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

2017-04-17 02:45罗彩玲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生成资源捕捉意外

罗彩玲

摘 要:成年的我在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最怕听到的是“意外”,可是,那天,一堂语文课下来,我开始对“意外”有了大大的改观。在课后反思后,我竟然意外地喜欢上了“意外”,从此,我总盼望着“意外”能常常光顾我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课堂;意外;捕捉;生成资源

成年的我在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最怕听到的是“意外”,可是,那天,一堂语文课下来,我开始对“意外”有了大大的改观。在课后反思后,我竟然意外地喜歡上了“意外”,从此,我总盼望着“意外”能常常光顾我的语文课堂!

一、课堂片段回放

前一天,在语文课《一个这校的老师》的第一课时里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因课文内容的简单明白,同学们很快就初步了解了全文的内容。

今天的语文课里,我们正准备学习它的第二课时。

可是,在备课时,我却一直找不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的突破口。课前,在苦思冥想之后我依然不知所措,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想法,我走进了课堂……

课开始进行了,可我还是没办法,于是抱着应付的心态说:“上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过了课文的内容,你们还记得是什么内容吗?”

“老师在第一节科学课里,给我们讲了一种叫凯蒂旺普斯的动物。第二天测验,每个同学的试卷都不及格。”一位成绩较好的学生说。

“对,老师告诉我们试卷不及格的原因是学生对老师讲课的内容一点儿也没起疑心”另一位爱举手发言的学生也站起来说。

部分同学(优生)对课文的了解还不错,另一部分同学(学习困难和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会如何呢?我在思忖着。

于是,我又组织另一部分的个别学生复述课文的内容,以此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了解的情况。听完回答后,心里暗暗高兴!可转眼,心里又觉得有点失望:高兴的是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还是较清楚的,回答的同学们大都能大概说出课文的内容;但,我也盼望着学生的回答有点问题,好让我有话可说——平常不都常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的吗?我再次进入了“困境”。

“你们说得都不错。那……那……那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你们有不理解的地方或对课文有些独特看法吗?”

无奈之下我耍了个小‘无赖,尝试着把问题抛给学生,试图从学生那找到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的门径。

此时,课室里马上安静下来,连课室里日光灯 “工作”的声音也能听得见。

“怀特森老师为什么要骗我们?”一个平时就爱思考爱发言的学生举手说。(她能提出问题,这不足为奇。)

问题一提出,就有同学举手回答了:“因为他希望同学们对待科学要有一种怀疑精神。”

“哪,为什么怀特森老师要骗我们,而不直接告诉我们对待科学要有一种怀疑精神呢?这是一个老师所不能做的事(骗人)。”一个学习常有困难的学生“嗖”的一声就站起来就说。(意外!学困生也在思考了,而且还能提出这样有价值的问题来。)

此时,课室里安静了下来(没人举手也没人说话了,都在沉思中。),片刻,课室里又变得热闹起来了,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1:“对,老师不应该骗学生的。”

生2:“在课堂上,老师怎能给学生们传授一些瞎编的内容呢?”

生3:“这个老师是不是有问题的呢?他也太奇怪了!”

……

学生们议论纷纷。

(学生们这样的观点也是一种常态的想法,它代表着全班大部分学生的想法,想必也代表着大部分人的想法。但,在农村学校里,能注意到并敢于提出来的人确实少。)

“对,同学们都说得很对,老师教给学生的应该是正确的知识。教给错的知识是违反规矩,违反原则的,是受人唾骂的!”我煽风点火地重复着学生的意思。(能代表大众说出这样的话,不得不让我注意他——原来,这样的问题竟是一个学困生提出的。这,让我觉得意外的同时,也让我突然醒悟:我何不以这一问题作为突破口,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来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呢?

接下来,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解决问题时根本用不着“我”这个的所谓权威的老师,因为,众多层次的学生讨论出来的答案都让我觉得蛮有道理的。)

“正因为老师这样做,(骗我们,还把不好的考试成绩记录到我们的档里)才能让我们记得牢。”一生情不自禁站起来就说。

“对,老师这样做才能让我们印象深刻,记忆犹新。”我边回味着学生的话边追问:“为什么这样做才会让我们印象深刻?”

