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史著述启发的三国史书写
——以诸葛亮、姜维北伐路线为例

2017-04-14 14:44
关键词:姜维武都阴平

瞿 正 瀛

(台湾大学 历史学研究所, 台湾 台北10617)

交通史著述启发的三国史书写
——以诸葛亮、姜维北伐路线为例

瞿 正 瀛

(台湾大学 历史学研究所, 台湾 台北10617)

改变传统的以时间顺序为限,而以交通路线为中心,并利用交通史著述的成果去呈现蜀汉北伐书写,是一种有益尝试。这对军事史、三国史书写带来的启发是:魏延大破郭淮之役应当与陈式平定两郡之役受到相似重视;诸葛亮与姜维北伐主要不经由祁山,诸葛亮时代的六大战役中除了两次经由祁山、一次经由陈仓、一次经由褒斜之外,还有一次是经由陇蜀古道,一次是经由沓中阴平道;姜维的北伐有一次经由傥骆道,六次经由沓中阴平道,两次经由陇蜀古道;羌中、阳溪与“入南安界”的记载,曹魏雍州刺史的驻地都值得细考;经由褒斜道北伐的五丈原战役是蜀道文化的亮点。

北伐; 诸葛亮; 姜维; 蜀汉

在既往的军事史书写中处理到蜀汉北伐的这一段历史时,大都是采取先简述从汉中通往关陇的蜀道,后面再依照时间顺序详述北伐历史的写作方式。*如: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历代战争史》第四册《三国时代》(台北:黎明文化事业,1976),页211起;余大吉,《中国军事通史》第七卷《三国军事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页266起;慕中岳、武国卿,《中国战争史》第四册《三国时期 西晋时期》(北京:金城出版社,1992),页258起。为了交代史事,此一写作方式无可厚非,只是不易综观各路线在三国时期所具意义,对于各路线的细节也有令人意犹未尽之感。本文尝试不以时间顺序为限,而以由西至东的交通路线为中心,并利用交通史著述的成果,呈现蜀汉北伐书写的另一种可能,也许可对军事史、三国史书写有所启发。

一、 沓中阴平道

230年(蜀汉后主建兴八年,曹魏明帝太和四年,孙吴大帝黄龙二年),诸葛亮派遣两位经验丰富的宿将魏延、吴懿率军西入羌中,在阳溪大破曹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等,是诸葛亮时代的第四次与曹魏大战。这场战役由于并未记载在《诸葛亮传》,不太视为诸葛亮的一次北伐,而且并未如陈式平武都、阴平战役一般开疆拓土,不太受到重视。其实,一则这次军事行动与武都阴平战役有颇为接近的性质,都是诸葛亮派遣宿将远征出击的独立军事行动;二则魏延、吴懿的位望还在陈式之上,且因此役而各至征西大将军、左将军;三则武都、阴平战役并无记载陈式遭遇什么曹魏名将,而魏延、吴懿所大破的,一者是立有本传的曹魏名将郭淮,另一位费曜虽然没能立有本传,然而官居后将军,还在建威将军郭淮之上,也是从曹丕时代就一直在雍凉一带作战的宿将[1]931,1376,363;四则除了平武都、阴平之役以外,此役战果亦完全不逊于后来深入金城迎接凉州胡的姜维第一次北伐,因此此役的地位值得与前述其他两役相提并论,受到应有的重视。

阳溪战役还留下了其他可探讨的问题。首先,阳溪的位置不明,如果在今甘肃渭源附近[2]228*又如《中国军事通史·三国军事史》页272所认为。,当然可以视为是在西入羌中以后,向东南回军时击破郭淮、费曜军的地点,只是与吴懿(吴壹)的“与魏延入南安界”[1]2808记载难以吻合。如果“入南安界”就是指魏延等的“西入羌中”,那么“羌中”自然不到西北方的枹罕(今甘肃临夏)一带[2]226*又如《中国军事通史·三国军事史》页272所认为。,而魏延、吴懿等反而是在联结诸戎后,再向西北在今甘肃渭源的阳溪击破郭淮、费曜军;今甘肃渭源不在曹魏南安郡境内,如果“入南安界”是指大破郭淮等的阳溪,那么阳溪自不在今甘肃渭源一带。

