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考场作文的升格展示

2017-04-18 15:10王淦生
广东教育·高中 2016年12期
关键词:距离月亮故乡

王淦生

【文题呈现】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乡村里的小伙子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工作多年。问他想家吗,他说当然啦!有人说,距离产生美;他说,距离产生距离,每次好不容易回趟家,都要费很多周折才能消除距离。

【升格之前】

不要推开那扇“窗”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高三(10)班 陈美静

(这一标题源自作文开头所引材料。以此为题固无不可,但从题目宜切题、醒目、艺术的角度来看,这则标题内容稍显模糊,尤其是“窗”让人费解,故应作修改。)

曾读过一则英国故事:一位一直足不出户的少年被窗外的美景所吸引,以为窗外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一天,少年背上行囊,跳出窗户,走了很久,才发现他想象中的美妙世界只不过是一片荒芜贫瘠的土地。少年头也不回地回到家中,用木板把窗户钉得死死的,立誓再也不打开那扇窗。

少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越过了那扇窗,从而缩短了与美之间的距离,但是美也随之消失了——由此可见,距离产生美,距离是美的一个来源。(距离是美产生的“条件”而非“来源”。议论文的由头之后,一定要有精准、简明的议论,以便提取出文章的观点。而从这一由头来看,“窗”实为一种禁锢,而非距离。宜重选一个故事作为文章由头。)

王朔在《动物凶猛》中写道:“我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其实可能是个贫困凋敝毫无诗意的僻壤,但只要他们乐意,便可以尽情地遐想自己丢失殆尽的某些东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故乡,从而自我原宥和自我慰藉。”正是由于与故乡相隔甚远,故乡的一切不足都化作一江温柔的春水,滋润着干涸的心田。在劳累寂寞之时,想着母亲的皱纹、父亲的旱烟、灶膛的火焰、田间的稻谷……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呢?(在援引了王朔的文字之后,作者未能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联想和阐发,文章的深度仅仅停留在引文的基础上。此处宜作适度拓展。)

张晓风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爱月亮的民族。千百年来,我们守着一颗对月亮的敬畏之心,守着大地与月宫之间的遥远的距离;畅想着琼楼玉宇,畅想着桂树摇曳,畅想着顾盼生辉的嫦娥、灵动脱俗的玉兔、沉默坚毅的吴刚……在我们心中,月亮是宇宙间最美好的存在,可一旦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被取消,光秃的丑陋的月球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还能找回心目中最美丽的月宫吗?(这一段与上一段缺少过渡,也没有超越上一段议论的深度。)

当代散文家李汉荣说过:“守着一段距离,中国人披着满身满心的圣洁月光;取消一段距离,美国人得到了一块冰冷的黑色石头。”我愿谦卑地守着这段距离,凝望我心头的皎洁月光。(这一段实为上段内容的延伸,可与上段合为一段。结尾的议论亦可作适度拓展。)

(以上三段,形式单一,皆为“名言引用加作者点评”,显得机械刻板,且议论就事论事,事浮于理,拓展不足,深度不够;段与段也缺少过渡,衔接显得生硬。)

距离产生美,可当今社会又有几人了解这个道理,我们总想把一切弄清楚看明白,总想着取消所有距离。殊不知,取消了距离,水中月会碎,镜中花会败,美也就随之消失。(此段可删,腾出篇幅论述“距离对社会美的意义”。)

距离产生美的情意,因为与佳偶相隔甚远,才会有柳永词中“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幻想;因为与妻子儿女相隔甚远,才会有杜工部“犹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的担忧;因为与妻子阴阳两隔,才会有子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这里已由自然涉及到社会,拓展了文章内涵。但内容过于偏狭,仅限于生离死别;选材也不好,特别是后面两则材料皆是令人恐惧的“距离”——战乱造成的分离和生与死的距离,纵然其成就了诗文的精彩,但作为生活,生离死别是每个人都避之惟恐不及的事!)

距离产生美——美的景,美的人,美的情……不要去推开那扇窗,守着一段距离,谦卑地仰望美,岂不更好?(结尾比较简洁,但“窗”这一意象可以换掉;“美的情”后可添加上“美的生活”或“美的世界”拓展一下。)

【习作点评】

本文选取了作文题中“距离产生美”这一立意写作,立意准确,且能由“自然美”延伸到“社会美”,主旨较为深刻。论据充实,材料丰富。但是相对于所引材料,作者的议论不够透彻,更未作引申,所以显得事浮于理,有堆砌材料之嫌。后半部分谈距离产生的“社会美”亦是文章重点,却分析得过于简单,且选材不甚理想。另外,文章的结构形式也显得比较单一,中间三段皆为“名言引用加作者点评”式,略显刻板。故只能判为二类卷。

