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新业态

2017-04-18 16:55张紫赟陈刚侯文坤
时代风采 2017年6期
关键词:业态昆明语音

张紫赟+陈刚+侯文坤

当下,呼唤新业态,拥抱新业态,成为共识。以根治产业痛点、开拓市场空间、满足大众需求为特点的新业态创新,愈加为人们所重视。各地纷纷因智创业、因业施策,不断激活业态重塑的多元主体,不断聚拢业态质变的创新要素,不断释放业态跃迁的强大能量。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征途上,新业态如何成为“动力推进器”,新业态如何再造“增长极”?让我们在春天的气息里,捕捉业态创新亮点,追寻业态创新脚步。

适应新常态,积蓄新动能,发展新经济,这是当下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方向。

当下,民众的消费习惯正从大规模排浪式向个性化定制式升级,倒逼产业模式由集中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向精细化、个性化和柔性化演进。这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市场自觉和价值追求,一种新商业文明破土而出。

经历了轰轰烈烈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我们迎来了以工业4.0为抓手的智能化新时代,新科学技术对产业的改造和替代,呈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如今,我们身处一个流行书写符号“+”的黄金时代,互联网正加速与传统产业的跨界握手,促使新兴产业与农业、医疗养生、生态养老、民俗体验等方面的融合,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量。

“新业态是创出来的。”无人机、机器人、VR和AR、互联网、物联网……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汹涌,种种新的产业形态破空而来,方兴未艾。它们以科技的竞争优势,颠覆、替代传统产业,开疆拓土,不断改写经济版图。

让世界聆听“中国声音”

“你好!我想看看××公司的股票。”当合肥姑娘王璐在驾车途中,用自己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向智能车载系统提问后,立即获得语音回复:“正在为你查询,××当前11.88元,上涨0.06元,涨幅0.51%。”王璐说,通过智能车载系统的语音功能,她可以轻松解决原来需要靠肢体动作才能完成的打电话、发短信、查询信息、控制音量大小及空调温度等众多功能。

王璐口中的这款智能车载系统,依托于安徽合肥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识别技术。该项技术识别率已高达97%,即使是一些方言,也能轻松分辨理解。

走进科大讯飞的展厅内,陈列着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移动互联网等多领域最新的语音应用产品。在智能家居区域,讯飞以超脑魔盒为入口,打造了一个通过语音便捷控制家居设备的智能环境。

从中国语音产业的拓荒者一跃成为世界语音和人工智能产业的领军企业,科大讯飞的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口语评测、机器翻译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如今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平。

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国声谷”是由工信部与安徽省政府共建的合作项目,也是我国唯一一个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研发的国家级产业基地。2015年,“中国声谷”以合肥市智能语音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名,获批为安徽省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之一。

2016年,合肥市智能语音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27.2亿元。语音产业相关企业达到150余户,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聚集了科大讯飞、赛为智能、协创物聯网等龙头企业,一个集聚核心技术、平台载体、应用推广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正在持续构建中。

冯海洪也是受益者之一。在“中国声谷”粒子创客空间,由冯海洪创建的咪鼠科技有限公司,依托讯飞开放平台上的语音技术,研发出一款语音鼠标,帮助使用者从传统的手动输入转变为语音输入。产品发布后4个月,便卖了2万多只。“今年我们又新签订了20多家代理商,能为我们带来4000多万销售额。”

自称“老创客”的童鲁宁在“中国声谷”粒子创客空间研发宠物智能穿戴设备。这项智能穿戴产品,不仅可以监测宠物心率等健康数据,还能够“翻译”狗语,极大增强了产品的趣味性。预计今年4月,该产品即可进入正式量产阶段。

这些看起来体量不大的创客,就像是创新驱动的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智能制造的新境界

在工业重镇苏州,随着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日趋广泛,传统工业生产形态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自动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传统制造正不断升级为智能制造。

一颗长度只有0.8毫米的螺丝钉,是苹果手机和手表的专用零件,两根手指都很难捏住,在机械手臂的操作下,却能分毫不差地安装到位。在位于苏州高新区的富强科技公司,公司研发的机械手臂自动化技术,已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在常熟奇瑞捷豹路虎汽车有限公司的焊装车间,有超过300台机器人负责铝制和钢制车身的密封、焊接和铆接工作,每小时生产30个白车身。