其次,所谓“羌中”的位置不明,如果真的远在今甘肃临夏,那么不一定走祁山,武都更西边另有沓中阴平道通往临洮(今甘肃岷县)[3]823。而且祁山不仅在经过诸葛亮亲征后成为曹魏西线重镇,在同一年也成为曹魏军队集结于此、入侵汉中的进攻路线之一,魏延、吴懿军欲往羌中,经由祁山反而是较困难的选择。后来姜维率军西入雍凉,有可能也是走这条由武都西部往临洮的路线,而非兵出祁山、直进陇右。总之,羌中、阳溪,与“入南安界”的考证是值得军事史著作再进一步思考的。

其三,可以一提曹魏雍州刺史的治所、驻地。无论是陈式进攻武都、阴平时,雍州刺史郭淮起兵欲反攻武都;或者是魏延、吴懿西入羌中以后,雍州刺史郭淮在“南安界”甚或是今甘肃渭源的“阳溪”被击破,如果雍州刺史都是从京兆长安出发,恐怕是远得不易想象。雍州刺史是否治在长安或者常驻京兆,也是值得军事史著作继续思考的。反而应该注意诸葛亮第一次出师祁山时,雍州刺史郭淮正案行于西县、洛门(均离长安三百公里以上)之间忽然得知,立刻“东还上邽”[1]2767。上邽地处陇右,扼祁山向东的进路,更有可能是曹魏的雍州刺史常驻之地,才能屡次对离长安颇远的陇右做出迅速的反应。

前面已提过武都有沓中阴平道通往西北方的临洮,这条通道有可能经过牛头山(今甘肃岷县东南),249年(蜀汉后主延熙十二年,曹魏废帝嘉平元年,孙吴大帝赤乌十二年),姜维派兵在牛头山东北方的麴山(今甘肃岷县东)筑城,被雍州刺史陈泰等围城,姜维兵出牛头山救麴城不果[1]1764,为其第二次北伐。

临洮再往西北方有洮阳(今甘肃临潭西南)。262年(蜀汉后主景耀五年,曹魏元帝景元三年,孙吴景帝永安五年)姜维第九次北伐,兵指洮阳,在其东面的侯和(今甘肃卓尼东北)遭邓艾击败[1]552。

洮阳往东北方有狄道(今甘肃临洮)。255年(蜀汉后主延熙十八年,曹魏少帝正元二年,孙吴废帝五凤二年)姜维第六次北伐,在洮水以西大破雍州刺史王经,进围狄道。后来曹魏都督雍凉的陈泰来援,姜维退驻钟提(今甘肃临洮南)[1]2065。狄道再往北方有故关(今甘肃临洮北),故关再往西方有枹罕(今甘肃临夏东北)。值得注意的是,姜维是先进兵到较西北方的枹罕,再使王经的军队受挫于枹罕东面的故关,而后大破王经于洮西才进围故关南面的狄道[1]1766。

枹罕再往西北方有河关(今甘肃临夏西北)。254年(蜀汉后主延熙十七年,曹魏少帝正元元年,孙吴废帝五凤元年)姜维第五次北伐后,迁徙河关、狄道、临洮三县的县民回成都附近居住[1]2416。此次北伐,姜维曾向东围陇西郡治襄武(今甘肃陇西南),在钟提的东方,狄道的东南方。

狄道、故关再往北方,进入凉州金城郡(治所榆中,在今甘肃兰州市)。247年(蜀汉后主延熙十年,曹魏废帝正始八年,孙吴大帝赤乌十年)姜维第一次北伐,据记载曾进入金城郡境内[1]2769。

金城郡的西面为西平郡(治所西都,在今青海西宁)。250年(蜀汉后主延熙十三年,曹魏废帝嘉平二年,孙吴大帝赤乌十三年)姜维第三次北伐,出兵至此[1]2415,这是姜维所有北伐进入曹魏境内的最西方。在曹魏分割了东汉的司隶校尉部西部、凉州刺史部东南部,新并为雍州以后,已经缩小的曹魏凉州便不与蜀汉的武都、阴平郡接壤,而相隔着雍州陇西郡。姜维第一次、第三次北伐能够越过陇西直至凉州,可能是由于此时大权还掌于对北伐消极的费祎,姜维只带领了万人左右的军队,不太受到曹魏的重视,或是军力较少因而在后勤补给较不困难,选择了较为灵活的路线等因素;同时,兵力较少时也并不适合与曹魏决战,联结羌胡才是较为优先的目标。以上所述魏延大破郭淮,及姜维六次北伐都是经由沓中阴平道,兵出洮西、羌中、金城。

简单整理从武都经沓中阴平道向西北直到西平的沿途地名:

