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放任主义

2017-04-17 09:14田雪源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司马迁孟子孔子

田雪源

摘 要: 国家经济是我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本位,对社会经济进行调控是国家经济所特有的功能。先秦儒家和司马迁都主张法乎自然的放任主义,古人的经济思想为后人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经济管理思想奠定了基础,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今天,仍然有它不同寻常的积极意义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宏观调控;放任主义

一些学者认为,独立研究管理的经济管理学始于二十世纪初的西方,所以,以此得出结论,中国古代社会没有经济管理思想。然而史实证明,这种认识是脱离事实的,古代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需要维持国家经济、政治及至文化的稳定,没有较先进的治国思想是不可想象的。

国家经济是我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本位,而对社会经济进行调控,正是国家经济所特有的功能。国家政府在不同发展时期由于调控经济的价值取向和侧重点不同,因而形成各不相同的宏观调控模式。在“大一统”思想处于正统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国家管理经济的思想,即宏观经济思想是丰富的。我国古代通常所说的宏观调控仅借用“宏观”之“大”的含义,是中国这个封建帝国从国家的高度对辽阔的版图进行统一的经济管理。如果说“治国平天下”是国家管理经济事务的目的,那么富民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基本途径,而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放任主义”与“干涉主义”即是国家管理经济的典型思想。

一、儒家的“放任主义”

1.孔子的“放任主义”理论

孔子是“放任主义”的倡导者。“放任”思想源于孔子的法乎自然的思想。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正是孔子推崇自然法则,效法自然法则的真实写照。孔子主张政府的经济职能在于“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这里的“利”并非专指物质生产活动,也包括了非物质利益在内。

如果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是尽人性,那么“使可以时”既是尽人性,也尽了物性,其出发点就是“不违农时”。“不违农时”是要求政府顺应自然,不要干预经济事物,要给予人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良好环境。这也就是孔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这与现代西方经济思想中“最佳政府,最小统治”的观点非常相似,所以政府不仅要“使民以时”,而且还要不与民争利。政府遵从自然法则,就是要达到政治、经济的和谐、稳定和均衡,用一般的词说,即是“恰到好处”,“各得其所”。

孔子心目中的稳定和均衡是用“中”“中行”“中和”及“中道”来表示,无论在人际关系或是施政上,“中”都是最佳的原则,在经济上“中”就是“利”与“义”的平衡。“中”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准则,也是合乎自然法则的天道。《中庸》篇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孔子的“放任主义”可以说是一种无为而治,他追求着无为而治的理想。政府只有替天行道才能将自然法则普及于社会。孔子的经济管理思想在多数情况下是对“君子”的说教,多为简单原则,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但它却在某种程度为一般经济思想划定了大致范围,“放任主义”也影响到了后来的经济学家。

2.孟子的“放任主义”

虽然孔子、孟子生活的历史时期相差有一个多世纪之久,但一直被认为是儒家学派孔子门生第一人。在经济的管理上,也是继承并光大了孔子的“放任主义”思想。

孟子关于揠苗助长的故事,生动地表达了孟子顺应自然的思想:心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帮关也。无若宋人焉,宋人有闵有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子曰,今者病矣,予助昔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已。天下之不助苗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亡者,不耕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此故事在经济上的启迪就是,政府不为人民提供经济上的帮助,而提供帮助又不得其道,则是揠苗助长者,不仅無益,反而十分有害。孟子从性善论的观点出发,人性的本质为善,人性秉乎自然,所以顺就人性,亦即顺应自然,如果做到这点,就可以毫不费力地达到目标。孟子提倡顺应自然,目的在于追求社会诸关系的均衡和和谐。

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同时,孟子也十分强调经济活动中政府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这与孔子的观点是一致的。在“放任主义”主张中,政府不是一个远远的旁观者,它是居于辅导地位的,其经济职能贵在顺趋势利导之,引导人民自我发展。

3.司马迁的经济放任主义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其父司马谈官至太史令,司马迁年轻时曾师从孔安国等名师。司马迁继承其父的未尽事业,写成史学巨著《史记》,同时也基本接受了司马谈独尊道家的观点。

司马迁是一位自然主义者,他认定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过程。人们只能顺应客观规律而不能违背。因此,司马迁主张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他说:“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这就是司马迁的善因论,是针对强调国家干预和控制经济活动的思想——轻重论而提出的。善因论主张国家最好的经济政策是听任人们自己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而不加以干预。

在这里,有必要提及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斯密说到“他既不试图促进社会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正在促进之,……他只关心他自己的所得,随之,他是……受到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亚当·斯密宣布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该原理宣称:当一个人在追求他自私自利的目标时,好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实现公共的最好的福利。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机制下,生产者能把握市场信号,引导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向收入最多的部门,经过竞争,使在各部门之间的利害趋于均等,从而达到平衡状态。因此,亚当·斯密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一切听私人经济任其自由发展,与此相应,他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显然,司马迁的观点及政策主张与亚当·斯密的思想和主张有着相似之处。

在司马迁看来,市场经营活动有一种神秘的魔力和自我调剂的机制。从而,封建国家在经济活动中最好的政策是听其发展,不加干涉,即他所谓的“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是指在顺应经济活动自然发展的前提下,由国家在某些方面对私人进行以利益调整为主的诱导、引导;“其次教诲之”,是指国家利用思想教育的办法教诲群众,指导人们从事某种经济活动;“其次整齐之”即由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一些必要的调节、控制,如支持、帮助、限制等;“最下者与之争”即指最坏的情形就是政府自营事业与民争利。

司马迁十分强调政府无事,并认为,只有“国无事”,即有良好的生产与生活条件,才可能出现“纲疏百民富”的景象。司马迁所以认为“因之”是最好的经济政策,是由于他把这看作是唯一合乎自然的政策,是不用发布任何政令、征召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最好的结果。它能使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意思是:人力物力都得到充分发挥运用,人们的欲望都能得到满足,商品的价格和供求自然得到调节,各种生产、流通事业都能顺利进行。

显而易见,司马迁的经济放任思想具有黄老学派无为而治的特点,主张尽可能地创造便利的社会条件,营造宽松的环境氛围,扶持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法乎自然的思想,在司马迁那里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和应用。

二、结语

如果把“放任主义”看作封建国家管理社会经济的方式的一种,它更具有的意义并不在“放任”本身,而在于“放任”所体现出来的反映其哲学理念的统治方法,因为放任的目的并不是期盼一个自由经济王国的出现,而是提出者哲学理念的体现。孔孟儒家的放任主义在维护阶级统治上有一种说教的涵义,法乎自然强调政府的作用。司马迁继承了放任思想,因又受到道家理念的影响,比起儒家从正面来论述放任思想,司马迁则将其更加强化了,甚至于直接抨击汉武帝时期的国家干预政策。但是,儒家与司马迁的放任思想又有许多共通之处,遵从自然、注重人性等都是两者思想的交叉点,从某中程度上说,是一种儒道的互补。

参考文献:

[1],[4][先秦]孔子.

[2],[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88,210.

[5][先秦]孟子.

[4],[6],[7][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253,3245, 2231,2230.

猜你喜欢
司马迁孟子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