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报刊媒介对泰戈尔形象的建构

2017-04-15 00:14吴海顺
青春岁月 2016年24期
关键词:泰戈尔形象

吴海顺

【摘要】1924年泰戈尔来华事件中,媒介是泰戈尔在华形象建构的重要因素,媒介环境是泰戈尔在华形象形成的原因之一,1924年派系分明的报刊机构组成将泰戈尔在华形象变成了舆论争夺的主战场。

【关键词】泰戈尔;形象;媒介建构

你用什么样的媒介,讯息就以那一种方式显示出来。美国盖伊·塔奇曼(Gaye Tuchman)著《做新闻》认为新闻媒介是有自身的框架的,用黄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的说法,就是新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窗口,李普曼在《舆论学》中也提到了大众媒介对现实的建构问题。怎样看待媒介在泰戈尔在华形象形成中的作用呢?这里的媒介包括报刊杂志,而这时的报刊杂志也分许多种,有以下几类:小说月报、东方杂志等文学类杂志;晨报、中国青年等党派性明确的报纸;还有持中立客观立场的申报。媒介中关于泰戈尔的论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众报刊上的报道,这类属于新闻报道,例如申报、晨报、小说月报等大众报纸对泰戈尔在华活动的报道,这类是由记者完成的新闻报道;还有一类属于非新闻类的评述,这一类的作者是当时思想文化界的一些名人。所以媒介上呈现出来的泰戈尔形象可以分成新闻报道的描述和泰戈尔来华后名人对泰戈尔的评价两大类。新闻报道是了解泰戈尔在华形象的一个窗口,但不一定是真实的泰戈尔形象,只是被新闻报道呈现出来的形象,这是围绕泰戈尔在华一系列活动展开的报道,报道中的泰戈尔形象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个方面是新闻文本对泰戈尔形象的直接定位,例如诗哲、诗人、印度诗人等称谓,还有一部分就是新闻报道中有关泰戈尔的活动、泰戈尔的着装、泰戈尔的讲话等信息透露出的另外一层形象,譬如泰戈尔着印度传统服饰参加见面活动透露出泰戈尔的印度人的形象,与泰戈尔在一块的人的身份也会透露形成泰戈尔的形象,这些形象属于非语言符号系统赋予的。

一、派系明显的媒体组成

泰戈尔的形象主要从以上三大方面来看,一是大众媒体(如申报)对泰戈尔的称谓,这是以文本形式直接出现的形象;二是媒体报道的内容,其实这类也可以称为泰戈尔的行为举止、活动行程,因为媒体对泰戈尔访华行程的报道就是这些内容,这类属于关于泰戈尔的非语言符号,通过这些符号可以得知泰戈尔身体行动语言呈现的泰戈尔在华形象;三是知识界的名人对泰戈尔及泰戈尔访华的评价。

这三个方面都离不开媒体这个大的背景,因此,有必要对当时的相关媒体进行综述。当时的媒体主要分为三大派别,从对泰戈尔的态度上划分为三大类:欢迎的一派、反对的一派、中立的一派。

欢迎的一派:《晨报副镌》、《小说月报》、《文学周报》、《佛化新青年》;反对的一派:《向导》、《中国青年》、《民国日报·觉悟》、《政治生活周报》;中立的一派:《申报》、《晨报》、《大公报》。

先说欢迎的一派,《晨报副镌》的主编为江绍原、瞿菊农和徐志摩,徐志摩是泰戈尔来华时的陪同,其他两位在副镌上均发表过维护泰戈尔的言论。1924年《小说月报》的主编是郑振铎,1924年之前,郑振铎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过许多介绍性的文章,由于这些内容的出发点是将泰戈尔作为大文豪来,因此总体上是一种赞扬的态度,1924年泰戈尔来华后《小说月报》记者对泰戈尔的演讲内容和活动进行了报道,基本立场还是欢迎的,《文学周报》是文学研究会的刊物,由郑振铎主编。《佛化新青年》是佛学会主办的刊物,从宗教的角度欢迎泰戈尔的来访。

再来看反对的一派,《向导》是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是共青团中央主办的杂志,《民国日报·觉悟》是《民国日报》旗下的副刊,主要宣传新文化运动。

中立的一派其实并不中立,只是相对的中立,这里的中立一派的划分主要是根据这一派主要对泰戈尔进行报道,而不进行过分的评论。《申报》是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业大报,泰戈尔来华作为重要的新闻消息来源,《申报》对之进行了实时跟踪报道。《晨报》是梁启超和林长民领导的研究系的机关报,研究系是一个政治性的派系,它在对泰戈尔进行报道的时候,有其内在的立场。《大公报》对泰戈尔的报道不是很多,所持有的立场比较公正。

