)避免卷入。(2)保护美国公民的生命、财产和权利”2。事变发生后,美国对中日冲突持不干预态度,避免卷入,具体表现在不分青红皂白,对中日双方同等指责;热衷于发表不痛不痒的“道义”声明;让美国驻华大使滞留北平,观察形势的发展,不要赶赴南京;拒绝中国政府调停和根据《九国公约》采取行动的要求;拒绝与英国采取联合行动;拒绝推动国联采取援华制日行动;不对中国贷款;不对中日实施《中立法》,禁止美国政府船只向中日运送军火。

事变发生后,7月8日美国政府收到其驻华大使詹森(Nelson Johnson)发回的中日相互指责的报告1。在未弄清真相的情况下,美方不分是非,对中国与日本发生冲突表示不满。10日,美国国务院远东司司长亨培克(Stanley K.Hornbeck)、远东司助理汉密尔顿(Maxwell Hamilton)等人会见了正在美国访问的孔祥熙。孔祥熙指责说,日本侵略引发了战斗,甚至根据《辛丑条约》,日军也无权驻扎在战斗地区。孔祥熙进一步解释道:1901年中国政府同意《辛丑条约》的条款规定,即外国政府可以在北平和其他某个地点驻扎武装力量,目的是保护驻北平的使馆,保持北平至海边的公开畅通。 既然外国政府现在已经将其外交机构从北平迁到南京,所以就无理由批准外国政府的武装力量驻扎在北平。中国大使王正廷暗示:中国政府应尽力让外国政府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撤走在华北的武装力量。亨培克说:“如果中国政府希望向美国政府提及此事,中国政府极有可能让美国政府撤走驻北平的武装力量。中国政府可以让英国政府和其他一二个政府如此效仿。”他然后询问:“孔博士希望美国武装力量撤走吗?”此时中国正集中力量对付日本,有求于美国等列强,故不敢得罪它。孔祥熙立即强调他不希望这样让美军撤走,除非与所有其他国家的武装力量一同撤走。王正廷说,如果日本不愿撤走其武装力量,那么,所有国家撤走其武装力量可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亨培克提出:“如果包括日本在内的所有国家从北平(和天津)撤走其武装力量,形势将会变成怎样?”孔祥熙和王正廷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王正廷和孔祥熙一致认为,由于日本的帝国主义和侵略的特性,因此美国帮助中国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说,除非中国钳制住日本的侵略,否则总有一天美国会面临对付日本的局面。然而,亨培克说:“美国一向致力于中国的强大和重新统一”,但“美国不会仅仅为了帮助中国就采取某种政策或追求某种路线。我们的政策和态度建立在美国利益的基础上”2。

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力图和平解决。7月11日,中国外交部发表公开声明,表示“举凡中日间一切悬案,均愿本平等互惠之精神,以外交之方式谋和平之解决”3。但美国政府得到的消息是矛盾的。驻华大使馆参赞裴克(Willys R.Peck)12日致电赫尔,透露中国正调集6个师的武装力量北上,已下定抵抗日本侵略的决心4。而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高思(Clarence E. Gauss)同日则致电赫尔说蒋介石希望“事件地方化”,正采取措施以阻止形勢恶化5。

中国政府谋求英、美等国出面调停。7月12日,中国政府向美国做出试探。中国驻美大使馆参赞致电汉密尔顿,向其转达刚刚收到的来自中国外交部的电文,内容是:“华北形势非常严峻,东京已从日本派遣了第五师团,第十师团正在集结。日本海军正在待命。在丰台的日军集结总数超过2万人。建议(中国)大使馆立即联系国务院,询问是否美国可以进行调停。”汉密尔顿说,他将立即向亨培克通报6。但亨培克认为,美国政府可能采取的任何有关调停的步骤都是“不成熟的和不明智的”,它将可能恶化而不是缓和局势。他建议美国政府“不对中国或日本当局采取任何步骤,并不作任何公开评论”。他将球踢给了英国,建议英国政府对日施加影响——告诉日本驻英大使:只要中日武装力量存在敌对形势,英国政府不能与日本继续就远东事件可能达成协议一事展开对话7。赫尔也赞同在中日间保持平衡。同日,美国国务院在新闻发布稿中称:今早在同中日两国外交官员的谈话中,美国要求“双方都应有所克制”,称“中日之间的武装冲突,对和平事业及世界进步将是一个沉重打击”1。当日亨培克向中国驻美大使馆参赞指出:任何一方都不能承受战争带来的可怕的损失;必须考虑包括自己人民和整个世界的巨大利益;没有任何国家允许自己卷入战争2。由此可知,美国这种不分是非,不区分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的态度使得其不可能采取支持中国的立场;美国的目标是不卷入中日战争。

