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局外人》的存在主义文学特征

2017-04-14 03:23陈丹怡
文教资料 2016年35期
关键词:局外人语言特点存在主义

陈丹怡

摘 要: 《局外人》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本文将结合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从小说描述的荒诞世界及小说主人公的“荒诞形象”,到小说所展现出的丰富的哲理性,还有最直观的语言特点,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对该小说进行分析。

关键词: 存在主义 荒诞性 哲理性 语言特点

《局外人》是法国作家加缪的重要作品之一,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存在主义文学是20世纪流行于法国,乃至欧美的文艺思潮流派,其下有许多分支,其中最主要的是以萨特和加缪为代表的无神论存在主义。萨特作为存在主义文学的先驱,他的文学理论深深地影响了后续作家的创作。他的主要理论“存在先于本质”,其中的存在不是唯物主义所说的“物质”的客观存在,也不是唯心主义所说的“精神”的存在,而是“人的存在”、“自我”或“自我意识”[1]。存在主义作家认为人并无先天本质,只有生活在具体的环境中,依靠个人的行为来造就自我,演绎自己的本质[2]。因此他们反对按照既定的人物类型和性格去描写人和人的命运,而是提供各种各样的环境,让人物自发地对环境做出反应,从而选择做什么样的人。

加缪笔下的《局外人》便很好地展现了主人公默尔索在荒诞与绝望之下的精神自由,及其他为自己人生所做的自由选择。虽然最终他被无奈地结束了生命,但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成全了他在那个荒诞世界中一些追随心声所产生的行为。本文也将根据存在主义文学理论从多个角度对该作品进行解读。

一、荒诞世界中的“荒诞”之人

(一)荒诞的世界

荒诞的世界,这一点毫无疑问,从默尔索被审判的过程与他的结局就可见一斑。审判默尔索的过程就像是一出闹剧。审判当天,开庭之前,法院里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法官、检察官和记者,大家互相握手、打招呼、谈话,就像所有人表面上为这个案子到来,实则来参加一场盛会一般。默尔索的律师到了,与记者、同行打趣、大笑,十分自如。面对眼前的这一片场景,默尔索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局外人”,一个置身于他自己的案件之外的多余人,仿佛这一切都与他无关。他的律师取代了他,他与那个法庭的距离很远。

审理案件时,检察官、法官一直在问他一些母亲下葬时的行为举止,而不是枪击案件的本身。检察官在控诉他时竟还理直气壮地吼出:“是的,我控告这个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 最终他被判死刑也是因为在母亲下葬时没有哭泣。这个社会的法律制度就是一种荒谬的存在,没有人想要探求事情的真相,而是要在道德伦理层面为自己的主观臆断下一个结论。

一次媒体记者还对默尔索道歉说,由于夏季是报纸的淡季,没什么吸引人眼球的新闻,所以夸大了他的案情,请他见谅。多么可笑的理由,只是为了制造舆论,为了自身的利益,完全置他人的声誉而不顾。养老院的门房在出庭做证时有意隐瞒实情,说出对默尔索不利的证词,后来还是在默尔索肯定他说的一切之后才有所醒悟,说出实情。人心的不可测,着实让人心寒。神甫三番两次找默尔索聊天,想让他相信上帝,所幸作为无神论者的默尔索丝毫不为他所动。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莫非也是那个荒诞世界的生存法则之一。

荒诞世界的存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促成的,也不是憑借一个人的力量就能撼动的。它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也是那个时代但凡有点清醒意志的人都想要逃离的地方。

(二)并不荒诞的人

小说的开篇便是默尔索母亲的葬礼,对于默尔索的表现,读者心中难免不会有冷漠无情的印象。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会发现自己当初完全是妄下论断。

关于他的母亲,他对她的爱绝对无异于任何一个人。葬礼上,他没有掉一滴眼泪,他记不住母亲的年龄,甚至不想打开棺材看母亲最后一眼,可以说这只是他的性格使然。他觉得一切都无意义,一切都理所应当。他认为没有人有权利哭他母亲,因为她的死亡于她自身而言是一种解脱,是重新开始。只是一般人都理解不了,只有他清醒地看透了这一切。他时常会想起母亲,无论是与玛丽在一起时,还是在牢房里时,他会想起母亲的话,以及那些话对他价值观的影响。

