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地方文化特色解析

2017-04-15 11:42陈颖
大观 2016年12期
关键词:特色文化安宁温泉

摘要:安宁位于滇中高原的东部边缘,历史上曾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也是昆明通往滇西的“咽喉”,被誉为“螳川宝地,连然金方”。在长久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独有的地方特色文化。而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又使之成为云南省重要的旅游开发地之一。笔者拟从安宁温泉、历史佛教古刹—曹溪寺和环云山摩崖石刻三方面来解析安宁地方文化特色,探究安宁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安宁;温泉;曹溪寺;摩崖石刻;特色文化

安宁是历史悠久的云南省县级市,被誉为“螳川宝地,连然金方”。历史上曾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也是昆明通往滇西的“咽喉”,史称“安宁雄镇,诸爨要冲”。在长久的历史积淀中,安宁形成了独有的地方特色文化,成为云南省内重要的旅游开发地之一。在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中,最具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便是有“天下第一汤”美誉的安宁温泉、名闻遐迩的历史佛教古刹—曹溪寺,“荟萃千古之精英,集四海百家之专长”的环云山摩崖石刻,本文主要从这三方面来解析安宁地方文化特色,探究安宁的文化底蕴和价值。

一、“天下第一汤”—安宁温泉

(一)杨慎与“天下第一汤”

四川新都人杨升庵名慎,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和明代三才子之首。后因上疏议大礼,触怒明世宗,被廷杖谪滇永昌卫。投荒三十八年间,隐居安宁城郊螳螂川畔虎邱寺时,常到温泉沐浴,与安宁温泉结缘深厚。故杨慎写下了备极赞扬、推崇安宁温泉的《咏温泉诗并序》。在这篇文中他盛赞安宁温泉有七大优点:“皓镜百尺,纤芥必呈,一也;四石壁起,中为石凹,不烦甃甓,二也;浮垢自去,不待拂拭,三也;苔污绝迹,不用淘渫,四也;温凉适宜四时可浴,五也;掬之可饮,尤发茗颜,六也;盝酒增味,治庖省薪,七也。”[1]认为云南温泉之冠名于全国,安宁温泉冠名全省,后又特亲题“不可不饮”于温泉崖壁。自此“天下第一汤”名冠滇云,誉驰全国。

(二)安宁温泉的历代开发利用

据火龙寺中的《先王先帝考碑》记载,东汉时期安宁温泉就已被发现,但发现的具体情况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考证。“安宁温泉见于记载,是在元代,元刑部主事赵琏有《温泉漱玉诗》:‘泉出安宁最,潜阳溢至和。盎温深在沼,清泚洊盈科。下土丹沙伏,傍崖碧玉磨。气暄移井,色莹转银河。洗濯空炎瘴,径行入雅歌。远人沾惠旧,此去足恩波。此诗对安宁温泉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泉水的温暖清盈,碧石如玉与水光斗奇,明沙净砾清澈见底,浴后能治炎瘴等等,都作了艺术的概括”[2]。公元1485年,即明成化年间,大学士杨一清回祖籍安宁扫墓,写下《游温泉记》:“温泉螳川勝景,匪特南国而重,而大小亦驰誉焉,盖泉之微妙,不尽其说。”[3]因当时杨一清是著名的文学家,所以他的赞扬使温泉得以扬名。随后杨慎的出现,便使温泉名冠滇云。吸引了无数文人豪士到此游玩留下题咏。

民国十五年,汽车马车运输代替了用人工拉牵的笨重逆流船运,由于交通方便,游客接踵而来,而这时的温泉浴池,仍使用原来的旧址,左有楼房三楹为华清旅社、右为“官塘”,“官塘”之北为男女普通浴池。民国三十年,旧温泉简陋设施已难适应当时形势需要,由昆明女企业家刘淑清主持修建温泉宾馆,使用原“天下第一汤”旧址,将原官塘泉址嵌成月牙形的露天净水池于院心,供游人观赏。1943年建成后,月牙池北厢池壁上镌刻有书法家王景茀书、杨升庵原题“天下第一汤”五个镏金隶书大字。1949年温泉解放,之后人民政府拨款加以修整,兴建道路,扩建浴池。同时,云南省干部疗养院、昆明部队医院也相继建立。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温泉的建设与环境保护,温泉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云集五洲四海来客。