蒋介石对英美期望过高,希望借英美之力,达到让中国军队驻兵卢沟桥,在永定河与沧保线与日本作持久战的目标。7月9日,蒋考虑曰:“我可乘此次冲突之机,进一步要求倭撤退丰台,或取消冀东伪组织乎?”312日晚,又考虑曰:“倭寇计划,其必威胁冀察当局,使之屈服,完成其永定河以东为不驻兵区域,以及其防共协定乎?今彼形势虽猛,但最大限度,不过永定河以东区域被其占领,成立伪组织而已;至于平津,作战责任,应由倭寇担负,而且各国权利所在,倭寇必不能单纯安全占领,是以我当决定在永定河与沧保线作持久战。”413日,行政院召开会议,讨论对日本宣言要点,即“甲、维持冀察政委会现状与人事。乙、塘沽协定范围以外地区之驻兵,不能受限制。丙、倭在平津一带驻兵地点及其行动,应遵守辛丑条约”5。14日晚,蒋介石“闻英、美有合作调解趋势,曰:‘如能办到卢沟桥仍驻正式陆军,不受限制,则胜矣”6。

蒋介石判断日本正进行局部战争动员,认为英美不采取联合劝告行动,“不易生效”。7月8日夜间,日军参谋总长命令在华驻屯军司令官:“为防止事件扩大,应避免进一步使用兵力。” 9日,日本临时内阁会议决定暂不扩大事件和就地解决的方针。但10日,日本陆军又秘密决定派兵,提请内阁审议。11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从关东军派出2个旅团,从朝鲜派出2个师团,并从国内派出3个师团7。在内阁会议决定派兵的11日晚,日本政府发表声明,说由于中国方面完全拒绝了在北平的谈判,因此,下“重大决心” 向华北派兵。日本外务省12日午后通知美国驻日大使格鲁(Joseph C. Grew):日本内阁已决定增派援军到中国,并请天皇批准。格鲁当晚7时致电赫尔报告了这一情况8。15日晚,日本内阁决定派遣支援部队去华北。晚10时,格鲁又致电赫尔报告此消息9。格鲁在7月13日的日记中写道:“在现阶段,在内阁、军部,外务省、新闻和工商业者之间,对于无论如何也必须制止日本在华北地位的继续衰落,似乎已经有了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1015日,蒋介石判断日本在进行局部战争动员,曰:“但英、美对中、倭两国各别提出劝告,而不联合一致,则其力量减少,不易生效;未知提议召集太平洋会议之时间已到否?”11

7月12日,《曼彻斯特卫报》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田伯烈(Harold J. Timperley)致电美国驻华大使馆官员,表示他与中国外长谈话,外长希望通过他转告美国和英国驻华大使:中国政府希望美英大使立即抵达南京。裴克对此表示怀疑,认为中国政府可以通过正常外交渠道提出请求12。田伯烈就此事也告诉了英国大使馆一秘。后者向中国外交部情报宣传司司长求证,得到证实1。该司长表示,中国政府不希望正式请求美英大使来南京,只是“迫切地希望”他们的到来2。詹森了解到正在北戴河的英国大使可能赶赴南京,但他认为中国政府的请求是通过一位报纸记者,而不是通过他本人或裴克提出的,此外,局势微妙,他有必要暂时留在北平。这符合美国国务院的愿望3。13日,赫尔回电詹森:“国务院认为你有必要留下来,等待情况的发展。如果情况发展到让你感觉应该赶到南京时,请同国务院协商。”4