默尔索的想法很简单,他不愿意花太多精力在无意义的事上,对许多事都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玛丽想要与她结婚,他无所谓;玛丽问他是否爱他,他觉得无意义;众人都觉得莱蒙品行不端,可默尔索仍能和他做朋友,因为他觉得自己能帮助莱蒙,那就是朋友。他甚至还觉得自己的案情很简单,可结果却被判处死刑。他很执着,即便在法庭上他也不愿意说谎。他的行为准则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

其实默尔索对自己的人生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只是他的思想太过于前卫,以至于旁人无法理解,认为他是个异类。他根据自己的认识掌握着自己的命运,跟着自己的心意选择喜欢与不喜欢。唯一一次他觉得自己的命运被决定是在法庭上时,他作为被告却没有发言权。但仅此一次,并且也只是在法庭上短短的一段时间而已。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神父再一次劝他相信上帝时,他瞬间爆发的愤怒使他对自己内心的肯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认为神甫虽信上帝,但是连自己的生与死都把握不了,因为他活着也和死了一样。而他自己对一切都有把握,对他的生命和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把握。他做过什么,没做什么,他未来的命运如何,一切都十分明了,他并不认为未来的生活会比以往的更真实。默尔索对于自己命运的掌握也恰恰体现了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

生命的最后,他看淡了一切,现实让他失望,愤怒让他已无力再做任何挣扎,他决定就这样接受。他说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的冷漠敞开心扉,他体会到世界是如此“友爱”——多么讽刺的形容——他希望处决的那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向他报以仇恨的喊叫。与其说这是他对于现实的妥协,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他临死前对于这个世界最后的哀叹。

默尔索的结局与其说是一个悲剧,不如说是一个喜剧,是一种和他母亲一样的解脱。许多文章都提到加缪在美国版《局外人》序言中说的,他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这句话足以证明他绝非是这个荒诞世界中的荒诞之人。

二、哲理性大于形象性

存在主义小说的显著特点之一应该就是哲理性大于形象性。小说不刻意营造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也没有对人物形象展开生动的描写,而是旨在对主人公的精神状态进行具体的刻画,从而阐发一些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局外人》也正是如此。

整部小说的情节无非就是默尔索的母亲去世,他去参加葬礼,葬礼结束后回家继续上班,与玛丽约会,之后在帮助邻居莱蒙时埋下祸根,发生枪击案,被囚禁在监牢,判决审理案件,最终被处死。整一个故事没有复杂曲折、动人心魄的情节发生,小说主人公默尔索也没有特别鲜明的形象特征,一切都如白开水一样寡淡,但绝不是无味。

小说中处处可见人生的智慧,无论是默尔索直接说出口的,还是他通过回忆转述妈妈的话语。例如在母亲下葬之前,前往教堂的路上,小护士说走得慢会中暑,走得快出汗后到教堂会着凉,默尔索认为她说得对,“进退两难,出路是沒有的”,他当时的这个想法似乎也预言了他后来的命运。他被关押在牢房里,案件还没受审判时,终日待在那个狭小闭塞的空间中,“没有人能想像监狱里的晚上是怎样的”,他又一次想到了当时和小护士说的话,出路是没有的。他内心的绝望与挣扎,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现实人生中的窘境。

起初在牢房时他难以接受那样的生活,那时的他还有自由人的念头,可持续了几个月后,他就只有囚徒的念头了。他说他会逐渐习惯这一切,仔细想了想甚至觉得自己还算是幸运的,因为妈妈常说,“到头来,人什么都能习惯”。这样的习惯到底是主观上的欣然接受,还是面对残酷生活的无奈妥协。其间流露的悲哀不言而喻,而这句话带给我们的感慨又是何其之多。

