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州特色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研究
——以环境友好型胶园建设为例

2017-04-15 08:08张虹霄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0期
关键词:胶园橡胶林西双版纳州

张虹霄

(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01)

西双版纳州特色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研究
——以环境友好型胶园建设为例

张虹霄

(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01)

橡胶园的生态状况是西双版纳多年来存在的问题“西双版纳的天然橡胶为推动我国热带地区,尤其是对西双版纳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同时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影响”人们在追求产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积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本文通过对西双版纳州环境友好型胶园建设的调查入手,探究西双版纳州在发展农业经济产业时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情况。

生态文明;环境友好型胶园;橡胶种植

一、引言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北纬21°10′-22°40′,东经99°55′-101°50′,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沿,土地面积1912450h2,是我国热带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素有“动植物王国”、“生物基因库”等美称。全州有森林面积151.66万h2,有26.8万h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史上,西双版纳地区森林覆盖率接近100%,而到了1976年,森林覆盖已经减少到70%,到2003年减少到50%。在1976—2003年之间,西双版纳的森林平均每年减少370.494h2,占森林总面积约28%,其中热带季雨林减少了67%。西双版纳减少的森林面积主要由橡胶林、灌木丛和轮作耕地所取代,在1976—2003年间,当地橡胶林增加了194151h2(约增加90%)2008年至2012年间,西双版纳州橡胶林面积由24.41万h2增加到28.95万h2,增加了18.6%。

西双版纳的橡胶林,大多数是以纯林的形式存在,在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水分涵养、景观格局、土壤养分、病虫害等方面都与原有热带雨林差别很大。因此,在橡胶林不断扩大的同时,当地的原生环境也在遭到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有恒的追求。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符合世界发展规律、顺应历史潮流的伟大抉择。

二、西双版纳的植胶发展

西双版纳从1955年开始引进橡胶进行种植,最早在景洪市由农垦种植了82亩,此后逐年增加。1958年以后,农垦系统的农场和一些其他单位也开始发展橡胶种植。1963年,景洪市一些农民开始种植橡胶。此后,西双版纳州的橡胶种植面积和干胶产量开始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农垦系统、农村和其他单位三方面共同发展天然橡胶的局面。

三、橡胶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大面积橡胶种植对热带雨林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在上世纪50年代,西双版纳的天然森林覆盖率在70~80%,正因为有覆盖面积较高的热带森林,才形成了优越的气候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然而从50年代末,以发展天然橡胶树为主的经济作物的垦植,砍伐了大量的原始森林。至1984年止,西双版纳的天然森林覆盖率已下降到34%,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利益的驱动,橡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天然森林不断减少。目前西双版纳境内国家保护的天然森林面积为24.23万h2,约占全州土地面积的12.68%。

尽管橡胶年平均亩产和株产保持相对稳定或略有上升的趋势,橡胶的总产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是否应该继续扩大种植面积,目前仍然在争议之中。专家们指出,多种植物共存,形成了生物多样性和种质基因库,而橡胶林因植物单一,破坏了物种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二)橡胶加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橡胶种植业发展壮大,带动了橡胶加工业的发展。2004年全州橡胶加工厂共有94家,分布在全州31个乡镇。橡胶加工的同时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污染物是制胶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悬浮物、总磷等,2001至2004年全州制胶废水排放量占工业废水排放量的10%左右。

制胶废水对澜沧江、补远江、南腊河、南阿河、南览河等多数河流水质有一定的影响,使许多生活、生产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1~2004年全州主要河流水质类别为Ⅱ类占43.75%,III类占40.63%,IV类占15.62%。

另外,由于割胶后收胶不及时或受道路交通限制,产生了较多的较恶臭的泥杂胶,这些泥杂胶对村寨、加工厂的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空气污染。

四、环境友好型胶园建设背景

(一)环境友好型胶园内涵。环境友好型胶园是以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及橡胶种植区域不同地段的自然特点,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及工程技术与方法,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空间、水、土、光、气、热等自然条件,建立多种生物共生、多层次配置、物质和能量利用达到良性循环,其结构、功能达到稳定动态平衡状态,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在其系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环境自净容量之内的高效胶林复合生态系统。

(二)建设环境友好型胶园的紧迫性。橡胶种植与热带原始雨林保护的矛盾冲突愈来愈激烈。不遵循自然规律、违背橡胶生物生态学特性的大面积单一种植和“三超植胶”(即:超植胶海拔上限,超种植坡度,超宜胶范围)带来了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区域水资源的短缺、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病虫害加剧等诸多环境问题,而对橡胶林病虫害的大规模化学防控又带来了进一步环境污染,区域生态环境平衡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三)建设环境友好型胶园的必要性。研究表明,胶园内实行多种植物、多层次结构的立体种植,提高胶园系统内的物种多样性,使其成为物质能量充分利用的自然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不仅可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改良土壤,提高林地养分水平和生产力;而且林地中多样化的生物环境、丰富的食源等能容纳更多的昆虫、鸟类和其它动物种类,形成更为复杂的食物网链,从而提高林地结构的稳定性以及系统对病虫害的自然控制力和免疫力。

(四)建设环境友好型胶园的目的。增加区域内植物多样性,提高群落结构的复杂性,改善胶园的土壤水分、养分及小气候环境,增强胶园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解决大面积单一的橡胶林带来病虫害的繁衍和扩散,避免对橡胶林病虫害防治而使用大规模化学防控带来的环境污染。

(五)建设环境友好型胶园的“三行动”。行动一,构建1100平方公里的连接保护区没有橡胶种植的植物多样性廊道;行动二,采取“山顶带帽、山腰系带、山脚穿鞋”,沟箐还林及在胶园道路两边野生蔬菜、药用植物、珍贵用材林等人工林带,力争10-20%的胶园还林;行动三,胶林下种植可可、咖啡、菠萝、星油藤等等经济植物,形成混农林,达到群众愿意接受,冬季常绿的目的。

五、环境友好型胶园建设模式

头上带帽,腰间系带,足底穿鞋模式。在山顶种植生态功能好的经济林木或恢复自然林,山腰种植橡胶树、山脚种植稻谷、香蕉等经济作物。

林农混种模式。周边围林、林下植灌、灌下养禽模式。在胶园周边种植生态功能好的经济林木,形成防护林,胶林下种植与橡胶相生相伴的灌木,灌下饲养家禽。

网络化混种珍贵林木模式。将大面积胶林分成斑块状,每块边沿地带种植珍贵林木,形成隔断防护林。

[1]高天明,沈镭,刘立涛,等.橡胶种植对景洪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J].资源科学,2012,34(7):1200-1206.

[2]周会平,岩香甩,张海东,等.西双版纳橡胶林下植被多样性调查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2,33(8):1444-1449.

[3]2013-2020年西双版纳州环境友好型胶园建设规划[R].2013.

张虹霄(1991—),女,陕西宝鸡人,云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史研究。

猜你喜欢
胶园橡胶林西双版纳州
海南橡胶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物候特征
橡胶林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档案文献展在西双版纳开展
永德县发展高优生态胶园建设的对策措施
全周期胶园温光特性及其林下间作作物产量表现
西双版纳橡胶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研究
长期间作咖啡对胶园土壤养分与土壤酶的影响
西双版纳州HIV/AIDS 患者病因病机临床调查分析
印度土地资源部门在那加兰邦开发1万hm2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