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立:我不是一个“纯粹”的人

2017-04-17 19:56陈娟
环球人物 2017年7期
关键词:张国立演戏匠心

陈娟

演员、导演、制片人、政协委员……他从来不让自己闲下来

987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排演的瑞典名剧《朱丽小姐》在这里上演,演员张国立扮演剧中的男仆“让”。演出结束后,戏剧大师曹禺先生走上舞台和全体演职人员见面,他走到张国立身边,递给他一张剧情说明书,曹禺在上面写了一句话:“你所扮演的‘让是异常成功的,观众将会长久记得你精湛的演技。”

第二天,在曹禺先生的邀请下,张国立又来到先生位于木樨地的家中,听他讲人性,讲艺术家应有的艺德……临走,先生将前一晚睡不着觉时写的一幅字送给张国立:“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

“整个谈话虽然没有涉及表演,却是我听的最好的一堂表演理论课。时间过了那么久,那次谈话依然像一把尺子一样,让我时时自省。”回忆往事,张国立如是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后来,因为对“让”这一角色的出色演绎,张国立获得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最佳男演员奖,这是他从事演员生涯以来非常重要的一个奖项。那一年,张国立32岁。

30年过去,张国立又一次和曹禺先生有了交集——在读信节目《见字如面》中,他手捧一封1983年曹禺回给黄永玉先生的信,一字一句,不紧不慢地读了起来:“……你鼓励了我,你指责我近三十余年的空洞,‘泥溷(hùn,音同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黄永玉先生看到这段视频后,特意把张国立等人邀请到家中,并夸赞他“演得好”。

不同的时空,与两位大家结缘,张国立觉得有些不太真实,但又似乎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安排——两位先生都因为他的演技而认识他、肯定他,并给予他继续前行的动力。“他们身上的学问让我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明白一个道理: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有比演戏更重要的,那就是做人,就是人品的修炼。”

年岁渐长,张国立早已不是悶着头演戏、却被人嫌弃“形象不好”的愣头青,如今他成了人们眼中的“老戏骨”,演什么是什么;他还执起导筒,又现身多个舞台,讲历史、寻匠心……

“不变的是对戏的热爱,至今依然如故。还有老师前辈们教给我的‘认认真真演戏,踏踏实实做人这样的信条,我一直坚守着。”张国立说。

寻找匠心

2017年3月19日晚,身着龙袍的张国立出现在最新一期原创文化体验真人秀节目《非凡匠心》中。在听完两位年轻演员关于景泰蓝的一番“胡诌”之后,坐在景泰蓝博物馆一个角落里的张国立缓缓起身,化身导游介绍起各色景泰蓝工艺品,不管是甪端、暖炉、香筒还是烛台,他有问必答。

随后,张国立跟着林徽因第二代弟子、北京珐琅厂总工程师钟连盛学习景泰蓝制作工艺中的“点蓝”。因为点蓝上色要求严格,来不得半点松懈,有一次他不小心手一抖,出现了一点小瑕疵,他满脸心痛,连连喊道:“天哪!多费劲呐!”

“老艺术家太用心!”“跟着三叔(张国立粉丝对他的昵称)真长见识。”“国立大叔告诉你总有些东西在浮躁生活里让你安身立命”……一个个弹幕出现在《非凡匠心》视频节目上,发布弹幕的很多人是这档节目以及张国立的“铁粉”,跟着张国立从焗瓷、旗袍、琉璃、扎狮子、编钟、竹编等传统工艺一路下来,完完整整上了一堂国宝级技艺和“匠心”的传统文化课。

“一开始是哈文找到我,说是有一档文化类节目,要我带着朋友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一听就非常喜欢。”张国立说,在了解到这一节目实际上是寻访中国瑰宝级文化与技艺、和老匠人一起体验传统技艺之后,他的热情更高了,“比我想象得要更有意义,整个节目完成了挖掘、再现、传承和保护的过程,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手艺感兴趣。”

为了保持初学者的心态,每一次体验前张国立都不会去刻意准备,这使得他每次现场都需要极其认真地去学习一些陌生的东西。“正因为此,让我对每一位匠人、每一道工艺都印象深刻。”

他跟记者讲到木雕师傅王金生,这位90岁的老人和木头打了74年交道,创作过《清明上河图》《五百罗汉图》等令人叹为观止的木雕作品。那期节目中,张国立拉着王老的手问:“70多年都在做一件事儿,您有没有觉得这件事情不想做了?”对方回答:“没有,每次我拿着木头雕刻的时候,闻到那种香气,我的内心一直在和木头说话。”