美国政府不仅让其大使滞留北平,而且拒绝英国发出的联合调停中日冲突的邀请,认为两国平行行动,即各自以自己的方式敦促中日政府认识维护和平的重要性,是真正合作性质的。

英国陷于“欧洲危机”,无论政治、经济、军事,都处于软弱无力的地位,但是,因为它在远东拥有巨大的既得利益,极为担心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会损害英国在华利益,所以它不能对日本作太大的让步。英国外交大臣艾登(Anthoy Eden)認为,日本很可能扩大事件,乘机来加强他们在华北的地位。因此决定暂停筹划已久的英日修好谈判。7月12日,艾登向日本驻英大使吉田茂发出警告:如果北平地区的紧张局势继续存在或进一步恶化,那么导致英日友好关系的会谈“几乎不可能举行”5。国民党奉行的对外战略是,通过国联继续激起世界舆论的同情,争取美、英、法、苏与中国合作,并希望列强调停中日冲突。对英国的外交方针是积极争取其调停中日冲突,并在国联中支持中国。中国希望英美联合调停。但赫尔告诉英国驻美大使宾厄姆(Robert Bingham):美国已与英国“独立而同时”地阻止中日冲突的延长和扩大,目前还未考虑为达到有用目标而采取进一步的行动6。13日,中国驻英大使郭泰祺会见英国外交副大臣贾德干(Alexander Cadogan),说明中日冲突的经过,“请英政府深切注意,勿为日方所愚,并告我方如万不得已,已具最大决心与之周旋”。贾德干表示中国向国联申诉自无不可,“惟不幸国联太不健全,恐无补事实”。郭泰祺问,由英美向日本劝告,出面调停如何?贾德干认为“此办法较为有望”,但“首须与美商洽审慎从事”7。

英国希望出现大国共同调停中日冲突的局面。艾登指示英国驻美大使林赛(Ronald Lindsay)询问美国总统,美国是否愿意采取合作行动。7月13日,英国驻日大使馆代办多兹(J.L.Dodds)告诉格鲁,艾登已询问宾厄姆,是否考虑美英在东京和南京采取联合行动?格鲁认为美英没有理由应该采取联合行动8。当日,英驻美大使林赛把一份备忘录交给远东事务司司长亨培克,请他立即递交国务卿赫尔。备忘录说:中国大使已再次要求英国政府进行斡旋,而且也向法国、美国和苏联政府提出相同要求。艾登为日军调动的消息深感不安,认为不应忽视中国发出将抵抗日本进一步侵犯的警告,形势的发展有可能失控,导致大规模冲突。为此,艾登建议英美联合向日本政府表示,不赞成日军大规模增援。艾登指出:“如果不同日本进一步交换意见,看不出还有什么别的解决办法。赫尔接到英国大使所递备忘录,当即会同副国务卿韦尔斯(Sumner Welles)、美国参加日内瓦裁军会议代表团团长诺曼·戴维斯(Norman Davis)和亨培克紧急会商,拟定复文,并经罗斯福审阅批准。14日,美国国务院回答:美国完全同意英国关于促成中日和平解决的想法,但美国愿意采取的是“平行的而不是完全一致的”行动。这样的合作比联合行动更加有效,更不致事与愿违9。

中国代表要求包括美国在内的九国公约参加国采取行动,约束日本。7月16日,中国驻美大使王正廷会见赫尔,历数日军侵华事实,强烈指责日军突然袭击卢沟桥并侵犯华北,粗暴地侵犯中国主权,背弃九国公约、巴黎和平公约和国际联盟的规定和精神。如若听任日本侵略中国,不仅破坏东亚和平,势必给世界各地带来无穷后患。中国除奋起自卫其领土、国家荣誉与生存之外,亦希望九国公约参加国采取行动,约束日本。赫尔对此不置可否,当日在与罗斯福总统商量后发表一项针对日本侵华的软弱无力的声明,称:“正在进行的敌对军事行动或即将发生的敌对军事行动的任何形势,都是使或者使各国的权利和利益受到严重的影响。世界上任何地区的严重局势都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影响到美国的职责和权益”。“我们一贯坚定地主张维护和平,我们主张国家间和国际上的自我克制。”“我们认识到需要维持一定武装力量来确保国家安全的必要性,并准备与其他国家一道按比例增加或减少武装力量。我们要避免陷入结盟或复杂的条款义务中”。赫尔此番言论表明美国仍继续它的“不干预”政策,它对日本全面侵华无片言谴责1。无怪乎就连日本政府也对此表示同意。8月13日,日本大使馆致函美国国务院:“日本政府相信只有完全承认及实际考虑远东地区特殊情况并实际施用于该地区中,才能使这些原则的目的切实达到。”2赫尔声明自然不仅针对中日冲突而发,实际上是试图从空洞的原则中寻找解决中日冲突等国际问题的办法。

