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战争伦理与自我主体成长

2017-04-15 23:33侯金萍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比利

侯金萍

摘要:美国当代作家本·方丹(Ben Fountain)凭借《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战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A Novel)摘得美国国家书评奖的桂冠,并由著名华裔导演李安改编成电影。《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战事》背离经典战争叙事模式,反映出后现代战争伦理下自我主体的成长困境与爱国主义的荒诞,其伦理价值和美学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后现代战争伦理;自我主体成长;《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战事》

美国当代作家本·方丹(Ben Fountain)凭借《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战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A Novel),摘得美国最具权威与声望文学奖项之一的“国家书评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的桂冠,并由著名华裔导演李安(Ang Lee)改编成电影,于2016年底上映。对于李安导演的这次新作,观众把所有焦点放在了技术——120帧/4K/3D。这几个数字或者说术语组合在一起,成为导演对于电影技术的一次飞跃式探索,可以说是超越了这个时代的技术,然而厚重深远,意蕴隽永的却永远是故事本身。

美国文学中,从《红色英勇勋章》到《永别了,武器》再到《第二十二条军规》,美国的不少经典战争小说都可以从“成长”这一角度解读。血腥的战争使小说的主人公认识到生活的真实与残酷,加快了心智与人格的成熟,而同时,书写战争的作者试图向读者传达的一些深层次主题与矛盾对立——禁锢与自由、忠诚与背叛、勇气与牺牲、技术与人性、极权文化与个性等,引发读者深思。《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战事》被认为是伊拉克战争版的《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22),与凯文·鲍尔斯(Kevin Powers)的《黄鸟》(The Yellow Birds)、以及菲尔·克莱(Phil Klay)《重新部署》(Redeployment)等当代反战小说相似,采用讽刺题材,运用各种娴熟的手法描写了战争的荒谬与制度的疯狂,解构了正义与爱国主义。在《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战事》中,所有这些深层主题,都在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中展现出来,成长突围上演的是一场场不同形式的激烈战争。

一、战争与成长的三层叙事空间

《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战事》的故事主角是一名19岁的得克萨斯男孩比利·林(Billy Lynn),他在加入美军步兵部队后,被派往伊拉克战场。2005年他和B班(Bravo squad)战友们在一次与敌军交火中大难不死、逃过一劫。凭借一场3分43秒的小战役胜利,阴差阳错地成为伊拉克战争中的国家英雄。为了展示伊战成果,布什政府把他们召回国,被邀请在一场橄榄球赛的中场休息时光荣亮相。让他们在感恩节那天的达拉斯牛仔队橄榄球比赛中场休息时与碧昂斯(Bionce)等娱乐明星同台,同时向他们授予荣誉勋章。不过在这之后,比利·林恩和其他的老兵又被布什政府重新送回到了伊拉克战场。

故事的叙事可以从三个层面解读,即真实残酷却恍然如梦的战场、美轮美奂却缺乏真情实感的橄榄球中场、以及意识与潜意识交汇的亦幻亦真的内心。三层叙事都是以战争形式呈现出来。这其中有客观血腥的战争景观,也有由主观臆想和幻觉主导的主观战争景观。主观战场上的激烈程度,雖非生死,却关乎着个人和作为美国士兵荣辱,信念和信仰的正确性。

