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用智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7-04-15 20:23王亚东冯建洪文叶飞
当代贵州 2016年49期
关键词:产业带乡贤全县

王亚东?冯建洪?文叶飞

为了打实产业扶贫基础,德江县依据自然条件和群众的种养殖基础,规划布局了“五大农业特色产业带”。

岁末,德江县脱贫攻坚战一线喜讯频传:

自2016年9月启动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工作以来,统筹资金10564万元,助力全县扶贫产业快速发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43.24亿元,创历史新高。

“生态补偿脱贫”惠及2156贫困户

2016年以来,实施小康水工程86处,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5.6万人。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已投资245.31万元,新建和改造小康电线路13.871公里,项目覆盖6个乡镇8个行政村。已建成小康路57条369.4公里,投资2.5亿元,项目覆盖21个乡(镇、街道)63个建制村。共投入项目资金2000万元,完成小康房建设251户等。新增小康讯8.04万户,实现4G网络乡(镇、街道)全覆盖。完成9个乡镇15个小康寨示范性建设,惠及群众3万余人。從根本上破解制约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呈现基础强、乡村美、村民乐的良好局面。

德江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抢抓全国补短板机遇,举全县之力合力攻坚,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打通制约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一公里。坚持倡导用心用情用智,倾力抓好脱贫攻坚第一民生工程,着力从根本上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贫困群众生存发展问题,坚决打赢这场输不起的脱贫攻坚战,确保2017年实现同步小康目标,到2019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2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德江县委书记商友江说。

“五大产业带”喜结硕果

曾经在全省重点极贫乡——桶井乡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乌江水呀波连波,乌江两岸石头多。贫穷日子真难过,试问乌江何奈何。”

这首顺口溜道出了桶井乡昔日贫穷的真实写照。

怎样才能让老百姓脱贫致富?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该县、乡领导班子不断深入村寨调研,积极争取省、市层面从政策与资金等倾斜支持,共商脱贫攻坚大计。

目前,乌江沿岸良好土壤重点种植花椒、柚子等特色农业产业。高标准打造休闲农业观光园,以玉竹为核心,重点打造高标准湘柚、血橙等主导精品水果基地,合理布局观赏性水果和中草药花草,建成集效益、生态、休闲、观光、采摘、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园;在乌江以东的新滩、长江和下坪等村,重点规划培育以花椒为主的花椒产业示范园,采取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发展模式,保证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眼下,因势利导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在桶井乡已蔚然形成。

这只是近年来德江在全县20个乡镇因地制宜地规划竹果产业带、蔬菜产业带、中药材产业带、生态茶产业带、畜牧产业带等,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方略,“五大产业带”因势利导,有力推进全县精准脱贫稳步前行的生动缩影。

没有产业,农民就没有持续增收致富的来源。为了打实产业扶贫基础,该县依据自然条件和群众的种养殖基础,规划布局了“五大农业特色产业带”。目前以乌江沿线枫香溪、潮砥、长堡、共和、稳坪、桶井、荆角等乡镇为主的竹果产业带,以青龙、钱家、龙泉、煎茶等乡镇为主的蔬菜产业带,以高山、沙溪、楠杆等乡镇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带,以复兴、合兴、堰塘等乡镇为主的生态茶产业带,以泉口、长丰、平原等乡镇为主的畜牧产业带已然形成。

德江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德江县扶贫办主任朱黔中告诉记者,德江县为推进“五大产业带”发展,大力实施通村通组公路、生产便道,园区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以短养长”“林下套种”模式,助群众增收致富;成立行业协会,促进分散的产业资源实现初步聚合,在小范围内推动规模化生产,为进一步推进产业分工、发展、管理和产售创造条件,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电商成为脱贫攻坚新引擎

2015年以来,德江县坚持以打通农产品进城“最先一公里”和农村电商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的理念,成为推动县域特色经济发展和电商扶贫的强大引擎。