“因为开始时,我们是很高兴的,觉得遇到了一位博学的老师。”一位成绩一般的学生说。

“可后来却恼怒极了,他不但骗了我们,还把不及格的分数真的登记在成绩册上。”一学困生说。

“对老师的做法,同学们都不满着呢。”又一学困生说。

“高兴,恼怒,这些都是情感体验。只有让学生们有过感情波折的体验,才能给予学生心灵的震撼,才会有刻骨铭心的记忆,才会印象深刻。”我在“翻译”着学生的心声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引导学生再次细细品味着怀特森老师在给同学们上课的过程中同学们所经历的感情变化:“面面相觑”——“饶有兴趣”——“胸有成竹”——“惊讶、气恼”。这样的变化足以说明怀特森老师的第一节课以及后来说的话、做的事给同学们带来的震撼非同小可。在这样非同小可的震撼下,学生又怎能不留下深刻的印象,怎能不会记忆犹新呢?

“请帮忙想想,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我紧追问着。

“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儿什么。”一生冲口而出。

“学到点儿什么呢?”我继续追问。

“对书中说的或是别人说的东西不要全信,自己要多想想对不对。”一生得意地说。

“其实,这就是书中说的——”

“怀疑精神!”又一生抢过 “我”没说完的话。

“你是说,我们要有怀疑精神,要独立思考问题,独立作出自己的判断?”我补充着问?

“对,就是这意思。”那个得意的学生说。

“也就是说,怀特森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我引导学生把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这就是怀特森老师要‘我们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有科学的怀疑精神。”一生回答着。(旁边还有不少学生听得聚精会神,对发表自己的意见跃跃欲试。)

在讨论、品读与分析下,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道出他们的理解、看法和体会。此时我已明白:他们对课文已理解透彻,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但清楚了解课文内容,而且明白了课文内容的目的以及蕴藏其中的道理!

二、课后反思

一节语文课下来,我心情舒畅,感慨良多,收获颇多:

(一)我为能顺利完成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良好而高兴。想想课前束手无策的无奈与迷惘,现在,终于得以释放,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守得云开见月明”。此时的我能不舒畅、高兴吗?

(二)一堂普通的语文课竟也开出了那么多的“意外”之花。

意外之一:学生为我找到了深入理解课文的突破口。“哪,为什么怀特森老师要骗我们,而不直接告诉我们对待科学要有一种怀疑精神呢?这是一个老师所不能做的事。”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和看法,为我们学习下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课文的思想提供了一个突破口,成为了我们学习课文的契机。

意外之二:提出这样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的竟是一个学困生。平时常把难题交给优生,把希望寄托在优生身上,常把中下层次的学生给忽略。可是,在这一节课上,为我解难的是一名所谓的学困生。而且,在整堂课中,中下层次的学生的回答与表现并不逊色于优生。所以,我顿时悟出:学困生也有过人的优势,也有过人的聪明和智慧,只要你能让他对你的问题,对你的课感兴趣!我们老师真的不该以分数论英雄!

意外之三:明白到学生对同学们(或自己)提出的问题比较感兴趣。只有感兴趣的问题,他们才会主动去解决。我不得不承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今后的语文课堂里,我们不妨重视学生的质疑,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和能力,这样便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朝气蓬勃,我们的教学才能有效,我们的工作才会事半功倍!

意外之四:意外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是可以为我们老师排忧解难的。我们可以把理解课文的问题或难题抛给学生,放手学生,信任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与机会。

意外之五:深切体会到——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真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人难敌三人之智”。这节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回想课堂的情形,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学生中看,不少是平平凡凡的学生,甚至是同学们和老师们眼中的学困生、调皮生;他们回答问题虽然并不完整或并不全面,但,他们的答案却总能给我们以提示、启发之功效。当把他们的答案“合二为一”时,也不失是一个好答案。我不得不惊叹: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

(三)感悟:产生“意外”之理

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理解这一节课,其实,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其对问题的讨论(意见)就是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有些老师会容易把它忽略,而我只是在“山穷水尽”之时恰好根据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及时发现并捕捉它,来为我的课堂服务。

透过这节课,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什么是生成性资源,明白捕捉生成性資源并好好利用会让自己的课堂里长出许多的“意外”之花:意外的收获,意外的惊喜,意外的体验,意外的感悟……从此,捕捉和利用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的意识在这堂语文课里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我相信,这一意外所得的意识,会让我在今后的语文课堂中收获更多“意外”,更多惊喜!

“意外”,我在呐喊着你的名字,我在欣赏着你独特的美, 我在期盼着你的光顾!

猜你喜欢
生成资源捕捉意外
捕捉利用生成,形成创新阅读感悟
错误也是一种课程资源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资源应用探讨
谈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菲律宾年底“意外”加入亚投行
“意外”服药被轻判李宗伟“五一”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