牛头山(姜维第二次北伐);麴山、麴城(姜维第二次北伐);临洮(姜维第五、九次北伐);侯和(姜维第九次北伐);洮阳(姜维第九次北伐);钟提(姜维第六次北伐);狄道(姜维第五、六次北伐);故关(姜维第六次北伐);枹罕(姜维第六次北伐);河关(姜维第五次北伐);金城(姜维第一次北伐);西平(姜维第三次北伐)。

二、 陇蜀古道

229年(蜀汉后主建兴七年,曹魏明帝太和三年,孙吴大帝黄龙元年),蜀汉师出武都、阴平,是诸葛亮时代的第三次与曹魏大战。诸葛亮派遣汉中战役、夷陵战役的宿将陈式[1]1488,2383,进攻武都、阴平。陈式进攻的路线当从阳平关出发,经沮县往西北攻取武都(治所下辨,在今甘肃成县西北),接着转向西南攻取阴平(治所阴平,在今甘肃文县西北)。

在陈式进攻武都、阴平时,曹魏的雍州刺史郭淮起兵欲反攻,诸葛亮亲自率军推进到建威(今甘肃西和北),迫使郭淮退兵,武都、阴平得以平定。建威的位置,就在从沮县经武都往祁山的途中。后来蜀汉将领张翼“迁督建威”,担任此地督将[1]2789,姜维则在此建立了像石门、武卫一样的围守[1]2773。

阴平本为益州广汉郡的属国,武都则属凉州,自从刘备取得汉中以来,十年间虽然蜀汉军队屡屡经过武都郡境内,并未将氐、羌民族所居地的武都、阴平正式收入版图。蜀汉北出陇右的要道在武都境内,阴平则地近梓潼,距离蜀汉的核心地带已经不远,因此取得武都、阴平对于蜀汉的攻击与防御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武都的平定,一方面使得出师祁山的路线更加确保,同时又利于其他军事路线的展开。武都另有路线通往石营[3]821(今甘肃西和西北)。253年(蜀汉后主延熙十六年,曹魏少帝嘉平五年,孙吴废帝建兴二年)姜维第四次北伐,此时对北伐悲观的费祎刚刚逝世,姜维得以带领数万兵马兵出石营,经过在石营北方的董亭(今甘肃武山南),围攻在董亭北方的南安郡(治所豲道在今甘肃陇西东)[1]2771。晋人习凿齿将这年的军事行动记载成围攻狄道[1]481,可能有误,因为从雍州刺史陈泰援军推进到董亭东北方的洛门[1]2771(今甘肃武山东)来看,姜维围攻的更可能是距董亭颇近的豲道,而不会是离洛门很远的狄道。

董亭在祁山的西北方,而祁山东北方的上邽就在董亭的东方。256年(蜀汉后主延熙十九年,曹魏少帝正元三年,孙吴废帝五凤三年)姜维第七次北伐,兵向祁山,听闻曹魏安西将军邓艾已有防备,姜维便折回,转由董亭朝向南安,与邓艾争险不克,于是向东直趋上邽[1]2066。由于蜀汉镇西将军胡济失誓未能会师于上邽[1〗2417,姜维在附近的段谷(今甘肃天水西南)被击败。这是姜维在秦岭以西的诸次北伐中,推进到的最东端。

简单整理从武都向北直到豲道的沿途地名:

石营(姜维第四次北伐);董亭(姜维第四次北伐);洛门;豲道(姜维第四次北伐)。

从梓潼经阴平出建威,向东北直到段谷的沿途地名:

阴平(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武都(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建威(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祁山;上邽;段谷(姜维第七次北伐)。

三、 祁山道

228年(蜀汉后主建兴六年,曹魏明帝太和二年,东吴吴王黄武七年)蜀汉出师祁山,是诸葛亮秉政时代的第一次与曹魏大战。此后在231年(蜀汉后主建兴九年,曹魏明帝太和五年,孙吴大帝黄龙三年),诸葛亮时代第五次与曹魏大战时,也循此一路线出师祁山。

由汉中出师祁山的路线,先是从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出发,经过沮县(今陕西略阳东)一直向西北,到达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北)。这是由西侧绕过秦岭的通道,不用穿越秦岭但较迂回。

从阳平关到沮县,杜甫笔下的这段路线是:“土门山行窄,微径缘秋毫;栈云阑干峻,梯石结构牢。万壑攲疏林,积阴带奔涛;寒日外澹泊,长风中怒号。歇马在地底,始觉所历高;往来杂坐卧,人马同疲劳。”[3]779看来,这段阁道在唐代由于梯石固牢,已是行旅众多的必经大道,但其高寒峻险依然可见。

