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还是得有的

2017-04-19 16:44高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17年1期
关键词:仪式日子礼物

—些时刻被予以特殊对待,是为了体现我们的尊重、认真和重视,是为了放大某些意义,是为了做出必要的心理暗示。

高源,笔名蜜蜂听雪;90后作家,热爱诗歌的孩子;曾在《诗刊》《诗选刊》《中国诗歌》等刊物上发表作品;长篇小说《秋安》已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热销中。

在我记忆的杂货铺里。堆着许多形形色色的纪念日。出生、入学、成年的日子,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日子,结束最后一堂专业课的日子,毕业典礼的日子,和老友相识N年的日子,第一次独自出门旅行的日子……一个个普普通通的日子,因为与之相关的故事,变得鲜明、独特、深厚。“你还记不记得,几年前的今天……”这样的话,每次听来,我都觉得心口一紧,从前或悲或喜的事情依次浮现,常有种恍如隔世之感。

一个个隆重热闹的节日,也如同素色衬衫上夺目的红纽扣,从平淡生活中脱颖而出,博人期待。清明、端午、中秋、春节……情人节、复活节、佛诞节、圣诞节……在特定的节日做特定的事,吃特定的食物,见特定的人。而那些一年一度的生日,更是给了人们无穷无尽的欢庆理由和重新启程的机会:聚会,吃大餐,买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写下总结和人生规划……

仔细想来,值得纪念的事件,跟那些日期本身好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意义,是人为赋予的。日期,不过是一种计时的方式,如果换一种计时法,比如一周十二天,一年九个月之类,那么我们所辛辛苦苦惦记的日期数字,将瞬间丧失意义,回归最初的空洞平庸。如此看来,新年倒计时那令人屏息的几秒,竟显得有点可笑。那么,我们还要过生日吗?成人礼有什么意义?某些看似可有可无的庆祝还要坚持吗?

当然要,因为生活需要仪式感。一些时刻被予以特殊对待,是为了体现我们的尊重、认真和重视,是为了放大某些意义,是为了做出必要的心理暗示。

外国人很难理解春节在中国的力量。每年,震撼人心的春运大潮都会轰轰烈烈浩浩荡荡持续近一个月,无数人不辞辛劳,千里迢迢赶回家里。赶回家做什么?还真没什么,团聚而已嘛。为了在除夕吃顿家常便饭,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何苦呢?为了家的味道。为了心里踏实的感觉。那些精于算计之人眼中的“不值得”。那些功利主义者们所拒绝承认的意义,就是这么不辩自明的东西。旅费的昂貴、旅途的辛劳、时间的耗费……所有付出的代价,都低调又有力地诉说着我们对家的重视、对亲人的想念,而春节本身,不过提供了一个团聚的契机。

同理,我们过生日。通常也不是为了字面意义上庆祝自己平安地在世界上存活了多少年(好无聊啊)。而是抓住一个宠爱自己的机会(在特殊的日子鼓励自己做想做的事)。生日。也是亲人朋友表达爱和关心的理由(被惦记着的感觉总是很温馨),是回顾过往和展望未来的节点。

生日一定要吹蜡烛吗?端午节一定要吃粽子吗?中秋节一定要吃月饼吗?不一定。但在那样的日子里。生活还是应该有所不同,哪怕仅仅为了仪式感,为了表现自己“在乎”。一个朋友送我礼物——漂亮精致厚实的纸袋子里装着一本书。“还包装了呀?”我问。“嗯,”她说,“书很普通,但作为礼物,仪式感还是得有的。”后来我在礼品店看到了那种纸袋,价格不菲。还有许多质地优良的礼品盒,居然比礼物本身都要贵。那为什么还有人会去买它们呢?不是奢侈,不是炫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表达送礼物之人的重视:“这是我为你精心挑选的礼物。我很在乎你才会这么用心。”礼物的包装,强调了一种仪式感,不仅仅很美,更为了显示—份真诚和尊重。

抱着实用的态度来看,生活中有太多东西都是不必要的。为什么要贴壁纸?既贵又麻烦。千吗多此一举铺上桌布?脏了还得洗。盘子不必设计那么精致的花纹,能盛饭就行了。餐具不必制备得那么齐全,能把食物送到嘴里就够了。吃披萨时用刀叉虽然优雅但过于费劲,不如直接上手。吃水果时切成整齐的形状虽然赏心悦目但实在麻烦,干脆直接上口。如此一来,食客该从哪里体会主人的热情和尊重?

顺着实用主义的逻辑想下去:咖啡、茶、香料、水果等等都可以省略。反正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就死不了;电影、诗歌、音乐、河边漫步等等都可以取消,反正人吃了睡了劳动了就能活。把能省的都省掉之后,生活中还剩下什么可以欣赏的东西?

我不禁想起《刺猬的优雅》里的一句话:“想吃核桃,要先铺上桌布。”贵族繁琐的礼节常被嘲笑为小资、矫情、做作,但其中的仪式感和专注感却能使吃核桃这件小事成为名副其实的享受和浪漫。在解决了温饱之后,我们不该追求更精致、更认真、更有情调的生活吗?

编辑/梁宇清

猜你喜欢
仪式日子礼物
仪式感
仪式感
云上的日子
流绚夏日
吵架
送错的礼物
爱的礼物
讨厌体假日
礼物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