妈妈还说过“一个人从来不会是百分之百的痛苦”。每天天色发红,新的一天进入他的牢房时,他便会想起这句话。在暗无天日,无休止的等待中,也许这句话能稍稍舒缓他内心的苦闷。希望是会有的,每一个细小声音的靠近都给他带来一缕期待,然后失望,第二天继续期待。日复一日的等待,能给他以精神支撑的也只有这句话。最终他的生命被结束,也算是从痛苦中的一种解脱吧。

小说的结尾部分,默尔索的内心独白是他生前最后一次也是最强有力的感情喷发。他看透了一切,看穿了继续活着毫无意义,看明白了这个世界冷漠丑恶的面庞。他理解了之前一直困惑他的问题,究其原因无非是他所处环境的荒诞与冷漠。离开那里无异于一种逃离,更是一场解脱。小说结尾的厚度使得每一次阅读之后都平添无尽的悲哀。

哲理性是一部小说的灵魂,而《局外人》的灵魂自始至终贯穿其间,从未有过分离。

三、语言特色

(一)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

小说是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展开叙述的,从“我”的视角去看发生在“我”身上及周边的所有事。虽说第一人称属于有限视角,没有第三人称那么全知全能,但是这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另一个毫不相干的第三者在叙述主人公的故事,小说里的“我”只是一个佯装的“我”,它不是更靠近全知视角,而似乎是离有限视角也更远了。对于默尔索的内心世界,有时如同雾里看花一般,琢磨不透,此时就真如局外人一般在看那个畸形扭曲的世界。小说中也有许多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但即便如此仍觉得像隔着层纱在看他,平静冷淡的语气使他的一切话语就算是从第三个人口中转述,效果也不会相距甚远。

(二)客观冷静的叙述口吻

虽然小说主人公的命运遭受了许多常人眼中巨大的创伤,但是自始至终小说的叙述十分平静,即便发生了诸如海滩上的枪杀案件,叙述的基调还是冷静、平淡的,丝毫没有显示出默尔索内心的波澜起伏。包括他面对母亲的死及最后自己的死,叙述口吻一如既往地冷静、客观。平稳有序的叙述节奏,不是为了给读者带来惊险刺激的阅读快感,而是为了呈现出一个客观冷静的画面,从而恰当地表现出这个冷漠、荒谬的世界的本质。不惨杂过多作者的主观情感,将一切留给读者自己体会、判断。当然,这种叙述口吻也恰恰在某种程度上为表现默尔索的形象做了补充,更显露出他对一切都无所谓的人生态度。

(三)简单朴实的语言

小说的语言十分简单,没有过多的修饰及华丽的辞藻。比喻、拟人的手法在文中很少出现,但是一旦运用就又十分巧妙。例如第一部的结尾,他将自己又对尸体开的四枪比作是在苦难之门上短促地叩了四下。书中没有对当时紧张情绪的大量心理描写,而是用了简单的几个字及一个朴实的比喻交代了当时的情况,还引出了第二部的内容。同样是发生枪击案的那一部分,在他开枪之前,在描写当时阳光猛烈,空气燥热的环境时,他写道“大海呼出一口沉闷而炽热的气息”。同样都是寥寥数字,再一次精准且又形象地表现出了当时的环境特点。小说的语言虽然朴实、简单,但其更注重的是文本引发的思考。一部充斥着理性色彩的作品完全不需要通过华丽的外表来吸引他人的注意,过多华丽的语句也是累赘。

《局外人》作为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定位,还是语言风格的确立——尤其是其哲理性的抒发——都完美地展现了存在主义文学的各种特征。小说的内涵丰富而深厚,默尔索的人物形象引人深思;发人深省。作者将说理与小说文本结合在一起,糅合得不露痕迹。阅读这部小说既是对存在主义文学的一次了解,也是对人生的又一次哲思。

参考文献:

[1]魏金声.人本主义与存在主义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吴笛.外国文学作品与史料选(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局外人语言特点存在主义
琴(外一首)
石头记(外一首)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高中历史教学的语言特点浅析
局外人
法律英语在司法应用中的语言特点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天上的街市》的语言特点
英语旅游文本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