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背景下开封西湖旅游开发

2017-04-18 07:58李琳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33期
关键词:旅游开发文化

李琳

摘 要:随着“文化+”理念的提出和落实,开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逐步实现深度融合,开封水系借此契机,迎来了发展旅游的良好机遇。作为开封水系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封西湖的旅游开发已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但依然面临文化挖掘不深、旅游形式单一、功能分区不明显、旅游辐射能力弱等问题。开封西湖旅游开发的提升策略应是:注重文化的挖掘与塑造,推进全时段深度体验游,整合功能分区及配套建筑,加大对外宣传和区域协同,强化市场的巩固与拓展。

关键词:文化+;开封西湖;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33.024

近年来,开封以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品牌为依托,凭借自身有利的历史文化资源,旅游业已取得长足发展。开封市政府于2002年启动水系建设工程,重点打造水上旅游长廊,充分挖掘“北方水城”的水文化内涵,力求加快文化型旅游景区的协同发展。如今,在水系建设工程实施的第14个年头,工程已完成三分之二,有力地促进了开封的旅游开发及城市发展。另外,开封西湖水域自2014年正式蓄水以来,不仅为开封旅游业发展做出贡献,也有望助力开封宜居城市建设。面临“文化+”的新背景,开封西湖的旅游开发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提升阶段。

1 开封“文化+”的旅游发展背景

2015年5月,开封市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文化+”理念,并相继出台了“文化+旅游”“文化+城建”“文化+会展”等10个“文化+”专项行动计划,其中“文化+体育”专项计划中明确提出打造开封西湖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充分利用汴西湖水面、草地、桥梁、园林、道路、广场等各种户外运动资源拓展全民健身场地,形成集生态、体育、旅游、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实现体育资源与旅游资源的互补互利。利用健身步道、自行车赛道,举办环湖健身走、健身跑、自行车比赛;利用水面开展游泳、垂钓、龙舟、赛艇、皮划艇、滑板比赛及水上体育项目训练,在丰富赛事项目的同时,提升景区知名度与旅游吸引力。

“十三五”期间,开封将贯彻落实“文化+”理念,依托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文化+旅游”向纵深发展。在文化载体的开发设计方面,坚持“文化+演艺”的指导思想,打造具有“宋韵”风格的旅游演艺产品,通过差异化定位丰富表演形式,使演艺剧目更加多元化,观演方式趋向体验化。根据“文化+节庆”的发展思路,深度挖掘水文化、大宋年文化、菊花文化、清明文化等文化资源,将节庆旅游作为彰显开封地域特色的关键。在旅游要素的配置方面,坚持“文化+餐饮”和“文化+住宿”的经营发展方向,推动开封饮食文化和传统民居文化与旅游的全面深度融合。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始终围绕“文化+创意”的开发方向,挖掘开封民俗文化及众多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旅游商品,形成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富有创意的文化创意产品体系。

“文化+”理念的提出,为开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导,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进而形成以文化带旅游和以旅游促文化的发展局面。“文化+旅游”是塑造开封旅游品牌形象,实现文化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

2 开封水系旅游开发的现状

为传承古都水系文脉,开封市政府自2002年组织动工建设水系工程。水系工程立足于宋代水文化的挖掘,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全线以乘船观光为主要游览方式,重点突出开封水文化和历史民俗特色,打造连续的城市“蓝色文化链”和“生态文化链”。通过水系建设将老城区主要景点串联起来,游客乘坐小型游艇便可实现全线游览,夜间游览活动的设置更能增强游客体验的真实性和趣味性。

水系工程共分三期,一期打通廣济河,实现铁塔湖与龙亭湖二水联通;二期联通包公湖与龙亭湖,恢复原有的城市暗渠,6条市政道路跨越此段水系,使水系与城市生活紧密相连;三期致力于护城河与城内水系的联通,旨在形成开封环城水系旅游线。目前,开封一期正在疏浚,二期水系已全线贯通。水系建设不但优化了周边休闲娱乐环境,更盘活了沿河旅游业态。

