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采用小斜切口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

2017-04-18 03:48简小勇
医学信息 2017年6期
关键词:治疗效果

简小勇

摘要:目的 研究并分析治疗小儿疝气患者时使用小斜切口治疗的效果。方法 收集小儿疝气患者共50例,根据随机对照、平行、单盲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斜切口术,观察组则接受小斜切口治疗,将两组患儿的疼痛程度评分、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 观察组的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切口长度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P<0.05。结论 在小儿疝气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小斜切口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术后疼痛程度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而且术中出血量更少,切口更小,使患儿更加受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疝气;小斜切口治疗;治疗效果

小儿疝气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通常发生在患儿出生2~3个月之后,一旦出现将对婴幼儿的健康造成阻碍[1]。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小儿疝气在男性患儿当中多发,患儿在哭闹、咳嗽等剧烈活动中,腹股沟处会出现可复性肿块[2]。手术治疗是小儿疝气的主要干预手段。在本次研究中,对小儿疝气患者采用了小斜切口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小儿疝气患者共50例,根据随机对照、平行、单盲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其中,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在10个月~8岁,平均年龄(3.3±1.3)岁;13例患儿为左侧疝气,10例患儿为右侧疝气,2例患儿为双侧疝气。观察组男16例,女9例;年龄在10个月~9岁,平均年龄(3.5±1.1)岁;14例患儿为左侧疝气,10例患儿为右侧疝气,1例患儿为双侧疝气。排除先天性疾病患儿,排除心、肾、肝等重要器官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患儿。患儿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患儿遵循的程序均符合相关伦理学标准,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患儿家属们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传统斜切口术,根据其年龄行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患儿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后,在腹股沟处做斜切口,切口长度约为3~4 cm,且与腹股沟韧带平行。分离肌层组织,将精索充分显露,在找到疝囊后于疝囊颈部高位结扎并切除部分疝囊,并进行止血和缝合。

观察组则接受小斜切口治疗,根据其年龄行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患儿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后,在其下腹横纹下大约1 cm处行1.0~1.3 cm的小斜切口,使用小蚊式钳对皮下组织进行钝性分离,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脂肪组织,直至腹外斜肌腱膜。钝性分离提睾肌并切开精索内筋膜找到精索,在其前内侧找到疝囊并对疝囊进行游离,并使用湿纱布将其他组织轻轻推开,仔细游离疝囊至颈部。期间注意保护患儿的精索和输精管。若见腹膜外脂肪,则表示疝囊已游离到颈部,则使用4号丝线对疝囊颈部进行双重结扎,并切除多余疝囊,对于较大体积的疝囊应进行横断切除,针对远端的大部分疝囊壁,不用进行剥离,否则患儿在术后可能出现局部肿胀。对底部部分开窗进行切除,预防形成人为的鞘膜积液,彻底止血并复位睾丸和精索,对皮下组织及皮肤进行依次缝合。

1.3评价指标 将疼痛程度评分、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作为本次研究的评价指标,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对比。

患儿术后的疼痛程度可使用面部表情疼痛分级量表(Wong-Baker笑脸量表)进行评估,总分为10分,0分表示无痛,1分-3分表示轻度疼痛,4分~6分表示中度疼痛,7分~10分表示重度疼痛,分数与疼痛程度成正比[3]。

1.4 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的最后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t值用以检验计量资料,卡方用以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经P值进行判定,其标准为:若P<0.05,则提示最后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若P>0.05,则提示最后数据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切口长度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表2。

3讨论

在小儿疝气当中,腹股沟斜疝的发病率最高,且在男性儿童中常见,这主要是由于患儿腹膜当中的鞘状突未闭合或者闭合不全,导致左侧睾丸的下降速度更快[4]。大部分患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行痊愈,而无法自行痊愈的患儿需接受手术治疗。

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25例小儿疝气患者采用了小斜切口治疗,经对比分析研究可知,观察组的疼痛程度评分为(2.9±1.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3±1.2)分,观察组的切口长度为(1.3±0.4)cm,显著短于对照组的(4.0±0.9)cm,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为(7.1±2.6)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5±3.3)ml,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P<0.05。对照组患儿接受的传统斜切口术容易对髂腹股沟及其附近的神经造成损伤,并破坏患儿腹股沟的结构,再加上手术时间较长,因此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复发率也较高[5]。而小斜切口治疗的操作简单,手术疤痕小、时间短,因此对患儿造成的损伤较轻,术后并发症更少,患儿的恢复也就更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小斜切口手术中造成的切口只有1cm左右,故切口小,从而减少患儿拆线时的二次痛苦,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更高,治疗效果也就更有保证[6]。

综上所述,在小儿疝气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小斜切口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术后疼痛程度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而且术中出血量更少,切口更小,使患儿更加受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爱军,邹辉强.小儿疝气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3,22(14):205-206.

[2]李先国,陶夏煜,代敦林,等.探讨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3,32(22):85-86.

[3]严华,倪伟峰.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43例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8(14):3290-3291.

[4]晏贱根,张土金,李晓敏,等.观察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90例临床效果及其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15(17):94-95.

[5]阮海峰.探讨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疗效及对并发症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0(10):1449-1450.

[6]唐忠斌,赵艾君,戴耀华,等.腹腔镜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01):41-43,46.

编辑/孙杰

猜你喜欢
治疗效果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