军队是一个相对封闭,缺乏个人自由,与俗世隔离,却处处受到监视和考验的地方;橄榄球中场亦是接受公众凝视和审视的时刻。美国橄榄球赛的中场秀,特别是决赛期间,如一年一度的“超级碗”杯(Super Bowl)职业橄榄球大赛,作为美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转播焦点,一直是各大品牌和广告商炫技的大舞台。12分钟的“中场秀”向来是一大看点,包括迈克尔·杰克逊,麦当娜、碧昂斯、Lady Gaga等流行文化和娱乐主角竞相角逐的战场;意识与潜意识交汇的内心,似乎是无关乎他人,只存于个体自我世界中的空间,然而却是外界事物对于主体的投射,反映到内心当中,形成复杂的内心状态。这部小说的中译名称目前主要有《漫长的中场休息》、《半场无战事》(台湾)、和贴近英文原著的电影版译文《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战事》[1]。前两者“无战事”和“休息”,毋宁译成“战事”,暗示没有硝烟却依然战火弥漫的人世间。三层叙事其实是互相影响和交织在一起的,这在叙事中也有表现。例如,中场表演时候的烟火和灯光,不断使比利回想起战场生死大战的惊心动魄;在于粉丝互动的新闻发布会上,比利依然在脑海中不断重现他在战争期间所经历的许多经验,包括一个同队队员的死亡,战争的随机性和恐惧,等等。在自我的建构中,种种危机和矛盾通过三个叙事层面的战争中表现出来。

二、主体的危机与被凝视的“他者”形象的建构

比利是以出逃的姿态加入军队中,奔赴战场,作为成长危机之后的出逃与追寻的象征。他必须寻找意义,寻找成长的契机。小说第6章介绍了比利的性格,当他的家庭成员被展示出来的时候,读者能够看到这个支离破碎,观点差异的家庭如何塑造了比利的叛逆和无助的个性。表面上看,他的家庭并没有缺位,然而我们却发现他的父亲是下身瘫痪,极为沉默,并且有点民粹和父权思想;比利的母亲对子女也有掌控欲,她的姐姐漂亮、叛逆,思想先进,却因为一场悲催的车祸从最美的校花跌落成毁容的丑女,生活和未来陷落,深深打击了比利。比利于依恋的家和亲情的意像中,被迫分离出来。经历准姐夫的遗弃和背叛,极端愤怒的他报复了姐姐这个未婚夫,使他最原始的主体稳定性遭到破坏,自我消解,存在意义与生活方向、兼之信仰和理想都被解构。所以,这也迫使利恩无法安静舒服在家中,在德州等待成长、等待顿悟,被迫带着强烈的叛逆精神,在自我危机中出走参军,在别处成长。

后现代战争中,依然分不清敌我,战争的意义被消解。比利只是因为家已回不去,所以选择战场中直面生死借以认清自己。第一层伊战战场叙事中,比利接受了战争的洗礼,目睹了美军对当地人民的家庭和生活造成的破坏性影响。3分43秒的小战役中比利所做的,与敌人近身肉搏,杀死敌人,与其说是勇气与爱国,不如说是处于求生的本能和生死境遇个人潜能的激发。亲密战友和成长领路人的死亡,与敌人近身生死搏斗的际遇,成为他一生中最糟糕的一天,甚至回想起来,犹如梦境一样不堪回首且不真实。回顾激烈的战场,求生的欲望,死亡线上的奋勇挣扎,绝非爱国主义要求的亢奋与热情,这便是战场上的自我存在与生存体验。个体在强大的爱国主义和意识形态下,永远只是可悲的炮灰,微不足道;

第二层橄榄球中场秀叙事中,比利与B班成为被凝视的“他者”,堕入“他人的地狱”之中,其存在意义与身份价值再一次经历解构。比利最糟糕的一天,成为了最荣耀的一天,牺牲与死亡成为被歌颂和赞扬的赏心乐事,个体存在与国家利益和爱国主义相比已经微不足道。恰如球队老板、经纪人都对比利说,比利自己的故事与经历已经不属于自己,比利的生活成为他人口中的故事。比利与B班在众多不同身份的人的凝视下,早已失却自我的身份,建构成为承载众人偏见与想象的他者。自我成为别人的想象,成为被动的“他者”。