沮县,地处南入蜀、北入秦、东通楚越、西趋河陇的枢纽,是交通军事上的要地[3]777。“蜀以处当冲要,置武兴督以守之。”[1]2776往西北到祁山以前,可能会经过石门、武卫一带,是后来姜维建立围守的地方:“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1]2773

祁山,“蹊径逶迤,山高岩险,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4]1692由祁山向东北,可至上邽(今甘肃天水市)。陇山东西间之关山道的西口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在上邽东北方,是诸葛亮军从祁山道出师所推进的最东端。

约在祁山与上邽之间,有卤城(一说“西”之古字形近“卤”,卤城为西城之讹[1]904,西城即西县之城,如樊县之樊城、宛县之宛城、雒县之雒城、冀县之冀城等),231年的祁山战役,诸葛亮军大破司马懿军于此。该战役的尾声是蜀汉撤退时,埋伏射伤来追击的曹军上将张郃于木门(今天水西南),导致其不治,木门也在祁山与上邽之间[3]827,距离卤城(或西县)亦当不远。

简单整理从汉中出阳平关向西北经祁山道,折往东北直到街亭的沿途地名:

阳平关;沮县;石门、武卫;祁山(诸葛亮第一次、第四次北伐);卤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木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上邽(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四、 陈仓道

228年(蜀汉后主建兴六年,曹魏明帝太和二年,东吴吴王黄武七年)年底,诸葛亮即发动了第二次与曹魏的大战,出师陈仓。这条汉高祖刘邦“暗渡陈仓”的路线,是秦岭间主要通道中最西侧的一条,被称为故道,大致因战国以前此道已通,后来褒斜道建成,此道壅塞废弃,于是称为“故道”[3]799。

相对于沮县西北的祁山路线,故道是从沮县转往东北方的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以“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磴道盘曲”视为总写照,极能描绘散关以南路途所经的实况,在王维笔下:“危径几万转,数里将三休;回环见徒侣,隐暎隔林丘。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3]766

散关,自古为交通军事要道。“大散关亦曰散关,在县西南大散岭上,为秦、蜀襟喉。南山自蓝田而西,至此方尽;又西则陇首特起,汧、渭萦流。关当山川之会,南北之交。北不得此,无以启梁、益;南不得此,无以图关中。”[1]184关旁就是另一个著名的军事要冲和尚原,“大散关为秦、蜀往来要道,自关距和尚原纔咫尺,两山关控斗绝,出可以攻,入可以守,实表里之形势也。”[1]183对曹魏而言,“此地一失,则路径散漫,戎马深入,无所限隔。”[3]765

在汉末、三国时代的记载里,基本上没有据散关而守的军事行动,但散关做为交通要道是毋庸置疑的。陈仓(今陕西宝鸡南)就在散关东北,对蜀汉军而言,得陈仓就等于得散关,“南不得此,无以图关中”;得此,“出可以攻”。

从沮县经故道往东北到陈仓:

沮县;散关(诸葛亮第二次北伐);陈仓(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五、 褒斜道

231年诸葛亮再出师祁山,是诸葛亮时代的第五次与曹魏大战,已综述于前。234年(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曹魏明帝青龙二年,孙吴大帝嘉禾三年),诸葛亮时代第六次的与曹魏大战,蜀汉师出五丈原,走的是褒斜道,是在诸葛亮多次北伐的路线选择中最东边的通道。

与先前进入祁山、武都、陈仓路线不同,褒斜道入口稍东,不须自阳平关西出。诸葛亮在平武都、阴平后,迁徙丞相府营,并筑汉、乐两城[1]2404,从此为蜀汉在汉中的要塞。汉城筑于沔阳(今陕西勉县),出发到县境内的褒谷口进入褒水河谷,经过褒水、斜水的分水岭再进入斜水河谷,抵达郿县南方的斜谷口(今陕西眉县南)。