水系工程重视水系周边的建设。沿水系设置了小型码头和人行步道,可供游客随时登岸,为游客提供多样性的游览方式。水系两岸多为商业购物休闲区,设置特色商铺和人文景观,以展示开封民俗文化为主,将豫剧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等融入游览体验。据不完全统计,大宋御河年游客接待量已近百万人次,为开封市旅游经济做出了显著贡献。开封西湖作为2014年新建成的水域,作为新生力量,其在新老城区联动发展方面将发挥关键作用。

开封各段河道在历史背景、地理位置、蓄水量等方面各具特色,在旅游开发方面拥有不同的优势。龙亭湖凭借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成为开封旅游知名度最大的湖泊;包公湖因其月牙形状的湖泊外轮廓和包公文化而得名;而开封西湖集休闲与游憩功能为一体,正在倾力塑造古都水系特色文化景观。

3 开封西湖的旅游开发

3.1 开封西湖的旅游开发现状

开封西湖是位于开封新区的湖泊-森林生态景观风景带,于2011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北起连霍高速公路、南邻晋安路、东至开封市护城大堤东侧环湖路、西到马家河北支,南北长5.5公里,东西最宽处1.2公里,最窄处211米,占地面积9000余亩。工程分为两期,一期工程总投资约30亿元,水库库容量1000万立方,为小Ⅰ型水库,具有防洪、除涝、灌溉、城市生态用水、生态景观等综合功能。二期工程北起晋安路南至宋城路,为湿地和滞洪区及生态景观,2015年底启动建设。商业服务区上馆驿项目于2016年8月开始建设,至2017年8月建成,可提供物业管理、旅游服务、应急医疗卫生等综合服务,并且配备电子服务台、常用医疗设备、数控管理系统等设备。

在规划设计方面,开封西湖坚持“中外结合、中国园林为主,古今结合、古典园林为主,动静结合、以静为主”的原则,划分为6大功能区,依次为生态湿地体验区(孕水)、滨水休闲商业区(乐水)、文化艺术展示区(赏水)、历史文化演绎区(戏水)、人文主题体验区(恋水)、生态郊野体验区(憩水)。

在旅游演艺方面,开封西湖拥有夜间大型水上演艺项目——西湖水秀。该项目以“古都童谣”为主题,以折扇、明月为背景,结合声、光、电等技术,建设中心扇形喷泉,彰显古都因水而兴的繁荣景象。人造沙滩是开封西湖有别于其他水域体验的代表性景观,其设计不但满足了休闲者的亲水需求,也进一步优化了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布局。

3.2 开封西湖旅游开发的社会效益

3.2.1 有助于带动开封西部的旅游开发,缓解中心城区旅游压力

开封西湖自建成以来,吸引了大量本地休闲者以及外来游客。据统计,2016年开封西湖在4月1日至10日的清明文化节中,景区接待游客突破60万人次,城区西部的整体旅游消费呈逐日增长趋势。开封西湖不仅有效缓解了清明上河园、龙亭、天波杨府等中心城区景点的游客接待压力,也促进了开封市景区间的联动发展。在后继开发中,开封西湖景区有望成为开封最具代表性的滨水旅游区。

3.2.2 有助于扩展公共游憩空间,打造宜居城市

开封西湖作为公共开放性景区,凭借良好的游憩环境,成为市民进行文化活动、娱乐休闲的理想场所,在提升城市品质、优化人居环境和提升居民幸福感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开封西湖景区地处新城区西部,占地面积广阔,生态环境优良,不但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休闲锻炼的公共空间,也通过吸引老城区内居民进一步缓解了东部城区休闲消费人口压力,促进了新老城区的协调发展。景区整体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可满足人们养生、社交、文体、购物等多方面的生活需求,有利于优化居住环境、提升生态质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打造宜居城市。

3.2.3 有助于促进郑汴一体化,增加城市互动

开封西湖位于郑开大道,交通可通达性强。在郑汴一体化的城市发展背景下,开封西湖有望成为郑州市民周末和小假期出游新的目的地。在日后的发展中,开封西湖将立足于城市自身文化特色,坚持古典与时尚相结合的发展理念,在加强郑州与开封之间的人员流动方面发挥纽带作用,进而促进两地之间多方面的交流,为郑汴一体化发展做出贡献。