从以上媒体的布局可以看出,欢迎的一方是以梁启超、郑振铎的刊物,其中《小说月报》和《文学周报》是文学性刊物,反对的一方是陈独秀、恽代英等人主办的《向导》、《中国青年》等报刊。这种严正以待的对垒的媒体列阵是两个阵营之间的较量,泰戈尔的对立面孔在这双方的论争中形成。

二、一场舆论争夺战

泰戈尔来华后,中国的舞台上进行了一场舆论争夺战。这场舆论争夺战的双方是前一节提到的对立的两大媒介阵营,在这场舆论争夺战中,发对者的阵营先声夺人,并在之后的评论交锋中展现出超强的锋芒,欢迎者一方相对来说在情绪和情感上要逊于反对者,但是他们却表达了一些具有理性色彩的观点。这场舆论争夺战最终似乎以反对者的胜利而告终,但是处于劣势一方的意见并没有埋没,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一些真知灼见为大家重新认识和接纳。

现在我以时间为轴,将当年的那场两大媒介阵营之间的舆论争夺的实际情况呈现出来,具体如下:

1924年4月12日,泰戈尔一行人抵达上海,《晨报》、《申报》对泰戈尔抵沪的消息进行了报道,报道中没有明显的态度和立场。4月14日,沈雁冰(即矛盾)在《民国日报·觉悟》上发表一篇《对于泰戈尔的希望》的评论,这则评论为这场舆论战解开了序幕,这篇评论希望泰戈尔的访华活动尽量不要牵涉到文学以外的事情,希望泰戈尔鼓励青年人正视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他说:“我们不欢迎专造灵的乐园让我们青年去陶醉之泰戈尔。”这之后,《申报》、《晨报》、《大公報》对大型的大众媒体对泰戈尔的活动进行了报道,泰戈尔在报道中呈现的言论与矛盾的希望背道而驰,这样就直接导致了瞿秋白、陈独秀、沈泽民等人在《向导》、《中国青年》、《民国日报·觉悟》上发表正对泰戈尔的批评,主要是批评了大谈东方文化的泰戈尔,认为泰戈尔是过时的旧人,是空洞的使人消沉的玄学家,随后《申报》对泰戈尔在杭州的行程和与各欢迎团体的会见情况进行了报道,徐志摩在《晨报副镌》上发表《泰戈尔最近消息》,对泰戈尔进行维护和支持,代英则直接发表《告欢迎泰戈尔的人》,这场舆论战的硝烟味更加浓重了,这篇评论无疑是对欢迎者的直接宣战,随后《晨报副镌》、《文学周报》发表了一些正面介绍泰戈尔的文学的和思想的评论,从这可见,虽然反对者的话硝烟味很浓,但是欢迎者没有言辞激烈的予以反对,相反是以介绍和摆事实的方式证明自己的欢迎是对的,之后《晨报》、《申报》、《大公报》对泰戈尔经过南京、济南等地的行程活动进行了报道,这三报均以“各界欢迎泰戈尔”的语调来进行叙事,这样的一种媒介呈现形式使得反对者们感到了压力,吴稚晖、陈独秀在《民国日报·觉悟》、《政治生活周报》上陆续发文对泰戈尔有关东西方文化的言行进行批评,吴稚晖还“婉告泰戈尔”,这看起来是对泰戈尔的一个警告。随后《晨报》、《申报》对泰戈尔在北京的一系列活动和讲演进行了报道,在这之后反对者的媒介阵营不断的发出批评,在后期的评论中,反对者的声音最多,反对之声不绝于耳。

纵观这场舆论争夺战可以看出,《申报》、《晨报》、《大公报》搭台,两大阵营的媒介相互争论,但是争论的言论平台都是在各自的媒体上,正对这些欢迎和反对,《申报》、《晨报》会邀请一些专家来对泰戈尔进行介绍,泰戈尔在华映像就在这种交锋和妥协中产生,这种条件下产生的泰戈尔在华映像是对立多元的,对立面孔同时存在,诗人映像向诗哲和社会活动家漂移。

【参考文献】

[1] 张 法. 互看的灵思[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2:257.

[2] 盖伊·塔奇曼. 麻争旗, 刘笑盈, 徐 杨, 译. 做新闻[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8.

[3] 矛 盾. 对于泰戈尔的希望[N]. 民国日报: 觉悟, 1924-04-14.

[4] 吴稚晖. 婉告泰戈尔[N]. 政治生活周报, 1924-04-27.

猜你喜欢
泰戈尔形象
[印度]泰戈尔《飞鸟集》
流着泪写作的泰戈尔
泰戈尔的眼泪
泰戈尔的眼泪
如此理解
铁骨柔情——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
开创硬汉派侦探小说先河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