南段循褒水河谷而行,近处等高线多在一千至一千五百米,下陷为河谷,河口地带且在六百米以下,因山高谷深,海拔差距尤大,故南段溪谷尤其深峻,也最险恶。“褒斜纡其隘束兮,左穷溪兮右重巘。绵飞栈而属危梁兮,续畏途而呀断。下临千仞之惊流兮,波倾洞而雷抃”,通道逶迤于高山深谷间,行者上天入地,盘阁梯天,钩栏相属,危耸万端,下临无地,涉怒涧骇涛,其惊险万状,诚极天下之至险[3]739-740。北段循斜水河谷而行,而沿水南岸近处高峰迭起,海拔多达二千五百米以上,北岸近处等高线亦达一千八九百米,而谷地等高线乃在一千二百米以下,“良以褒斜峻阻,素号畏途,缘侧径于巅岩,缀危栈于绝壁。或百里之内,历险且千;或一程之中,涉水数四。若遇积雨滞浸,群峰澍流;巨石崩奔,訇殷相继;深谷弥漫,往来不通,悉非功力之所支,筹略之所遇。斯须之顷,跬步之间,仓黄遘殃,皆不可测。”[3〗746-747[1]1340。

诸葛亮此次进攻前在斜谷口屯军,写信告知人在盟国孙吴的兄长诸葛瑾说,他整治通向陈仓的绥阳小谷道路,使陈仓的曹魏军队不敢离开向东支援[1]54。近人考证,古绥阳溪小谷为今马尾河河谷[4]137-138。又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时,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作为疑兵,从斜谷大张旗鼓进攻曹魏郿县(今陕西眉县),盘据箕谷,吸引了曹魏大将军曹真的主力[1]2465,则斜谷与箕谷应相近,且有通道相连。据考证,箕谷可能为今磻溪河河谷,与古斜水(今红岩河)河谷相通[4]136,箕谷在绥阳小谷东侧,两者都可视为褒斜道的分支。

诸葛亮出斜谷后,屯兵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南)。五丈原北面有渭水流经,东面有武功水(斜水别名)由南而来注入渭水,司马懿以为诸葛亮要进逼长安,而且也无法阻止对方进军五丈原,便在武功(今陕西眉县西)驻军阻挡,武功同样在渭水南岸,隔着武功水与五丈原相望。此时曹魏扬武将军郭淮对司马懿提出警醒,对方的目标并非向东进攻武功直逼长安,而是向北,倘若诸葛亮跨过渭水、登上五丈原对岸的积石原(今陕西岐山西南),兵连北部山地,隔离断绝通往陇右的道路,让当地汉人与其他民族都受到动摇,这才是国家(曹魏)的大患;司马懿始派郭淮先占据北原(即积石原),防御工事还未完成,蜀汉军队已来大举进攻,因郭淮有备而退[1]1963。诸葛亮相距前一次北伐后做了三年的各项准备,让蜀汉军队能在秦岭以北久驻,初次突破半年也未显疲态,并且即使病势沉重时,生性谨慎的他仍然无意从五丈原还师,都进一步显示了他要替蜀汉占有陇山以西的决心,郭淮担忧的“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才是丞相诸葛亮、丞相前军师魏延等规画了三年的大战略。

诸葛亮的北伐与李太白的《蜀道难》,是蜀道文化最辉煌的两大主题。狭义的蜀道是翻越秦岭或大巴山的通道,而诸葛亮北伐并未具体利用傥骆与子午道;忽略了诸葛亮时代经由祁山、陇蜀古道与沓中阴平道的四大战役,将使得蜀道文化失色不少。而在穿越狭义“蜀道”的两次战事中,相较于经由陈仓道、为期一个月的陈仓战役,翻越褒斜道、历时逾半年的五丈原战役并非仅只体现诸葛亮的志节,更蕴含他恢弘的战略格局,在狭义或广义“蜀道”文化中均是光辉的亮点。

简单整理从汉城向东北出褒斜道直到渭北,转往东直到郿县的的沿途地名:

汉城;褒谷(诸葛亮第一、五次北伐);斜谷(诸葛亮第一、五次北伐);五丈原(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积石原(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武功;郿县。

六、 傥骆道

诸葛亮逝世后,蜀汉军事首长的总部位置有所变化。先是在243年(蜀汉后主延熙六年,曹魏废帝正始四年,孙吴大帝赤乌六年)大司马蒋琬离开汉中,向西南改驻于梓潼郡的涪县(今四川绵阳)[1]2756。接着是251年(蜀汉后主延熙十四年,曹魏废帝嘉平三年,孙吴大帝太元元年),大将军费祎向东北改屯于梓潼郡的汉寿(今四川广元南)。[1]2763汉中、涪县、汉寿之间,基本是在汉中以南的金牛道上往返。

