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选择·支持
——听障儿童融合教育案例分析

2017-04-14 03:35葛明丽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随班听力样本

葛明丽

(通州区特殊教育学校 江苏南通 226300)

关注·选择·支持
——听障儿童融合教育案例分析

葛明丽

(通州区特殊教育学校 江苏南通 226300)

融合教育是当今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强调“人人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教育应主动满足“所有人的学习需求”。文章就笔者近二十年所接触的听障儿童融合教育案例进行剖析,探求听障儿童融合教育之路。

听障儿童;融合教育;关注;选择;支持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1],是指在平等和不受歧视的前提下,尽可能将残疾儿童安排在所在社区的普通学校就读,并提供最适合其需要的支持和帮助,使不同学习风格、不同能力和背景的残疾儿童能够得到尽可能好的公共教育。融合教育[2]是当今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强调“人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强调教育应主动满足“所有人的学习需求”。随班就读[3]作为融合教育本土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迈开了融合教育理想向现实前进的步伐。

听障儿童由于听力障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与健听儿童存在言语沟通障碍,融合之路艰辛坎坷。笔者从事听障教育二十年来,与参与融合的听障儿童有深度接触或浅层关注,本文定位时间轴上的几个点,就听障儿童融合教育案例进行剖析,探求听障儿童融合教育之路。

一、个案观察

观察样本一:某生龙,男,八五后,轻度听力障碍,配有助听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我校语训班接受语言康复,后至普通学校读书,直至于普通纺织院校本科毕业。现已成年,就业于通州区某电子企业。

观察样本二:某生慧,女,九五后,中轻度听力障碍,配有助听器。从未接受专业语训,一直就读于普通学校,且坚持至2016年普通中专毕业。日常少言寡语,从未正式接触聋人手语,学习生活诸事均靠观察及同伴告知。校学工处对其听障情况及毕业去向一无所知。自此,线索断。

观察样本三:某生忠(男)、某生云(女)、某生鹏(女),九零后,两女生均轻度听力障碍,男生忠中度障碍。均在普小就读四、五年级后学业难继,重返特教学校在同一班级插班。男生忠在九年义务教育完成后选择就业,后离家外出。女生云至中等特殊教育学学校求学,中途学业中断,与男友(听障)在拉萨工作生活。女生鹏继续学业至特殊教育高等院校毕业,且凭其超然的舞蹈天赋和沟通能力在某街舞培训机构当舞蹈老师。

观察样本四:某生哲,男,零五后,前庭导水管扩大导致重度听力障碍,三年前在我校学前班接受语训,后因一次家庭事故导致听力完全丧失,即植入电子耳蜗并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现就读于某乡镇中心小学二年级,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

就以上样本群组而言,时间跨度二十余年,有从未接受任何特殊教育的所谓“完全融合”[4]学生,有原发性随班就读后接受特殊教育的“阶段融合”学生,有接受语言训练回归主流“部分融合”[5]学生,还有正在普通学校求学的“正在融合”学生。他们的融合教育状况是怎样造成的,又有怎样的成败得失?

二、样本剖析

笔者十多年前就曾针对样本三,写过一篇论文《原发性随班就读聋生重返聋校现象的分析与思考》,当时与这三名学生就普通学校求学期间及转学后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访谈。访谈得知:转学原因有三,一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普通教师迫于考试压力无暇顾及边缘学生,学生也无法适应每年更换老师;二是同伴交往障碍;三是学业压力增大。就学生在普小与聋校的同伴交往情况而言,他们在普通学校不乏同龄健全朋友,但相比较而言,更倾向于聋校的生活。

案例中的三名学生,家长最初不能正视子女残疾现状,抱着回归主流社会的原始愿望,到子女适龄便自然选择,采取就近入学的随班就读形式。虽然有融合,却缺乏专业的特殊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虽然没有残疾人标签,却因交流障碍、考试压力、学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丧失尊严与自信。家长、老师均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商量对策,及时将其转学到特殊教育学校。转学后的学生重拾自信,学业成绩大有进步,能运用手语与同伴交往无障碍,口语发展未退化。在后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女生云和鹏均能回归主流社会,正常用语言交往,同时又能用手语架起听障人士与健全人的桥梁。女生鹏嫁给健听人士,并在普通的街舞机构教学便是其回归主流最好的例证。