中方对美国避免卷入的行为表示不满。7月16日,中国外交部次长徐谟向美国驻华使馆参赞裴克指出,在当前的中日冲突中,美国政府调解的态度不如英国积极。对美国来说,致力于消除这样一种冲突是否真的不如主张孤立更为明智。17日,英国驻华大使许阁森(H.M.Knatchbull—Hugessen)访问中国外长王宠惠,称接英国政府训令,谓“调解须经双方同意,如将所拟方案由英方向日本提出,恐难接受。不如仍由中国向日径提为愈”。王宠惠“告以我方已经屡次提过,而日方不理,由第三国斡旋或可成功”。许阁森称,中国再度一试,似乎无害。蒋介石坚持要“运用各国外交,使英美联名出任调解”3。

7月19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号召中国在军事上团结一致抵抗日本的侵略,不要使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20日,艾登致电林赛大使,让其立即向赫尔指出远东局势的严重性,要求美国与英国一起对中日政府进行交涉,促使其停止所有部队,并接受英美提出的结束对抗局面的建议。但美国国务院认为,日本军方已控制了日本文官政府,英美的联合行动只能使局势更加恶化。21日,美国国务院在致英国政府的备忘录中表示:“我们认为我们两国政府在平行路线上所采取的行动是真正合作性质的。两国政府在继续共同努力以改变敌对状态时,应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再度敦促日本和中国政府认识维护和平的重要性。”4同时,美国告诉英国,赫尔已在华盛顿会见了日本和中国驻美大使,要求中日两国政府作有效的克制。

美国坚持不进行调停,对日态度软弱。7月21日,赫尔主动邀请日本大使斋藤博见面。他首先指出中日冲突“可能马上变成全面战争,美国不得不深切关注”,接着说:“美国政府准备也愿意随时做出或表示任何有助于调解中日双方纠纷的言行,但不协调调停,因为调停需要双方预先同意”;美国政府“随时准备并希望可以讲点或做点中日政府要求我们讲或做的事”5。22日,格鲁会见日本外相广田。后者表示,他完全理解赫尔的信息6。

蒋介石依然对美英采取联合行动寄予希望。7月21日,他会见许阁森,要求其转告英国政府:“现在局势,只有英、美努力从中设法,或可变为和缓,而东亚和平亦可维持”。在中国政府的呼吁下,英国政府做出反应。艾登告诉正在访英的孔祥熙:英国已对日本大使表示,鉴于华北局势,举行英日谈判似非其时;日本要全力节制自己的行为;蒋介石忍耐有限度,过此限度,不能再忍。24日,蒋又见许阁森,对英国的行为表示感谢,表示日本正在大力调动军队来华,形势很严重。日本可能要对中国提出最后通牒。他说宋哲元簽订的三项条件是中国政府对日本所作的最后让步,日本如再提出其他条件,中国必然不能接受,势必爆发战争,请求英美共同行动,采取防止战争爆发的措施1。25日,蒋“闻英美要求倭外部,对华北事不扩大之保证,曰:‘此倭态之所以忽变缓和乎?若能消患于无形,则我尚有运用时间也”2。然而,蒋介石高估了英美对日的影响力。

鉴于对英美联合行动的呼吁毫无结果,中国政府变得清醒起来。7月下旬,中国参谋本部在《国防外交政策提案》中指出,目前我国所能期望于各友邦者,不外乎精神援助、经济援助及军事上的牵制力量。“精神援助虽似空洞,但对于我敌人方面,随时有变为经济制裁之可能。”但该提案又指出,要认为欧美各国在中日冲突中对我将有积极援助,则未免奢望,因为各国在远东均无生死关系之利害,且各有其他牵制问题。 可见,中国政府对美国在“七·七”事变中能否提供“积极帮助”,未抱“奢望”。

美国多次不与英国采取联合行动,令蒋介石大为不满。7月25日,蒋会见詹森,询问美国政府为何不与英国联合劝告日本。詹森称,美国政府的政策不得不受国会态度与中立法的支配。他表示英美不能联合行动,但愿意采取平行的行动。蒋答:现在中国的让步“已到最后限度,若日方再以其它要求向我威逼,我方决难接受,唯有出于一战”,“现在应请美国政府与英国政府协商,警告日本,预阻其再向中国提出任何要求。否则局势危急,战祸必不能免”。美国作为九国公约的发起国,无论是在法律上还是在道义上都有义务协助制止日本3。当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记载,与美国大使会谈,曰:“余以东亚已入最险关头,未来之危险,尤其严重告之,尝当告英法俄共晓之。”4又曰:“余已详告以东亚已入最险关头,嘱转其政府作转危为安之计,未知有效否?”5这表明,蒋对美国能否出面与英国采取联合行动持怀疑态度。