(三)安宁温泉开发现状

安宁温泉最大的特色是九个泉眼共每天涌流一千余吨水温在42摄氏度-45摄氏度之间无硫磺味的温泉水,水中还含重碳酸钙、镁、等众多微量元素,宜饮宜浴,对皮肤病、风湿性关节炎等都有疗效。目前,安宁温泉既是云南省重点开发的旅游风景区,也是具有一定规模和设备的旅游康复疗养区。但近年来温泉的现状另人担忧,最为主要的就是水位下降。“和池底的鹅卵石一起暴露在烈日之下的是:近年来‘温泉圈地' 火爆导致地热资源开发乱象,其背后是日益严重的水危机。”[4]如今,月牙池内水深不超过十公分,并且再无泉水突涌景观。过度开发是导致水位下降最主要的原因,近几年来各种温泉洗浴中心、温泉度假酒店的建造,导致热水井井点布设密度大,打着温泉旗号的地热工程越来越多,热水井群分布不合理,而政府管理体制不全面,造成对地热水资源开发的盲目性,随意性。

二、“千年佛教古刹”—曹溪寺

(一)曹溪寺的佛教渊源

据寺内现存的名为“三绝碑”的石碑记载:“衡六祖之云席,分一勺之法流,”就点出了曹溪寺和广东韶关曹溪的渊源关系。六祖慧能生于唐代,他在家乡广东韶关曹溪宝林寺大兴佛法,传播他“顿悟成佛”的禅宗法门,使曹溪成为名噪一时的禅门圣地。传说,唐天宝至建中年间,六祖慧能的再传弟子、神会的高徒惟忠曾到云南传播“顿悟成佛”的教义,到达温泉后,发现这里山水秀丽,地形也与韶关曹溪口很相似,就在这里建立禅宗寺院。但据考证,安宁曹溪寺实际始建于南宋,与传说中唐朝惟忠所处的年代在时间上有差异,不过曹溪寺是佛教禅宗寺院,它与韶关曹溪的同宗关系还是可以确定的。“曹溪寺的早些情况,未有文献提及。至明嘉靖十二年,五叶禅师道成重修寺庙,请留居寺内的杨慎写下《重修曹溪寺记》。杨慎指出该寺是禅宗六祖慧能的道场,与慧能驻地的曹溪借喻‘法流一脉相承。”[5]由此可见,安宁佛寺崇信慧能、惟忠、仰慕曹溪,遂将寺名定为“曹溪”。

(二)南宋古殿与“天涵宝月”奇观

曹溪寺的大雄宝殿是昆明地区现存的宋代建筑之一,抗日战争时期,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曾对安宁曹溪寺大殿作过专门鉴定,认为此殿最初建于南宋时代的云南大理国期间(公元1127—1253年),是典型的宋代建筑。“特点一是柱头低矮,建筑高度与建筑面积之比值较小,整座殿堂稍呈扁形;二是柱间距离较小,堂内显得柱多而不宽;三是梁多,层次多,但不是叠梁,梁柱都较短而密,用料较粗大;四是斗拱部分,拱的端头只是下部削为弧面(宋称“卷”),上部端头仍为齐头平面,不加修饰,截面亦为方形。[6]最惊奇的是大殿前檐正中有一直径42厘米的圆孔,由于座西向东,据说每隔60年的甲午,月光从圆孔射入殿内,正好射在殿内中央供奉的阿弥陀佛塑像前额上,之后随着月亮慢慢升高,月影就慢慢下移,直到大佛肚脐而消失,这种奇观被称为“天涵宝月”。这“天涵宝月”的奇观世间罕有,但确是存在的,“《萍踪识子》载:‘金碧交辉之时,是正值月映佛像之日。又有诗云:‘八月曹溪寺,园光照佛陀,如遇风雨时,甲子等闲过。”[7]目前,由于客观因素的关系,此一奇景与六十一甲子一映之说有了变异。曹溪寺的这一奇观反映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寺院建筑和佛像塑造艺术都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是天文、建筑和造像艺术巧妙结合的典范。