样本二,缘于笔者给中专毕业生救护培训的偶遇,该生沉默寡言,助听器隐藏在长发中,一般人很难发现这是听障学生。由此,她很好地淹没在人群中了。然,与其进行简单的交流,她并无发音,只知晓简单的自然手语,对专业手语一无所知。完成救护培训的所有操作,也均靠悉心观察和同伴引领完成。她和她的家人选择用零特殊教育方式完成学业,并尽量掩藏自己的残疾,以至于学校学工处无残疾登记。在这种融合中她有认同和接纳的环境,收获了同学善意的帮助。但她在普通学习环境中遇到怎样的困难,课程学习障碍如何克服,或者是不是只是随班混坐,我们不得而知。在未来,期待她能遇上更多善良而热心的人们。

样本一,是几个案例中年纪最长的听障学生,他在普通高校毕业后,辗转找到我们新搬迁的学校,寻找自己的语训启蒙老师。他跟老师说最感激的就是童年时老师教给他的一切。也正是那份美好让他在普通学校坚持看口型,练习发音,用口语与外界交流。如今工作稳定,生活幸福。

样本四,年纪最小的听障生,聪明伶俐,在本校进行语训时就是众老师的宠儿,一场意外后完全丧失听力,家人毅然决定带他去上海植入电子耳蜗,后经过近一年的康复训练,语言发展较好。前年还参加了江苏省听障儿童演讲比赛选拔赛获得佳绩。如今在普小随班就读,该校重视学校随班就读学生,有专门的资源教室,专职的资源教师,特教学校时常关注并指导。学生学习游刃有余,与同学交往正常,家长对此比较满意。这是样本中唯一还在学校进行融合教育的孩子。我有几分忐忑,怕他重返特校;我又有几分信念,他能坚持!就技术条件而言,他最优越,听力最大限度地接近正常水平;就教育条件而言,他最幸福,特教和普校的老师同时关注着。

三、融合策略

综观以上四组样本,笔者思考着融合教育过程中听障儿童的成长历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方向,每个人都有不可避免地经历着融合的悲与喜。探求听障儿童融合教育之路,现实的经验与教训证明:需要给他们高度的关注,作出最佳的选择,给予多方的支持。

(一)高度关注。当下,优生优育及医疗事故的减少,听障儿童的出生率呈下降趋势。然对于既定的听障儿童,我们必须给予充分的关注,社会、家庭、学校全方面重视起来,将听障儿童教育真正融入普通教育。

首先,社会关注。我国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度逐年提高,关于残疾人的相关歧视性词汇有所矫正。比如用“残疾”取代“残废”,用“听障”、“智障”取代“聋哑”“痴呆”,特殊儿童享受到多方关爱。样本二,那名学生从未接受专业语言训练,能在普通学校坚持求学至中专毕业,且无明显心理异常,离不开老师同学对她秉持积极接纳的态度,给予充分的关爱。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的融合是社会关注的显著体现。我们还是能看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近年来,我校经常与普通学校开展普特融合活动。在一次结对活动中,一名普通学生赠书时在书的扉页上写道:“虽然你是哑巴,但我仍希望你能自强不息,做生活的强者。”这段话也许在普通教师看来满纸激励语,在特教工作者眼中却无比刺眼。看到“哑巴”这个词,我带着特教人的执拗,内心抗拒,略带伤感。简单的一个词汇、细微的一个眼神都可能对参与融合的听障儿童造成伤害,也许他们因此紧锁内心,也许他们因此“主动”隔离。关注,不能只停留在物质层面,更应关爱心灵。其实,各级教育部门充分重视融合教育,2015年我省组织全省中小学教师参加融合教育知识网络学习与竞赛。然而,教育的效果却并不如人意,淘宝卖考、同事代考等现象迭生。特教工作者和部分随班就读老师的融合教育理念更为扎实深刻了,而大多普教工作者对融合教育仍是一知半解,不明真意。有关领导和部门推动地区融合教育的初衷遭创。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律的健全,新修订《残疾人教育条例》即将进入实施阶段,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是新的利好。社会关注,不能只是形式上的关爱,更需要对特殊儿童由衷的尊重。这样,融合教育之树才能健康地茁壮成长。

其次,家庭关注。样本一和样本四,虽然时间跨度近二十年,却都是家庭给予充分的关注,在适切的时候给孩子验配助听器,并及时将孩子送到特教学校进行语训。样本四的家长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耗费近二十万给孩子植入电子耳蜗。样本二和样本三的家长或许最初带着最质朴的观念,期望孩子能融入社会,或许是对残酷现实的回避,或许是对特殊教育的一无所知,选择了无任何语训基础的随班就读,逐步发展成为随班就坐、随班就混。但如果家庭能稍加重视,客观面对孩子失聪的现实,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早期康复,这样才能给孩子最好的未来。