英国再次要求美国考虑联合行动的建议。7月25日夜,日军进攻驻廊坊第三十八师,又攻击北平广安门。26日,郭泰祺见艾登,艾登认为中方让步已到最后限度,“允训令其驻日代办,相机劝阻日方,勿再提要求,并继续与美政府商洽,冀弥战祸”6。28日,英国内阁召开会议,英国首相张伯伦认为,英美的联合行动将比平行行动更有效果,即使战争降临,仍值得一试。当日下午,艾登会见宾厄姆,指出华北局势正急剧恶化,英美共同行动的时机已经到来,要求美国再次考虑英国的建议。但美国依然单独行动。格鲁和道兹在东京分别向日本政府作非正式的提议。但遭到日本的拒绝。29日,北平失陷。30日,天津失陷。蒋介石认为:“且倭寇果强占我平津,则其政策与战略,皆陷入绝境,此诚余所谓最后之时机。”7在美国拒绝与英国采取联合行动,对日劝告无效的情况下,中国决心全面抗日。

8月13日,日本在上海挑起战火。日本内阁决定向上海派遣2个师团。上海是英美等列强在华利益最为集中的地方,事发当日,美、英等五国驻沪总领事提出调停方案:日本撤回派往上海的增援部队,只留下一支警备队保护侨民。同时,中国也把正规军撤至战前的驻地,把保安队撤至公共租界2英里之外,在撤防地区只留下警察。日本拒绝该方案。翌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呼吁各国“在其郑重签订之国际条约下各尽其所负之义务”1。蒋介石希望英、美、法、德、意5国采取联合行动,集体调停中日冲突。18日,英国提出一个调解方案:划上海为“中立区”,并由英、美、法三国负责其区域内治安。蒋介石认为,“英国提议调解,可运用之,使倭得转圜离沪,以恢复我经济策源地乎?以今日情况观之,敌或有退却可能”2。日本再次表示反对。蒋介石“忧心倍增”3。美国本就不打算干预,便立即表示,任何共同负责的可能性都因日本的反对而作罢。

美国的不干预态度导致其热衷于继续发布所谓“道义”声明。8月23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称:“当前太平洋地区的局势与本国政府有着重大关系,它远远超出仅仅保护美国侨民和利益的直接问题”,主张“各方按照那些不仅我国人民而且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确认的支配国际关系的原则解决他们之间的分歧”4。然而,这样的所谓“道义”声明对日本的侵略行为不会产生任何作用。

美国的消极态度再次招致中方的不满。8月上旬,王宠惠在会见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时说:“美国持完全不干预态度,拒绝任何行动;英国在设法阻止日本进一步侵华,英国已对日声明,两国之间暂时停止任何谈判。中国政府相信,英国会尽可能让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超过‘一定的界限。”518日,蒋介石“商外交,曰:‘美国态度恶劣,且变为毫无骨格之国家,令人骇异”6!21日,蒋介石曰:“外交方面,除意国袒倭,美国态度不定外,余皆可与我以同情也。”723日,蒋介石致电罗斯福和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 )称:“对于美国未与英国合作,努力防止目前能够通过对日本和中国的联合交涉予以防止的危机,我深感失望。中国和世界将铭记1931年西蒙在东北问题上未能与美国合作,而现在英国人将铭记美国的不合作。美国不应丧失它在世界上作为国际正义支持者的威望,如果它继续推行史汀生政策,目前的冲突将不会扩展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其它国家。”“我并不想让美国卷入战争,但我盼望美国能维持其在太平洋的地位及该地区的和平。现在采取行动还不太迟,我相信美国能为永久和平做出公正的解决。”8蒋对美国的批评是理直气壮的,但他对美国还是寄予希望。9月2日,蒋介石研究政略,曰:“我之政略,应在大处远处着想,在小处着手,使敌之弱点缺点,逐渐暴露,以促进各国之干涉,尤应先使美国参加对敌经济制裁,或赞成召开太平洋会议,则英俄政策,必益加积极矣。”97日,蒋介石会商外交,决定胡适赴美,蒋百里赴德、意10。29日,蒋又研究外交,曰:“外交重点在英俄,如何运用之?引敌深入黄河以南,使英俄着急,不得不参加远东战事,可乎?”11不过他明白,“国际形势,非由我自身牺牲,不能唤醒其同情而来干涉耶!”1230日,蒋介石反省本月事,曰:“英、美政府对我,虽仍冷淡,但其民众已趋于积极声援,此乃牺牲坚忍之效,而得力于吾妻之宣传者颇多也。”13

