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视阈中的师生关系研究

2017-04-18 08:22孙淑娟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视阈微课程师生关系

孙淑娟

[摘 要] 近年来,基于网络和移动终端的微课程已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课程组织形式,它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创新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为师生关系的发展带来一副全新的图景。在此背景下,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可以弥补班级授课制下师生关系的不足,确立教师引导者、促进者和主体者的角色定位,对微课程中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微课程;视阈;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行成的相互关系,它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育双方在教学中的地位、责任、作用和相互间的态度、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教学积极性,实现最佳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有赖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实现,同时也有赖于教学方式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学习方式的变革,尤其是以通信网络、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为代表的“微技术”影响下的“移动学习”“在线学习”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学习方式。而基于网络和移动终端的“微课程”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课程组织形式,为师生关系的发展带来一副全新的图景。

一、微课程之演进与勃兴

1960年,美国艾奥瓦大学附属学校首倡微型课程(Mini course)曾被学者译成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1998年,新加坡教育部为培训教师如何构建微型课程,实施了micro-lessons项目,此课时长一般为0.5h或1h,具有教学目标集中、侧重学习情境、资源和活动创设等特点。2006年,美国学者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推出可汗学院,其录制的微型课程视频曾风靡美国基础教育界。可以说,这种微型课程是以运用计算机通信技术来达到特定目标的小教学材料,它具有比较短的持续时间、比较小的教学组织规模以及半独立性的专题或单元,是一种基于现实的学校课堂教学,属于正式学习范畴。

时至2008年秋,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则提出一种影响深远的“微课程”(micro—lecture):“一分钟的微视频”,并将其界定为一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基于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教学内容,通过声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六十秒课程。[1] 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达到“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的目的。由此不难看出,微课程是一种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教学资源,突出有关主题或关键概念,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课程。因此,它既可供学生自主学习之用,也可供教师发展并整合常规课程教学之用,属于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或兼而有之的范畴。

在微课程历史演进过程中,尽管与之有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lesson、micro-lecture等,但其侧重点不尽相同,现在学界更倾向于使用micro-lecture这一名称。2011年,胡铁生把“微课程”概念引入国内,并将其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2] 由此可见,微课程不仅包括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微视频,还包括学生学习单元和活动的安排。如果没有学生的活动,其只不过是一段记录课堂教学实录的视频而已,不能称之为微课程。微课程一经引入我国便产生勃兴之势。

微课程的产生和勃兴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技术背景:一是教育信息化所累积的课堂实录式的视频资源已经无法顺应互联网云计算时代用户的“注意力模式”;二是宽带的拓展、網络的提速、视频压缩倍数的激增和传输技术的飞跃等,使得以视频为信息传输媒体的微课常态化应用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三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与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融合互联网精神的学习理念思潮相结合,为微课程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微课程不仅是教育时代变革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教学和技术应用融合的高级阶段,其勃兴势必引起师生关系的转变。

二、微课程师生关系之检视

自班级授课制度形成以来,人类正式的教与学一直被安置在由教室这一封闭的空间与通常45分钟为单元的这一定量的时间构成的时空架构之中进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二者之间一直处于线性的“上下级”关系状态与生产取向的“一对多”情境之中。[3] 在此规制下,教师与学生对真理性知识的方式仅仅为“授”与“受”,在此交往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关系的性质。教师是成年人,对学生具有一定的行政权力;教师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优势,从而被赋予一定的权威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格伦指出,由于教师比学生处于优越的地位,就使得教师很容易滑到权力主义的道路。[4] 如果教师素质差,对学生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就可能出现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情况。因此,传统班级授课制度下的师生关系基本上是一种从属关系、服从关系。也可以说,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传播活动的控制者,是信息的灌输者;与之相对者,受教育者则为灌输的对象,甚至被看成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近年来,微课程日渐成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师生关系也随之发生微妙的变化。

其一,微课程能促进学习方式的创新。由于微课程的学习内容具有教学时间碎片化、教学空间移动化、教学媒体微型化等特点,所以人们可借助“移动网络+手持终端”等技术创新教学应用以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微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所需和兴趣所需选择丰富的学习内容,还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节奏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同时,微课程还拓宽了学生求知的渠道: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教师讲授和教科书中获取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网上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获取知识,从而使学习方式变得越来越灵活。故微课程的实施能使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自由权和选择权,从而确立其学习的中心地位,从而能有效弥补现行学校教学存在“一刀切”课程设置的弊病,摆脱论传统“大型课程”被动式教学理念的束缚。[5] 总之,微课程的微学习活动有利于相对随时、随地、随意和随需自主学习和交互式学习环境的创造,这对于传统课堂教学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更加便捷的新体验,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二,微课程能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微课程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创新的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挑战。微课程是把系统化的知识、逻辑严密、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解构成一个个特定微主题的学习碎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抓住某个课程知识点,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并辅以多媒体技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微课程的教学时间尽管只有传统教学时间的一半或三分之一,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学习者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大约在10 min左右,因此教师在微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将时间控制在8 min-15 min。微课程内容与新教育技术手段的紧密融合,使教学空间不必拘泥于教室和课堂,教师与学生可以依学习情境的变化灵活使用微课程。微课程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或兼而有之的学习方式的选取,有利于突破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为教师创造一个随时、随地进行课堂知识点教学的环境。

