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仁化县红山镇白毛茶的发展现状

2017-04-14 04:03廖配霞
山西农经 2017年6期
关键词:仁化县毛茶红山

□廖配霞

(仁化县红山林业工作站 广东 韶关 512326)

浅谈仁化县红山镇白毛茶的发展现状

□廖配霞

(仁化县红山林业工作站 广东 韶关 512326)

白毛茶是中国特种名茶之一。广东省韶关市的乐昌、仁化等县的白毛茶以其特有的清香和甘醇闻名遐迩,“白毛尖”茶是茶叶中的珍品,它因茶芽粗壮,密披银色毫毛而得名。仁化县是岭南白毛茶的故乡,红山白毛茶则是仁化县的一种特色资源,白毛茶消食除积、清热解毒、提精醒神的功能,有相当的药用价值。白毛茶作为仁化县的特色农业产品,优质茶叶市场前景广阔,供不应求,但其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白毛茶;红山镇;优势;不足;发展建议

白毛茶:花两性,顶生或腋生,单花或2~3朵并生,有短柄;苞片2~6片,或更多;萼片5~6,分离或基部连生,有时更多,苞片与萼片有时逐渐转变,组成苞被,从6片多至15片,脱落或宿存;花冠白色或红色,有时黄色,基部多少连合;花瓣5~12片,栽培种常为重瓣,覆瓦状排列;雄蕊多数,排成2~6轮,外轮花丝常于下半部连合成花丝管,并与花瓣基部合生;花药纵裂,背部着生,有时为基部着生;子房上位,3~5室,花柱5~3条或5~3裂;每室有胚珠数个。地理分布位置:白毛茶共280种,分布于东亚北回归线两侧,我国有238种,以云南、广西、广东及四川最多。

1 优势

1.1 红山白毛茶历史悠久,享有一定的声誉

仁化县是岭南白毛茶的故乡。据仁化县志记载,早在清朝“嘉庆”年间,红山白毛茶就已成为朝中贡品。仁化红山乡黄岭嶂的“云雾白毫”茶,曾是清代嘉庆朝的宫廷贡品。红山白毛茶芽头肥硕、茶毫满披、滋味甘醇、带兰花香味四大特点,为我国三大白毛茶之首。从1988年起,先后获得广东省特种名茶、全国林业名优特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广东省名优茶质量竞赛名茶金奖、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种茶杯”名优茶质量评比中特等奖、一等奖。

1.2 红山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红山镇之所以能出好白毛茶,与其优质的地理自然环境分不开。红山镇地理生态条件独特,森林覆盖率达89%,地处高寒山区,辖区内平均海拔500m以上,而且高坪省级自然保护区就坐落在红山境内,这些对孕育出好茶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2 不足

2.1 知名度不够广

红山白毛茶名誉范围比较窄小,可能仅限于仁化县和部分好茶之人,知名度不够广。远不足于脱口而出的铁观音、金骏眉等茗茶。

2.2 红山镇地处偏远,交通滞后

红山镇距离仁化县城52km。其中22km是国道,30km是蜿蜒曲折的陡坡山路,路面狭窄,宽约4m,双向车道,中间没有黄线,双向会车时连个避让点都没有。再甘甜的白毛茶,再优越的自然风光,遇上这交通也让不少人望而却步。交通事业的滞后,给白毛茶产业生产、营销带来很大的不便,也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 建议

白毛茶就是红山的一个招牌,是我们的特色。但发展现状却不尽人意,没能发挥出更好的效益。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建议如下:

3.1 提高知名度

当下社会微商、淘宝、电视、网络宣传铺天盖地的,而且成本相对较低。我们可以紧跟社会信息化趋势,通过这种低成本的宣传进行营销,提高知名度。竭诚欢迎各地有实力的投资商前来投资兴业,在有效保护生态的同时,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白毛茶系列产品,可扩展制作茶食品,如茶味饼干、抹茶粉、茶酒等。将红山白毛茶的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红山白毛茶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让红山白毛茶走出红山,更为世人所知。

3.2 大力发展交通

首先大力宣传交通滞后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然后可由政府牵头筹措,号召当地的企业、外迁的和本地的人民进行募捐,为自己的家乡尽一份力。最后建立群众监督系统,做到专款专项,落实到位。让红山不便的交通尽快得到解决。

3.3 种植规模化,提高散农生产技术

改进茶叶品种及加工技术,打造特色品牌。深入开展科技信息进村入户活动,普及推广优良品种、高新技术,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举办茶叶技术培训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聘请经济专家对红山白毛茶进行统一的规划,选取最适宜的地方进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联系销售商统一营销。既提高了经济效益也给当地人们带到部分就业机会。

1004-7026(2017)06-0070-01

S571.1

A

廖配霞(1990.8-),女,本科(学士学位),职称:园林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红山镇绿色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06.047

猜你喜欢
仁化县毛茶红山
仁化县千亩新品种玉米进入采收期
红山荞麦看木森
仁化红山镇白毛茶亮相央视《新闻直播间》
广东仁化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湖南不同等级黑毛茶品质分析
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四十九)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南岭重点生态功能区主导产业选择
花果香型坦洋工夫红茶萎凋方式与茶多酚变化初探
红山文化“玉龙”中的“猿”
粤北山区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