美国依然拒绝进行调停。9月2日,赫尔致函格鲁称:“在当前的危机中,国务卿强调,美国已尽力劝阻日中双方继续交恶;但至今尚未做出调停。国务卿不能确定美国是否愿意承担调停人的责任。至少在目前,国务卿不想鼓励任何一方相信或期待,在拒绝美国多次要求他们克制之后,能够依赖美国政府充当一名为他们所用的调解人。”1

美国不仅拒绝与英国采取联合行动,还拒绝推动国联采取援华制日措施。9 月,国联大会即将召开。美国在国联远东咨询委员会派有代表,它的态度对国联成员国有很大影响,因此中国政府希望透过美国推动国联行动。8 月20 日,王正廷晤见赫尔称,中国准备或者向国联提出申诉,或者援引《九国公约》,想首先听听美国的意见。赫尔回答:他该说的在7月16 日声明中都已说了。王正廷说,那个声明讲的是原则,现在中国政府是要采取具体行动。赫尔不愿再谈2。9 月3日,王正廷会见赫尔,表示中国准备在国联大会上援引盟约第17 条,迫使日本把中日争端提交国联理事会;如果日本拒绝,则可根据盟约第16 条对日本实行制裁。他希望美国能对国联决定采取的任何行动给予道义上的支持。赫尔冷淡地回答:“美国政府已经就此事强有力地公开阐明了政策,而别国政府却还在保持缄默。”“如果它们连言语的表示都没有,如何能指望它们采取行动?”“中国又能指望我们做些什么呢?”3一口回绝了中国的要求。

为避免引起日本的敌视,事变后美国拒绝对华提供贷款。7月8日,“七·七”事变的消息尚未传到美国,中国财政部长孔祥熙与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达成白银协定,中国继续向美国出售6200万两白银。美国承诺中国以售银所得的黄金作为抵押,从联邦储备银行获得不超过5000万美元的贷款4。9日,孔祥熙又向美方提出5000万美元的贷款要求,但美国国务院以中日冲突前景不明,形势动荡为借口,劝告美国复兴金融公司和进出口银行推迟采取行动5。

美国出于全面思考,不承认中日之间的战争状态,未对中日实施《中立法》。它担心若承认,会减少解决中日冲突的可能性,日本会以此为借口行使交战权利限制美国的中立贸易6。此外,中国已表态反对实施该法,因担心由此不能从美国获得武器。但美国国内孤立主义者要求实施该法。9月14日,罗斯福宣布禁止美国政府船只向中日运送军火,其他美国船只不在此限,但需自担风险。据此,中国政府购买的19架美国飞机虽然装了船,即将启运,但却不得不在美国西海岸卸货。

二、保护美国侨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美国对“七·七”事变持避免卷入的态度,但高度重视保护在华美国侨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7月12日午后,日本外务省通知美国驻日大使馆:“由于中国人不遵守规定,日本内阁已决定增派援军到中国,并请日皇批准。”712日,日本驻美国大使馆致函美国国务院,将中日冲突的责任完全推给中国,解释了日本向中国增派军队的理由:“中国在北平及天津的军队不守紀律,不仅骚扰日本特别重要之华北地区的秩序及安宁,也危害该地区日本人的财产及生命,在此情况下,日本政府决定采取应付各种情况的预防措施,包括派遣支援军队到华北。”为取得美国的支持,日本富有策略地表示:“日本政府将全面考虑列强在中国的权益。”8

日本虽然承诺保护列强的在华利益,但侵犯美国侨民的事件时有发生。7月19、20日,两位美国妇女在北京大使馆附近受到日军骚扰。21日,赫尔会见日本大使斋藤博时提及此事,希望可以解决或改正或得出对各方均满意的结果。斋藤博也希望得到满意解决,他相信情况将会如所愿。亨培克对斋藤博说:“过去5年对美国也对其他国家的公民发生过同样事件,希望可以阻止闹事的日本兵,并且好好管教他们以免滋事,这对日本国家的声誉有好处。”斋藤博对此表示同意1。27日,日本政府发表声明:“日本将全力保护各国在华的权益。”28日,英国代办道兹和美国大使格鲁会见日本外相。格鲁声明:“据不同的日本权威性来源的情报表明日本在华北的皇军司令部即将开始军事行动。自7月7日开始在华北发生事件以来,日本政府曾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对美国侨民以及其他侨民在华北的居住现状予以承认,也承认美国在该地区的权益及其他国家在华北的权益。”日本外相表示,如果中国军队第37师在今日中午不开始撤走,日军只好开始进攻。将用全力保护美国人及其他国人民财产和美国及其他国家在受影响地区的权益2。