再次,学校关注。样本三中的三名学生所在的普通学校,由于历史的局限,融合教育理念和特殊教育知识的缺乏,导致学生回流。换至今日,如能重视随班就读的听障学生,尽可能少更换老师,尽量为老师提供专业特殊教育理论培训与实践指导。关注学生的听力障碍,充分与家长配合,给孩子设置合理的课程,充分关注差异进行个别辅导,在融合过程中注意聋健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与社会交往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当然,也需要特殊教育学校重视普校就读的特殊儿童,给特殊儿童加强评估,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增强巡回指导,充分利用资源教室,并有效促进融合教育的实施,那么三名学生也不一定需要重返特校,在普通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合理选择。融合教育理念倡导每个人都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同样,他们有自主选择安置方式的权利,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样本一与样本四选择接受语言训练后回归主流。样本一的成功归功于在合适的时机选择了合适的安置方式。样本四,正在融合教育中的孩子,我们对他饱含期待。样本三中的三名学生后来选择了到特教学校插班学习的方式。女生鹏的选择是适切的。她在特校重拾信心,又回归普通社会。女生云如今与听障男友共同在拉萨回归主流社会生活,从其对她的判断与表达,可见其坚持自我,挑战人生。男生忠特校毕业之初工作稳笃,后被聋人社会的不良诱惑吸引,弃下年迈的双亲,走上漂泊无定的犯罪生涯。如今业已失联,不知近况。每每念及,我会自问,如果他当年没有重新到特校读书会怎样。样本二的女生慧,她的选择给她一个闭锁却又开放的世界。也许那是好的,也许换一种方式她可以更好。也许,只是也许。然而,样本二、三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或偶然或必然,不可回避的是,选择原发的随班就读是需要冒险的。今天,我们给予听障儿童的选择是更为开放的,有融合教育理念的支撑,有量身打造的个别化教育指导,有资源教室给孩子创设优质的教育环境,有资源教师提供专业的咨询与支援服务,这一切都让融合教育更加明晰。

(三)多方支持。就听障儿童来说,选择一种安置方式并不是终结。对融合教育中的听障儿童给予多方面的支持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

一方面,医疗支持。如今社会飞速发展,对于样本四突发的完全失聪,如果不是借助现代医疗技术的支持,单凭前期语训,很难适应普通学校的学习生活。而正是电子耳蜗植入术的出现,给了孩子机会和希望。医学方面的支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这也帮助了更多听障儿童选择通过手术获取听的机会。当然,资金的保障也是先决条件。就样本四学生哲而言,未能等到残联免费植入电子耳蜗的机会,自费进行植入手术。另一方面,康复支持。学生哲属于语前聋,植入电子耳蜗后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听力言语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完善听说能力。在训练中,康复师给予足够的耐性,帮助其听音辩音,进行言语康复。第三,教育支持。普通学校的教师需具备听障教育专业知识,爱心耐心兼备,个别化教育有计划有实施有总结,能合理利用学校资源教室进行辅导。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必须建立常态的巡回指导制度,提高巡回指导教师专业理论,对学生听音辩音能力及语言发展情况进行评估,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听力语言康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侪合作学习是听障儿童融合过程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同侪的作用,帮助听障儿童高效学习,真正度过健康快乐的人生。

沿着历史的脉络,观听障儿童融合教育案例,总结成败,吸取经验教训。在今后的融合教育过程中,充分学习融合教育理论知识,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坚持高度关注、合理选择、多方支持,这样才能令融合教育更为完善,帮助助听障儿童全面发展。

[1]厉才茂.关于融合教育的思考[EB/OL].http://www.bdpf.org.cn/zxpd/zyzz/2013/201301/c16323/content.html,2013-05-29.

[2]邓猛.融合教育实践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

[3]邓猛.融合教育与随班就读:理想与现实之间[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36-247.

[4]邓猛.融合教育理论反思与本土化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69.

[5]邓猛.融合教育理论反思与本土化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70.

[责任编辑 刘金荣]

Abstract:Inclusive education is a new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today,emphasizing on“equal right of education”,and thateducation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meet the learning needs of"all".In this paper,the author is exposed to the deaf children education case in recent 20 years for analysis,to explore the deaf children fusion path of education.

Key words:hearing impaired children;inclusive education;concern;select;support

Concern·Select·Support——Cases Study of Inclusive Education for Hearing-Im paired Children

Ge MingLi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in Tongzhou District,Nantong,Jiangsu 226300)

G762

A

2095-0438(2017)10-0021-04

2017-04-30

葛明丽(1978-),女,江苏南通人,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特殊教育学校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听障教育、融合教育。

猜你喜欢
随班听力样本
基于社会工作对随班就读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研究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积极利用数学实践活动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成长
推动医改的“直销样本”
我国随班就读政策演变与发展
——基于“渐进主义模式”的分析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