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珍贵的历史文物凸显了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

2017-04-18 14:24白艳冰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33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

摘要: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回顾我国明朝时期发生的抗倭援朝战争,从一副珍贵的抗倭历史文物——明朝名将李如松送给朝鲜大臣柳成龙题有诗句的扇面谈起,以此历史文物为线索,见微知著,通过真实述说那段历史、那场战争,以此印证“好战者必亡,正义必战胜邪恶”这一千古不变的真理,歌颂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李如松;中华民族;抗战精神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2

中华民族是一个承载着深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每当遇到外来侵扰时,无数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赴国难,敢于同一切势力相抗争,从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热爱和平、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抗战精神,这是祖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而历史文物则是记录这种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文化载体,它承载着一段时期的历史文化,记录着一段时期人类文明的进步,它最能够唤起当代人缅怀先烈、纪念伟人、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信念。一幅由明朝大将李如松题诗写的扇面,记录了当时明朝将领和军队抗击倭寇侵略者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心。

李如松手书的扇面题写的是一首七言律诗,内容如下:

提兵星夜到江干,为说三韩国未安。

明主日悬旌节报,微臣夜释酒杯欢。

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一、李如松扇面题诗的历史背景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十六世纪晚期日本向周边国家发动的一场旷日持久、历时七年(1592年-1598年)的侵略战争,史称壬辰战争。在1952年,日本大封建主丰田秀吉发动侵朝战争,由于朝鲜国王的软弱无能,日本侵略者在朝鲜领地上横行,奸淫烧杀,很快以闪电式的战术攻陷了釜山、王京(首尔)、平壤等地。面对这一情形,明朝政府在朝鲜的请求下迅速派兵支援,名将李如松任提督率领大军准备与日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会战。而这首诗就是写于会战之前,李如松在听取朝鲜大臣柳成龙关于朝鲜地理形势、道路交通等相关军情之后,对战胜日本充满信心时所作,并送予朝鲜都休察使柳成龙。

丰臣秀吉是挑起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他原名为木下籐吉郎、羽柴秀吉,绰号猴子、秃鼠,由一名足轻(下级步兵)而崛起。由足轻组头(农民兵小队长)、武士,进而受封浅井故领北近江22万石,跻身战国群雄行列。1582年,织田信长的部下明智光秀谋反,杀害了织田信长及其长子信忠,丰臣秀吉又借讨伐叛逆有功,取得了织田信长家大权,成为织田信长家的掌门人。1585年,丰臣秀吉向日本朝廷索取“关白”(相当于中国的宰相)封号,日本朝廷赐姓他丰臣,始名丰臣秀吉。1589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并组织了一个由德川家康、前田川家、毛利辉元、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来管理国家事务的“五大老”,任命浅野长政、石田三成、前田玄以、长束正家、増田长盛为“五奉行”负责实际事务的实施。

虽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在政治也建立起了一整套统治体系,但其封建分封体制也给丰臣秀吉带来了很大的统治压力。为了争夺海外利益,丰臣秀吉在他统一日本后的第三个年头就迫不及待地发动了那场侵朝战争。1591年,丰臣秀吉向日本全国下达了兵员征召动员令。命令各大名领地,每十万石出大船两艘,每百户出水手十人……。到1592年3月,日本共调动二十万另六千多人准备投入侵朝战争,以十五万八千人分编为九军,其九军编织如下:“第一军一万八千人,军长为小西行长。第二军两万两千人,军长为加藤清正。第三军一万两千人,军长为黑田长政。第四军一万四千五百人,军长为岛速义弘。第五军二万五千人,军长为福岛正则。第六军一万五千人,军长为小早川隆景。第七军三万人,军长为毛利辉元。第八军一万一千人,军长为宇喜多秀家。第九军一万一千人,军长为羽柴秀胜。以宇喜多秀家为侵朝日军总指挥。”在1592年4月12日,日军在对马岛集结待命,并于4月14日釜山登陆,5月21日攻占朝鲜王京汉城,又于临津分兵咸镜道、平安道,第一军于6月15日攻陷平壤,第二军北上攻陷了中朝边境的会宁。