“你能感觉到他在做这件事时,内心是快乐的。”张国立说,“匠心是什么?匠心就是横跨几十年择一事爱一生,永远都认认真真地,排除外面一切喧嚣,把它做到最好,做到自己最满意。”

“您这一生择的‘一事是什么?”记者问。

“演戏。”张国立答道,停顿了一下又说:“我就在这个行当上坚持吧,其他的都没做好。”

从铁路工人到演员

张国立觉得自己走上艺术的道路是一种必然。

15岁那年,在父亲的安排下张国立来到贵州凯里当铁路工人,扛着风枪去开山洞、打隧道。一天清晨,他推着一车石渣出山洞,陡然看到太阳如血,映在空旷的天边,飘荡的云彩一点点将太阳牵起,生机无限。那一瞬间,他呆住了,突然想哭,于是停下车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他在心中对自己说:不行,我得去干点别的。

在铁路一线工作一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命运。因为“普通话说得好”,张国立被铁道部成都第二工程局文工团工地战宣队的指导员相中,成了一名报幕员。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都在排演8个样板戏,张国立所在的文工团也不例外。每到排练时,张国立就躲在舞台的一角观看。有一天,一个主演因为胃疼而无法再演,他就站出来说“我可以”。这次成功救场之后,他成了团里能够担当大戏的演员之一。

张国立拍的第一部电影是《开山的人》(1975年),讲述1964年被错误路线下马的紫云山隧道工程重新启动的故事。“胶片机一转起来,‘嗒嗒地响,在我听来,摄像机运行的声音太悦耳了。”尽管只是演了一个群众演员,但这次经历让张国立体会到了演戏的乐趣所在。他开始专注和学习起表演这门艺术,前前后后演了一些戏,虽没太大反响,但在四川也算小有名气。

1982年,儿子张默出生的第二天,张国立在医院接到米家山导演的电话,请他出演电视剧《弯弯的石径》,一番纠结之后他还是去了。该剧后来获得当年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奖牌是镀了金的一块铝牌子,一个飞天的图案,现在还在呢。”

同一年,由于成都铁路文工团被撤销,张国立调到四川人艺。他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排戏、演戏,对戏剧表演的理解,也开始从表面深入到了肌肤、骨血,直至心底。

1990年,因为爱情,张国立追随邓婕来到北京。一开始基本没有戏可拍,但他并没有停下来,拍广告、拍MTV,还被拉去为电影做方言配音……这期间,他还跟着米家山导演学导戏,从副导演到执行导演,再到联合导演,锻炼了好几年。

1996年,《宰相刘罗锅》找到他。这部戏在各大电视台掀起收视热潮,红遍大江南北,街头巷尾人人争说。剧中他饰演的乾隆留两撇小胡子,手持折扇,风度翩翩。正是这部戏,让观众认识了“皇上”张国立,也让更多的戏找上了他。

后来的《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将张国立的演艺事业推向高潮。当时,每晚8点半电视一打开,几乎每个台都有张国立的身影。

不同舞台上“拼”出自己

40多年的演艺生涯中,张国立几乎囊括了大众百花最佳男主角、金鹰最佳男主角等所有国内专业大奖。在他办公室一个靠墙的橱柜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那些奖杯。

但他并不安于仅仅是演戏,他想要走得更远,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不是一个‘纯粹的人”。

他的身份变得多重起来,幕前他是演员,幕后他是导演、制片人、公司董事长,张国立成了影视圈著名的“多面手”。从早期的《康熙微服私访记》系列、《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到《布衣天子》《五月槐花香》等,包括后来的电影《建国大业》《疯狂的赛车》《无人区》都有投资或参与。

在朋友们的眼中,张国立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和他一起合作过的演员陈宝国、王志文都曾劝过他“别太拼,别太累”。可话说回来,他也的确很享受那种忙碌的感觉。2000年拍摄《铁齿铜牙纪晓岚》时,“铁三角”(张铁林、王刚、张国立)商量着找个地方放松放松,张铁林推荐了一个安静的去处,让大家把手上的事情都放下,待上一个星期,不许谈工作。结果张国立却提议,既然没人打扰又安静,那干脆把编剧邹静之带上,一块儿把下个本子谈谈——自然是招来两人的数落。