上文涵盖了姜维的八次北伐,多在洮西、陇右地带,只剩下另外一次北伐颇为特殊,257年(蜀汉后主延熙二十年,曹魏少帝甘露二年,孙吴废帝太平二年)姜维第八次北伐,走了诸葛亮没有选择过的傥骆道。

傥骆道的南端是傥谷(今陕西洋县北)谷口,在汉中东北部,从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汉中市)前往傥谷,途经乐城(今陕西城固)与兴势(今陕西洋县北)。诸葛亮时,在成固筑乐城[1]2404,从此成为蜀汉在汉中的要塞。兴势是防御汉中的重镇,在费祎主政时期发生过兴势之役[1]2740。

从傥谷到傥骆道的北端骆谷(今陕西周至西南)谷口,大致沿着太白山东南谷地而行,傥骆道取线多在两千米以上,途极险峻,“骆谷青山,有八十四头盘,直上千仞,山势岧峣。攀萝登陟,见蓬莱之远岫;遥望五峰,似一拳之培塿。山顶无草木,直下望烟霞。”“入崆峒之谷,直下万寻”,“石壁红崖,自然绵障”[3]694,其地势高险可见,景观亦奇胜。

姜维出骆谷后,到沈岭(今陕西周至南),曹魏将领司马望、邓艾闻知,据守于长城(今陕西周至西南),姜维推进驻于芒水(今陕西周至境内)[1]2772。这是他全部九次北伐中发生在最东端的一次,而且推进得比诸葛亮时代的北伐还要更东边,因为该役有特殊的背景。当时司马昭专政,寿春统帅诸葛诞拥兵反抗,寿春是曹魏东线的重镇,加上孙吴方面的援军总共近二十万;面临如此深刻的事态也为巩固本身的权力,司马昭动员中外诸军二十六万围攻寿春[1]2050,关中军力被抽减,姜维才有条件发动如此东入的大胆进攻。相峙到隔年正月得知诸葛诞败亡,姜维才退军。

简单整理从乐城经傥骆道向东北直到长城的沿途地名:

乐城;兴势;傥谷(姜维第八次北伐);骆谷(姜维第八次北伐);沈岭(姜维第八次北伐);芒水(姜维第八次北伐);长城。

结语

以上尝试了由西至东对于沓中阴平、陇蜀、祁山、陈仓、褒斜、傥骆道等路线上,蜀汉北伐活动的各别审视,利用既有交通史著述的成果提供考辨、启发乃至于风貌的材料,并提出少数问题以供思考。本文提出:魏延大破郭淮之役应当与陈式平定两郡之役受到相似重视;诸葛亮与姜维北伐主要不经祁山,诸葛亮时代的六大战役中除了两次经由祁山、一次经由陈仓、一次经由褒斜之外,还有一次是经由陇蜀古道,一次是经由沓中阴平道;姜维的北伐有一次经由傥骆道,六次经由沓中阴平道,两次经由陇蜀古道;羌中、阳溪与“入南安界”的记载,曹魏雍州刺史的驻地都值得细考;经由褒斜道北伐的五丈原战役是蜀道文化的亮点。

限于本身学力,可能有个别之处的引用有欠深思尚须斟酌,或有更多成果尚未做大胆的应用。然而此一尝试相信是有其可行性的,举例来说,本文仅利用了《唐代交通图考》的第三卷《秦岭仇池区》,如将其第四卷《山剑滇黔区》利用于蜀汉史书写、第二卷《河陇碛西区》利用于雍凉史书写,其他卷帙用于曹魏史书写,也许资料将更多了。善用既有的交通史著述,可能让史料或历史研究中一些以往并未留意到的讯息,有了重新细思的价值;也希望能对于军事史、断代史等书写有所启发,增添历史读物书写的新范式。

[1]卢弼.三国志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中国历代战争史·三国时代[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1976.

[3]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秦岭仇池区[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5.

[4]熊会贞.水经注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5]李之勤.南山谷口考校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曹 骥]

K236

A

2096-4005(2017)04-0034-06

2017-06-05

瞿正瀛(1975-),男,台湾台北人,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助理,主要从事三国史、三国演义、三国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姜维武都阴平
绿水青山 朗朗乾坤
酒窝
武都地区张家坪钴矿地质特征及意义
姜维国画作品选
偷渡阴平
太谷方言阴平阳平教学初探
陇南市武都区无刺花椒考察报告
调域和时长对韩国学生感知阴平和去声的影响
武都区裕河金丝猴省级自然保护区厚积薄发大有可为
武都电站上调上网电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