其三,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应对微课程师生关系。可以说,微课程“微”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对传统的师生关系也是一种挑战。根据微课程学习内容碎片化、学习时间零散化、学习时间开放性和学习资源情境化的特点,可以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角度来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學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6] 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也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辅导者以及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学生学习是以其自身为中心,对所得知识不断进行主动建构和累积的过程。可见,这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可以弥补班级授课制下的师生关系之不足,这也正是微课程中师生关系发展的重要表征。为进一步促进微课程中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教师在微课程实施中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三、微课程“教师”角色之定位

教师角色是教师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整套行为规范以及人们对教师如何行为的一种期望,它是教师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反映。[7] 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伴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以及教师职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微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音像制品、广播电视、智能手机、网络资源等途径获取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学生也更多地依赖从网络寻求答案,学生个性化自助学习现象变得更加普遍。同时,受网络及其他新媒体的影响,学生自我意识加强,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进一步拓展,这使得教师独知而学生不知的“信息不对称”教育格局被逐渐打破。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如果没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基础与时代接轨的新知识储备,是难以顺利完成微课程实施的。基于微课时代师生关系的变化,教师的角色须重新定位。

(一)学生的引导者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的灌输,而在微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则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和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借助于各种渠道和资源进行自我学习,教师的职能也由“教”转变为“导”,他们不再以单纯的传授知识为其主要职责,而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实际需要遴选教学组织内容并进行教学设计。就此,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更多地表现在引导和指导方面,也就是说,教师需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努力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另外,教师的导还表现在辅导与教导,指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学习策略、方法及技巧上的指导,使他们能够较快地借助各种资源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利用媒介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在微课程结束时对学习过的章节进行自我测评,对其测评结果进行反思。

(二)学业的促进者

在微课实施过程中,当学生学习出现困难,自我控制力不强的时候,教师要扮演促进者的角色,督促指导并帮助学生开展自主有效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自主性把握不到位就会变成自由,因此教师不仅要在开始时做好引导,还要尽可能地关注整个活动过程,在做好监督工作的同时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自主学习不同于传统课堂学习,当遇到学习困难时,问题很难马上得到解决。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后得不到及时回复,心理上会产生孤独和无助感,这势必对他们的学习动机造成负面影响。教师在学生进行微课程学习整个过程中的反馈主要出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和章节测验后或课程综合测试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困难和疑问,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方式进行沟通解疑,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整个课程学完后,教师对学生测验的反馈实际上是对整个课程学习的总结。

(三)微课程开发的主体

课程开发是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而展开的新课程研究。课程开发的内容包括课程开发主体选择、课程目标确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设计、课程活动的组织、课程评价建议等。从层次上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微课程作为一种校本课程,应由谁开发?最终的决策权应当交给中央课程开发指定的专家、权威还是学校相关人员,或是课堂上的教师?这是一个值得争议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新课程运动”的开展,科学家、学科专家所表现出来的实践知识结构缺乏使得各界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长期以来,教师是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因受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的课程开发主体地位往往受到限制,使得教师在课程开发面前也“束手无策”。而在微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再囿于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一方面,教师可针对微课程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可视化和具体问题开展个性化学习;另一方面,微课程开发是建立在教学聚焦式问题上,教师能够在开发过程中发现具体问题并通过“交互式”的情境学习解决问题。在此开发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地位得以突出。

课程开发不是一项单纯的技术性工作,它的选择始终离不开“价值”的取向。任何层面的课程开发过程都是一个含有强烈的价值取向的文化选择过程,与国家政策、民族精神、社会要求、文化传统等因素密不可分。[8] 斯宾塞曾提出:“哪种知识最有价值?但其答案却不能在某种学术隔离状态下获得。”[9] 在微课程开发过程中,具体的教学情境知识和单一的核心概念或关键问题会引起教师的高度关注,伴随着微课程内容的可视化,通过传播、共享、转化的途径最终使得这些知识成为创生性知识。因此,知识创生是微课程开发的内在价值属性。另外,在微课程视频化教学过程中,真实的教学情境可以通过课堂实践呈现出来;同时,教师因受教学地点和教学时间限制尚未形成的实践经验也可通过微课程视频教学手段获得,网络资源的多样化是其知识来源的主要途径。因此,微课程的开发不仅是教师求知的过程,也是教师产知的一个手段。从此视角来看,既可看作是一种研究工具也可视作是一种研究目的的微课程开发必将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它将为知识创生提供方法论依据,也将成为教师“教—学—研”的一体化平台。

总之,微课程的兴起引起了师生关系的变化,教师作为微课程实施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微课程开发的主体,在师生关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hieh,Davi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26):A1-A13.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余宏亮.微课程知识观:背景、表征与动因[J].中国教育科学,2016,(01):127-149.

[4]杨艳蕾.教育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4.

[5]张武威,黄宇星.微课程技术创新教学理论与方法的重要突破[J].课程·教材·教法,2015,(12):45-51.

[6]扶斌,罗明东.当代教育新理念及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233.

[7]刘志军.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91.

[8]陳月茹,叶丽新.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散点透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6.

[9]罗纳德·巴尼特.高等教育理念[M].蓝劲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0.

责任编辑 满令怡

猜你喜欢
视阈微课程师生关系
使用与满足视阈下解谜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文化认同视阈下的海外统战工作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螺丝在拧紧》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