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之花绽放在黔西北

2017-04-15 19:13李文勇
当代贵州 2016年49期
关键词:毕节市毕节小康

李文勇

毕节市充分发挥技术人力优势,把全市的技术人才集中分类,并根据技术所长,让技术优势在精准扶贫中发挥充分作用,在精准脱贫工作中走出新路。

织金县后寨乡三家寨村从一个贫困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药材村”,全村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300余亩,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6500元,短短几年成功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从极贫村到现在的中药材种植大村,沧桑嬗变,华丽转身,这归功于市级农民讲师、创业带富能手罗正军,如今三家寨村不但成功减贫摘帽,还成了全市中药材“传经送宝”的学习地点。正是像罗正军这样的人才,为黔西北的脱贫攻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穷则思变

换种方式扶贫

毕节试验区成立20多年来,尽管始终将扶贫工作作为主要抓手,但由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到2015年末,毕节市仍有125万人口没有脱贫。

“全国小康看贵州、贵州小康看毕节”。留给毕节的脱贫时间不到三年。根据毕节市委市、政府要求,毕节要在2018年实现全部脱贫。如何在实现“3年脱贫125万人”艰巨任务的同时,完成“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是摆在毕节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穷则变、变则通,但怎么变才能顺通、顺畅,毕节市委组织部在这方面“动了不少脑筋”。通过充分调研,他们发现人力资源不但是扶贫的一条有效途径,而且还是一个用之不竭的“宝库”,充分发挥技术人力优势,通过人才扶贫,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走出新路!

毕节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张欣告诉记者:“人才扶贫就是要充分发挥本地人才的专业优势、技术优势,让他们走出办公室、实验室,走到基层一线、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发展农业产业,转化科技成果,培训农民群众,在服务精准脱贫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物质扶贫对于一些地方只是暂时的作用,要真正的实现从输血到造血转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让贫困户在能力范围内掌握一技之长。”毕节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副主任周杰如是说。

人才是发展的动力,人才是发展的希望。抓住“鼻子”,找准“肯綮”,毕节市委组织部把全市的技术人才集中分类,并根据技术所长,让技术优势在精准扶贫中发挥充分作用。通过紧抓人才资源,用好乡镇农业科技副职、科技特派员、退休农业专家、市外高层次农业人才、乡土人才五支队伍,实施圆梦小康专家行动、千名科技人员包千村、情系毕节人才回归计划、基层农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人员领办创办山地特色农业项目等五项行动,发挥农业科技人才在推广农业新技术、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培養农村实用人才、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富贫困群众等五个方面的生力军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人才扶贫工程”实施以来,共培训农村群众近500万人(次),结对帮扶了324个基地,对800多个基地(园区、合作社、农业企业)开展了技术指导,领办、创办了433个农业项目通过近三年来实施各类人才参与开展的脱贫工作,帮助近40万贫困群众脱贫。他们活跃在脱贫攻坚的田间地头,在精准扶贫一线,为全市广大农村脱贫致富、全面小康作出积极贡献。

发挥优势

精准扶贫一点通

在纳雍县勺窝乡五一村农业园区里,瓜果飘香,一派繁忙,每天采摘出的新鲜蔬菜、水果销往贵阳、水城等地,供不应求。

然而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块“大田坝”,除一年种一季稻谷就再无其他农作物,“以前只要粮食差不多够吃就算了,其他的根本想都没想。”村民张怀军这样告诉记者。确实,五一村拥有一块肥沃的土地,但是,除了保证吃粮,要用零花钱就只有外出打工,村里大部分劳动力外出打工,五一村成了名符其实的“空心村”,老人赡养,孩子教育几乎还停留在以前的状态。

前几年,市农委选派市管专家张军、农业专家郑元红到五一村、通过大量的前期调研,张军、郑元红发现五一村的“结症”。通过联系引进了贵州穿青人集团公司进驻五一村,并有张军、郑元红负责提供技术支持。两年时间里,占地2000亩农业园区迅速建起,冷库、育苗中心等一应俱全,西兰花、番茄、尖椒、荷兰豆、菜豆、竹荪等长势喜人,通过“统一品牌、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模式,带动周边发展蔬菜种植6500多亩,仅2015年5000多吨蔬菜出去,销售总额为5100余万元。带动周边发展蔬菜种植6500多亩,农户658户致富。如今,很多劳动力主动“回巢”,单村里就有100人村民“按时到基地上班”,月收入都在2500元以上。

“‘泥腿子突然变成‘上班族,就是点化的问题”,周杰说,缺乏人才支撑,扶贫效果难长远。“目前,一些贫困群众从事的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等,多以家庭式、小规模方式存在,不但缺乏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也不具备脱贫的带动能力。一些贫困村庄的干部文化程度不高,缺少带领村庄长远发展的思路规划,导致发展后劲不足。要破解这些问题,做到精准扶贫,这就需要带动,需要引领,提供保障。”

人才扶贫

“造血”功能的源动力

2016年6月10日,在纳雍县昆寨苗族彝族白族乡集市,由毕节市委组织部牵头开展的“践行群众路线·专家服务基层行”活动现场人头攒动,40多名畜牧、农业、医疗方面的专家被群众围得水泄不通,免费义诊、讲解科学养殖技术……专家的细心讲解和耐心服务深受群众的好评。

“开展‘专家圆梦小康行动计划,主要是让专家走出办公室,深入农村,深入企业,充分发挥专家优势,满足基层发展需求,帮助基层解决生产技术难题,让专家“接地气”,在实践锻炼中增长才干,为圆梦小康做出应有贡献。”文松波告诉记者:“扶贫攻坚,各方力量输入必不可少,但帮助贫困地区实现“造血”能力才是使其最终走出贫困的关键所在,给钱给物不如教会一项技术。”

近年来,毕节市各级大力推动扶贫开发工作,产业扶贫、智力扶贫等模式不仅帮助贫困群众“富了口袋”,也让他们“富了脑袋”,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能力。据统计,近年来毕节市在产业扶贫方面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5亿多元,建成良种繁育、经济林等各类基地6万余亩,蔬菜大棚472个,大牲畜养殖示范小区36个,家禽类养殖小区112个。项目覆盖贫困户16余万户,受益人口40余万人。通过实施“雨露计划”、开展科技培训等,帮助1.4万余贫困人口就业,2800余名农村致富带头人、贫困群众等接受了农技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

帮扶力量对接,吸引“外来”人才。贫困地区很难通过市场途径吸引人才,这就要充分利用“第一书记”派驻等政策,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等资源和能力优势,带动村民脱贫。同时,引导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群团组织积极参与扶贫,动员企业、社会组织及社会各界人士加入扶贫队伍,聚集扶贫人才,精准有效扶贫。凝聚人才力量,助力毕节一步一步走好脱贫之路。(责任编辑/邓万里)

猜你喜欢
毕节市毕节小康
瑞雪兆丰年
夏日荷景
“我拍祖国好河山”摄影大赛第二批入选作品
毕节留守儿童的新家
小康微博互动
贵州28个县(市、区)同步小康创建达标
补足区域交通短板
豌豆小姐和树洞先生
只要充满自信,做什么工作都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