日军节节胜利,朝鲜却一退再退。4月30日,朝鲜王李昖从王京出逃,奔往开城,5月2日到开城。5月8日出奔到平壤。6月11日又逃离平壤,流亡到义州。朝鲜八道仅剩平安道之义州一带。就是在日军节节逼近,朝鲜节节败退的紧要时節,中国派出了抗倭援朝大军,以宋应昌为经略,驻辽阳总揽军务。以李如松为提督,亲率四万大军赴朝。因为朝鲜军务特别紧急,李如松在取得平定宁夏哱拜叛乱后,于1592年12月25日才赶到京。没有休息便立即率军赶赴朝鲜,于1593年元月5日抵达朝鲜安州驻军。李如松抵达安州后,朝鲜都休察使柳成龙马上前往拜会,并向李如松出示平壤地形图,介绍了平壤城内日军部署情况。柳成龙与李如松的这次会见,让李如松对取得攻克平壤的战斗军事情报,为攻克平壤增添了把握。柳成龙离开安州提督暂住地之后,便收到了李如松题写给他的扇面,也就是我们要向大家介绍的这一历史文物。

二、译解李如松扇面题诗

结合当时历史环境,本人对李如松这首诗初步理解如下:

第一句“提兵星夜到江干,为说三韩国未安”写的是李如松急切出兵赴朝的情况。李如松在1592年12月5日从宁夏刚到北京,朝廷便任命他为抗倭提督,命令他立即率领辽东、宣府、山西、保定、蓟镇、山东以及江南、四川等诸地之兵赴赶朝鲜抗倭。李如松没有指定国内的大军集结地,而是当即命令各军自行前往朝鲜集结,他本人于1593年1月3日便由北京赶到了朝鲜安州,率领先期到达的辽东、宣府、蓟镇等处兵员于安州扎营。真可谓是“提兵星夜”了。“江干”就是江边的意思。干,为涯岸之意。《诗经·伐檀》说:“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意思就是说把砍伐下来的檀木放在河岸上。一说到中朝之“江”人们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是鸭绿江,但我认为李如松写的这个江不是鸭绿江,而是清川江。因为当时李如松扎营安州,朝鲜的安州位于清川江边,所以,此为清川江。与此同时,李如松还指出了出兵朝鲜的原因。“三韩”是谓马韩、辰韩、弁韩,是朝鲜之别称。诗中写的“三韩”就是代指朝鲜。“国未安”是说朝鲜受到日本入侵,国家受到侵犯,人民受到蹂躏,朝鲜不得安宁。因为朝鲜有难,朝鲜人民有难,我李如松才来到朝鲜。

第二句的上半句“明主日悬旌节报”写出了李如松迫切想在赴朝作战中取得战绩以报明主的心情。这里的“明主”不能理解为明朝之主,而应理解为英明之主。李如松称万历皇帝为“明主”,是李如松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意,是感激万历对他知遇之恩的一种表白。在选择谁来担任平定宁夏叛乱之帅的时候,万历皇帝力排众议,不但让很多朝廷大臣都反对的李如松当上了平叛的主帅,还破例封李如松为“提督”,在明朝,封武将为提督即始于李如松。平定宁夏叛乱后,万历皇帝又命李如松为抗倭援朝提督。能得到皇帝这样的信任与重用,李如松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也就是赴朝正常的事了。“旌节”,是使节所持的仪仗,“旌节报”,是说应有外国使节持旌节来明朝报告,具体说就是该有朝鲜或日本的使节到明朝来。朝鲜使节来明朝应该是来感谢明朝赶走了倭寇。日本使节来明朝应该是来与明朝和谈,停止入侵朝鲜。日悬,悬为悬念,是说明主每日都在想着旌节来报。第二句的下半句“微臣夜释酒杯欢”写的是李如松款待柳成龙的情况。李如松大军驻扎安州,柳成龙不只是礼节性的前往拜会,而是“余袖出平壤地图,指示形势,兵所从入之路。提督倾听,輒以朱笔点其处。”(摘自《惩毖录》)柳成龙给李如松提供的可靠的军事情报,为李如松取得平壤大捷创造了前题条件。为此,李如松才高兴得“夜释酒杯欢”。

第三句和第四句“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则表现出了李如松作为中国明朝大将战胜倭寇的信心和决心。虽然日本的进攻之势凌厉,可称之谓“春来杀气”,但我中国军人壮心犹在,是谓“心猶壮”哉!我中国军人此去,定把倭寇打得丢心丧胆,让他们冷彻透骨,谓之“骨以寒”。我说的“非胜算”那只是“谈笑”而已,其实,我在梦里想的都是跨马杀敌,之谓“跨征鞍”,这也成为此诗的点睛之笔。

