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路出击?脱贫攻坚出实绩

2017-04-15 20:20李文勇
当代贵州 2016年49期
关键词:大棚精准发展

李文勇

赫章县大力实施开放型后发赶超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初步走出了一条追赶型、调整型、跨越式、可持续的后发赶超之路。

近年来,赫章县按照“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产业主导、滚动发展”的思路,牢牢把握“精准扶贫”主攻方向,推动扶贫工作由救济“输血型”向创业“造血型”转变,由项目支持向产业化扶持、开发式扶贫转变,由行政部门单位扶贫向社会化大扶贫转变,由解决温饱向实现全面小康转变“四个转变”。

精准识别解决“帮扶谁”

2015年以来,赫章县委、县政府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的要求,针对不同的贫困对象,采取多种扶贫模式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精准扶贫为切入点,以“六个到村到户”为抓手,积极探索推进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新路子,推动扶贫攻坚决战决胜。

为彻底摸清贫困人口底数,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赫章县充分发挥驻村干部的作用,由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会同乡、村进行拉网式、地毯式摸底调查。实施县、乡、村“三级综合评定”贫困户工作,采取“四看法”“对比法”“优先法”“倒排法”“核算法”“评议法”和“统筹法”等识别方法,建立了“四二四”综合识别模式,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真正把最困难、最需要帮扶的贫困群众识别出来。

通过对贫困人口信息进行更新、补充,为贫困农户建立“一户一档”,构建了一个信息完善、动态监控的精准扶贫信息平台,有效解决了“帮扶谁”的首要问题。

龙头引领脱贫致富出新路

2016年,赫章县平山乡中寨村村民陈淑琴种的西红柿又赚了一笔,“去年试返包倒租的4个大棚效益确实不错,1个大棚一年净赚四五万,比外出打工赚的钱多,还可以照看老人孩子”。尝到了甜头的陈淑琴,今年又联合村里的两人合租了39个大棚轮番种植蔬菜。“这些原本丢荒的土地,现在既有流转费,我们又能在这里务工,还能学到技术。最关键的是不用外出奔波,可以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

像陈淑琴這样的人在中寨村还有很多。2015年,赫章县引进山东益昌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入驻平山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公司根据当地特点,采取“返租倒包”经营模式,收益由公司和农户按照“五五分成”模式进行分成。另外,针对由扶贫或其他项目资金补助建设的大棚,贫困户以零租金返包大棚,由公司统一提供种苗、肥料、技术指导及产品销售,效益由农户、公司、村支部分别按照50%、30%、20%的比例进行分成,村支部的分成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和产业滚动发展。贫困群众每人每年承包1个大棚可增收3万元。“返租倒包”搅活一池春水,走出了一条“园区引领产业精准促农持续增收”的产业扶贫新路。去年,平山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90元,比全县高230元,减少贫困人口230户1100人。

由此延伸,赫章县有针对性的制定了扶贫措施,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以龙头企业引领,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方式,鼓励群众发展种植和养殖产业等山地特色农业,实现脱贫致富;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按照“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模式,让有资源无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利用资金、土地等资源折价参与企业入股分红;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三变”等模式实现脱贫的贫困群众,采取五保供养、低保、大病保险、民政救助等政策性兜底扶贫,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五个“坚持”实现扶贫全覆盖

为有效解决地方发展和本地就业问题,赫章县在采取“走出去”的同时,坚持走山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拓宽扶贫道路,大力发展农特产品加工业、轻纺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已建成妈姑、珠市和野马川三个产业园区,入驻企业80家,解决了150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生态农业,打造了“六大农业板块经济”。赫章获得“中国核桃之乡”荣誉,“赫章核桃”、“赫章半夏”获得国家质检总局认证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可乐猪”获得国家农业部认证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始终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前提。近年来,赫章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做好山、水、空气、土壤四篇文章,坚持“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茶则茶、宜药则药”的原则,把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发展核桃、精品水果等经济林,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促进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落实好“六个一律”环保“利剑”和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切实打造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涌现出了以原海雀村优秀党支部书记文朝荣为代表的领头造林先进典型,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1.64%,呈现出了以海雀村“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为代表的生态建设典型。

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立足赫章独特的立体气候特征和资源优势,坚持走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发展道路,大力实施品种、品牌、品质“三品”工程。采取“企业(合作社)+园区+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着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实施到2015年种植核桃200万亩,年存出栏羊100万只,按照规划,到2020年种植和保护野生中药材100万亩的“211”山地特色农业工程。在种植带动下,涌现出像赫之林、利民食品、紫晶公司、黔草堂、百灵制药等龙头企业,带动核桃、生态畜牧业、中药材等下游产业发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相结合,近期效益与长远发展相结合,整县推进与扶贫到村到户相结合的山地特色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路子。

坚持“烹饪”好旅游扶贫这道大餐,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赫章旅游资源富集,夜郎文化、韭菜花海和“贵州屋脊”等特色旅游资源声名在外,为了做大做强旅游这个“大蛋糕”,赫章县立足本地实际,加快推进大韭菜坪、水塘夜郎国家森林公园、小韭菜坪、可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海雀生态博物馆和六曲河温泉小镇等旅游景区建设,构建全域大旅游格局,不断集聚人气商气,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目前,大韭菜坪景区、水塘森林公园等景区基本建成,辐射带动就业3000余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现有农家乐46家,乡村旅馆25家。据统计,2016年上半年,赫章县共接待游客16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5.05亿元。旅游产业正逐渐发展成为赫章的扶贫支柱产业。

坚持三管齐下、实现医保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大病补充保险制度、以民政医疗救助为主的保障制度等惠民政策全面覆盖,全力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蔓延。全面实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进行整合并轨运行,统一筹资和补偿标准,提高城镇居民的报销比例,降低自筹资金标准,真正实现“两保合一”。

赫章扶贫,正是以这种“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大力实施开放型后发赶超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初步走出了一条追赶型、调整型、跨越式、可持续的后发赶超之路。(责任编辑/郎艳林)

猜你喜欢
大棚精准发展
雾霾天气下改良式大棚温度特性分析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大棚讲课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区域发展篇
种植大棚草莓采摘效益可观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大棚蔬菜富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