3.2.4 有助于改善区域生态,提供新水源

开封西湖建成后,将替代原有马家河、西干渠、七支渠3条河道的水系功能。首先,作为开封市的泄洪通道,防洪排涝是其必不可少的功用;其次,向干旱农区输送农业用水;再次,补给新、老城区的生态用水;最后,向市民提供生活用水。开封西湖占地9000亩,沿湖植被覆盖率高,能够起到净化空气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

3.3 开封西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3.3.1 文化挖掘不深

开封西湖忽略了水文化的延续,以单项工程为重点,缺乏整体性。在笔者调查过程中,游客反映开封西湖的水景观在宋文化彰显方面依旧不足,周围建筑与城市文化在时空上产生断裂,缺乏地域特色。据调查显示:50.7%的游客支持以宋代为主的中式建筑风格,28.8%的游客则支持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3.3.2 旅游形式单一

开封西湖景区以观光游览为主,缺少历史演绎、民俗文化、亲子互动、水上游乐、休闲养生等体验性强的休闲娱乐活动。据调查显示:26.4%的游客希望增设水上游乐项目,229%的游客希望增设亲子互动,229%的游客希望增设民俗文化表演和水上演义项目。调查样本反映了游客不同类型的娱乐休闲需求,统计发现,游客普遍倾向于亲水性强、可参与度高的活动。

3.3.3 功能分区不明显

开封西湖非常重视环境改造和景观视觉效果,但却忽略了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和使用对象的多样性,缺乏对其主要功能及次要辅助功能的区分,未能体现出功能的多样性。比如:银沙滩及假山的亭廊未依据公共游憩空间的设计原则,在私密空间和开敞空间的设计布局中,忽略了满足休闲者对安全感、舒适感、交往与联系等不同需求的空间特点。在使用对象上,由于缺乏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休闲者的需求进行差异化分析,具体功能区无法满足不同休闲群体需求,致使各个功能区之间难以实现协调发展。

3.3.4 旅游輻射能力弱

开封西湖的游憩群体多为开封本地人,对本市以外的游客吸引力有限。据调查显示(如图1):客源地为开封市内的比例达54.1%,省内其他地区游客比重为10.8%,而省外游客比重仅占4.1%。由此可见,开封西湖的旅游辐射能力较弱。

3.4 开封西湖旅游开发的提升举措

3.4.1 注重文化的挖掘与塑造

从全国范围看,开封是北宋文化的集聚地,在开封西湖的旅游开发中应重视水文化、水利文化、城建文化的挖掘与载体设计。水系景观构建方面,可从人文素材、建筑要素两方面着手。人文素材可选用碑文、浮雕等表现形式将宋词和书法融于景观,另外可定期组织民间或专业表演团队,为滨水艺术增彩。建筑风格设计方面,紧扣“外在古典、内在时尚、宋韵彰显”的新宋风城市主题,景区建筑应以宋式仿古为主,在原有中西合璧的基础上凸显中式底蕴。细节方面,如:木材、草坪砖、垃圾桶、路灯、亭廊、导示牌、广场砖等细节处,将历史素材融入铺装内容,在体现野趣之余隐喻文化内涵。湖岸的功能区在综合考虑开发现状和开发潜力的基础上,可设水利文化科技展示区,以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3.4.2 推进全时段深度体验游

