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研究

2017-04-17 09:17秦成玉
糖尿病新世界 2016年23期
关键词:脑血栓治疗效果糖尿病

秦成玉

[摘要] 目的 探究糖尿病合并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该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合并脑血栓形成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格列美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80.0%,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对照组为27.5%,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糖尿病合并脑血栓形成患者,在常规治疗,联合格列美脲降血糖药物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 糖尿病;脑血栓;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2(a)-0104-02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显著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涉及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近几年,就我国而言,糖尿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然而,糖尿病是诱发脑血管的重要因素,其中,包括脑血栓,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1]。为探究糖尿病合并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该院以80例糖尿病合并脑血栓形成患者为对象,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该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合并脑血栓形成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包括25例男性和15例女性,27~81岁为患者年龄区间,(63.8±10.62)岁为患者平均年龄。2~7年为病程,(3.9±1.04)年为平均病程。实验组,包括21例男性和19例女性,30~76岁为患者年龄区间,(62.6±9.76)岁为患者平均年龄。2~8年为病程,(3.2±1.27)年为平均病程。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和脑血栓诊断标准,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①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采用静脉滴注方式,注入250 mL浓度为20%的甘露醇,达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同时,静脉滴注20 mg脑复素和浓度为10%的葡萄糖溶液。以患者实际病情为依据,给予降血压和抗凝药物治疗。患者若表现出严重的脑水肿病症,则需给予地塞米松辅助治疗,给药时间应控制于1周以内。②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口服方式,服用格列美脲,1 mg/d为初始计量,治疗时间控制在7 d内。同时,可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方式,控制患者血糖,47 U/d为剂量。

1.3 观察指标

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较大程度上的改善,生活可自理。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生活基本自理。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出现加重趋势,生活无法自理。与此同时,详细观察并记录患者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方法

将该次研究的相关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予以χ2检验,而计量资料则用均数(x±s)表示,予以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并发症情况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实验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显著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因为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他生物作用受损所引起的,或两者共同作用造成的。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时间处于高血糖状态下,易导致个器官组织受到损害,表现出功能障碍,例如,眼、心脏、肾、血管等[2]。临床上,糖尿病患者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症状:①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即“三多一少”症状,主要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若表现出酮症或酮症酸中毒等症状,“三多一少”症状表现得更明显。②疲乏无力,肥胖,主要见于2型糖尿病,发病前,2型糖尿病呈现出肥胖症状,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体重将逐渐下降[3]。其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导致糖尿病的关键因素。①遗传因素:不管是1型糖尿病,或者是2型糖尿病,遗传异质性均表现得较为明显,糖尿病存在家族發病倾向,具有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约占1/4至1/2。②环境因素:因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少所引起的肥胖是诱发2型糖尿病的主要环境因素。对于1型糖尿病,其以免疫系统异常为主要表现,感染部分病毒后,例如,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出现自身免疫反应,致使胰岛素细胞遭到破坏[4]。

脑血栓形成,属于脑梗死常见类型,是由于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致使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针对脑血栓形成的病因,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形成的基本病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常伴随有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密切联系,糖尿病和高脂血症能够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②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镰状细胞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亦可能引起脑血栓形成,但临床上,并不常见。若以症状体征演进过程为划分依据,可将脑血栓形成分为完全性卒中与进展性卒中。脑血栓形成,常于安静或睡眠状态下发病,部分患者伴随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前驱症状,例如,肢体无力、麻木等,突然出现偏侧上下肢麻木无力、口齿不清、口眼歪斜等临床症状[5]。

针对糖尿病患者,耐量低是其血糖主要特征,血糖水平偏高,然而,血糖无法较好的利用,导致血脂代谢出现紊乱,血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呈现出增加趋势,血浆黏度有所增加,致使患者血流速度放缓,同时,由于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下,使得血管管壁不断增厚,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管腔逐渐变窄,血管弹性被弱化,减少了脑灌注,增加脑血栓形成概率。近几年,糖尿病合并脑血栓形成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基于此,强化对糖尿病合并脑血栓形成治疗方法的研究,十分有必要[6]。

格列美脲,属于第3代磺酰脲类抗糖尿病药,为白色片,在抑制肝葡萄糖合成的基础上,促进肌肉组织摄取外周葡萄糖,达到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该种降血糖药物,主要适用于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不宜使用。针对格列美脲,其作用机制如下所示:通过与胰腺β-细胞表面的磺酰脲受体(相对分子质量为6.5×104的蛋白质)结合,其中,此受体与ATP敏感的K+(KATP)通道相耦连,具有促使KATP通道关闭的作用,引起细胞膜的去极化,开放电压依赖性钙通道,Ca2+内流而促进胰岛素的释放,实现肝葡萄糖合成的抑制[7]。

该次研究以该院于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糖尿病合并脑血栓形成患者为对象,基于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格列美脲降血糖药物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同时,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5%。

综上所述,针对糖尿病合并脑血栓形成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降血糖药物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葛彪,李冯锐.糖尿病并发脑血栓形成150例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醫学信息文摘,2016(30):191-192.

[2] 李玉博.丁咯地尔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血栓形成效果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2016(8):9-10.

[3] 杜洪彬.丁咯地尔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脑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3):15-16.

[4] 陈大龙,杜洪彬.血栓通对糖尿病合并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3):111-112.

[5] 张志群.47例糖尿病合并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治疗[J].糖尿病新世界,2014(19):24.

[6] 方克广,尹德勇.糖尿病并发脑血栓形成69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8):75-76.

[7] 王慧敏.糖尿病并发脑血栓伴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2015(10):103,105.

(收稿日期:2016-09-02)

猜你喜欢
脑血栓治疗效果糖尿病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疏血通联合甘露醉对脑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研究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
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护理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