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的人文思想解读

2017-04-15 00:15范晓玲
青春岁月 2016年24期
关键词:人文主义

【摘要】薄伽丘的《十日谈》就称得上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部石破天惊的巨作。作者用离奇生动的历险故事极力推崇人文主义,这在当时的意大利文艺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本文将通过对作者创作背景、创作动机、爱情信条和影响反思的分析来深入理解作品的人文主义思想。

【关键词】人文主义;价值重建;文明压抑

在意大利文学史上,《十日谈》是一部十分重要的文学作品。它与但丁的《神曲》并提,被人称作“人曲”。作为文艺复兴前期的一部先驱之作,它开启了欧洲现实主义小说的先河,在世界文学史上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十日谈》成书于十五世纪的意大利,主要以佛罗伦萨为背景,其中的一些故事取材于古罗马的民间故事,相当于一部意大利社会的民间故事汇。十位青年男女在一座乡间修道院躲避瘟疫,为了消解烦恼无聊,有人规定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一共讲了十天,《十日谈》的名字就来源于此。作品以生动而幽默的方式展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状况。它的背景相当广阔,题材多样,涉及的人物也是应有尽有皇室贵胄、异国商旅、市井小民、深闺少妇甚至寺院僧侣,无不成为其笔下可叹可怒的对象。作品的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人物性格复杂多样,看了让人烟花缭乱。用今人的眼光定义,这是一部典型的市民文学的代表之作。

通常地,作者的創作意志会受到其所处的时代的思潮影响。这是作家展现其创作而不可避免的。薄伽丘所处的时代充满了来自内部文化本身的冲突和外部开拓领域的张扬,冲突表现为传统的基督教伦理价值和人文主义的新思潮的对立,张扬则表现为商业文明对人欲的探寻。传统的以基督教文明为核心的道德话语已经逐渐遭到人们的否定,薄伽丘正好处于反叛阵营当中,试图建立一种人欲化、个性化为代表的价值体系。

一、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

十五世纪的意大利正处于商品经济的早期阶段,这种经济形态滋生了一种新的活跃的社会氛围,人们普遍幻想着如何才能一夜暴富,或是下海寻宝,这使得人们的道德观念不知不觉地背离天主教的传统。人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追寻享乐,寻求肉体的欲望和物质的满足上,再不理会那套永恒、圣洁、谦卑的追求。正因为如此,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复古的潮流,表现为文艺界探寻古希腊、罗马的风气。这种文艺界的新气象并非表明意大利已经完全失去了对传统的尊重,而是用一种古老的传统否定最近的传统,以求突破最近的传统的压抑。总所周知,希腊人荒淫放纵,罗马人凶暴残忍,两种古老传统的共同特点是展现人的原始欲望,发现人在无束缚状态下的真实欲求。薄伽丘对古代文化十分热衷,并曾花很长时间奋力钻研这种古老传统。在这里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何《十日谈》中充满了对道德的嘲笑和禁欲的讽刺,为何通篇都在赞扬“私欲”的追寻,那是为了发现“人”,展示“人”。另一方面,这是一部写给女郎们的书。就如作者在序言中写到的:“从青春时代到目前,我心里异乎寻常地燃烧着一种极其高洁的情爱;我得说,由于我十分寒碜,我怕真的有些配不上她”,“有谁能够否认,把这样一部书献给女郎们,比献给男人们更合适呢?”“她们苦于相思,因而郁郁寡欢,那么除非有什么新鲜的消遣,这犯愁是解不了的。为了部分弥补这一缺陷,我打算写这一本书,给怀着相思的女人们一点安慰,帮助她们消遣、而对于不害相思病的妇人来说,针线、纺锤、摇纱机足以打发她们的日子了”。可见,作者的直接创作目的是为了赞美爱情,也为了抚慰相思中的女人。

二、爱情信条

薄伽丘的爱情观念呈现一种复杂的多元走向。一方面,他赞扬婚姻中慷慨、忠贞的操守。这在第十天故事十中得到了明确的体现:妻子被丈夫百般试探、羞辱,可受尽折磨的妻子仍然用最伟大的怜悯和宽恕饶恕了丈夫的行为,这种饶恕是宗教式的牺牲精神,是和上帝饶恕人类罪行一般的伟大情怀。作者对这样的行为深为感动,并加以高度的赞扬。