开封西湖应打破时间的局限性,因地制宜设计全时段旅游产品,推进深度体验游。春天组织环湖骑行比赛、风筝比赛、接待学校春游等;夏天举办水上傀儡大型文艺演出、赛龙舟、亲子脚踏船比赛、沙滩画大赛等,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满足亲子互动和体育竞技需求;秋天设计“彩林游”,与相关学校合作举办科普生物知识、写生、树叶标本采集等活动;冬天由于天气原因,可设置室内棋牌休闲室、书法阅读室等供本地居民休闲娱乐。此外,要充分发挥传统节庆活动的魅力,实现开封西湖传统文化与现代休闲的紧密结合:(1)元宵节(上元节):还原北宋时期上元节夜游观灯的集会场景,举行大型灯展;“乙酉,罢鱼龙曼延百戏。”开封在北宋时期每逢节日,举行歌舞百戏盛会,可根据历史记载的活动内容演出百戏;将灯球、绢灯笼、日月灯等代表性工艺根据现代人的需求,加入科技成分,设计成便携装。游客也可购买拼装自制版纪念品,根据图纸进行简单的手工制作,从而提高对传统工艺的认识,促进东京元宵节习俗的传承。(2)端午节:根据《东京梦华录》中的相关活动记载,制作小鼓、百索、画扇等一系列有趣而生动的旅游工艺品,并运用北宋的传统图案设计装点。(3)乞巧节:“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乞巧节即七夕节的前身,汉代时期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将该日最具调表性的磨喝乐土偶和水上浮等题材的工艺品在保留其原始特点的基础上加工制作成现代化水灯、玩偶、木雕、泥塑等。

3.4.3 整合功能分区及配套建筑

根据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公共空间的使用原则、不同群体之间的联系与特殊性需求,完善各个功能区的配套建筑。文化艺术展示区可规划工艺一条街,开设传统式、改良式工艺品展馆和民间艺人表演示范区;建设艺术家交流活动中心,形成北宋文化传承基地,供外来游客交流学习,促进本地居民的文化传承;人文主题体验区建立交流中心,布局动态展馆、图书阅览室、小型资料室和会议室供游客考察学习;设立亲子互动 教学区,涵盖美术、绘画、陶艺制作手工DIY,丰富游园体验;滨水休闲商业区建立手工作坊一条街,将草编、汴绣、木版年画、“秦氏绢艺”、泥咕咕、剪纸等传统手工艺品的加工制造过程对外展示,进行文化传播。

3.4.4 加大对外宣传和区域协同

通过网络检索发现:百度百科搜索“开封西湖”,首页显示开封西湖简介、开封东京大桥、西湖水岸、开封新区等;知网检索“开封西湖”得到相关文章为《开封汴西湖水库功能分析与设计》;在凤凰旅游网搜索“开封西湖”未得到与开封西湖旅游相关文章;与开封西湖相关视频有开封西湖航拍练习、游我的家乡开封西湖,但没有相关旅游宣传片,说明媒体宣传不到位,造成空间上的信息封闭,远距离游客无法全面掌握开封西湖景区的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开封西湖休闲带与周边景区尚未形成片状化发展格局,导致旅游吸引力大打折扣。开封西湖景区应与开封大宋御河等水系联动宣传,设计整体旅游线路,进而扩大自身知名度。

3.4.5 强化市场的巩固与拓展

在资源的吸引力和游客的可进入性方面,很长时期内本地游客和邻近地游客将是一级客源市场的主要构成。开封西湖游客量总体虽呈上升趋势,但游客总量与景区预期目标依旧存在一定差距,可见开封西湖景区的旅游市场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要在巩固开封市一级客源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省内其他邻近城市和较远地的二级市场,努力争取省外的三级市场,将开封西湖景区打造为开封市新的旅游增长点。

4 结语

本文在对开封水系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选取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开封西湖景区作为案例,结合开封市实际发展情况,从开封西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方案三方面对其旅游开发进行分析。通过本文的初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开封水系旅游开发的重点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水文化的挖掘应作为彰显地域特色的关键。第二,开封水系的文化开发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目前水系的地理分布是河道经过多次变迁的自然选择,应根据不同地理位置在历史上的不同功能进行延伸开发,切勿捏造事实。第三,在开封西湖的水文化旅游開发中,水系景观的规划再建与水文化载体的多元化建设存在问题。在原有中西合璧园区风格的基础上凸显宋文化的内涵,在现有演艺的基础上继续还原历史民俗表演,有望在今后成为开封西湖深度旅游开发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勇.基于“宋都水系工程”的开封文物型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2).

[2]李宗新.浅议中国水文化的主要特征[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5,(01).

[3]闫石.开封水系工程中滨水景观设计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

[4]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第五79,卷第七119[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3).

猜你喜欢
旅游开发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华非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