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治理的网络型战略模式初探

2017-04-15 08:28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9期
关键词:主体战略节点

刘 浪 秦 庆

(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 400700)

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治理的网络型战略模式初探

刘 浪 秦 庆

(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 400700)

俞可平认为治理理论特别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公民自治和非政府的公共权威等要素在治理中应用,在中国可以发展出一套公共事务管理的全新技术[1]。在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环境复杂化的背景下,任何社会组织都很难在缺乏战略模式的指引下去完成组织的重要使命。因此,有效的战略模式,是社会组织在参与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发挥组织效能、实现组织价值所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社会组织;国家治理;网络型战略模式

一、网络型战略模式内涵

网络治理理论认为,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网络化的治理模式[2]。在该模式下,政府扮演“元”治理的角色,政府、市场、社会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并在此过程中各主体间相互竞争与合作、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学习交流与利益博弈即形成治理网络新格局。

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治理的网络型战略模式是指某类个或某个社会组织在参与国家治理的过程中采取以多个主体间相互合作为主要手段来推进组织自身所应履行治理任务的一种组织模式[3]。在网络型战略中,不同治理主体间基于某类或某个公共问题或同一治理主体基于不同的公共问题所连接构成的长期有效、稳定合作的组织网络,组织网络中的每个治理主体充当网络节点,治理主体与治理主体间的合作、依赖关系作为连接节点与节点之间的网络线。网络型战略模式的社会组织以组织网络为载体,以网络节点为对象,以网络线为路径进行信息共享、资源互补、人才互济等一系列有利于实现组织治理功能和使命的活动。

二、网络型战略模式的特点

(一)一对多的主体映射关系

居于组织网络中的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治理是以网络型战略模式为主要模式,在该模式中的社会组织呈现出一对多的映射关系,即某个社会组织在治理活动中会同时与多个治理主体(如:政府单位、盈利部门、其他团体等)产生关系。该映射关系反映出参与国家治理的网络型社会组织需要依靠其他治理主体的共同合作才能实现治理职能,同时其他治理主体也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参与合作。

(二)组织网络扩张与收缩性

组织网络的范围以及网络节点、网络线关系的构成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呈现出动态的扩张与收缩状态。导致组织网络扩张与收缩的主要原因在于组织网络中的网络节点即治理主体会随着治理领域和治理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作为参与国家治理主体的网络节点,其组织本身要符合事务发展规律,组织从产生到发展是一个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并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淹没。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网络节点自身的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自然规律。充当网络节点的治理主体,其治理能力会经历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一个演化过程。

第二是原有网络节点的没落和新网络节点的诞生。治理主体的存在是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的,作为参与国家治理的社会组织来讲也不例外,某个社会组织生命周期的终结会意味着另一新生组织的产生,在治理组织网络上不断上演出某个网络节点的衰败脱网以及伴随着某个新生网络节点的连接筑网。治理组织网络中的治理主体A生命周期的结束,意味着A从组织网络中脱网陨落,此前A所建立的主体间关系即网络线也会随之烟消云散。与此同时,伴随着A的出网,某一新生的治理主体,图中即B,会作为新生代融入组织网络中,继承、代替和创新A的治理能力,并与其他治理主体建立新的联系,即产生新的网络线。

(三)组织间的博弈性

在网络治理模式下,改变了由政府作为单一治理主体的结构,代之以多治理主体譬如政府、市场、社会组织、新型公民等构成的治理网络。各主体通过治理网络实现交流与学习、合作与竞争、共享与互补、多元与共治等治理活动。国家治理活动参与主体的最高目标是追求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但作为独立存在的治理组织本身也有组织利益诉求,不同治理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分割。社会组织作为治理组织网络中的网络节点,其如何在治理组织网络格局中维护各方关系、争取公共利益的同时更好实现组织利益,如何在参与社会治理中巩固自身、发展自身,这就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现有的静态治理组织网络是若干治理节点相互博弈制衡的体现,动态网络节点的更替则是诸如社会组织等治理主体间博弈结果的内在要求,即博弈的胜负打破了原有治理组织网络生态的平衡,意味着博弈胜出方扩大组织影响力,与其他治理主体间建立更多的合作关系,即该网络节点的网络线数量增加。相反,博弈负方的影响力会被削弱,与其他治理主体间的合作关系会逐渐减少,即该网络节点的网络线数量会减少。

三、网络型战略模式的适用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党领导原则。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党带领人民在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光辉成就,因此,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永远离不开党的领导。对于社会组织而言,惟有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更好地把握组织参与国家治理的政治方向,才能更好履行其参与国家治理的各项职责和使命[4]。社会组织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之一,组织的发展应该与党的发展相一致,组织的价值应该与党的精神相统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原则,是社会组织始终坚守和追求的重要原则。

(二)公共治理原则

公共治理是以治理理论为代表的新理论范式,倡导以多元的、自组织的、合作的公共治理模式来治理国家公共事务。公共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理论和治理模式,抛弃了传统公共管理的垄断和强制性,强调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团体和个人的共同作用[5]。在社会公共事务领域,不单单依靠或寄希望于政府去做什么或提供什么,而是各治理主体各司其职、各展其长、各专其事、各负其责,呈现出百花齐放、协同共治的新局面。

四、结语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议题,社会组织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治理主体之一,其功能的发挥对提升国家治理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治理的战略模式是该议题的应有之义。网络型战略模式作为重要的治理模式之一,通过对该模式的内涵、特性以及原则等属性的初探,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1]俞可平,王颖.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政府善治[J].中国改革,2001,(06):40-41.

[11]陈剩勇,于兰兰.网络化治理:一种新的公共治理模式[J].政治学研究,2012,(02):108-119.

[12]柏骏.论网络化治理模式所蕴含的合作前景——基于对社会治理模式的比较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203-208.

[23]尹广文.从“行政化控制”到“体制性吸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治理问题研究[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6,(02):53-60+140.

[24]何翔舟,金潇.公共治理理论的发展及其中国定位[J].学术月刊,2014,(08):125-134.

刘浪(1993-),男,汉族,四川广安人,行政管理硕士,西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公共组织战略;秦庆(1993-),女,汉族,四川广安人,行政管理硕士,西南政法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公共网络舆情。

猜你喜欢
主体战略节点
CM节点控制在船舶上的应用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nic equipment usage distance for common users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基于AutoCAD的门窗节点图快速构建
战略
战略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抓住人才培养的关键节点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