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现代作家中国游记的价值探究

2017-04-19 17:16王蓉
青年文学家 2017年9期
关键词:游记学术作家

王蓉

摘 要:孙立春等人的《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研究》将研究触角伸向日本近现代作家的访华游记,采用实证研究、形象学研究的研究方法,对日本近现代作家的访华游记进行了深层次剖析。其研究成果填补了该领域的学术空白,无疑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关键词:《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研究》;学术价值;中国旅行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2

近代中日两国的交流最早始于19世纪60年代,随着中日两国现代交通和旅游业的发展与完善,诸如学者、记者、军人、商人等日本各阶层人士怀着各自的目的,在中国土地上留下自己的足迹,于是产生了一波中国旅行高潮。相比其他群体,作家的访华游记非但真实性方面不会逊色,文学性显然会更胜一筹。遗憾的是,国内外目前尚无整体研究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的专著,可以说孙立春等人的专著《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以下简称《游记研究》)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该专著是孙立春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研究”(10YJC752038)的最终结项成果。《游记研究》将访华对象锁定在了作家这一阶层,通过研究日本近现代作家的中国旅行和中国游记,分析日本近现代作家对近现代中国的认识和态度,并进一步了解中国游记中折射出来的近现代日本人的中国观,同时也不忘揭示不同作家访华游记的艺术特色和中国旅行对其创作的不同影响,将该专著的学术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一种开拓性的学术尝试。

该专著有几个鲜明的特点,特总结如下:

第一、思维严密,连贯性极佳

《游记研究》首先在绪论中对国内外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客观且较完整的分析,先行研究涉及中文著作、日美学者的中译本著作、中文论文(含相关硕博士学位论文)、日文著作及论文。总结得出:目前的研究成果“多着眼于某一知名作家的中国游记,从微观入手进行研究,这样就无法找出不同作家访华游记的异同点和联系,从而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日本近现代作家的中国观和访华游记的社会影响”[1]。全书共计十章,我们可以将该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日本近现代作家中国旅行的背景,对近现代中日关系史作了客观的回顾,并对近现代中日交通和旅游业的发展作了中肯的分析,还总结出近现代日本人的三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观。第二部分为不同作家的访华游记。作者以时间为纵轴,梳理了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访华游记。全书出现的访华作家涉及明治初期二叶亭四迷等人、德富苏峰、夏目漱石、唯美派作家、芥川龙之介、左翼作家群体、“笔部队”作家群体、战后派作家群体。这部分也是本书最重要的部分。在该部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互为印证,点线面结合,内容丰富,材料翔实。第三部分为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虽然整本著作由五名课题组成员合作完成,但章与章之间的衔接自然,不突兀。全书脉络清晰完整,理论表述简洁明确,论证充分,文笔流畅,具有系统性。而且作者行文严谨,通读全书,未发现校对方面的错误。

第二、学术有所创新,理论有所突破

有关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不多,对许多作家的中国游记尚缺深入的研究。而《游记研究》正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其开拓意义应该予以高度肯定。《游记研究》是课题组成员突破重重困难,历时四年完成的力作。得益于作者们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本书令人耳目一新,不乏创新性。在该著作完成之前,课题组成员已有相关的理论成果,而这本《游记研究》更是把该课题推向了新的高度,有了突破性的学术价值。《游记研究》围绕“访华游记”这一关键词,采用了形象学的研究方法,在反复研读文本的基础上,从游记中使用的词汇、等级关系、故事情节三个层面深入文本,逻辑清晰,文本分析极其到位,归纳日本近现代作家对中国的认识和态度,剖析文本中折射出来的中国形象,并分析日本近现代作家中国观形成的原因。

通过系统性的论证,全书对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的价值进行了总结:一是史学价值。作者指出:“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的史学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了解近现代中国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变迁的一个窗口;二是了解近现代日本人的中国趣味,中国观的形成、互动、演变的一面镜子”。[2]二是文学价值。作者总结:“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的文学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学理论研究方面的价值、日本文学研究方面的价值、中日文学文化交流史研究方面的价值”。[3]笔者以为这个总结是比较到位的。这显然也是出自作者的学术追求。较同类研究成果,这本《游记研究》在宏观上把握得更好,在创新性上也更胜一筹。

值得赞赏的是,作者在评价近现代作家的访华游记时,绝不轻易认同或拘泥于目前已有的结论,总会独抒己见,追根溯源;也不采取一边倒的“批判”或者“赞扬”,而是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这对研究者来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术精神。比如在第三章“德富苏峰访华游记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德富苏峰在两次访华之后,分別出版了《七十八日游记》和《中国漫游记》,游记中除了描绘旅途风景名胜以及见闻外,还阐述了他对当时中国及中国人的认识与评价。作者经过认真分析,发现这两部游记表现出来的德富苏峰的中国观是完全一致的,虽然前后两次访华相隔十多年。作者并没有否认德富苏峰陶醉于中国的自然风光与名胜古迹,表达了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秀丽山河、中华文明的热爱之情这一点;但也不忘记批判德富苏峰“东方主义”的一面。

第三、重点、难点突出

该课题的重点是对不同作家访华游记的细致分析,显然,《游记研究》的第二章至第九章是本书的重点。自明治维新到日本战败这一时间段,由于访华旅行的日本近现代作家人数众多,且来华动机也各自不同,这部分也是该课题的难点所在。但《游记研究》条理清晰,对文本的分析入木三分,且对不同作家中国游记的个性与共性、区别与联系进行了具体阐释,并进一步总结提炼出不同作家的中国印象与中国观。

当然,《游记研究》也难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笔者以为也许是篇幅有限的缘故,亦或是作者出于“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考虑,“笔部队”作家及战后派作家访华游记研究部分显得着墨不足,有点空泛,缺乏具体的文本分析。总而言之,全书框架构建合理,又不乏细节处的充实,显示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以及独特的学术眼光。前述小小不足诚然是瑕不掩瑜的。《游记研究》的学术价值自然也是不容置疑的。通过这本著作,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日本近现代作家本人的中国观与当时日本大众的中国观之间的互动关系,从文学角度观照中日关系史和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另一方面,还能从第三只眼睛出发,分析当时中国的近代化和国民性。笔者呼吁有志于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不妨来读读这本专著,必然会有所启示,同时也期待学术界在此基础上将此研究推向新的理论高度。

参考文献:

[1]孙立春等.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5.

[2]孙立春等.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263.

[3]孙立春等.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267.

猜你喜欢
游记学术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超市游记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