(三)曹溪寺的奇树与石碑

曹溪寺内奇花异树数中最有价值的当数大雄宝殿前的优昙花樹和一株古梅,都是元代时期栽培,一直存活至今。优昙花,是取其“不是昙花,胜似昙花,优于昙花”之意。据悉,原株在明末时损坏,后由原根萌发五株,现较高株达五米。“曹溪寺内优昙木现已成为昆明人民所喜爱的一株名花,每逢夏季,大如莲,白似玉的优昙花怒放争艳的时候,周围百里的人们纷至沓来,络绎不绝,称得上是一年一度的‘优昙盛会”。[8]曹溪元梅又被称为“活的文物”,是云南省人工栽培的四大古树之一,也是中国现存的十一株古梅之一,一九九五年中国梅花协会的专家为其命名为“曹溪宫粉”。由于年代久远,树干已经老枯结块,其中一枝已枯死,另一枝仍有生气,年年绽放花蕾,近年又新发一枝,正茁壮成长。

寺内碑碣整理收藏在“碑廊”中,其中最有价值的便是崇祯皇帝御笔书写的“松风水月”石刻以及杨慎撰写的《重修曹溪寺记》。碑廊里的一块墨黑石碑,上书崇祯皇帝御笔“松风水月”四个盈尺大字,其笔理刚健洒脱、气势雄厚。初期调查时很多学者对这块碑刻的真伪产生了怀疑,“这块崇祯御笔‘松风水月是明代末任皇帝在位时给外省一个大官别墅的匾额。当时,曹溪寺有位僧人出游外省时,见到这四个字恢弘洒脱,又是皇帝的御笔,其意境很像安宁温泉葱岭的曹溪寺及周围的景致,于是,这位出游僧人几经周折把‘松风水月四个字拓回拓片翻刻在寺中。”[9]虽然崇祯御笔到底源自何省、何人别墅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我们今日看到的“松风水月”四字是崇祯御笔确证无疑。由杨慎撰写的《重修曹溪寺记》,正文共296个字,记叙了曹溪寺名胜风景及寺庙的由盛及衰、又由废而兴的历史演变。虽碑文系明代学者杨慎所撰,但字系书法家山人萧杶从唐代书圣李邕的行书法贴上摘下连缀镌刻而成,所以署名“集唐北海刺史李邕书”。因杨慎撰文章文辞感人、李邕书法险峭爽朗、萧杶刻工刀法遒劲,三者具佳,堪称绝品,故后人誉赞“三绝碑”。

三、“荟萃百家精品”—环云山摩崖石刻

(一)环云山摩崖石刻

环云崖位于安宁温泉螳螂川东侧的陡崖翠屏,下为溶洞“九曲龙窝”,旁为“七窍通天”。过去可从溶洞下七个深邃幽静的洞里钻到崖端,因而得名。溶洞崖壁上刻明、清、民国时期游览安宁的名家学者、高人韵士盛赞此地的长歌短句,名言隽语,石刻题词约长200米,行、楷、草、隶应有尽有,形成一百三十余幅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摩崖石刻群,其中明代作品8幅,清代作品70余幅,民国年间作品40余幅。云南省政府2003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云南保存较为完好且数量最多的摩崖石刻,内容及其丰富且相对集中,成为四百余年来温泉游览区发展概况的历史见证,为研究安宁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及风土民情都提供了详细生动的史料佐证,是安宁温泉风景区一大人文景观。