通过许多人与比利和B班的接触,能看出每个人对于比利为代表的战士,差别迥异的想法:球队老板、经纪人认为比利的故事,只是影视的题材,赚钱的投资目标;石油大亨谙熟美国在中东的利益,强调自己努力寻找油矿,比利他们就不用去中东打仗;球队老板说,德州小伙就应该这样,把他们揍得屁滚尿流,我年轻时候没有当兵参战是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坐在看台比利前排的民众说,听说你们都是同性恋;利恩战友做服务生的朋友,羡慕比利有食有衣有工资的工作;达拉斯牛仔拉拉队长费雪(Faison)对比利说——你是真正的英雄,但战斗英雄就应该回到战场去。

比利站在座位席,民众排着队来表达敬意。然而,每个人,讲的都是自己的故事。例如,比利和队友新闻发布会接受提问时,回答的都是别人期待的答案而并非自己所想所感,而另一方面又仿佛又在自说自话,企图在沟通中达成自己的表达沟通意愿。很显然,在现实世界的美国社会里,没有人倾听他们内心,仅凭故事建构自己的想象,利恩被建构成为众人的“他者”,这与利恩内心认为的个体自我发生冲突,这直接导致其内心的交战。又如,拉拉队长费雪的爱,也是建构在想象的他者上的虚构的爱情,造就一个美女爱英雄的童话世界,无怪乎比利告诉她,自己差一点想跟她私奔时候,她流露出惊愕的眼神。甚至认为英雄一定要回到战场上的,而并非现实中的活生生的个体。这是比利在中场采访的时候少有的与外界的语言与身体上的沟通。比利的故事,凸显了人类自我怀疑和精神迷茫,展示了“他者即地狱”的生存困境。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在他的名剧《禁闭》中写道:“他人即地狱”。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在他者的注视中,个体被建构为从根本上是一个为他的存在,自己失却了自由。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自发地对他人产生偏见,有时会引发不同目的的攻击行为,甚至导致双方的冲突。在更广阔的人类社会中,冲突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于不同群体如种族、性别乃至国与国之间。一言以蔽之,你是为别人活,不是为自己活。

在众口铄金,充满偏见的世界里,内心的坚定和生存为之成为意义的追寻,在比利身上艰难践行。比利为代表的B班战士,虽然被美国政府赞为英雄,然而在反战派的人士心里,他们是侵略者,而并非英雄。甚至在离开球场钱,比利与一群工作人员发生的冲突,为国效力散热血的“英雄”們,在自己的国家里遭到了自己同胞的唾弃和鄙夷。意义的虚无,荒诞的世界、至上的金钱,以及虚假的爱情,促使比利堕入无尽的迷茫和失落,使他上升成为孤立成长的人类个体的代表。

三、后现代战争中的自我救赎——成长“在别处”(Grow up Somewhere else)

透过比利的故事,我们可以发现这部小说背离了经典战争叙事,融入了更多的是媒体时代非常态的个体独特经验以及对爱国主义、战争正义的质疑和消解。后现代战争(Postmodern War)一词于二战和越战之间的时期被制造出来,一群理论家对此有更精确和系统的论述,如克里斯·格雷(Chris Gray)、让·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lio)、迈克尔·伊格纳提夫(Michael Ignatieff)等。后现代战争指敌人身份不确定、军与民缺乏严格分界、前线与后方的区别消弭、战争输赢结果不明的非正面战争,如美国对伊拉克战争和美国对阿富汗战争。后现代战争中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英雄,现实与媒体建构的虚拟现实相互混淆,从而处处充满了荒诞感。 我们看到《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战事》中美伊战争的后现代实质,它呈现了客观的战争景观,以及由个人主观臆想——橄榄球中场和幻觉主导的主体性战争景观——比利的内心。通过商人,经纪人,拉拉队长,棒球队员的臆想与重构,比利在战场上的遭遇已经不被认可为个人的生活,而是一种视觉政治和消费符号,亦是权利和意识形态争夺的场域。场域中的焦点——比利,由此对生存的意义和信仰,存在的目的和价值,战争的正义和崇高产生深深的怀疑和迷茫。

