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17-04-18 00:33杨玉宇
价值工程 2017年11期
关键词:青年积极心理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杨玉宇

摘要: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性的优点和价值,致力于人潜能的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体、社会、国家,倡导不同层面同一价值标准,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提出对青年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和途径。

Abstract: Positive psychology emphasizes the advantages of humanity and value, and is commit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potential.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from individual, society, country, advocate the same standard of value with different levels, and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idea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methods and ways to cultivate the core values of the youth.

关键词:青年;积极心理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Key words: young people;positive psychology;socialist core values;cultivation

中圖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1-0231-03

0 引言

积极心理学是2000年以来在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强调人性的优点和价值,致力于人潜能的开发,研究涉及三个方面:

第一,积极情绪体验,包括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等;

第二,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爱,宽容,智慧和勇气等;

第三,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构建积极的社区,良好的家庭,和谐的社会等[1]。

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考察,即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因此,综合考察良好的社会、积极的社区以及积极的组织对人的积极品质的影响。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下对核心价值观的最新解读和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标志、社会凝聚力的体现,是全体人民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2]。人的价值观念影响个体的行为、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富强。积极心理学家Seligman和Peterson的价值-行为体系中包含了24种个人品质和6种美德,24种品质体现的6种美德诸如仁慈善良,真实性,团体精神,爱与感恩等性格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诚信,友善,和谐,公正等内容不谋而合。其次,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源于人本主义,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人最大程度地开发潜能,核心价值观同样以人为本,通过唤醒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来实现幸福;最重要的是,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倡导了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核心价值和积极心理学内涵是吻合的。因此,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探讨对青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借鉴和实际的指导意义。

1 积极心理学对青年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借鉴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3]。积极心理学对积极情绪、乐观的研究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提供了参考视角。Susan的追踪实验发现积极情绪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意味着当一种积极情绪产生后,还能同时检测出其它的积极情绪[3]。积极情绪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能扩大视野,促使人们能够以一种更开放的心态去看待新思想和新活动,利于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自觉践行。积极的情绪体验能提升个人的幸福感、自信和自尊,有助于唤醒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与周边人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发展。积极情绪的这种相关性和一致性能扩大视野,促使人们能够以一种更开放的心态去看待新思想和新活动,有利于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自觉践行。Sandra L Schneider讨论了 “现实乐观”,找到了现实与乐观之间的平衡点,这个平衡是个体在现实中感受到自我价值存在的愉悦感,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对于培养青年的核心价值观来讲,这个寻求平衡的过程就是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佳过程。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情绪状态(乐观)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资源,让人相信结果会更好[1] 。乐观有助于个体在公众生活的成功,高自尊和强自我效能感可以促进个人力量和适应力的发展。Lyubomirsky比较了那些快乐和不快乐的人,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都有所不同,并且这种不同是自动化的,并未被意识到。这些研究成果对激励青年个体的积极情绪和保持积极品质,通过积极情绪和积极品质来培育青年的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

2 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心理学解读

2.1 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与积极心理品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4]。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发展的价值导向和总体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体现了经济发展的社会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倡导了公民的个人行为规范[2]。24字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它从个体—集体—国家三个维度上提出了各自的价值取向和要求,展现了鲜明的层次性,体现了各层次内在的有机衔接,紧密联系[2]。核心价值观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分析方法,黑格尔说过,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就如同有机体与各分子之间的关系一样,有机体赋予各分子以生命,各分子则赋予有机体以活力,这和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个体存在和社会环境都具有积极的潜能和动力是相吻合的。积极心理学突出的积极心理品质表现在坚持积极的价值观取向,认为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它有冲突,更具有自我修复、完善和不断发展的能力。个体一般都能决定自我的最终发展状态,并过上一种相对满意、有尊严的生活[5]。将个人的积极品质和社会环境积极动力都可以看成是培育青年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2.2 环境利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Williams等人的研究证实,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和师友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或选择,最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在跨文化的研究中[6],几乎总能发现主观幸福感与稳定的没有政治压力和军事冲突的民主社会之间存在牢固的联系,而且,公平的社会文化能够带来更强的主观幸福感,利于形成积极心理品质。另外,在高福利国家,公众机构运转高效的国家,官民关系和谐的国家里,人们有较强的主观幸福感[6]。这些研究无不说明外在环境对个体的重要影响。因此,积极外部环境,积极正向的导向,利于个体积极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就是在倡导积极正向、利于个体价值观培育的环境。

2.3 中国文化特点包含的积极心理品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习近平在2014年2月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国文化特点之一的集体主义文化[7],集体主义文化的特点是亲近的人作为自我不可分割的部分,强调作为群体成员必须承担的责任,发扬牺牲精神偏爱群体工作,注重群体成员之间的融洽及群体的发展。积极心理学中个体幸福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中国文化特点通过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利于培养青年核心价值观。同时,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儒学认为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7],发挥个体的创造性,这与积极心理学中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个人幸福,最终达到构建和谐系统理念一致。