美英等列强非常担心中日在上海发生冲突会危害本国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8月11日,詹森与德、英、意、法等国驻华大使共同签字,把一份照会递交给中国外交部和日本大使。照会说:“在最近由华北事件引发的不平静之中,我们对我国侨民的安全及在上海及其临近地区外国人大量商务事业的安全感到深切关注。阁下定会同意,如果一旦可怕战争不幸在该地区发生,定会引起一系列的事件导致外国人的生命及财产受到危害。”313日,赫尔对日本大使表示:“如果上海发生武装冲突,中日双方都应同样对世界各国承担责任,因为上海是一个国际大城市,发生战争,损失和伤亡会是惨重的。”“至少可以劝告或鼓励中日双方军队撤出上海地区,由此可以避免一场正面或严厉的武装冲突。”4

上海有美国侨民3000多人。一旦情况危急,美国的“保护办法包括预先警告侨民离开危险地带,并由守军保护送到港口,如天津或上海”5。“八·一三”事变发生后,为保护侨民的利益和安全,8月16日,美国亚洲舰队司令亚内尔(Harry E. Yarnell)要求把驻圣迭戈的1200名海军陆战队员调到上海6。17日,赫尔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作为应急措施,美国政府命令1200名海军陆战队员准备开赴上海,当然在威胁危险消失或无需帮助时,我们会立即电令他们马上回航归国。”7

8月18日,英国大使馆代办多兹谒见日本副外相堀内,“建议中日双方政府同意撤军,包括在上海的战舰,亦将同意委托外国当局负责保护在公共租界及居于界外公路沿线的日本侨民。英国政府在其他国家合作下,将负责这一任务”。19日,堀内复照多兹:中国军队撤出1932年《淞沪停战协定》规定范围之外,保安队撤离前线,敌对行动及时停止;日本不可能考虑撤退问题8。20日,日本同样如此复照美国,并对美国政府一直对日本“保持友好态度表示感谢”9。

8月19日,中国政府要求中立国所有战舰商船必须离开日本军舰5海里,或由日舰驶离中立国船只5海里。如果这一要求不在发出通告后12小时内执行,中国政府即拒绝负责中日双方交火引起的中立国战舰或商船的任何损失。22日,美、英、法在华海军司令等致函上海日海军第三作战舰队司令官长谷川称: “过去几个晚上,有一艘日军驱逐舰停在美国旗舰奥古斯塔号(Augusta)附近。昨晚的一段时间内,该驱逐舰竟与奥古斯塔号船头并排停泊。”“我们强烈要求日军战舰停驻在苏州河虹口湾以下水域,这样可以使阁下指挥之舰只与中立国船只之间有最大可能的距离。”1

青岛是美国侨民的集中地。8月23日,美国政府照会日本,要求日本做出正式保证,声明日本不直接攻击或进入美国侨民集中的青岛市2。

美国要求日本赔偿因日军损害导致的损失。8月27日,格鲁致函日本外相广田称:“我国政府将保留全部代表美国及美国人民要求因日本军队在华作战中发生或偶然发生对美国财产损毁或美国人民生命伤亡之赔偿权利。”331日,日本答复道:“日本政府对挑衅行为之后果,或第三国在有关战争区域中所受到的损失,不负责任。”4实际上,日本依然进行了赔偿。在北京通州的美国教会学校遭到日军飞机轰炸。日本给予赔偿1500日元5。12月12日,日军攻击了美舰巴纳号及其他3艘美国商船,造成3人死亡,74人受伤。14日,美国政府向日本发出照会,要求道歉、赔偿,并保证今后不再侵犯。当日日本复照,承认负有责任,并表示遗憾和愿意赔偿。1938年4月,日本赔偿美国221007.36美元6。