最具讽刺意味的一幕,是中场秀时候,美国当红歌手碧昂斯(Bionce)的歌曲和表演,体现了被无限扭曲的美国主流价值观。据悉,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主题曲背景音乐是女声合唱团Scala & Kolacny Brothers演唱的《Heroes》,原唱是大卫·鲍威(David Bowie)。这首歌与影片主题有高度契合的地方,“We can be heroes,just for one day(我们能成英雄,仅此一天)。”原歌有控诉柏林墙与赞美英雄、爱情之意,在这预告里,用的是女声合唱团Scala & Kolacny Brothers的版本,深深款款,却有种难以名状的反讽意味。透过如圣乐般不断重复的合唱美声歌词“We can be Heroes,Just for one day。”(我们可以成为英雄,但是仅此一天),藉以烘托主角明明身处人生困境却莫名被各界当成英雄颂扬,而当曲终人散之后还是要回归残酷现实的黑色悲喜剧。

如此荒诞的世界中,比利,作为多重角色的主体,弟弟,家人,孩子,军人,英雄、更作为国家的杀人武器,面临着多重绑架,多重困顿。他必须进行多重反思和多重突围。他必须解决一个重要问题——我是谁?这个疑问,直指内心,无时无刻提醒着比利再追问——我生活在谁的世界里?我为了谁生活?我要改变的是谁的生活?

然而他最终选择以退为进,回到塑造多重自我,接受多重凝视,引发多重价值观幻灭的地点——战场——作为自己的出路。比利正好像美国作家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主人公约赛连的困境,被套在一个陷阱中——“如果你疯了,只要你申请就允许你停飞。可你一旦提出申请,就证明你不是疯子,还得接着飞。” 《第二十二条军规》就像一场龙卷风,外部是漫天呼啸的狂风,夹着锅碗瓢盆迎面砸来,而在风暴的中心,主题和内核是死一般的沉重寂静。作者用怪诞、幽默,的力量,用荒谬刺破荒谬,如作者封面所述——“我要让人先开怀大笑,然后回过头去带着恐惧回顾他们笑过的一切。”相比《第二十二条军规》,比利的故事讽刺趋于严肃和悲情。作者把人物桎梏于三层叙事,或者说是三个暴风骤雨的战争空间,并且成为各方瞩目的焦点,却冷眼看他迫使他接受荒诞的洗礼和锥心刺骨的讽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约赛连最终逃离了军队,去了瑞典。而比利却选择重返战场。殊不知比利已经无法回归实现,只能以逃离的姿态,站在“别处”,生活在别处,成长在别处。正如班长对他所说,枪已经响了(the gun has been fired),你已经属于这里(战场)(you belong here)。这已是无处可逃的的无奈选择,亦是他逃避和直面人生的出发点,生死抉择的试炼地。

也许有人会质疑:为何比利没有被这多重的虚妄和荒诞所击倒,导致崩溃?他没有崩溃,是因为他对人世间怀着深深的眷恋,对亲人(以姐姐为代表)怀着深深的爱,这就是对生的认知;如果要问,这三重战争到底谁赢了?其实,这场战争,是人心赢了,换来利恩无尽的成长时空和自我重建的契机。比利作为的个体,代表和象征的更是人类作为个体对于信仰、真理和生存意义的质疑与追问。

参考文献:

[1] Ben Fountain,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A Novel,New York:Ecco (2012年5月1日),Reprint,2016,10,25.

[2][本·方丹,《半场无战事》张茂芸译,台北: 時報出版社,2015,4,27.

[3]本·方登,《漫长的中场休息》张晓意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第1版),2016,11,1.

[4]详见:https://www.amazon.cn/第二十二条军规-约瑟夫·海勒/product-reviews/B0091CVBFQ.

猜你喜欢
比利
世界上根本没有龙
善良的力量
幸运的“比利”(下)
幸运的“比利”(上)
比利时艺术家
比利有了女朋友
向心爱的狐狸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