当前,随着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推动更多企业走上转型之路。

如今,苏州已在特色机器人等领域聚集起一批智能装备企业。以北人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专注于机器人系统和自动化焊接系统的集成研发,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焊接、切割、涂胶、搬运、激光技术等领域,涉及行业包括汽车制造、海洋工程、航空航天等。

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中德工业4.0技术展示创新中心内,拥有全球领先的工业4.0技术的全自动流水线,可生产几百种不同产品。待上线加工的零件上有个二维码,配备扫码器的生产线可自动扫码,根据二维码具体信息进行生产,实现精细化生产“自动化”。生产线的背后还有一个大数据信息控制平台,可以让世界各地的工厂互联互通。借助德国先进制造技术,该中心为企业进行“诊断定性”,并通过“工具包”的方式,帮助企业实现产业升级,降本增效。

据悉,为支持智能装备企业,苏州在智能制造发展工程中提出,要全面实施智能制造“十百千万”工程:力争到2020年,培育10家智能工厂,建设100家智能车间,推动1000家企业智能装备升级,推广应用10000台工业机器人。

“文化+”催生产业蝶变

刚戴上VR眼镜,“昆明”瞬间变得触手可及,移步换景,山水风光、楼宇亭阁、民族风情……在昆明国家广告产业园一栋办公楼里,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足不出户就可以游遍昆明的自然人文景观。

“这就是科技带来的沉浸式体验。它不但能展现出自然景观的恢宏之美,还能模拟还原人文景观的历史面貌,给受众带去全新文化体验。”VR内容生产商、昆明埃舍尔科技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李庶说。

据了解,埃舍尔公司正和地方政府共建VR旅游资源库,目前已经采集云南80%景区景点的数字化内容。“文化+旅游+科技”的尝鲜组合,搭载新技术的文化产品,帮助这个成立才一年多的小公司,去年实现百万元以上的营业收入。

近年来,类似的文创企业在昆明落地的不在少数。国内极具影响力的、开放性的VR全景众创平台“720云”也诞生在昆明。

“平台内容以各地自然人文风情为主,目前已拥有9万名VR创作者、200万幅VR作品、300万大众用户。VR技术与文化资源的结合使我们成为全国最大的VR全景内容众创平台。”该平台研发者、昆明微想智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纲说。

当前,产业融合已成为不少地方文化发展的新方向,文化产业不再是一座孤岛,文化与科技、服务、旅游、互联网等都有了交集,并走向深度融合,催生出新业态,增加产业附加值,提高产业竞争力。昆明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近年来,昆明市充分激发和调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的活力和潜力。作为“跨界”的重要载体,昆明市文创园区目前已建成18个,共入驻企业700余家,聚集效应初步显现。以昆明重机厂等为代表的一批老旧工业厂房正在改造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如今,分布在昆明不同地点的文创园区和文创企业已成为许多市民的新玩场。一家文化创意园的发起人方彬说,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过程其实也是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升值过程,文化要素重组让昆明走出一条轻型化的产业发展新路径。2016年,昆明市营业收入上亿元的文化企业已达数十家。

无疑,与发达地区相比,昆明市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叠加的元素、深度、广度还存在差距。不过,昆明绚丽多彩、别具风格的民族民俗文化,得天独厚、不可复制的文化旅游资源给了文创企业跨界的土壤,对社会资本来说也意味着巨大的吸引力。

在現有基础上,昆明文化“+”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拓展,需要突破以往传统的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和影视创作的“小文化”范畴,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制造等新元素高度融合,激发活力和创造力,使不同产业间更好地相互促进和提升。(来源:半月谈网)

猜你喜欢
业态昆明语音
为新业态撑起“社保伞”势在必行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昆明美
魔力语音
基于MATLAB的语音信号处理
基于MQ3与MP3的价廉物美的酒驾语音提醒器
对方正在输入……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播客Podcast业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