结 论

美国应付“七·七”事变的对策产生了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的影响。

从消极的方面看,美国的避免卷入政策实际上是一种“鸵鸟”政策。赫尔认为,应对中日冲突,“美国政府努力遵循一条完全客观的路线”。“在制定美国的方针时我们必须经常牢记其任务不只是对日本或中国或对双方起影响、对其行动步骤起影响,并且也要对美国人民的愿望和态度、美国所信奉的原则、其他国家所将采取的方针及各种目的,不论是一般性的或是最终的、近期的抑或是特别的目标起影响。”7当然,这是赫尔为美国的软弱态度寻找的“托词”。赫尔还为美国的这种态度洋洋自得,他“欣慰地得知日本感到美国的方针旨在公正和无偏见”。他“不希望日本对美国政府产生这样的印象:美国对日本的方针的理解不及英国政府,不赞同的程度超过英国政府,或不论日本采取什么方针,美国在任何意义上都不会宽忍”8。美国这种软弱的态度让日本一直心存感激。1938年1月22日,日本外相广田在日本议会发表讲话。他说:“自中日事件发生以来,美国一直保持公平正义的态度,在所有场合都是细心在顾及日美友好关系,即使发生了巴纳号事件,我感到愉快地说,并没有损害日美友好关系。”9

美国不敢正视日本全面侵華的现实,逃避对日制裁,不敢援助中国。这导致日本看清了美国外交的虚弱的本质。此后日本在中国放胆展开侵略行动,并着手准备“南进”,觊觎荷属东印度、印度支那及南太平洋诸岛国,最终发动了“珍珠港事变”。美国终于尝到了对日妥协的苦果。

從积极的方面看,保护其在华侨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美国政府的职责所在,值得肯定。随着日本在华不断扩大侵略行动,美国越来越不耐烦,称“鉴于日军所用的方法,特别是当美国及其他政府耐心、稳静地向他们建议应合理地考虑不曾介入中日冲突的国家及人民的安全、权利、感情等问题时,日本军方毫无反应,使我们怀疑控制日本的政策及行动的分子是否确实珍视与别国的友谊或美国和其他政府为亲善、信任和稳定所进行的努力”1。 10 月5 日,罗斯福在芝加哥发表演讲,称:“现代世界在技术上和精神上都有其稳定性和独立性,这就使任何国家不可能把自己孤立于世界的经济和政治的大动荡之外”,他号召爱好和平的国家做出一致的努力去反对违反条约和无视人性的行为,像对传染病人实行“检疫隔离”一样隔离侵略者,以防止“无法无天的流行症”的蔓延,保障社会健康2。6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批评日本在中国的行动违反了《九国公约》和《非战公约》的有关规定3。这奠定了美国以后援华制日的思想基础。

美国没有实施中立法,这为以后中国向美国采购军火、寻求贷款留下了方便之门。9 月18 日,罗斯福向王正廷表示,14 日命令是为避免美日之间引起战争而迫不得已采取的“折中办法”,中国仍可在美采购军需,并暗示可先将军火运往香港、安南等处,美国政府对此将尽力予以保护4。这与蒋介石的想法一致。蒋在24 日答外国记者问时说:“美国现在之态度,并非其真实之态度”,“美国不应考虑中立法”,“美国不能守中立”,美国“必能予中国以同情及援助”5。

总之,“七·七”事变后美国的应对举措包含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影响。幸运的是,此后积极的影响逐渐超过乃至战胜了消极的影响,最终推动美国走上了援华制日、对日宣战的正确道路。

(责任编辑: 陈炜祺)

The United Statess Countermeasures to Deal With “July 7th Incident”

Zhang Beigen

Abstract: After the “July 7th Incident” occurred, measures taken by the United States are: First, it held non-intervention approach the Sino-Japanese conflict, avoiding getting involved,specifically in the indiscriminate white on two sides with equal blame; keen to leave a perfunctory “moral” statement; the US ambassador stayed in Peking, observ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not rushing to Nanjing;the United States rejected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mediation request and refused to take actions according to the Nine—Power Treat ; refused to take joint action with Britain; refused aid to China to promote the League of Nations to take action to help China and have sanctions against Japan; it did not give China loans; It did not implement the law of neutrality to China and Japan.It prohibited the US government's ships to transport arms to China and Japan.Second,It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otection of life and property in China and her nationals. the United States's countermeasures have had an impact with both negative and positive aspects.

Keywords: “July 7th Incident”; the United States; Non-intervention ; Chiang Kai Shek

猜你喜欢
事变美国蒋介石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策略
蒋介石:我敬佩一人、畏惧两人
好事变“坏”事
“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调查活动研究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宋美龄弄错蒋介石的秘密替身
蒋介石要兼职怎么办
蒋介石要兼职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