(二)环云山明代摩崖石刻

环云山最早的摩崖石刻应是明嘉靖元年(1522)何孟春的“听泉”,何孟春,字燕泉,弘治六年(1499)进士,明武宗正德后期,以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据《徐霞客游记》中记载:“听泉二字者,字显古拙,为燕泉笔。”[10]随后就是杨慎在何孟春离滇两年后被谪滇,游玩安宁时所题的行书“不可不饮”,此碑位置偏僻,面积很小,《徐霞客游记》中写道:“又其侧有‘此处不可不饮,为升庵笔,而刻不佳。”[11]三是杨慎所摹刻的“禹碑”,此碑是民国二十八(1939)年,安宁文献委员会将此碑从法华寺移拓到环云崖石壁上,碑文大体记叙了大禹治水的艰辛过程及苍生太平的美好愿望。相传此碑为夏禹所制但并不可靠,但此碑确是历史悠久,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四是明神宗万历戊午(1618)春李焘题“虚明洞”,李焘,号斗野,曾任云南巡抚。《徐霞客游记》记载:“石北危崖之上,有天书‘虚明洞三大字者。”[12]五是李焘同时期在一洞穴旁题行楷“九曲龙窝”,因为此洞穴入口处宽大,进入洞口变分为数个小洞,各个洞口蜿蜒曲折,像卧着数条巨龙。六是明思宗崇祯六年(1633)曾调任云南巡抚的姜思睿草书《题醒石》《题醉石》。《题醉石》现今已找不到痕迹,只有在史籍中有记载。七是曾任云南督学的杨思孔题“梦石”,具体年代不可考证,杨思孔,字冷然。《徐霞客游记》中载:“南石转突处,有一巨石下坠崖侧,通流分道,有题为‘醒石者,为冷然笔。”[13]史料上记载,环云山最早有三块坠落的崖石,分别题“梦石”“醒石”“醉石”,后因早年修路保护不当,“醉石”被填埋,留下“醒石”和“梦石”仍安卧于此。八是明嘉靖年间御史阴汝登书行楷《禹碑次韵》,为五言古诗。“释文为石鼓犹周物,瑗碑纪复文,龙章篆禹迹,风藻饱衡云。鸟篆谁传异?沧缄古未闻,锦官杨太史,刻意致殷勤。”[14]

四、结语

提起安宁,人们总是谈论自然资源比较多,甚至云南省内的大部分人对安宁的认识局限于“矿产丰富、钢铁业发达、植物花卉繁多,温泉洗浴”等。但当我们回首安宁的发展历史,安宁不仅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只是不被大众所熟知。这也给我们一个沉重的深思:“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在重视自然资源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安宁在着重打造云南省优秀旅游城市的名号,这更加不能忘记历史文化资源的作用,自古以来,名人遗迹、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保护历史名人古迹和重视宗教文化,开发更多的人文资源,才能攀古抚今,发扬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天下第一汤”,曹溪寺和环云山摩崖石刻的开发利用应该为安宁旅游文化增添更多的内涵和底蕴,让千百年来积淀的人文资源以其特有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助推安宁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昆明图书馆编 .历代散文品昆明[M].云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

[2]余嘉华.三迤碧玉泉—安宁温泉[J].昆明示范学院学报,1982(3):73.

[3]安宁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编纂组.安宁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M].1987:4.

[4]李思娴.安宁温泉开发陷入困局[N]昆明日报,2013-3-25.

[5]赵昆,杨大禹.试探安宁曹溪寺建筑风格及其宗教文化[J].美术界,2013(3):93.

[6]冯炽焘,余少川.昆明古刹名寺揽胜[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9):111.

[7]安宁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编纂组.安宁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M].1987:35.

[8]林野.曹溪寺内优昙树[J].云南林业,1984(4):29.

[9]杭建荣.安宁崇祯“御笔”由来 [N].云南政协报,2000-7-8.

[10][11][12][13]徐弘祖.徐霞客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776.

[14]刘梦烨.滇中摩崖石刻综述[D].云南艺术学院,2016.

作者简介:陈颖(1995-),女,云南安宁市,大理大学文学院,本科,从事民族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特色文化安宁温泉
巧联得安宁
港口上的笑脸
巧联得安宁
采蜜忙
大棱镜温泉
文化引领,构建和谐,实现园所特色发展
浅谈农村小学特色文化建设
用温泉解冻你的旅程
露天温泉
温泉旅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