总之,诗中体现着李如松对抗倭援朝战争的强烈的责任感,表现了李如松对抗倭之战的必胜信心,洋溢着李如松面对强敌入侵而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从李如松的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领略到中国人民面对侵略战争的大义凛然的气度:我們反对战争,但我们不怕战争,面对战争我们既有参战的勇气,也有必胜的信念。

三、从李如松扇面题诗延伸到中华民族在三次中日战争中的抗战精神

中国和日本同处于东北亚这一辽阔的地域,是一衣带水的近邻关系。在长期的交往历史上,中日在政治、经济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同时军事斗争不断,日本的侵扰使得中华民族在自强不息和不畏反抗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抗战精神。

第一次战争是发生在663年的白江口之战。战争的起因是同在朝鲜半岛的高丽、百济、新罗之间的一次战争。当时的倭国,也就是现在的日本,他们参与了高丽、百济攻打新罗的战争。危机时刻,新罗向唐朝求援,唐朝便派出了以刘仁轨、刘仁愿为统帅的大军救援新罗。当时,受高丽、百济、倭国三国联军的猛烈攻打,新罗危在旦夕。直接援助新罗,中国与新罗之间还隔着一个高丽,时间有些来不及。为了拯救新罗,唐将刘仁轨采用了“围魏救赵”的策略,他率领一万三千人的大军,乘坐一百七十余艘战船从山东城山(今山东荣城)渡海,直扑百济的熊津口(今韩国的锦江口)。抗击唐军的除了百济五千人外,主要是倭国的军队。倭国派出了以安昌比洛夫与阿倍比洛夫为统帅的四万两千人的大军,乘坐千余艘战船迎战唐军。从数量上看是敌众我寡,无论是人数还是船数,倭国都比唐朝多。但刘仁轨采用了“火烧赤壁”的战法,当倭国船只挤在一起躲避海浪的时候,唐军用点着火的弓箭射向倭国船只,唐军连发火箭,倭国木船马上着火,时烟焰涨天,海水皆赤,一万多倭军命丧白江口海底。中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第二次战争是发生于1592年的侵朝战争。战争起因是日本的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为争夺海外土地发动的侵朝战争。丰臣秀吉是想第一步占领朝鲜,再经朝鲜入侵中国。战争开始,日本攻势凌厉,仅三个月就攻占了朝鲜的汉城、开城、平壤三都,而且北攻咸镜道,打到了朝鲜咸镜道的会宁,攻占咸镜道的日本第二军军长加藤清正还越过图门江,进入了中国境内。中国派李如松为抗倭提督,率四万军队救援朝鲜。李如松于1592年12月25日从宁夏平叛回京,没有休息一天,日夜兼程,赶赴朝鲜,于1593年1月5日抵达平壤,8日收复平壤,随即收复了平安、京畿、黄海诸道大部以及开城等地,逼日军退缩在汉城。25日于日军战于碧蹄馆。3月,火烧日军龙山仓。4月,迫使日军撤离王京,退守蔚山、釜山一线。然后是长达4年之久的和谈。因为丰臣秀吉的欲望太大,和谈破裂。1597年,以麻贵为备倭总兵官再次入朝,围日军于蔚山。1598年,丰臣秀吉死,日本再次请和,抗倭援朝战争结束。

第三次战争则是人们熟识的历时八年、给中国人民带来深痛灾难的抗日战争,时间笼统上可从1931年的日本开始侵占中国东北所发起的“九·一八”事变为起点,期间以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为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为主要标志,一直到1945年“八·一五”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抗战的结束。(因字数限制,此次战争不作介绍)

纵观中日历史上的三次战争,每一次战争都是由日本挑起的侵略战争。白江口之战是倭国干涉朝鲜半岛、企图灭亡新罗引起的战争。壬辰战争是日本直接入侵朝鲜引起的侵朝战争。最后一次战争也是日本妄图侵占我过东北,又进一步妄图侵占中国引起的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而我国一直处于抗击侵略的正义一端,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抵抗侵略,将看似强大而不可一世的侵略者打击的体无完肤。从中既可以得出“好战者必亡,正义必战胜邪恶”的结论,也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民是不畏战争、是不可战胜的,具有坚不可摧的抗战精神。抗战精神并不是过去时,而是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弘扬“抗战精神”。因此,将这种抗战精神升华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转化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势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白艳冰(1974-),女,辽宁铁岭人,铁岭市周恩来同志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接待部主任,专业技术职务:文物博物馆员。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
傈傈族创世史诗里的中华民族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聂耳,你是中华民族的英灵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论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继承伟大抗战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