然而在另一方面,作者对婚外爱情的描写占据了整本书绝大部分的篇幅。有些故事重点写丈夫或者妻子在婚姻外的不轨行为,而且大肆夸赞他们如何躲过各自妻子和丈夫追问时表现出的智慧和机灵。有些写寡妇如何背着众人的耳目与情人来往,有的结局幸运有的结局却悲伤。纵观全书,我们发现作者的重心不是要在忠贞或者败坏中间取舍出一个明确的立场。重心在于,男人女人如何寻找“人欲”,如何通过智慧的方式帮助自己在寻欢作乐之后可以找到开脱的方法。这就是作者所谓的智慧。在第四天故事一中,薄伽丘借着吉斯达梦的话语来肯定“青春欲望”,在文中女人说到:“总之,我是你养的,是个血肉之躯,而且活得不错,仍还年轻。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讲,你都不该责怪我有青春的欲望。我又怎能不去想他,我年纪轻轻的,又是个女人,怎能按捺住我那青春的欲火?所以,我情不自禁,私下地爱上了一个男人。”女人用这番话来反对他身为亲王的父亲,其实这话也是对所有怀着同样思想的人说的。第二天故事十中,一个寡妇被强盗劫走,后来丈夫去寻她,她竟然不愿意回家,宁愿在强盗家里做他的骈妇,原因就是她的丈夫不能满足她身体的欲求。这是对人的本能和欲望的最深切的呼召,是作者在书中表达的最为核心的思想。

在这里,身体被当作一种文化的隐喻,道德象征着身体表面的衣物,作者企图通过衣物的撕裂来隐喻对文明的撕裂,以消解文明对欲望的过度禁忌。作品反对“性”的压抑,反对人们对寡妇的道德绳索,反对无性婚姻,鼓励人们婚姻外的肉体追求。在《十日谈》中,人的欲望被作者提到了空前的高度,被视为世间最为美好的事物。他赞美那些勇敢追求爱情表达欲望的女性拥有“高贵的灵魂”,是最美丽的人。

《十日谈》同样重视精神爱恋,书中有多个故事描写了青年男女之间纯洁的精神之恋。在作者看来,爱情应该是凌驾于一切的习俗和伦理上的,这是爱情的高尚之处。在第七天故事七中,国王彼得听说少女丽萨深深地爱恋着他,因爱成病,彼得被她的真挚感动,他虽然已婚,却仍然找机会去看望这位痴情地少女。后来,国王将少女许配给了一位高贵的青年,少女在善良国王的鼓励下不久痊愈。临走之时,国王在少女的头上轻轻一吻,答应在世之前作她的终身骑士。结局皆大欢喜,国王甚至因为这件事情赢得了国民大大的好感,少女也过上了平静幸福的生活。这样的爱情何其真挚,令人深感欣慰。在书中类似的赞扬精神爱恋的故事大有所在,从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薄伽丘对精神之恋的肯定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同样是爱情的伟大表现。

纵观全书不难发现,作者对爱情多方面的展示和探索并非要建立一种人人都可以效法的爱情模式,也不是劝人们要保守什么样的道德操守,而是为了打破一切的使“人之性情”不能得到释放的外在压抑和束缚。作者想要借着爱情和肉体欲望的释放来建立新的价值尺度,借着罗马的传统反对基督教的传统。这是人文主义所真正提倡的。

【参考文献】

[1] 薄伽丘. 钱鸿嘉, 泰和庠, 田 青, 等, 译. 十日谈[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1994.

[2] 薛 华. 前车可鉴:西方思想文化的兴衰[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8.

[3] 弗洛伊德. 性爱与文明[M]. //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全集. 安徽: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87.

【作者简介】

范晓玲,西北政法大学法律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化。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
探讨小林多喜二斗争意识中人道主义的发展变化
浅析亨利·摩尔雕塑
将人文主义教育渗透于化学课堂,有效实现三维目标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大学的变迁
人格权位置之合理性分析
浅析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的人文主义精神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文学作品阅读中不可忽视的背景因素
关于对动画场景沙盘创作与应用探索
死亡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