“我喜欢让自己处在‘有事做的状态中,闲下来反倒一个人坐着发呆,不知所措。”张国立笑着说,他有一个日记本,要做的计划细化到小时。

今年2月中旬,录制《非凡匠心》编钟铸造那期节目时,《环球人物》记者曾去现场探班。除了看到张国立认真学习铸钟制作工艺外,印象最深的一幕是他的出场。

那期明星嘉宾是龚琳娜和老锣夫妇,老锣研究编钟音乐已长达12年。当时,二人正在湖北省博物馆礼堂排练一出编钟音乐秀,一帮年轻人边打拍子边扭动身体。礼堂大门打开,张国立跟着一束光亮走上舞台,几乎没有任何停顿,一下子就融入到队伍中,打起拍子有模有样地扭动起来,剧组里的年轻人都没他那么投入,那么沉浸其中。

“进击”的状态,几乎可以算是张国立的日常状态,他总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去年夏天,他因在巴黎时尚周上的一组街拍被称为“潮大叔”。今年,他三上综艺节目《王牌对王牌》,和年轻演员们打成一片,在舞台上搞怪耍宝,唱歌跳舞,斗智拼戏,一样也不落下。在他的张罗下,“铁三角”重出江湖,电影、话剧、《铁齿铜牙纪晓岚5》都已排上日程。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张国立屡屡发声,他关注濒危剧种的生存现状,呼吁对其进行保护;抨击电视收视率造假、电视庸俗化、雷同化等不正常现象;当真人秀节目霸屏时,他又担忧总是从海外引进造成一代人文化缺失……

很多人都为他这么大岁数还那么“拼”而点赞,但在张国立看来,这都是一个演员应该做的。

现在的戏里都是靓丽的小孩

在瞬息多变的演艺圈,张国立是一个参与者——他从不曾离开过表演的舞台;又是一个思考者——他见证着演艺圈的变化和发展,观察和反思也从未停止。对演艺这一行业,他爱之切,也忧之深。

《环球人物》:在这个行业这么多年,您觉得现在的演艺圈和过去相比有什么变化?

张国立:现在受外界影响太大了,比如我要拍一个现代戏,别人首先会问我,你这个化妆是不是韩国的,服裝是不是韩国的,造型是不是韩国的,如果不是就拍不了了。你说我们泱泱5000年的文化,现在在这上面失守了,多令人痛心啊!

一切都在发生变化,而我们都是在不断变化中调整自己,但是有一点就是都别忘了自己的初心,有一句老话“盐打哪儿咸,醋打哪儿酸,你得知道”,你做什么都得对得住自己的职业,自己的职业操守。时代的进步体现在哪儿?体现在不断的变化中,我们把不好的东西抛弃,把好的东西留下来。

《环球人物》:当年《康熙微服私访记》和《宰相刘罗锅》的播出盛况至今让人记忆犹新,现在回忆起过去什么感觉?

张国立:那时候特别简单,几乎是各电视台围着你转,没有收视率压力,只顾着拍戏,拍完了就有人播。现在完全不同,现在是只有一个小鲜肉就可以到电视台吆喝了。

《环球人物》:很多剧都是以明星为主。

张国立:用明星也没什么错,关键在于怎么用。这个行当催生了明星,有明星才有话题,才有关注度,这都没问题。但现在电视台要的就是那么几个人,天天看这么几个人演戏,多难受啊,这是不是一种退步?我觉得这是一个让人值得担忧的事情。生活和戏剧,它是相关联的,我们生活中总还是有爸有妈,有同事有朋友吧,现在呢,戏里都是一些靓丽的小孩了。

《环球人物》:在您看来一部好剧应具备什么?

张国立:好的剧应该有自己要传递的东西,有人物、有故事,情节合理。现在好多戏一出来特别热闹,你看这几天又打官司了吧,说这个是哪儿抄的,那个是哪儿抄的……很少有人用心去创作一部戏,往往就是拿一个筐,东西都往里一放就行了。过去拍一部戏也热闹,但热闹过后,人们会津津乐道这部戏的意义,它能带给人们什么。现在聊的都是抄袭、模仿,这样下去哪儿行呢?

《环球人物》:那该如何在这个容易心浮气躁的环境中保持自我?

张国立:我受的影响也挺大,也经常心浮气躁。但我会时时检讨自己,告诫自己,应该静下来,慢下来。我做不了最好,只是在太喧嚣的时候,不要随波逐流就好。其实演戏这一行当也需要一颗匠心,就是不光要做好这件事,而且要几十年如一日,永远那么认真,那么热爱,一如当初。

猜你喜欢
张国立演戏匠心
演员在演戏
饿的感觉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老艺人的匠心
礼貌
礼貌
海军舰艇前往演戏海域
张国立反“台独艺人”遭“围堵”
匠心制造来自走心的细节专注
匠心与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