3 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青年群体价值观呈现出一些特点。首先,政治信仰迷茫,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仅凭感知认识社会,对多元的文化思潮缺乏政治辨别力。其次,表现出理想信念淡漠,对国家大事不够关心,社会责任感减退,缺乏集体主义感,停留在自己得失的小世界,以自身需要是否满足作为价值取向。最后,道德价值观念混沌,部分青年以个人好恶为判断标准,缺乏遵纪守法的意识,是非标准不明朗。青年群体主流价值观的现状和分歧,对青年群体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带来挑战,也呼吁对青年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切实有效,结合青年群体的特点和积极心理学理念,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采用沉浸式体验,增加青年积极情绪体验,强化个体核心价值观

沉浸理论是由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Mihalyi提出,是指当人们参与某些活动时,全身心投入情景当中,忘记其它事情,连时间知觉都不同寻常,这就是沉浸体验。沉浸式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以学习主体为中心,强调学习主体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及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8]。Fredrickson关于情绪的扩展建构理念认为,积极情绪不仅是个人幸福感的标志,而且增进了创造性思维,促使个体积极思考诸多行动的可能性,同时,积极情绪帮助个体建构持久的身体、智力、心理和社会资源,为个体带来间接、长远的收益,从而帮助个体建立良好的应对模式。所以唤醒青年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是青年人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人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产生了情绪体验。为了帮助青年体验积极情绪,立足于青年的生活、心理特点和需要,在青年群体中推行赏识教育,及时帮助青年解决关心在意的事情。在赏识教育中倡导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将重心从关注青年群体的缺点转移到关注他们的潜质、创造性、主动性等积极品质方面,通过社会和学校层面的课程来强化积极特质,达到积极情绪体验的目的。其次,通过设定并从事可自我掌控的具有挑战性任务,帮助青年培养积极自我,特定任务的完成能激发青年的内在动机,使其经历沉浸体验[8]。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是个人,关键还是要培养青年积极向上的能量,抑制消极因素,争取主动性和自主性,通过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应对环境的挑战,坚定核心价值观的政治信仰。

3.2 遵循青年心理发展规律,发挥核心价值观培育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青年群体因为生理心理趋于成熟,在认知和情感上有自身的特点,青年对于外部文化知识和思想有天然的好奇心,主动且易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认知能力强、情感丰富、愿意尝试与体验。遵循青年对事物认识的一般规律是从认知到内化再到行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从主观建构和客观影响两方面着手。首先,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启示,以人为本,擅于发现、努力发掘青年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青年对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激发青年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为立足点,将核心价值内容观纳入到公民思想素质体系里来规划设置,提供核心价值观扎根的土壤。通过在青年群体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帮助青年认识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代意义,深刻掌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理论上的认知,除了知,更重要的是信,弗洛伊德指出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在感情上、心理上的趋同的过程。只有思想意识层面认同,才会通过调整自己的价值结构以接受核心价值观,用以规范自己行为的过程。积极的政策导向利于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座谈会上对广大青年提出了殷切期望,八字箴言“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为广大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了方向。第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这是培育的最高层次。鼓励青年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核心价值观,对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人物和事件,通过学校、社区、社交网络平台等的影响力辐射带动。践行始终坚持引导青年群体的情感认同、心理认同、认知认同,进而行为认同。

3.3 营造优良社会支持系统是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保障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通过环境的互动发挥其潜力和创造性,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人不断成长。首先,依托社会组织开展有益的实践活动,培育和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社区文化和校园文化。将环境营造和青年人的需求结合起来,鼓励青年人参与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投入服务社会,亲近自然,培养社会成员责任。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为青年提供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平台。第二,将青年核心价值观培养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校园、社区教育工作围绕青年生活、学习、活动特点的方方面面,将青年所需与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将核心价值观培养从真实生活细节开始,让青年感受核心价值观的真实存在并得到切实的支持和积极的反馈。第三,利用媒体时效性、信息量大等特点,成为培养青年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平台。重视网络教育,掌握网络教育的主动权、发言权、话语权。青年人认识事物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大众传媒。所以网络的作用和引导至关重要,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宣传不仅内容要把握价值特点,网络媒体和宣传的形式也要结合青年特点、结合时代特点,突出及时和有效。青年是网络使用最大群体,占领网络主阵地,让网络成为推进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

參考文献:

[1]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

[2]王永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定位、精神实质及着力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6):1-5.

[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光明日报,2014-02-26.

[5]钟暗华.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6(5):134-137.

[6]卡尔.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8.

[7]魏钰桐.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体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2015(9):96-99.

[8]余璐,周超飞.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沉浸式教学模式与实践[J].河南社会科学,2012,20(6):78-80.

猜你喜欢
青年积极心理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