【升格指导】

首先,议论文要以作者的议论为主,引用材料只是起辅助论证的作用。所以在引用论据的同时,要有透彻的议论,且能对论据的内涵和深度作适度拓展。其次,结构上注意灵活多变,议论文也要讲究构思和表达技巧。最后,文章的后半部分谈“距离产生社会美”的内容要适当添增,还要注意精心选材,注意材料的丰富多样,所选用的材料力求无懈可击。

【升格之后】

守着那段距离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高三(10)班 陈美静

(这个标题比较质朴,但切题,醒目,且能彰显文章的主旨,又与文末相呼应。)

曾读过一篇外国小说:几个海滨长大的孩子看到远方海中有一座小岛。每到晴天,岛上总是五光十色,一片璀璨,認定那里一定有大量宝藏。冬天到了,海面上结了冰,小伙伴们瞒着大人结伴辛辛苦苦地来到了海岛上,却发现那里一片荒凉,那些闪光的东西不过是水手们扔下的玻璃器皿和瓷器的碎片……孩子们一个个失望而归。

少年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越过那片海,来到了他们心目中的“宝岛”上,但是“宝岛”上的美却荡然无存。不知他们是否明白:“宝岛”上的美完全是由距离造成的,距离失去了,美感也就消失了。所以他们收获到的不是宝藏,而是失望。(换了芬兰作家别卡宁的《遥远的岛》中的故事,更强调了“距离”的意义,并通过简明的议论,揭示了文章的观点。)

王朔在《动物凶猛》中写道:“我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其实可能是个贫困凋敝毫无诗意的僻壤,但只要他们乐意,便可以尽情地遐想自己丢失殆尽的某些东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故乡,从而自我原宥和自我慰藉。”正是由于与故乡之间的距离,使得故乡的一切不足在游子的心中都化成了一江温柔的春水,滋润着他们干涸的心田。在劳累寂寞之时,想着母亲的皱纹、父亲的旱烟、灶膛的火焰、田间的稻谷……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呢?这也就难怪诗圣杜甫在远离家园之后要吟出“月是故乡明”的诗句了。(在援引了王朔的文字之后作进一步的阐发和联想,充实了文章内容,同时借杜甫的诗句自然过渡到下文。)

其实,月亮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千百年来,我们翘首遥望与我们若即若离又不即不离的月亮,描摹着琼楼玉宇、蟾宫桂树;想象着寂寞美丽的嫦娥、沉默坚毅的吴刚、灵动脱俗的玉兔……在人们心目中,月亮是宇宙间最美好的存在。可一旦将地球与月亮间的距离取消,光秃丑陋的月球呈现在我们面前,人们心目中美丽的月宫恐怕也将烟消云散。正如当代散文家李汉荣所言:“守着一段距离,中国人披着满身满心的圣洁月光;取消一段距离,美国人得到了一块冰冷的黑色石头。”正是缘于这段难以跨越的距离,人类的祖先创造出多少令人叹为观止的美妙神话!(删去张晓风关于月亮的话——因为那句话与“距离与美”无甚关联,将李汉荣的话并入上段,凸显出“守着一段距离”的价值。最后一句议论的修改,更加彰显出“距离”的意义。)

(原来的三段经过删减之后调整成为两段,结构更紧凑,也为下文讨论“距离与社会美”之间的关系以及“时间距离”的审美意义留下空间。)

距离产生美,其实并不仅仅限于大自然。所谓“相见不如怀念”“墙内开花墙外香”道出的正是距离对社会环境和人物形象的“修补”作用。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可能比“零距离接触”更能留下一份美好的印象。古语云:“人至察则无徒。”正是告诉我们:即便是朋友之间亦需留一点空间,保持一点秘密,亲密无间可能会导致分道扬镳。

同样,很多事物亦会因时间距离而显出美好。“厚古薄今”乃人类之“通病”,这正是因为时间的距离使得已经逝去的一切变得古色古香、耐人寻味。当然,人们更乐于憧憬未来的美好,这是因为未来还很遥远,我们的想象会把它打造得更加绚烂!(修改之后,明确了空间距离与社会美的关系,增补了时间距离所致的美感。拓展了文章内涵,深化了主题。)

距离产生美——美的景,美的人,美的情,美的生活,美的世界……请你守望着那段距离,谦卑地仰望美,好吗?(文末总结全文,照应标题,深化了文章中心。)

【习作点评】

本文选取了作文题中“距离产生美”这一立意写作,立意精准。在论述距离对美的意義时,能由“自然美”延伸到“社会美”,由“空间距离”拓展到“时间距离”,内涵丰富,主旨深刻。文章论据充实,材料丰赡,议论透彻,事理交融。观点新颖。可判为一类卷。希望考生能从本文的修改中悟出文章的结构组织、论据与论证的配合以及精选材料的要领。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距离月亮故乡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距离美
故乡
距离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床到马桶的距离
故乡常在我梦里
砸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