把农村电商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措施,把电子商务发展与促进农民增收脱贫相结合,提出了“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旅游”“支部+电商”等发展模式,把德江天麻、德江蜂蜜、德江茶叶等推上了网络市场,远销香港、广州等省内外市场,让一批传统企业“触网”尝到了甜头,也让一批有志青年找到了致富的门路,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先后引进了农村淘宝、武陵生活馆等12家电商平台企业,引领全县电商产业发展,全县就新增电商网民数量9万人,覆盖人群达到26万人;电子商务交易总量达到9870.2万元,下行交易总额达到8954.6万元,上行交易额达到915.6万元。其中农村淘宝累计单数25154单,累计交易金额285.68万元。

大力推进“党旗领航·电商扶贫计划”,通过电子商务与三农及大扶贫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截至目前,该县8个贫困村已经开设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网点,带动5230人就业,其中农村青年、大学生、返乡农民工2000人,残疾人60人,留守妇女675人,贫困人口310人,农村青年1125人。

“三位一体”激活党建扶贫

2016年以来,德江县以“党建派遣单”“两委+乡贤”和“区域化党建”为抓手,构建点、线、面“三位一体”的党建格局,让党建工作引领扶贫攻坚。

在该县扶贫攻坚一线,有一批党组织和党员接到了上级党组织下派的“党建派遣单”,基层组织建设或是精准扶贫任务等。据了解,德江县将“党建派遣单”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按照可行必要和落地实效原则,实行灵活派遣,将重点难点和热点工作,以“任务清单”的形式向下级党组织和党员派遣,明确完成时限和责任人,形成“点对点”的工作局面,提升了精准扶贫的原动力。

“这种方式,不仅把普通党员凝聚到精准扶贫中来,更彰显了党员学党章守党章的意识。”德江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唐虹这样评价。

初步统计,德江县各基层党组织已向下级党组织或党员派遣“党建派遣单”42张,完成39项重点任务,帮助828户贫困户理清思路,帮助制定脱贫措施931条,深受群众欢迎。

2016年以来,德江县着眼于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在全县推行“村两委+乡贤”模式,在选优配强村支两委的同时,积极引导辖区内的贤能之士以乡贤参事会、乡贤议事堂等为中介,参与村级治理,共商发展大计,群策群力推进精准扶贫。目前,德江县已成立乡贤组织37个,凝聚德江籍乡贤人才2340余人,开展反哺家乡、促进扶贫相关活动51次,乡贤已成为扶贫攻坚的重要力量。

据了解,德江县按照“地域相近、村情相似、人缘相亲”的原则,在部分条件成熟的乡镇推行“区域化党建”模式,形成了“乡镇党委—片区党总支—村(社区)党支部—党小组”的党组织构架,构建了组织联建、发展共筑、区域共治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据统计,目前,德江县通过“区域化党建”模式,集中连片发展产业8万余亩,化解矛盾纠纷54件,完成区域性扶贫任务31个,解决整体脱贫的热点难点问题63件。

“2016年,我们坚持突出抓好精准脱贫,在决战大扶贫战略行动上聚力突破,确保全县减少农村贫困人口30756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1528户6705人,50个贫困村出列。大力落实“654321”等精准扶贫措施;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性移民搬迁、农村集中建房等工程,对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搬迁;对丧失劳动能力的6983人实施社会保障兜底;加强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脱贫保障,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完善驻村扶贫工作组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落实领导干部脱贫攻坚‘四带头层层考核、层层问责;定期或不定期就精准扶贫工作对全县39个扶贫攻坚责任部门和帮扶责任人进行督查。”德江县委副书记、县长秦智坤说。(王亚东单位:德江县扶贫办 冯建洪单位:德江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邓万里)

猜你喜欢
产业带乡贤全县
新乡贤是乡村振兴重要力量
“支部+”乡贤护航乡村治理
促进哈尔滨市区域产业联动发展的对策研究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发展路径研究
论区域分工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靠大多数,还是靠“乡贤”
别让“乡贤”成“乡党”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江苏沿海产业带的共生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